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4卷(第二版)电子书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是顺应“中国制造2025”智能装备设计新要求的、技术先、数据可靠的一套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大型工具书,涵盖现代机械零部件设计、智能装备及控制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三部分内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 1.权*威性。《现代机械设计手册》阵容强大,编、审人员大都来自于设计、生产、教学和科研一线,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这支专业的编审队伍确保了手册准确、实用的内容质量。

售       价:¥

纸质售价:¥191.00购买纸书

10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秦大同、谢里阳 主编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字       数:32.3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重工业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是顺应“中国制造2025”智能装备设计新要求、技术先、数据可靠的一部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大型工具书,涵盖现代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设计、智能装备及控制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三部分内容。第二版重加强机械智能化产品设计(3D印、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智能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化装备)控制及系统设计、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等内容。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共6卷,其中第1卷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资料,零件结构设计,机械制图和几何精度设计,机械工程材料,连件与紧固件;第2卷包括轴和联轴器,滚动轴承,滑动轴承,机架、箱体及导轨,弹簧,机构,机械零部件设计禁忌,带传动、传动;第3卷包括齿轮传动,减速器、变速器,离合器、制动器,润滑,密封;第4卷包括液力传动,液压传动与控制,气压传动与控制;第5卷包括智能装备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传感器,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电动机;第6卷包括机械振动与噪声,疲劳强度设计,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逆向设计,数字化设计,人机工程与产品造型设计,创新设计,绿色设计。 新版手册从新时代机械设计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追求现代感,兼顾实用性、通用性、准确性,涵盖了各种常规和通用的机械设计技术资料,贯彻了*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推荐了国内外先、智能、节能、通用的产品,体现了便查易用的编写风格。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装备研发、设计技术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br/>【推荐语】<br/>《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是顺应“中国制造2025”智能装备设计新要求的、技术先、数据可靠的一套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大型工具书,涵盖现代机械零部件设计、智能装备及控制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三部分内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 1.权*威性。《现代机械设计手册》阵容强大,编、审人员大都来自于设计、生产、教学和科研一线,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这支专业的编审队伍确保了手册准确、实用的内容质量。 2.现代感。体现现代机械设计气氛,满足时代要求,是《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的基本宗旨。“现代”二字主要体现在: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产品、智能化、现代的设计理念、现代的设计方法和现代的设计手段等几个方面。第二版重加强机械智能化产品设计(3D印、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等)、智能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化装备等)控制元器件及系统设计、数字化设计等先设计方法的应用技术等内容。 3.实用性。新版手册继续加强实用性,对传统机械零部件设计选用等基础性内容的选定、深度的把握、资料的取舍和章节的编排,都坚持从设计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为方便广大读者的使用和查阅,手册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采用以图表为主的编写风格,有利于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设计速度。 4.通用性。本手册以通用的机械零部件和控制元器件设计、选用内容为主,既适用于传统的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选用,又适用于智能化装备的整机系统设计发,能够满足各类机械设计人员的工作需求。 5.准确性。本手册尽量采用原始资料,公式、图表、数据力求准确可靠,方法、工艺、技术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产品和工艺方面的标准均采用现行标准资料。手册中收录通用性强的、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供设计人员在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品种、规格尺寸、技术参数,以及产品质量和用户的实际反映后选用。 6.全面性。本手册一方面根据机械设计人员的需要,按照“基本、常用、重要、发展”的原则选取内容,另一方面兼顾了制造企业和大型设计院两大群体的设计特,以全面适应新时代机械新产品设计发的需要。  <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内容提要

版权页

前言

第19篇 液力传动

第1章 液力传动设计基础

1.1 液力传动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1.2 液力传动的术语、符号

1.2.1 液力传动术语

1.2.2 液力元件图形符号

1.3 液力传动理论基础

1.3.1 基本控制方程

1.3.2 基本概念和定义

1.3.3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

1.3.3.1 速度三角形及速度的分解

1.3.3.2 速度环量

1.3.3.3 液体在无叶栅区的流动

1.3.4 欧拉方程

1.3.4.1 动量矩方程

1.3.4.2 理论能头

1.4 液力传动的工作液体

1.4.1 液力传动油的基本要求

1.4.2 常用液力传动油

1.4.3 水基难燃液

第2章 液力变矩器

2.1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特性

2.1.1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2.1.1.1 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结构

2.1.1.2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过程和变矩原理

2.1.1.3 液力变矩器常用参数及符号

2.1.2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2.2 液力变矩器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2.3 液力变矩器的压力补偿及冷却系统

2.3.1 补偿压力

2.3.2 冷却循环流量和散热面积

2.4 液力变矩器的设计方法

2.4.1 相似设计法

2.4.2 统计经验设计方法

2.4.3 理论设计法

2.4.3.1 基于一维束流理论的设计方法

2.4.3.2 CFD/CAD现代设计方法

2.4.4 逆向设计法

2.5 液力变矩器的试验

2.5.1 试验台架

2.5.2 试验方法

2.5.2.1 外特性试验

2.5.2.2 液力元件内特性试验

2.6 液力变矩器的选型

2.6.1 液力变矩器的形式和参数选择

2.6.2 液力变矩器系列型谱

2.6.3 液力变矩器与动力机的共同工作

2.6.3.1 输入功率

2.6.3.2 泵轮特性曲线族和涡轮特性曲线族

2.6.3.3 液力变矩器有效直径和公称转矩选择

2.6.3.4 液力变矩器和动力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

2.6.4 液力变矩器与动力机的匹配

2.6.5 液力变矩器与动力机匹配的优化

2.7 液力变矩器的产品型号与规格

2.7.1 单级单相向心涡轮液力变矩器

2.7.2 多相单级和闭锁液力变矩器

2.7.3 可调液力变矩器

2.8 液力变矩器传动装置

2.9 液力变矩器的应用及标准状况

2.9.1 液力变矩器的应用

2.9.2 国内外标准情况和对照

第3章 液力机械变矩器

3.1 液力机械变矩器的分类及原理

3.1.1 功率内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

3.1.1.1 导轮反转内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

3.1.1.2 多涡轮内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

3.1.2 功率外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

3.1.2.1 基本方程

3.1.2.2 用于特定变矩器的方程

3.1.2.3 分流传动特性的计算方法及实例

3.1.2.4 外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的方案汇总

3.2 液力机械变矩器的应用

3.2.1 功率内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的应用

3.2.1.1 导轮反转内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

3.2.1.2 双涡轮内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

3.2.2 功率外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的应用

3.2.2.1 分流差速液力机械变矩器的应用

3.2.2.2 汇流差速液力机械变矩器的应用

3.3 液力机械变矩器产品规格与型号

3.3.1 双涡轮液力机械变矩器产品

3.3.2 导轮反转液力机械变矩器产品

3.3.3 功率外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产品

3.3.4 液力机械变矩器传动装置产品

第4章 液力偶合器

4.1 液力偶合器的工作原理

4.2 液力偶合器特性

4.2.1 液力偶合器的特性参数

4.2.2 液力偶合器特性曲线

4.2.3 影响液力偶合器特性的主要因素

4.3 液力偶合器分类、结构及发展

4.3.1 液力偶合器形式和基本参数(GB/T 5837—2008)

4.3.1.1 形式和类别

4.3.1.2 基本参数

4.3.2 液力偶合器部分充液时的特性

4.3.3 普通型液力偶合器

4.3.4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3.4.1 静压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3.4.2 动压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3.4.3 复合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3.5 普通型、限矩型液力偶合器的安全保护装置

