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促进中国内外经济均衡的财政政策研究电子书

售       价:¥

1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夏晶

出  版  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01

字       数:209.4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市场/营销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均衡,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 内外经济失衡问题。内部经济失衡表现为投资增长过快,储蓄过剩,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外部失衡表现为“双顺差”(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与外汇储 备大幅增长。内外失衡不仅损害了国内居民的社会福利,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录展开

摘 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一)中国内外失衡相互关系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二)内外失衡的原因研究

(三)内外失衡与宏观调控政策搭配理论

(四)财政政策治理内外失衡的有效性分析

(五)基于内外均衡目标下的财政政策改革研究

(六)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评述与总结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与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内外均衡的内涵界定与判断标准

一、均衡的内涵与分类

(一)均衡的一般理解

(二)均衡的分类

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内涵

(一)内部均衡

(二)外部均衡

三、内外失衡的判断标准

(一)内部经济均衡性

(二)外部经济均衡性

第二节 内外经济均衡关联性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再生产理论

二、吸收分析理论

三、“双缺口”模型

第三节 财政政策影响内外均衡的传导机制

一、财政政策对内部经济的影响

(一)静态模型

(二)动态模型:对李嘉图等价定理有效性的探讨

二、财政政策对外部经济的影响

(一)储蓄—投资效应

(二)产出—吸收效应

(三)汇率效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财政政策在实现内外均衡目标中的地位

第一节 影响经济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货币政策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货币政策的均衡效应

二、汇率政策

(一)汇率政策工具

(二)汇率政策的均衡效应

三、财政政策

(一)税收政策

(二)公债政策

(三)公共支出政策

(四)政府投资政策

(五)财政政策的均衡效应

四、宏观调控政策搭配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蒙代尔政策指派法则

(二)财政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丁伯根政策模型

(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斯旺政策搭配原理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比较

一、理论基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IS-LM-BP模型)

(一)IS-LM-BP模型的推导

(二)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四)对我国汇率浮动性和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判断

二、现实比较: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制约性因素

(一)技术性约束

(二)外部性约束

(三)体制性约束

三、实践效果:199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内外经济失衡演变路径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变迁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3年)

(一)内外经济运行背景

(二)财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评价

二、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1984—1991年)

(一)内外经济运行背景

(二)财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评价

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时期(1992—1997年)

(一)内外经济运行背景

(二)财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评价

四、市场化改革加速时期(1998—2003年)

(一)宏观经济运行背景

(二)财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评价

五、国际化进程加速时期(2004—2008年)

(一)宏观经济运行背景

(二)财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评价

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2009—)

(一)宏观经济运行背景

(二)财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评价

第二节 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主要特征与测度

一、内部失衡主要特征:高投资、高储蓄和低消费

(一)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失衡

(二)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失衡

二、外部失衡主要特征:“双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

(一)经常项目顺差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三、内外经济失衡程度的测度

(一)经济失衡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对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程度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产生原因

一、内外经济失衡相关性的实证性检验

(一)Engle-Granger两步法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二、原因之一:经济发展阶段与外部性因素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二)西方国家对华实施出口限向制和禁运政策

三、原因之二:体制性与发展战略性因素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

(二)国家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

四、原因之三:宏观政策性因素

(一)收入分配体制与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三)税收制度的不完善

五、内外失衡各因素重要性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和指标的构建

(二)因子分析法原理

(三)因子分析结果及说明

(四)因子分析法对内外失衡影响因素的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内外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内外失衡影响国民经济的效应

一、影响机制与途径

(一)内部经济失衡

(二)外部经济失衡

二、实证分析:似不相关回归

(一)相关经济指标的说明

(二)回归方法选择与结果

第二节 财政政策影响内外均衡的效应

一、内外均衡与财政政策的指标刻度

(一)内外经济均衡指标

(二)财政政策指标

(三)其他经济指标

(四)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二、实证分析:联立方程模型

三、对回归结果的解释说明

四、当前财政政策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内外均衡的国际经验教训

第一节 典型国家的经济失衡现状及财政政策

一、美国的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

二、日本的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

(一)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对经济泡沫的反思与应对政策措施

三、其他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

(一)东亚奇迹与东亚模式

(二)东亚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三)东亚金融危机下的财政政策

第二节 国外治理经济失衡的经验教训

一、强化结构性财政政策,淡化总量性财政政策

二、坚持本国经济政策的自主性,将内部均衡作为主要调控目标

三、顺应经济发展变化适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四、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

五、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防止产业空心化出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内外均衡导向下的财政政策调整目标与路径

第一节 财政政策调整总体思路和原则

一、实现内外均衡的总体目标与思路

(一)从根本上治理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

(二)经济内部均衡是核心,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扩大内需是着力点

(三)解决中国经济失衡要坚持本国经济自主性

(四)坚持短期对策和中长期对策相结合实现中国经济内外均衡

(五)与其它国家协调合作,为实现经济内外均衡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财政政策调整的原则

(一)调整方法:强化结构性财政政策,淡化总量性财政政策

(二)调整导向: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三)调整保障: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完善路径与措施

一、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

(一)增加民生支出比重,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二)加大国有企业收益上缴比重,实现国有企业利润向民众“分红”

(三)促进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构建

(四)加快税制结构转型,有效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功能

二、纠正生产要素与商品价格扭曲的财政政策

(一)完善土地价格改革

(二)提高劳动力成本

(三)实现资本价格市场化

(四)对资源型企业收取“资源租”

(五)征收环境保护税,提高资源类产品价格

(六)推行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流通环节税费

三、优化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财政政策

(一)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战略型新兴产业

四、直接缩小“双顺差”的财政政策

(一)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加大进口规模

(二)优化出口退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征收国际资本流动税(托宾税),抑制国际游资投机

第三节 其它配套改革措施

一、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一)改变“唯GDP论”的官员政绩考核方式

(二)降低行政成本,建立“廉价政府”

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一)合理调整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二)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三、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公平与经济秩序

(一)完善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制度

(二)完善并落实《反垄断法》,鼓励市场竞争

(三)制订《科技创新促进法》,构建创新成果奖励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协调其它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均衡增长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的灵活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