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壮医诊断学(十三五)电子书

售       价:¥

6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庞宇舟,伟刚林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7-01

字       数:14.9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征订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暂无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专家指导委员会

编审专家组

前言

编写说明

绪 论

一、壮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二)辨病

(三)辨证

(四)病案

二、壮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诊察

(二)诸诊参用

(三)辨病求本

三、壮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询 诊

第一节 询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询诊的意义

二、询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询诊的方法

1.围绕主症,全面询问

2.边询边辨,询辨结合

(二)询诊的注意事项

1.环境安静,适宜询诊

2.态度和蔼,关心体贴

3.通俗易懂,忌用术语

4.围绕主诉,简明扼要

5.全面收集,避免遗漏

第二节 询诊的内容

一、一般项目

二、主诉

三、现病史

(一)起病情况

(二)病变过程

(三)诊治经过

(四)现在症状

四、远病史

(一)既往健康情况

(二)既往的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一)生活经历

(二)饮食起居

(三)精神情志

(四)婚育状况

六、家病史

第三节 询现在症

一、询寒热

(一)寒热并见

1.寒多热少

2.热多寒少

3.热少怕风

(二)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

2.久病畏寒

(三)但热不寒

1.壮热

2.潮热

3.微热

(四)发冷发得(发热)

二、询汗

(一)无汗

(二)有汗

1.全身出汗

2.局部汗出

三、询头身

(一)询疼痛

1.疼痛的性质

2.疼痛的部位

(二)询其他不适

1.头部不适

2.胸胁脘腹不适

四、询睡眠

(一)年闹诺(失眠)

(二)嗜睡

五、询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饮

2.口渴欲饮

3.渴不多饮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

2.厌食

3.消谷善饥

4.饥不欲食

5.偏嗜食物或异物

(三)口味

1.口淡

2.口苦

3.口甜

4.口酸

5.口咸

6.口涩

7.口黏腻

六、询二便

(一)大便

1.屙意卡(便秘)

2.屙泻(泄泻)

3.屙意咪(痢疾)

4.屙意勒(便血)

(二)小便

1.尿量异常

2.尿次异常

3.排尿感异常

七、询情志

(一)情志抑郁

(二)情绪高涨

(三)焦虑

(四)恐惧

(五)烦躁

八、询经带

(一)月经

1.月经不调

2.病淋勒(崩漏)

3.经卡(闭经)

4.经尹(痛经)

(二)带下

1.白带

2.黄带

3.赤白带

九、询男子

(一)委哟(阳痿)

(二)阳强

(三)遗精

(四)早泄

十、询小儿

(一)询出生前后情况

(二)询远事

(三)询易感病因

第二章 望 诊

第一节 整体望诊

一、望巧坞(脑)

(一)巧坞(脑)的概念

(二)巧坞(脑)状态的判断

1.巧坞(脑)常

2.巧坞(脑)亏

3.巧坞(脑)坏

4.巧坞(脑)将崩

5.巧坞(脑)乱

(三)望巧坞(脑)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患者时的第一印象

2.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3.注意巧坞(脑)将崩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一)诊病原理

(二)色与泽的意义

1.面部颜色

2.面部光泽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

2.病色

(四)面色主病

1.青色

2.赤色

3.黄色

4.白色

5.黑色

(五)望面色的注意事项

1.通过比较辨别病色

2.与其他部位望诊相结合

3.色与症、脉合参

4.注意非疾病因素的影响

三、望形体动态

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五官

(一)望勒答(目)

1.勒答(目)神

2.勒答(目)色

3.勒答(目)形

4.勒答(目)态

(二)望耳

1.耳色

2.耳形

3.耳道分泌物

(三)望鼻

1.鼻色

2.鼻形

3.鼻态

4.鼻内分泌物

(四)望口唇

1.望唇

2.望口

(五)望咽喉

1.肿胀溃烂

2.伪膜

二、望皮肤

(一)望色泽外形

1.色泽

2.外形

(二)望斑疹

1.斑

2.疹

(三)望水疱

1.白

2.喔芒(水痘)

3.能唅累(湿疹)