4.3.5.1 普通型、限矩型液力偶合器易熔塞(JB/T 4235—2018)

4.3.5.2 刮板输送机用液力偶合器易爆塞技术要求(MT/T 466—1995)

4.3.6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4.3.6.1 进口调节式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4.3.6.2 出口调节式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4.3.6.3 复合调节式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4.3.7 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

4.3.8 液力减速器

4.3.8.1 机车用液力减速(制动)器

4.3.8.2 汽车用液力减速(制动)器

4.3.8.3 固定设备用液力减速(制动)器

4.4 液力偶合器设计

4.4.1 液力偶合器的类比设计

4.4.2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设计

4.4.2.1 工作腔模型(腔型)及选择

4.4.2.2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的辅助腔

4.4.2.3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的叶轮结构

4.4.2.4 工作腔有效直径的确定

4.4.2.5 叶片数目和叶片厚度

4.4.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设计

4.4.3.1 叶轮强度计算

4.4.3.2 叶轮强度有限元分析简介

4.4.3.3 液力偶合器的轴向力

4.4.3.4 导管及其控制

4.4.3.5 设计中的其他问题

4.4.3.6 油路系统

4.4.3.7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辅助系统与设备成套

4.4.3.8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配套件

4.4.4 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设计

4.4.4.1 前置齿轮式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简介

4.4.4.2 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设计要点

4.4.5 液力偶合器的发热与冷却

4.5 液力偶合器试验

4.5.1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试验

4.5.2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试验

4.6 液力偶合器选型、应用与节能

4.6.1 液力偶合器运行特点

4.6.2 液力偶合器功率图谱

4.6.3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的选型与应用

4.6.3.1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的选型

4.6.3.2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的应用

4.6.4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选型与应用

4.6.4.1 我国风机、水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6.4.2 风机、水泵调速运行的必要性

4.6.4.3 各类调速方式的比较

4.6.4.4 应用液力偶合器调速的节能效益

4.6.4.5 风机、泵类调速运行的节能效果

4.6.4.6 风机、泵类流量变化形式对节能效果的影响

4.6.4.7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效率与相对效率

4.6.4.8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匹配

4.6.4.9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典型应用与节能

4.7 液力偶合器可靠性与故障分析

4.7.1 基本概念

4.7.2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的故障分析

4.7.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故障分析

4.8 液力偶合器典型产品及其选择

4.8.1 静压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8.2 动压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8.2.1 YOX、YOXⅡ、TVA外轮驱动直连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8.2.2 YOXⅡZ外轮驱动制动轮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8.2.3 水介质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8.2.4 加长后辅腔与加长后辅腔带侧辅腔的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8.2.5 加长后辅腔与加长后辅腔带侧辅腔制动轮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8.2.6 加长后辅腔内轮驱动制动轮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8.3 复合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4.8.4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4.8.4.1 出口调节安装板式箱体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4.8.4.2 回转壳体箱座式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4.8.4.3 侧开箱体式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4.8.4.4 阀控式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4.9 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

4.9.1 前置齿轮增速式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

4.9.2 后置齿轮减速式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

4.9.3 后置齿轮增速式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

4.9.4 组合成套型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

4.9.5 后置齿轮减速箱组合型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偶合器正(反)车箱]

4.10 国内外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标准情况与对照

第5章 液 黏 传 动

5.1 液黏传动及其分类

5.2 液黏传动的基本原理

5.3 液黏传动常用术语、形式和基本参数

5.3.1 液黏传动常用术语

5.3.2 液黏传动元件结构形式

5.3.3 液黏传动的基本参数

5.4 液黏传动的工作液体

5.5 液黏调速离合器

5.5.1 集成式液黏调速离合器

5.5.2 分离式液黏调速离合器

5.5.3 液黏调速离合器运行特性

5.5.4 液黏传动的摩擦副

5.5.5 液黏调速离合器的性能特点及应用节能

5.5.6 液黏调速离合器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5.5.7 国外液黏调速离合器的转速调控系统

