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抢占心智第一:一本书吃透定位实战要领电子书

“张云对定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贡献显著,尤其是提出了‘品类’概念,对完善定位理论体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定位之父 艾·里斯

售       价:¥

纸质售价:¥62.00购买纸书

101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张云,罗贤亮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8-01

字       数:9.1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市场/营销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定位之父”艾·里斯曾说:“一个人一天就能听懂定位理论,但如果不深、准确地领悟和实践,也许一辈子都无法真正将其掌握。” 定位理论从被提出至今的60多年里,经历过许多次更迭与发展,也有过许多相关书籍。然而,尚未有一本书能够全面系统地还原定位理论的发展脉络,并梳理其知识体系和实践成果。 本书致力于弥补缺憾,为读者提供清晰、完整的定位知识框架和正宗、简洁的实践指南。全书分为两大篇章:理论篇与实践篇。理论篇概括性地总结了定位理论的几次重大化,提炼和优化了定位理论的精华。实践篇提供了不同体量、不同行业的原创性案例,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解读案例,帮助读者落地实践,掌握定位理论最新的运用原则。 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颠覆着许多经典的商业理论,几乎每年都会诞生新趋势。选对了,企业可能会迎来指数级增长;选错了,就会直被淘汰。本书将把握住最新的市场趋势和消费观念,助力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胜出。<br/>【推荐语】<br/>“张云对定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贡献显著,尤其是提出了‘品类’概念,对完善定位理论体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定位之父 艾·里斯<br/>【作者】<br/>张云 品类创新之父 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全球CEO 中国区主席 作为“定位之父”艾·里斯的传承人,张云对定位理论有着深的研究,并与艾·里斯一同更新与迭代定位理论。他出版了《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品类创新:成为第一的终极战略》,其中前者与艾·里斯合著。 张云是定位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者,亦是企业实践的拓者,他协助中国企业突破增长瓶颈,实现企业品类与品牌战略定位,助力众多中国企业实现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营收规模。 带领团队服务的企业包括长城汽车、茅台股份、王老吉药业、老板电器、宝洁、青岛啤酒、今麦郎食品、君乐宝乳业等。   罗贤亮 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中国区副总裁 战略委员会成员 中国战略定位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罗贤亮在食品、饮料、烟酒茶、家电、家具和物流等领域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带领团队服务的企业包括君乐宝乳业、今麦郎食品、三只松鼠、德邦快递等,策划并协助企业行了简醇0蔗糖酸奶、涨芝士啦芝士酸奶、今麦郎凉白、德邦大件快递等品类创新。<br/>
目录展开

序言

第1部分 理念篇

第1章 定位是什么:从心智占位到品类创新

20世纪60年代:是什么决定了广告是否奏效

20世纪70年代:从“我有什么”转变为“消费者心智要什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定位要有竞争导向,并对企业利润负责

2000—2014年:定位落地需要战略配称

2015年之后:品类比品牌更重要

第2章 定位的底层原理:七大心智模式

企业竞争的终极战场在于消费者心智

心智模式一——心智启于分类:消费者以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

心智模式二——阶梯有限而品类无限:“第一”胜过“更好”

心智模式三——心智斥同存异:有差异才能生存

心智模式四——心智排斥复杂:少即是多

心智模式五——心智缺乏安全感:被认可才能进入心智

心智模式六——心智不易改变:“做得好”远不如“做得早”

心智模式七——心智排斥多重身份:忌“品牌延伸”陷阱

第2部分 实践篇

第3章 定位的方法:抢占心智需要做对的五件事

定位的三种方法:抢先定位、关联定位、为竞争对手重新定位

四种商战模型:明确要打一场什么类型的战争

聚焦原则:品牌、信息与资源

终极的定位:品类创新

战略定位的重要配称工具

第4章 案例详解:里斯定位理论造就的企业和品牌

棒约翰:发现品类空缺,痛击行业领导者

哈弗:聚焦趋势品类,把握“现在小,未来大”的机会

坦克:局部大于整体,主动分化老品类,颠覆传统市场

老板:抢先定位品类第一特性,实现竞争翻盘

简醇:基于市场洞察开创新品类,实现逆势高飞

大角鹿:死磕关键特性,以弱胜强,成就行业增长王

杰克:用“抢先定位”服务2B客户,成就全球隐形冠军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