4.热气疮

5.缠腰火丹

(三)望疮疡

1.痈

2.疽

3.疔

4.疖

三、望颈项

(一)外形

1.大颈

2.瘰疬

(二)动态

1.项强

2.项软

3.颈脉异常

四、望躯体

(一)望胸胁

1.胸廓

2.乳房

(二)望腹部

1.腹部膨隆

2.腹部凹陷

(三)望腰背

1.外形

2.动态

五、望四肢

(一)肢体

1.外形

2.动态

(二)望手指

1.颜色

2.形态

3.手指与脏腑的关系

第三节 望三道排出物

一、望三道排出物的原理与意义

二、望三道排出物的注意事项

三、望排出物的内容

(一)望痰

1.风痰

2.寒痰

3.热痰

4.湿痰

5.燥痰

6.勒(血)痰

7.脓痰

(二)望涕

1.鼻流清涕

2.鼻流浊涕

3.久流浊涕

(三)望唾涎

1.多唾

2.涎清量多

3.口流清涎

(四)望奔鹿(呕吐)物

1.寒呕

2.热呕

3.水呕

4.食呕

5.苦水呕

6.鹿勒(呕血)

(五)望二便

1.望大便

2.望小便

第四节 勒答贫(目诊)

一、勒答贫(目诊)方法

(一)禁忌证

(二)器械准备

(三)检查步ヨ

(四)不良反应

二、勒答贫(目诊)的内容

(一)白睛诊法

1.白睛定位

2.白睛定性

(二)黑睛诊法

1.黑睛定位

2.黑睛定性

3.黑睛诊断与肿瘤

4.瞳孔诊法

第五节 甲诊

一、爪甲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二、甲诊的常用部位及名称

三、甲诊的方法

(一)直观法

(二)压尖法

(三)压侧法

四、甲诊的内容

(一)甲的颜色、质地、月痕和甲襞

1.指甲颜色

2.指甲质地

3.月痕

4.甲襞

(二)主要甲象

1.本色甲

2.葱管甲

3.蒜头甲

4.竹笋甲

5.鱼鳞甲

6.瘪螺甲

7.鹰爪甲

8.羹匙甲

9.扭曲甲

10.嵴棱甲

11.横沟甲

12.纵沟甲

13.软薄甲

14.粗厚甲

15.脆裂甲

16.胬肉甲

17.萎缩甲

18.暴脱甲

19.白色甲

20.红紫甲

21.紫绀甲

22.青紫甲

23.蓝色甲

24.黄色甲

25.黑色甲

26.斑点甲

27.虫蚀甲

28.啃缺甲

29.癥瘕甲

30.透关甲

第六节 舌诊

一、舌诊基础

(一)舌的结构与舌象的物质基础

(二)舌诊的理论依据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

(二)舌诊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

2.饮食或药品的影响

3.口腔状况对舌象的影响

三、舌诊的内容

四、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一)正常舌象

(二)舌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

2.性别

3.体质

五、望舌质

(一)舌神

1.有神

2.无神

(二)舌色

1.淡红舌

2.淡白舌

3.红、绛舌

4.青紫舌

(三)舌形

1.老嫩舌

2.胖瘦舌

3.齿痕舌

4.点刺舌

5.裂纹舌

(四)舌态

1.痿软

2.强硬

3.歪斜

4.颤动

5.短缩

(五)舌下络脉

1.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

2.舌下络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六、望舌苔

(一)苔质

1.薄厚

2.润燥

3.腻腐

4.剥苔

(二)苔色

1.白苔

2.黄苔

3.灰黑苔

七、舌象的分析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1.舌苔和舌质变化一致

2.舌苔和舌质变化不一致

3.舌象的动态分析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毒邪与正气的盛衰

2.区别毒邪的性质

3.分辨疾病的轻重

4.判断病势与预后

第三章 闻 诊

第一节 听声息

一、正常声息

二、病变声息

(一)发声

1.声重

2.嘶哑、失音

3.呻吟

4.惊呼

(二)语言

1.谵语

2.郑声

3.独语

4.狂言

(三)呼吸

1.喘病

2.奔墨(哮病)

(四)奔唉(咳嗽)

1.咳声重浊

2.咳声不扬

3.咳声清脆

4.咳声低微

5.干咳阵作

(五)奔鹿(呕吐)

(六)沙呃(呃逆)

(七)嗳嘘(气)