5.6 液黏调速装置

5.6.1 平行轴传动液黏调速装置

5.6.2 差动轮系CST液黏调速装置

5.7 硅油风扇离合器

5.8 硅油离合器

5.9 液黏测功器

5.10 其他液黏传动元件

5.11 液黏传动在液力变矩器上的应用

5.12 国内外液黏元件标准情况与对照

参 考 文 献

第20篇 液压传动与控制

第1章 常用基础标准、图形符号和常用术语

1.1 基础标准

1.1.1 液压气压系统及元件的公称压力系列

1.1.2 液压泵及液压马达的公称排量系列

1.1.3 液压元件的油口螺纹连接尺寸

1.1.4 液压系统硬管外径系列和软管内径系列

1.1.5 液压缸、气缸内径及活塞杆外径系列

1.1.6 液压缸、气缸活塞行程系列

1.1.7 液压元件清洁度指标

1.1.8 液压阀油口、底板、控制装置和电磁铁的标识

1.1.9 液压泵站油箱公称容量系列

1.2 液压图形符号

1.2.1 图形符号

1.2.2 液压图形符号绘制规则

1.3 常用液压术语

1.3.1 基本术语

1.3.2 液压泵的术语

1.3.3 液压执行元件的术语

1.3.4 液压阀的术语

1.3.5 液压辅件及其他专业术语

第2章 液压流体力学常用计算公式及资料

2.1 流体力学基本公式

2.2 流体静力学公式

2.3 流体动力学公式

2.4 阻力计算

2.4.1 沿程阻力损失计算

2.4.2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2.5 孔口及管嘴出流、缝隙流动、液压冲击

2.5.1 孔口及管嘴出流计算

2.5.2 缝隙流动计算

2.6 液压冲击计算

第3章 液压系统设计

3.1 设计计算的内容和步骤

3.2 明确技术要求

3.3 确定液压系统主要参数

3.3.1 初选系统压力

3.3.2 计算液压缸尺寸或液压马达排量

3.3.3 作出液压缸或液压马达工况图

3.4 拟订液压系统原理图

3.5 液压元件的选择

3.5.1 液压执行元件的选择

3.5.2 液压泵的选择

3.5.3 液压控制阀的选择

3.5.4 蓄能器的选择

3.5.5 管路的选择

3.5.6 确定油箱容量

3.5.7 过滤器的选择

3.5.8 液压油的选择

3.6 液压系统性能验算

3.6.1 系统压力损失计算

3.6.2 系统效率计算

3.6.3 系统发热计算

3.6.4 热交换器的选择

3.7 液压装置结构设计

3.8 液压泵站设计

3.8.1 液压泵站的组成及分类

3.8.2 油箱及其设计

3.8.3 液压泵组的结构设计

3.8.4 蓄能器装置的设计

3.9 液压集成块设计

3.10 全面审核及编写技术文件

3.11 液压系统设计计算实例

3.11.1 机床液压系统设计实例

3.11.2 油压机液压系统设计实例

3.11.3 注塑机液压系统设计实例

第4章 液压基本回路

4.1 概述

4.2 液压源回路

4.3 压力控制回路

4.3.1 调压回路

4.3.2 减压回路

4.3.3 增压回路

4.3.4 保压回路

4.3.5 卸荷回路

4.3.6 平衡回路

4.3.7 缓冲回路

4.3.8 卸压回路

4.3.9 制动回路

4.4 速度控制回路

4.4.1 调速回路

4.4.2 增速回路

4.4.3 减速回路

4.4.4 二次进给回路、比例阀连续调速回路

4.5 同步控制回路

4.6 方向控制回路

4.6.1 换向回路

4.6.2 锁紧回路

4.6.3 连续往复运动回路

4.7 液压马达回路

4.8 其他液压回路

4.8.1 顺序动作回路

4.8.2 插装阀控制回路

4.9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回路

第5章 液压工作介质

5.1 液压介质的分类

5.1.1 分组

5.1.2 命名

5.1.3 代号

5.1.4 H组(液压系统)常用工作介质的牌号及主要应用

5.1.5 常用工作介质与材料的适应性

5.2 工作介质的选择

5.2.1 根据工作环境选择

5.2.2 根据液压系统工作温度选择

5.2.2.1 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

5.2.2.2 工作介质的工作温度范围

5.2.3 根据工作压力选择

5.2.4 根据液压泵类型选择

5.2.5 工作介质黏度的选择

5.2.6 工作介质污染度等级的确定

5.2.7 其他要求

5.3 工作介质的使用

5.3.1 污染控制

5.3.2 过滤

5.3.3 补充工作介质

5.3.4 更换工作介质

5.3.5 工作介质的维护

5.3.6 工作介质的检测

5.3.6.1 工作介质理化性能检测

5.3.6.2 工作介质污染度检测

5.3.7 安全与环保

5.4 工作介质的贮存

5.5 工作介质废弃处理

第6章 液 压 泵

6.1 液压泵的分类

6.2 液压泵的主要技术参数及计算公式

6.2.1 液压泵的主要技术参数

6.2.2 液压泵的常用计算公式

6.3 液压泵的技术性能和参数选择

6.4 齿轮泵

6.4.1 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特点

6.4.2 齿轮泵拆装方法、使用注意事项

6.4.3 齿轮泵产品

6.4.3.1 齿轮泵产品技术参数总览

6.4.3.2 CB型齿轮泵

6.4.3.3 CB-B 型齿轮泵

6.4.3.4 CBF-E 型齿轮泵

6.4.3.5 CBF-F 型齿轮泵

6.4.3.6 CBG型齿轮泵

6.4.3.7 P系列齿轮泵

6.4.3.8 NB 型内啮合齿轮泵

6.4.3.9 三联齿轮泵

6.4.3.10 恒流齿轮泵

6.4.3.11 复合齿轮泵

6.4.3.12 GPY 系列齿轮泵

6.5 叶片泵产品

6.5.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特点

6.5.2 叶片泵产品

6.5.2.1 叶片泵产品技术参数概览

6.5.2.2 YB型、YB1 型叶片泵

6.5.2.3 YB-※车辆用叶片泵

6.5.2.4 PV2R 型叶片泵

6.5.2.5 PFE 型柱销式叶片泵

6.5.2.6 YBX型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6.5.2.7 V4 型变量叶片泵

6.6 柱塞泵产品

6.6.1 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特点

6.6.2 柱塞泵的拆装方法和注意事项

6.6.3 柱塞泵产品

6.6.3.1 柱塞泵产品技术参数概览

6.6.3.2 CY14-1B 型斜盘式轴向柱塞泵

6.6.3.3 A2F型柱塞泵

6.6.3.4 ZB 型斜轴式轴向柱塞泵

6.6.3.5 JB 型径向柱塞泵

6.6.3.6 A10V 型轴向柱塞泵

6.6.3.7 RK 型超高压径向柱塞泵

6.6.3.8 SB 型手动泵

第7章 液 压 马 达

7.1 液压马达的分类

7.2 液压马达的主要参数及计算公式

7.2.1 主要参数

7.2.2 计算公式

7.2.3 液压马达主要技术参数概览

7.3 液压马达的结构特点

7.4 齿轮马达

7.4.1 外啮合齿轮马达

7.4.1.1 GM5型齿轮马达

7.4.1.2 CM-C 型齿轮马达

7.4.1.3 CM-G4 型齿轮马达

7.4.1.4 CM-D型齿轮马达

7.4.1.5 CMZ型齿轮马达

7.4.1.6 CMW 型齿轮马达

7.4.1.7 CMK型齿轮马达

7.4.1.8 CM-F 型齿轮马达

7.4.1.9 CB-E 型齿轮马达

7.4.2 摆线液压马达

7.4.2.1 BYM型齿轮马达

7.4.2.2 BM-C/D/E/F 型摆线液压马达

7.5 叶片马达

7.5.1 YM型液压马达

7.5.1.1 YM型中压液压马达

7.5.1.2 YM型中高压液压马达

7.5.1.3 YM※ 型低速大扭矩叶片马达

7.5.2 BMS、BMD 型叶片摆动马达

7.6 柱塞马达

7.6.1 斜盘式轴向柱塞式马达

7.6.1.1 ZM、XM 型柱塞马达

7.6.1.2 HTM(SXM)型双斜盘轴向柱塞马达

7.6.1.3 FBQA型轻型轴向柱塞马达

7.6.2 斜轴式轴向柱塞马达

7.6.2.1 A2F 型斜轴式轴向柱塞马达

7.6.2.2 A6V 型斜轴式变量马达

7.6.3 径向柱塞马达

7.6.3.1 NJM 型柱塞马达

7.6.3.2 1JMD 型柱塞马达

7.6.3.3 JM※系列径向柱塞马达

7.6.4 球塞式液压马达

7.6.4.1 QJM 型径向球塞马达

7.6.4.2 QJM型带制动器液压马达

7.6.4.3 QKM 型液压马达

7.7 曲轴连杆式径向柱塞马达

7.8 液压马达的选用

7.9 摆动液压马达

7.9.1 摆动液压马达的分类

7.9.2 摆动液压马达产品

7.9.2.1 YMD型单叶片摆动马达

7.9.2.2 YMS型双叶片马达

7.9.3 摆动液压马达的选择原则

第8章 液 压 缸

8.1 液压缸的类型

8.2 液压缸的基本参数

8.3 液压缸的安装方式

8.4 液压缸的主要结构、材料及技术要求

8.4.1 缸体和缸盖的材料及技术要求

8.4.2 缸体端部连接形式

8.4.3 活塞

8.4.3.1 活塞材料及尺寸和公差

8.4.3.2 常用的活塞结构形式

8.4.3.3 活塞的密封

8.4.4 活塞杆

8.4.5 活塞杆的导向、密封和防尘

8.4.5.1 导向套的材料和技术要求

8.4.5.2 活塞杆的密封

8.4.5.3 活塞杆的防尘圈

8.4.6 液压缸的缓冲装置

8.4.7 液压缸的排气装置

8.5 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8.5.1 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8.5.2 液压缸性能参数的计算

