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这样读书就够了电子书

影响百万人的拆书帮创始人赵周教你升级个人学习力,把知识拆为己用 采铜、林少、肖知兴、黄有璨、姬十三、吴晓波联袂推荐 腾讯、*、小米、招商银行、银联、顺丰、广东移动等企业认可的学习策略 “便签学习法” “RIA现场学习”: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职场竞争力

售       价:¥

纸质售价:¥31.20购买纸书

1.0万人正在读 | 198人评论 8.5

作       者:赵周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字       数:12.0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成功/励志 > 成功/激励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098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098条)
知识焦虑时代,每个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都有读不完、没时间、看不懂的困惑。 《这样读书就够了》针对如何处理繁杂信息、如何高效迭代知识、如何将常识学以致用的问题,高级学习者的杀手锏是: 1. 具备高效能学习力,把知识拆为自己的能力。 2.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让一切学习助力我成为专家。 《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基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版的完善之作。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即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和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 这本书将让你收获更高级的学习方法。通过便签法的使用和拆书家的讲解,学习者能快速直一本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 拆书帮曾服务无数企业、商学院、读书会,它所提供的不只是针对知识的解读,更是对学习者反思力和行动力的催化。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拥有学习力,你就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br/>【推荐语】<br/>    影响百万人的拆书帮创始人赵周教你升级个人学习力,把知识拆为己用 采铜、林少、肖知兴、黄有璨、姬十三、吴晓波联袂推荐 腾讯、*、小米、招商银行、银联、顺丰、广东移动等企业认可的学习策略 “便签学习法” “RIA现场学习”: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职场竞争力<br/>【作者】<br/>赵周 拆书帮创始人,教育实践家,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专家,《经济观察报》《销售与市场》专栏作家,著有《拆出你的沟通力》《这样读书就够了》等畅销书,并有多本译作。 拆书帮是中国*的非营利性学习爱好者组织,践行通过学习改变行为,“释放学习促者的能量”。截至2017年10月,拆书帮在全国拥有33家正式分舵,18家筹备分舵,覆盖40多个城市。每个分舵每周举办一次线下拆书活动,目前已培养出1100多位拆书家,深度影响数十万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br/>
目录展开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问题三:看不下去

第二章 从“读书”到“拆书”

职场人应该怎样学习

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

为什么培训比书贵?

“拆为己用”才是真的学习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片面追求“干货”是一种“病”

RIA现场学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三章 学习者的不同境界

你是哪类学习者?

初级学习者:原始人的学习状态

高级学习者:将推理用于个人生活

学习促进者: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人

如何正确地提问?

做一个有价值的学习促进者

第四章 便签学习法:培养全新的思维模式

明确目标:提升学习力

拆解原则:反求诸己

随处可见的辅助工具

“拆书”七步曲

便签使用贴士

切勿陷入误区

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第五章 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学习力是元能力

解读知识:为信息添加上下文

I便签:辨别知识和信息

不要急于质疑和挑战

如何借助A1、A2便签来追问和反思?

用便签法升级学习力

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

第六章 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学习不是照搬他人的体系

知识体系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便签法:聚沙成塔的好工具

搭建体系的三种思路

第七章 知识体系如何搭建?

拆出你的沟通力

拆书家成长体系

拆书学院:为职场赋能

第八章 主动学习的境界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

选择比勤奋重要

经验和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做一个有梦想的行动家!

第九章 拆书家——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

一种新的“专家”:拆书家

没有拆书家拆不了的书

拆解:如何提高职场力?

拆解:如何管理下属?

像拆书家一样学习

后记

致谢

累计评论(1098条) 25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