(八)叹息

(九)鼻鼾

(十)喷嚏

(十一)呵欠

(十二)肠鸣

第二节 嗅异味

一、病体异味

(一)口腔异味

1.口臭

2.口嘘(气)酸臭

3.口嘘(气)臭秽

4.口嘘(气)腐臭

(二)鼻腔异味

(三)身体异味

(四)排出物异味

二、病室异味

第四章 按 诊

第一节 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一)咪心头(心)、龙路与脉象的关系

(二)嘘(气)勒(血)与脉象的关系

二、壮医脉诊方法

(一)三指腕部脉诊法

1.脉诊的部位

2.脉诊要点

3.脉象的要素

4.正常脉象

5.常见脉象与主病

6.相兼脉与主病

(二)三指四肢脉诊法

1.脉诊的部位

2.脉诊要点

3.正常脉象

4.常见脉象与主病

(三)农氏腹脉诊法

1.脉诊的部位

2.脉诊要点

3.正常脉象

4.常见脉象与主病

第二节 触诊

一、触诊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触诊的手法

1.触法

2.摸法

3.按法

4.叩法

(二)体位的选择

(三)触诊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的内容

(一)触头颈部

1.头部

2.颈部

(二)触胸胁

1.胸部

2.胁部

(三)触脘腹

1.脘腹凉热

2.脘腹胀满

3.脘腹痞满

4.积聚癥瘕

5.胞衣

(四)触肌肤

1.诊寒热

2.诊润燥滑涩

3.诊肿胀

4.诊疮疡

(五)触腧穴

第五章 探 诊

第一节 奔痧探诊

第二节 跌打探诊

第三节 预后探诊

第六章 疾病判定

第一节 疾病定性

一、毒盛与正虚定性

(一)毒盛

(二)正虚

(三)毒盛与正虚的鉴别要点

(四)毒虚之间的关系

1.毒虚错杂

2.毒虚转化

3.毒虚真假

二、常见毒盛病性

(一)痧毒

(二)瘴毒

(三)蛊毒

(四)毒物

1.药物中毒

2.食物中毒

3.蛇虫兽毒

(五)风毒

(六)寒毒

(七)热毒

(八)湿毒

(九)燥毒

(十)痰毒

(十一)饮毒

(十二)水毒

(十三)食毒

(十四)虫毒

(十五)脓毒

(十六)嘘(气)郁

(十七)嘘(气)逆

(十八)嘘(气)闭

(十九)勒(血)滞

(二十)勒(血)寒

(二十一)勒(血)热

三、常见正虚病性

(一)嘘(气)虚

(二)嘘(气)陷

(三)嘘(气)脱

(四)勒(血)虚

(五)勒(血)脱

(六)阴衰

(七)阳衰

(八)阴竭

(九)阳竭

(十)水液亏虚

四、病性相兼

第二节 疾病定位

一、表里病位

(一)毒在表

(二)病在里

(三)毒邪在表与病在里的鉴别要点

(四)毒邪在表与病在里的关系

1.毒邪在表与病在里并见

2.毒邪在表与病在里的变化

二、三道两路及内脏病位

(一)条根埃(谷道)病

(二)条嘿(气道)病

(三)水道病

(四)龙路病

(五)火路病

三、病位相兼

第三节 壮医疾病命名规则

第四节 壮医辨证

第五节 病情资料的归纳和整理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

四、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

(一)必备性资料

(二)特异性资料

(三)偶见性资料

(四)一般性资料

(五)否定性资料

第六节 辨病的思维方法与步骤

一、辨病的内容与步骤

(一)辨病的基本内容

1.明确主症

2.分病性,辨阴阳

3.判定病位

4.判断病情,释机度势

5.确定病名

(二)辨病的主要步骤

1.抓主症,定病位

2.与兼症结合判病性,定阴阳

3.分析病情,阐述病机,综合归纳,提出病名

二、辨病的逻辑思维方法

(一)类比法

(二)分析归纳法

(三)演绎法

(四)反证法

(五)其他思维方法

1.亦此亦彼法

2.试探法

3.想象推测法

三、辨病的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准确全面,病名要精练规范

(二)动态辨病

(三)不必受病位与病性规定的拘泥

第七章 病案书写

第一节 病案的意义

第二节 病案的书写要求和标题名称

一、壮医病案书写通则

1.文字、格式、用语及书写要求

2.病案书写人员资格要求

3.病案书写的时限

4.病案的修改要求

5.其他

二、壮医病案的标题名称

1.病案

2.门诊病案

3.急诊病案

4.住院病案

5.住院病历

6.住院记录

7.病程记录

8.交班记录

9.接班记录

10.转出记录

11.转入记录

12.阶段小结

13.出院记录

14.死亡记录

15.术前讨论记录

16.手术记录

17.诊断

第三节 壮医病案书写格式与内容

一、住院病案

1.住院病历

2.住院记录

3.病程记录

二、门诊病案

1.门诊初诊记录

2.复诊记录

三、急诊病案

1.急诊初诊记录

2.急诊病程记录

3.急诊留观记录

4.急救记录

附录 壮语汉语名词对照表

主要参考书目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