8.5.3 液压缸主要几何参数的计算

8.5.4 液压缸结构参数的计算

8.5.5 液压缸的连接计算

8.5.6 活塞杆稳定性验算

8.6 液压缸标准系列

8.6.1 工程液压缸系列

8.6.2 冶金设备用标准液压缸系列

8.6.2.1 YHG1型冶金设备标准液压缸

8.6.2.2 ZQ 型重型冶金设备液压缸

8.6.2.3 JB系列冶金设备液压缸

8.6.2.4 YG 型液压缸

8.6.2.5 UY型液压缸

8.6.3 车辆用液压缸系列

8.6.3.1 DG型车辆液压缸

8.6.3.2 G※型液压缸

8.6.4 重载液压缸

8.6.4.1 CD/CG型液压缸

8.6.4.2 CG250、CG350 等速重载液压缸尺寸

8.6.5 轻载拉杆式液压缸

8.6.6 带接近开关的拉杆式液压缸

8.6.7 伸缩式套筒液压缸

8.6.8 传感器内置式液压缸

8.7 液压缸的加工工艺与拆装方法、注意事项

8.8 液压缸的选择指南

第9章 液压控制阀

9.1 液压控制阀的分类

9.1.1 按照液压阀的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

9.1.2 按照液压阀的控制方式进行分类

9.1.3 按照液压阀控制信号的形式进行分类

9.1.4 按照液压阀的结构形式进行分类

9.1.5 按照液压阀的连接方式进行分类

9.2 液压控制元件的性能参数

9.3 压力控制阀

9.3.1 溢流阀

9.3.1.1 普通溢流阀

9.3.1.2 电磁溢流阀

9.3.1.3 卸荷溢流阀

9.3.2 减压阀

9.3.3 顺序阀

9.3.4 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的综合比较

9.3.5 压力继电器

9.3.6 典型产品

9.3.6.1 直动型溢流阀及远程调压阀

9.3.6.2 先导型溢流阀、电磁溢流阀

9.3.6.3 卸荷溢流阀

9.3.6.4 减压阀

9.3.6.5 顺序阀

9.3.6.6 压力继电器

9.4 流量控制阀

9.4.1 节流阀及单向节流阀

9.4.2 调速阀及单向调速阀

9.4.3 溢流节流阀

9.4.4 分流集流阀

9.4.5 典型产品

9.4.5.1 节流阀

9.4.5.2 调速阀

9.4.5.3 分流集流阀(同步阀)

9.5 方向控制阀

9.5.1 方向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9.5.2 普通单向阀

9.5.3 液控单向阀

9.5.4 电磁换向阀

9.5.5 电液换向阀

9.5.6 其他类型的方向阀

9.5.7 典型产品

9.5.7.1 单向阀

9.5.7.2 液控单向阀

9.5.7.3 电磁换向阀

9.5.7.4 电液换向阀

9.5.7.5 手动换向阀和行程换向阀

9.6 多路换向阀

9.6.1 多路换向阀工作原理、典型结构及性能

9.6.2 产品介绍

9.6.2.1 ZFS型多路换向阀

9.6.2.2 ZFS-※※H型多路换向阀

9.6.2.3 DF型多路换向阀

9.6.2.4 CDB 型多路换向阀

9.7 叠加阀

9.7.1 叠加阀工作原理、典型结构及性能

9.7.2 产品介绍

9.8 插装阀

9.8.1 插装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9.8.2 插装阀的典型组件

9.8.3 插装阀的基本回路

9.8.4 插装阀典型产品

9.8.4.1 力士乐系列插装阀产品(L系列)

9.8.4.2 威格士系列插装阀

9.9 液压阀的清洗和拆装

9.10 液压控制元件的选型原则

9.11 液压控制装置的集成

9.11.1 液压控制装置的板式集成

9.11.2 液压控制装置的块式集成

9.11.3 液压控制装置的叠加阀式集成

9.11.4 液压控制装置的插入式集成

9.11.5 液压控制装置的复合式集成

第10章 液压辅件与液压泵站

10.1 蓄能器

10.1.1 蓄能器的种类及特点

10.1.2 蓄能器在系统中的应用

10.1.3 各种蓄能器的性能及用途

10.1.4 蓄能器的容量计算

10.1.5 蓄能器的选择

10.1.6 蓄能器产品

10.1.6.1 NXQ型囊式蓄能器

10.1.6.2 NXQ型囊式蓄胶囊

10.1.6.3 HXQ型活塞式蓄能器

10.1.6.4 GXQ 型隔膜式蓄能器

10.1.6.5 GLXQ 型管路式蓄能器

10.1.6.6 CQP 型非隔离式蓄能器(储气罐)

10.1.6.7 囊式蓄能器站

10.1.6.8 活塞式蓄能器站及氮气瓶组

10.1.7 蓄能器附件

10.1.7.1 CQJ型蓄能器充氮工具

10.1.7.2 CPU型蓄能器充氮工具

10.1.7.3 CDZs-D1型充氮车(氮气充压装置)

10.1.7.4 AQF型蓄能器安全球阀

10.1.7.5 AJF型蓄能器截止阀

10.1.7.6 AJ型蓄能器控制阀组

10.1.7.7 QFZ型蓄能器安全阀组

10.1.7.8 QF-CR 型蓄能器气体安全阀

10.1.7.9 QXF型蓄能器充气阀

10.1.7.10 蓄能器固定组件

10.1.7.11 蓄能器托架

10.1.7.12 蓄能器卡箍

10.2 过滤器

10.2.1 过滤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10.2.2 过滤器的名称、用途、安装、类别、形式及效果

10.2.3 推荐液压系统的清洁度和过滤精度

10.2.4 过滤器的选择和计算

10.2.5 过滤器产品

10.2.5.1 WF型吸油滤油器

10.2.5.2 WR 型吸油滤油器

10.2.5.3 WU、XU 型吸油滤油器

10.2.5.4 ISV 型管路吸油过滤器

10.2.5.5 TF 型箱外自封式吸油过滤器

10.2.5.6 TRF 型吸回油过滤器

10.2.5.7 GP、WY型磁性回油过滤器

10.2.5.8 RFA 型微型直回式回油过滤器

10.2.5.9 SRFA 型双筒微型直回式回油过滤器

10.2.5.10 XNL 型箱内回油过滤器

10.2.5.11 ZU-H、QU-H 型压力管路过滤器

10.3 热交换器

10.3.1 冷却器的种类及特点

10.3.2 冷却器的选择及计算

10.3.3 冷却器产品的性能和规格尺寸

10.3.4 电磁水阀

10.3.5 GL型冷却水过滤器

10.3.6 加热器

10.4 液压站

10.4.1 液压站的结构形式

10.4.2 典型液压站产品

10.4.3 油箱

10.5 温度仪表

10.5.1 温度表(计)

