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武术与文化:中国武术文化基因的构成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0.00购买纸书

17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蔡宝忠

出  版  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01

字       数:18.5万

所属分类: 生活 > 体育/运动 > 武术/田径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蔡宝忠先生是我在沈阳体育学院的同事,长期从事武术教学和研究,在同行中是一个很用心的人,著述颇丰。但“隔行如隔山”,虽同住一栋教师公寓多年,平素多有交集,但很少做学术方面的交流。半年前,当蔡先生把他的书稿《武术与文化:中国武术文化基因的构成》拿给我,希望我能为这本即将出版的书写个序时,我才注意到他的研究。但认真把书稿读了一遍以后,反而不敢写了。因为作者对我们的国粹——中国传统武术行了全面的解读和文化学的梳理,既有宏观层面上的学术构建,又有微观层面上的探微阐发;既从历时性的角度描述了武术发生与发展的演过程,又从共时性的角度剖析了武术的内涵。而宏观叙事和微观探究的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这两条线的“轴心”,都指向一个主题词——文化。显然,这是颇具学术功力的一个课题,也是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反复耕耘的土地,以我浅薄的学力是无法对蔡先生的研究做出准确评价的。因此我迟迟下不了笔。不觉春华代序,炎炎夏日。此间,我找了一些书来读,力图补充学识背景,又反复揣摩这部书稿,即使出差也带在身边,还和蔡先生行了一次时间不算太短的交谈,多少理解了蔡先生写作的用心。
目录展开

序一 应重视和加强武术文化研究

序二 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具象化趋势

1.武术文化研究中的不良倾向

2.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走向

第1讲 文化与武术文化的历史性对接及其内涵

1.文化与中国“文化热”简述

2.武术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征

3.武术文化基本形态的构成

4.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策略

第2讲 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框架设计及含义

1.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设计的依据

2.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框架的含义

3.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融合的结果

4.学科的相依性构成了武术晚熟的规律

第3讲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武德内涵及其他

1.儒家“仁学”构成武德内涵的主体

2.佛教“禅学”构成武德内涵的次体

3.道教“哲学”构成武德内涵的次体

4.对传统武德的科学批判与时代创新

第4讲 少林武术追求“拳禅合一”的终极目标

1.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的结合

2.参禅打坐与少林坐功的结合

3.佛教戒律与少林禁约的结合

4.佛教养生与少林内功的结合

5.禅宗要义与少林心法的结合

6.佛教称谓与套路名称的结合

7.禅诗作品与以武悟道的结合

第5讲 道教“道”的本体论对武术认识论的影响(一)

1.伦理之道与武德

2.玄妙之道与悟性

3.无为之道与拳理

4.自然之道与象形拳

5.贵柔之道与战术

第6讲 道教“气”的本体论对武术认识论的影响(二)

1.内家拳练气采用道教炼丹的方法

2.武术内功修炼其实质就是练气

3.武术的整体修炼要体现精气神

4.武术养生全程贯穿着练气的方式

第7讲 武术“体用并重说”的哲学本源

1.“体用并重”的理论依据

2.“体用并重”的具体体现

3.“体用并重”的引申形式

第8讲 武术美学思想探源及其表现形式

1.“仁义”是武术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2.“德”是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所在

3.“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4.“圆”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

5.“和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

6.武术美学思想指导下的美学要素形式

第9讲 剑文化与棍文化的“生死论”

1.剑与棍的发展简史

2.剑的文化特征

3.棍的文化特征

4.余论武术器械

第10讲 侠文化与镖行文化的“传播论”

1.侠与镖行的异同点

2.侠文化的传播特征

3.镖行文化的传播特征

第11讲 把势加跤:西域教门的回族武术特色

1.教门回族武术的起源有地域玄机

2.独具特色的教门回族武术拳械

3.教门回族武术在民间的流传

第12讲 以巫演武:少数民族武术中的民俗特色

1.少数民族的模仿巫术活动构成武术的雏形

2.三组山崖岩画彰显少数民族的武术形象

3.异彩纷呈的特色少数民族武术活动

第13讲 传统武术:从“非遗”的高度加以审视与保护

1.少林功夫“申遗”给予的启示

2.传统武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发展传统武术的基本方略

第14讲 以武养武:武术文化发展的必然

1.武术文化产业问题的简要回顾

2.武术文化产业体系的粗略分类

3.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