10.5.1.1 WS※型双金属温度计

10.5.1.2 WTZ型温度计

10.5.2 WTYK 型压力式温度控制器

10.5.3 WZ※型温度传感器

10.6 压力仪表

10.6.1 Y系列压力表

10.6.2 YTXG型磁感式电接点压力表

10.6.3 Y※TZ型远程压力表

10.6.4 BT型压力表

10.6.5 压力表开关

10.6.5.1 KF型压力表开关

10.6.5.2 AF6E型压力表开关

10.6.5.3 MS型六点压力表开关

10.6.6 测压、排气接头及测压软管

10.6.6.1 PT型测压排气接头

10.6.6.2 HF型测压软管

10.7 空气滤清器

10.7.1 QUQ型空气滤清器

10.7.2 EF型空气过滤器

10.7.3 PFB型增压式空气滤清器

10.8 液位仪表

10.8.1 YWZ型液位计

10.8.2 CYW型液位液温计

10.8.3 YKZQ型液位控制器

10.9 流量仪表

10.9.1 LC12型椭圆齿轮流量计

10.9.2 LWGY型涡轮流量传感器

10.10 常用阀门

10.10.1 高压球阀

10.10.1.1 YJZQ型高压球阀

10.10.1.2 Q21N型外螺纹球阀

10.10.2 JZFS系列高压截止阀

10.10.3 DD71X型开闭发信器蝶阀

10.10.4 D71X-16对夹式手动蝶阀

10.10.5 Q11F-16型低压内螺纹直通式球阀

10.11 E型减震器

10.12 KXT型可曲挠橡胶接管

10.13 NL型内齿形弹性联轴器

10.14 管路

10.14.1 管路的计算

10.14.2 胶管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10.15 管接头

10.15.1 金属管接头 O形圈平面密封接头

10.15.2 锥密封焊接式管接头

10.15.3 卡套式管接头规格

10.15.4 扩口式管接头规格

10.15.5 锥密封焊接式方接头

10.15.6 液压软管接头

10.15.7 快换接头

10.15.8 旋转接头

10.15.9 螺塞

10.15.10 法兰

10.15.11 管夹

10.15.11.1 钢管夹

10.15.11.2 塑料管夹

第11章 液压控制系统概述

11.1 液压传动系统与液压控制系统的比较

11.2 电液伺服系统和电液比例系统的比较

11.3 液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11.4 液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1.5 液压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11.5.1 电液位置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11.5.2 电液速度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11.6 液压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其应用

11.6.1 液压控制系统的特点

11.6.2 液压控制系统的应用

第12章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

12.1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2.2 电液伺服阀

12.2.1 典型电液伺服阀结构

12.2.2 电液伺服阀的基本特性及其性能参数

12.2.3 电液伺服阀线圈接法

12.2.4 电液伺服阀使用注意事项

12.2.5 电液伺服阀故障现象和原因

12.3 伺服放大器

12.4 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12.4.1 全面理解设计要求

12.4.2 拟订控制方案、绘制系统原理图

12.4.3 动力元件的参数选择

12.4.4 液压系统固有频率对加速和制动程度的限制

12.4.5 伺服阀选择注意事项

12.4.6 执行元件的选择

12.4.7 反馈传感器的选择

12.4.8 确定系统的方块图

12.4.9 系统静动态品质分析及确定校正特性

12.4.10 仿真分析

12.5 电液伺服系统应用举例

12.5.1 力、压力伺服系统应用实例

12.5.2 流量伺服系统应用实例

12.5.3 位置系统应用实例

12.5.4 伺服系统液压参数的计算实例

12.6 主要电液伺服阀产品

12.6.1 国内电液伺服阀主要产品

12.6.1.1 双喷嘴挡板力反馈电液伺服阀

12.6.1.2 双喷嘴挡板电反馈(FF109、QDY3、QDY8、DYSF型)电液伺服阀

12.6.1.3 动圈式滑阀直接反馈式(YJ、SV、QDY4型)、滑阀直接位置反馈式(DQSF-1型)电液伺服阀

12.6.1.4 动圈力综合式压力伺服阀(FF119)、双喷嘴-挡板喷嘴压力反馈式伺服阀(DYSF-3P)、P-Q型伺服阀(FF118)、射流管力反馈伺服阀(CSDY、FSDY、DSDY、SSDY)

12.6.1.5 动圈力式伺服阀(SV9、SVA9)

12.6.1.6 动圈力式伺服阀(SVA8、SVA10)

12.6.2 国外主要电液伺服阀产品

12.6.2.1 双喷嘴力反馈式电液伺服阀(MOOG)

12.6.2.2 双喷嘴力反馈式电液伺服阀(DOWTY、SM4)

12.6.2.3 双喷嘴力反馈式电液伺服阀(MOOG D761)和电反馈式电液伺服阀(MOOG D765)

12.6.2.4 直动电反馈式伺服阀(DDV)MOOG D633 及D634系列

12.6.2.5 电反馈三级伺服阀MOOG D791和D792 系列

12.6.2.6 EMG伺服阀SV1-10

12.6.2.7 MOOG系列电反馈伺服阀

12.6.2.8 伺服射流管电反馈高响应二级伺服阀MOOG D661 GC系列

12.6.2.9 射流管力反馈Abex和射流偏转板力反馈伺服阀MOOG26系列

12.6.2.10 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双喷嘴挡板机械(力)和/或电反馈二级伺服阀4WS(E)2EM6-2X、4WS(E)2EM(D)10-5X、4WS(E)2EM(D)16-2X和电反馈三级伺服阀4WSE3EE

12.6.3 电液伺服阀的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1 FF101、FF102、MOOG30和DOWTY30型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2 FF102、YF7、MOOG31、MOOG32、DOWTY31和DOWTY32 型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3 FF113、YFW10和MOOG72 型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4 FF106A、FF108和FF119 型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5 FF106、FF130、YF13、MOOG35 和MOOG34型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6 QDY系列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7 FF131、YFW06、QYSF-3Q、DOWT和MOOG78型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8 FF109和DYSF-3G型电反馈三级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9 SV(CSV)和SVA型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10 YJ741、YJ742和YJ861型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11 CSDY和Abex 型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12 MOOG760、MOOGG761和MOOGG631 型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13 MOOGD633、D634系列直动式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14 MOOGD791和D792型电反馈三级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15 MOOGD662~D665 系列电液伺服阀外形及安装尺寸

12.6.3.16 博世力士乐电反馈三级阀4WSE3EE(16、25、32)外形及安装尺寸

12.7 伺服液压缸产品

12.7.1 US系列伺服液压缸

12.7.2 海特公司伺服液压缸

12.7.3 REXROTH公司伺服液压缸

12.7.4 MOOG公司伺服液压缸

12.7.5 ATOS公司伺服液压缸

12.8 液压伺服系统设计禁忌

12.9 液压伺服系统故障排除

第13章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

13.1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3.2 比例电磁铁

13.3 比例放大器

13.4 电液比例压力阀

13.5 电液比例流量阀

13.6 电液比例方向阀

13.7 电液比例压力流量复合阀

13.8 负载压力补偿用压力补偿器

13.9 比例控制装置的典型曲线

13.10 比例控制系统典型原理图

13.11 闭环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

13.12 比例阀的选用

13.13 国内主要比例阀产品

13.13.1 BQY-G型电液比例三通调速阀

13.13.2 BFS和BFL 比例方向流量阀

13.13.3 BY※型比例溢流阀

13.13.4 3BYL 型比例压力流量复合阀

13.13.5 4BEY型比例方向阀

13.13.6 BYY 型比例溢流阀

13.13.7 BJY 型比例减压阀

13.13.8 DYBL和DYBQ型比例节流阀

13.13.9 BPQ 型比例压力流量复合阀

13.13.10 4B型比例方向阀

13.13.11 4WRA型电磁比例方向阀

13.13.12 4WRE型电磁比例方向阀

13.13.13 型电液比例方向阀

13.13.14 DBETR 型比例压力溢流阀

13.13.15 DBE/DBEM 型比例溢流阀

13.13.16 3DREP6 三通比例压力控制阀

13.13.17 DRE/DREM型比例减压阀

13.13.18 ZFRE6型二通比例调速阀

13.13.19 ZERE※ 型二通比例调速阀

13.13.20 ED型比例遥控溢流阀

13.13.21 EB型比例溢流阀

13.13.22 ERB型比例溢流减压阀

13.13.23 EF(C)G型比例(带单向阀)流量阀

13.14 国外主要比例阀产品概览

13.14.1 BOSCH比例溢流阀(不带位移控制)

13.14.2 BOSCH比例溢流阀和线性比例溢流阀(带位移控制)

13.14.3 BOSCH NG6带集成放大器比例溢流阀

13.14.4 BOSCH NG10比例溢流阀和比例减压阀(带位移控制)

13.14.5 BOSCH NG6三通比例减压阀(不带/带位移控制)

13.14.6 BOSCH NG6 NG10 比例节流阀(不带位移控制)

13.14.7 BOSCH NG6 NG10 比例节流阀(带位移控制)

13.14.8 BOSCH NG10带集成放大器比例节流阀(带位移控制)

13.14.9 BOSCH比例流量阀(带位移控制及不带位移控制)

13.14.10 BOSCH不带位移传感器比例方向阀

13.14.11 BOSCH比例方向阀(带位移控制)

13.14.12 BOSCH带集成放大器比例方向阀

13.14.13 BOSCH 比例控制阀

13.14.14 BOSCH插装式比例节流阀

13.14.15 Atos 主要比例阀

13.14.16 Vickers 主要比例阀

13.14.16.1 KDG3V、KDG4V 比例方向阀

13.14.16.2 K(A)DG4V-3,K(A)TDG4V-3比例方向阀

参 考 文 献

第21篇 气压传动与控制

第1章 气压传动技术基础

1.1 气动系统的特点及构成

1.2 空气的性质

1.2.1 空气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密度

1.2.2 干空气的物理特性参数

1.2.3 加在十次方倍数前面的序数

1.2.4 不同应用技术所使用的压力(物理、气象、气动、真空)

1.2.5 气动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2.6 不同海拔高度气体的压力和温度

1.2.7 空气含湿量、温度与密度的关系

1.2.8 空气中水饱和值——露点

1.3 气体的基本热力学与动力学规律

1.3.1 气体的状态变化及其热力学过程

1.3.2 气体的基本动力学规律

1.3.3 气体通过收缩喷嘴或小孔的流动

1.3.4 容器的充气和放气特性

1.3.5 气阻和气容的特性及计算

1.3.6 管路的压力损失

1.3.7 由于管路配件引起的压力损失

1.3.8 由于管道摩擦引起的压力损失

1.3.9 通过孔口的流量

1.3.10 气动元件的简化计算模型

1.3.11 测定b和C值

1.3.12 气动组件的连接

1.3.13 日本管道JIS和美国管道NPT尺寸的转换

1.4 气动技术常用术语及图形符号

1.4.1 气动技术常用术语

1.4.2 气动技术图形符号

1.5 气动技术基础事项

1.5.1 气动元件及系统公称压力系列

1.5.2 气动元件的流通能力的表示方法

1.5.2.1 气动元件流量特性的测定(GB/T 14513)

1.5.2.2 气动元件流通能力的其他表示方法

1.5.3 空气的品质

1.5.3.1 压缩空气的品质分级与应用场合

1.5.3.2 各种应用场合对空气品质的要求

1.5.3.3 空气中的杂质对气动元件的影响

1.5.3.4 ISO 8573-1:2010空气质量标准

1.5.4 密封

1.5.5 气动元件气口螺纹

1.6 气动技术常用计算公式和图表

第2章 气 动 系 统

2.1 气动基本回路

2.1.1 换向回路

2.1.2 速度控制回路

2.1.3 压力与力控制回路

2.1.4 位置控制回路

2.2 典型应用回路

2.2.1 同步回路

2.2.2 延时回路

2.2.3 自动往复回路

2.2.4 防止启动飞出回路

2.2.5 防止落下回路

2.2.6 缓冲回路

2.2.7 真空回路

2.2.8 基本逻辑回路

2.2.9 其他回路

2.2.10 应用举例

2.3 气动系统的控制

2.3.1 DIN 19226标准给出的控制系统类型

2.3.2 根据信息的表示形式和信号处理形式的不同来分类的控制系统

2.3.3 根据信号处理形式的不同来分类的控制系统

2.3.4 根据有否反馈来分类的控制系统

2.3.5 监控(monitoring)

2.3.6 气动顺序控制系统

2.3.7 继电器控制系统

2.3.7.1 常用继电器控制电路

2.3.7.2 典型的继电器控制气动回路

2.3.8 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

2.3.8.1 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

2.3.8.2 可编程控制器工作原理

2.3.8.3 可编程控制器常用编程指令

2.3.8.4 控制系统设计步骤

2.3.8.5 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2.3.9 全气动控制系统

2.3.9.1 梯形图符号集

2.3.9.2 设计流程

2.3.9.3 基本回路

2.3.9.4 应用回路

2.3.9.5 应用实例

2.3.10 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CNC

2.3.11 机器人控制系统RC

2.3.12 气动非时序逻辑系统设计

2.3.13 设计举例

2.3.13.1 用公式法化简逻辑函数

2.3.13.2 应用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

2.4 气动系统自动化

2.4.1 快速步进器

2.4.1.1 双手控制模块

2.4.1.2 气动计数器

2.4.1.3 气动定时器

2.4.1.4 电气计数器

2.4.1.5 差压调节器

2.4.1.6 气动继电器

2.4.1.7 单喷嘴挡板放大器

2.4.2 伺服定位系统

2.4.2.1 带有位移传感器的驱动器

2.4.2.2 轴控制器

2.4.3 抓取系统

2.4.3.1 抓取模块

2.4.3.2 笛卡儿系统

2.4.3.3 平行运动系统

2.4.3.4 控制器

2.4.4 气动自动化辅件

第3章 气动元件的选型及计算

3.1 气源设备

3.1.1 空气压缩机

3.1.2 后冷却器

3.1.3 主管道过滤器

3.1.4 储气罐

3.1.5 干燥器

3.1.6 自动排水器

3.2 气动执行元件

3.2.1 气动执行元件的分类

3.2.2 气缸

3.2.2.1 气缸的分类

3.2.2.2 气缸的常用安装方式

3.2.2.3 气缸的结构

3.2.2.4 气缸特性

3.2.2.5 理论出力表

3.2.2.6 无杆气缸的转矩限制

3.2.2.7 负载比(工作压力5bar,摩擦因数0.01、0.2)

3.2.2.8 气缸质量(工作压力5bar,负载比85%,气缸直径25~100mm)

3.2.2.9 每100mm行程双作用气缸的空气消耗量(修正了绝热过程的损失)

3.2.2.10 双作用气缸从20~100mm缸径的理论耗气量(100mm行程时)

3.2.2.11 双作用气缸20~100mm 缸径时的实际流量

3.2.2.12 气缸的压杆稳定计算

3.2.2.13 气缸相关标准选摘

3.2.2.14 气缸的选择

3.2.3 气马达

3.2.3.1 气马达与液压马达和电动机的比较

3.2.3.2 气马达、液压马达和电机的功率质量比与功率体积比

3.2.3.3 各种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计算公式

3.2.3.4 计算换算到马达轴的负载转矩

3.2.3.5 气马达的结构原理及特性

3.2.3.6 气马达的特点

3.2.3.7 气马达的选择和特性

3.2.3.8 气马达回路

3.2.4 摆动气缸

3.2.5 气爪

3.2.5.1 气爪分类

3.2.5.2 气爪受力计算

3.2.5.3 气爪使用注意事项

3.2.5.4 SMC公司气爪的选定

3.2.6 气动人工肌肉

3.2.6.1 气动人工肌肉的分类

3.2.6.2 气动人工肌肉的特性

3.2.6.3 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方向与应用

3.2.7 气动机构

3.2.7.1 滑动机构

3.2.7.2 滚动机构

3.2.7.3 连杆机构

3.2.7.4 阻挡机构

3.2.7.5 连杆增力机构

3.2.7.6 气动扩力机构

3.2.7.7 升降台

3.2.7.8 用气动缸驱动的绳索机构

3.2.7.9 使用齿轮齿条的直线运动机构

3.2.7.10 使用回转式执行机构的摆动运动机构

3.2.7.11 使用回转式执行机构的回转运动机构

3.2.7.12 使用摆动或回转马达的直线运动机构

3.2.7.13 使用直线式气动缸的回转运动机构

3.3 气动控制元件

3.3.1 方向控制阀

3.3.1.1 换向阀

3.3.1.2 其他方向控制阀

3.3.1.3 阀岛

3.3.2 压力控制阀

3.3.2.1 减压阀

3.3.2.2 安全阀

3.3.2.3 增压阀

3.3.3 流量控制阀(节流阀)

3.3.3.1 流量控制阀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

3.3.3.2 节流阀的典型流量特性

3.3.3.3 节流阀的选择

3.4 气动管路设备及气动附件

3.4.1 过滤器

3.4.2 油雾器

3.4.3 气源处理三联件和二联件

3.4.4 管接头

3.4.5 气动视觉指示器(pneumatic visual indicators)

3.4.6 二位二通螺纹插装阀(单向阀)

3.4.7 锁定阀(lockout valves)

3.4.8 储气罐充气阀(tank valve)

3.4.9 呼吸器(breather vents)

3.4.10 自动排水器(automatic drip leg drain)

3.4.11 快速排气阀

3.4.12 典型的梭阀

3.4.13 自动电气排水阀(automatic electrical drain valve)

3.4.14 气管

3.4.14.1 气动管道的尺寸(pneumatic pipe size)

3.4.14.2 气动管道允许的最高工作压力和最小弯曲半径

3.4.14.3 压力与温度转换系数

3.4.15 消声器

3.4.16 油压缓冲器

3.5 真空元件及真空系统

3.5.1 空压机和真空泵的分类

3.5.2 压力等级和术语

3.5.3 真空系统的构成、分类及应用

3.5.3.1 真空范围与应用

3.5.3.2 通过孔口的真空流量

3.5.3.3 常用的真空度量单位

3.5.3.4 压力系统和真空系统原理对照

3.5.3.5 可用的组合式压缩机/真空泵系统

3.5.3.6 真空泵与真空发生器的特点

3.5.3.7 真空泵的分类

3.5.3.8 真空泵性能

3.5.3.9 真空泵的选择

3.5.3.10 真空泵的正确使用与保养要点

3.5.4 真空系统的构成、分类及应用

3.5.5 真空发生器

3.5.6 真空吸盘

3.5.7 真空辅件和真空系统

3.6 气动比例(伺服)控制元件

3.6.1 气动比例(伺服)控制系统

3.6.2 气动比例(伺服)阀

3.6.2.1 气动比例(伺服)阀的分类

3.6.2.2 气动比例(伺服)阀的主要构成部件及其工作原理

3.6.2.3 典型电-气比例阀

3.6.3 气动比例(伺服)系统应用举例

3.6.4 电气比例阀用控制器

3.6.5 电气比例定位器

3.6.6 电气比例变换器

3.6.7 终端定位模块与电子末端定位软停止控制器

3.7 安全气动系统新元件

3.7.1 软启动泄气阀

3.7.2 接头型截止阀

3.7.3 气动保险丝

3.7.4 自卸空安全快速接头

3.7.5 双手控制装置

3.7.6 锁定阀

3.7.7 速度控制阀(带残压释放阀)

3.7.8 缓慢启动电磁阀减速阀(外部先导式电磁阀)

3.8 气动逻辑元件

3.8.1 基本逻辑门

3.8.2 逻辑单元的性能、结构和工作原理

3.8.3 常用逻辑元件

3.8.3.1 截止式逻辑元件

3.8.3.2 膜片式逻辑元件

3.8.3.3 滑阀式逻辑元件

3.8.3.4 顺序控制单元

3.8.3.5 气动逻辑元件的性能及使用

3.8.3.6 气动逻辑控制的选择

3.8.3.7 气动逻辑元件产品(park公司)

第4章 信号转换装置

4.1 气-电转换器

4.1.1 干簧管式气-电转换器

4.1.2 膜片式气-电转换器

4.1.3 压力开关

4.1.3.1 高低压控制器

4.1.3.2 可调压力开关

4.1.3.3 多用途压力开关

4.2 电-气转换器

4.3 气-液转换器

4.3.1 工作原理

4.3.2 选用

4.3.3 使用注意事项

4.4 气-液元件

4.4.1 气-液阻尼缸

4.4.2 气-液增压缸

第5章 高压气动技术和气力输送

5.1 高压气动技术

5.1.1 高压压缩空气的主要来源

5.1.2 高压气动元件和辅件

5.1.3 使用高压气动时注意问题

5.1.4 高压气动技术的应用

5.2 气力输送

5.2.1 气力输送的特点

5.2.2 气力输送装置的型式

5.2.3 气力输送装置的主要设备

5.2.3.1 供料器

5.2.3.2 输料管道、管件

5.2.3.3 分离器(卸料器)

5.2.3.4 闭风器

5.2.3.5 除尘器

5.2.3.6 气源机械

5.2.3.7 消声器

5.2.4 气力输送的应用

第6章 气动系统的维护及故障处理

6.1 维护保养

6.2 维护工作内容

6.3 故障诊断与对策

6.4 常见故障及其对策

6.5 气动系统的噪声控制

6.5.1 往复压缩机的噪声对策

6.5.1.1 整机噪声组成

6.5.1.2 压缩机的噪声控制

6.5.1.3 低噪声压缩机站的设计

6.5.2 回转式压缩机的噪声对策

6.6 压缩空气泄漏损失及其对策

6.7 压缩空气系统的节能

6.7.1 压缩空气系统能耗评价体系及节能诊断方法

6.7.2 空压机群运行优化管理

6.7.3 供气环节节能监控管理

6.7.4 末端节能用气设备

第7章 气动元件产品

7.1 气动执行器

7.1.1 普通单活塞杆气缸

7.1.1.1 PB系列单活塞杆气缸(ϕ4~16)

7.1.1.2 QCJ2系列微型单活塞杆气缸 (ϕ6~16)

7.1.1.3 10Y-1系列小型单活塞杆气缸(ϕ8~50)

7.1.1.4 QGP系列单活塞杆气缸(ϕ10,ϕ16)

7.1.1.5 QC85系列标准小型单活塞杆气缸(ISO 6432)(ϕ10~25)

7.1.1.6 MA系列单活塞杆气缸(ϕ16~63)

7.1.1.7 QGBX小型单活塞杆气缸(ISO 6432)(ϕ20~32)

7.1.1.8 QGX小型单活塞杆气缸(ϕ20~40)

7.1.1.9 QCM2系列小型单活塞杆气缸(日本规格)(ϕ20~40)

7.1.1.10 QC75系列小型单活塞杆气缸(欧洲规格)(ϕ32~40)

7.1.1.11 QDNC系列标准方型单活塞杆气缸 (ISO 6431)(ϕ32~100)

7.1.1.12 QSC系列标准单活塞杆气缸(ISO 6430)(ϕ32~100)

7.1.1.13 QGBZ中型单活塞杆气缸 (ISO 15552)(ϕ32~125)

7.1.1.14 QC95系列单活塞杆标准气缸(ISO 6431)(ϕ32~200)

7.1.1.15 10B-5系列无拉杆气缸 (ϕ32~200)

7.1.1.16 QGZ中型单活塞杆气缸(ϕ40~100)

7.1.1.17 QGC系列重载单活塞杆气缸(ϕ80~160)

7.1.1.18 JB系列缓冲单活塞杆气缸(ϕ80~400)

7.1.1.19 QGD大型单活塞杆气缸(ϕ125~350)

7.1.2 普通双活塞杆气缸

7.1.2.1 XQGAX2系列小型双活塞杆气缸 (ϕ12~32)

7.1.2.2 QGY (EW) 系列双活塞杆薄型气缸 (ϕ20~125)

7.1.2.3 QGEW-2系列无给油润滑双活塞杆气缸 (ϕ32~160)

7.1.2.4 10A-3ST系列双活塞杆缓冲气缸 (ϕ32~400)

7.1.2.5 XQGAy2 (By2) 系列轻型双活塞杆气缸 (ϕ40~63)

7.1.2.6 QGEW-3系列无给油润滑双活塞杆气缸 (ϕ125~250)

7.1.3 薄型气缸

7.1.3.1 QCQS系列薄型气缸(日本规格)(ϕ12~25)

7.1.3.2 ACP系列薄型气缸 (ϕ12~100)

7.1.3.3 ACQ系列超薄型气缸(ϕ12~100)

7.1.3.4 SDA系列超薄型气缸(ϕ12~100)

7.1.3.5 QCQ2系列薄型气缸(日本规格)(ϕ12~100)

7.1.3.6 QGDG系列薄型带导杆气缸(ϕ12~100)

7.1.3.7 QCN系列薄型气缸(欧洲规格)(ϕ16~100)

7.1.3.8 QADVU系列紧凑型薄型气缸 (ϕ16~100)

7.1.3.9 QGY系列无给油润滑薄型气缸 (ϕ20~125)

7.1.3.10 QGY-M系列杆端外螺纹薄型气缸 (ϕ20~125)

7.1.3.11 QGS短行程/紧凑型薄型气缸(ϕ32~100)

7.1.3.12 QGY(Z)系列带导杆防转薄型气缸(ϕ32~100)

7.1.4 摆动气缸

7.1.4.1 ACK系列摆动气缸( ϕ25~63)

7.1.4.2 QGHJ系列回转夹紧气缸(ϕ25~63)

7.1.4.3 QGK系列无给油润滑齿轮齿条摆动气缸(ϕ20~125)

7.1.4.4 QRC系列摆动气缸(ϕ40~125)

7.1.4.5 QGH摆动(回转)气缸(ϕ50~100)

7.1.5 其他特殊气缸

7.1.5.1 无活塞杆气缸

7.1.5.2 行程可调气缸

7.1.5.3 增力气缸

7.1.5.4 步进气缸

7.1.5.5 带导杆气缸

7.1.5.6 冲击气缸

7.1.5.7 气-液缸

7.1.5.8 膜片气缸

7.2 方向控制阀

7.2.1 4通、5通电磁换向阀

7.2.1.1 3KA2系列电磁换向阀(Rc1/8)

7.2.1.2 M3KA2系列电磁换向阀(Rc1/8~Rc1/4)

7.2.1.3 3KA3系列换向阀(Rc1/4)

7.2.1.4 M3KA3集装型电磁换向阀(Rc1/4,Rc3/8)

7.2.1.5 QDI系列电控换向阀(DN6~DN25)

7.2.1.6 4V100系列电磁换向阀(M5~Rc1/8)

7.2.1.7 4M100~300系列电磁换向阀(Rc1/8~Rc3/8)

7.2.1.8 XQ系列二位五通电控换向阀(G1/8~G1/2)

7.2.1.9 XQ系列三位五通电控换向阀(G1/8~G1/4)

7.2.2 2通、3通电磁换向阀

7.2.2.1 Q23DI型电磁先导阀(DN1.2~DN3)

7.2.2.2 3V100系列电磁换向阀(M5~Rc1/8)

7.2.3 气控换向阀

7.2.3.1 3A100系列气控换向阀(M5~Rc1/8)

7.2.3.2 4A100系列气控换向阀(M5~Rc1/8)

7.2.3.3 3KA2系列5通气控阀(M5~Rc1/8)

7.2.3.4 3KA3系列5通气控阀(Rc1/8~Rc1/4)

7.2.3.5 3KA4系列5通气控阀(Rc1/8~Rc3/8)

7.2.4 手控、机控换向阀

7.2.4.1 4R8系列四通手动转阀(G1/8~G3/4)

7.2.4.2 S3系列机械阀(M5~Rc1/4)

7.2.5 单向阀

7.2.5.1 KA系列单向阀(DN3~DN25)

7.2.5.2 KAB系列可控型单向阀(DN8~DN25)

7.2.6 其他方向控制阀

7.2.6.1 QS系列梭阀(DN3~DN25)

7.2.6.2 KP系列快速排气阀(DN3~DN25)

7.2.6.3 KSY系列双压阀(DN3~DN15)

7.2.6.4 XQ系列二位三通、二位五通气控延时换向阀(G1/8~G1/4)

7.3 流量控制阀

7.3.1 QLA系列单向节流阀(DN3~DN25)

7.3.2 ASC系列单向节流阀(Rc1/8~Rc1/2)

7.4 压力控制阀

7.4.1 减压阀

7.4.1.1 QAR1000~5000系列空气减压阀(M5~G1)

7.4.1.2 QTYA系列空气减压阀(DN3~DN15)

7.4.1.3 QPJM2000系列精密减压阀(G1/4)

7.4.2 顺序阀

7.5 气动管路设备

7.5.1 空气过滤器

7.5.1.1 QAF1000~5000系列空气过滤器(M5~G1)

7.5.1.2 QAFM3000~4000油雾分离器(G1/4~G1/2)

7.5.1.3 QAFD3000~4000系列微雾分离器(G1/4~G1/2)

7.5.1.4 QAMG3000~4000系列水滴分离器(G1/4~G1/2)

7.5.1.5 QSLA系列空气过滤器(DN3~DN15)

7.5.2 油雾器

7.5.2.1 QAL1000~5000系列空气油雾器(M5~G1)

7.5.2.2 QYWA系列油雾器(DN3~DN15)

7.5.3 过滤减压阀

7.5.3.1 QAW1000~4000系列空气过滤减压阀(M5~G3/4)

7.5.3.2 QFLJB系列空气过滤减压阀(DN8~DN25)

7.5.4 过滤器、减压阀、油雾器三联件(二联件)

7.5.4.1 QAC1000~5000系列空气过滤组合(M5~G1)

7.5.4.2 QFLJWA系列三联件(DN3~DN25)

第8章 相关技术标准及资料

8.1 气动相关技术标准

8.2 IP防护等级

8.3 关于净化车间及相关受控环境空气等级标准及说明

8.4 关于静电的标准及说明

8.5 关于防爆的标准

8.6 食品包装行业相关标准及说明

8.7 用于电子显像管及喷漆行业的不含铜及聚四氟乙烯的产品

8.8 美国危险品表

8.9 危险等级划分表

8.10 加拿大危险品表

8.11 材料相容性表

参 考 文 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