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美容化妆品学(十三五)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9.20购买纸书

40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谷建梅,孟宏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9-01

字       数:21.8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征订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化妆品学》是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医学美容技术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是阐述化妆品相关基本理论以及化妆品的配方组成、工艺制备、性能检测以及安全使用等知识的一门专业主干学科。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化妆品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化妆品配方、讲解化妆品配方、初步设计化妆品配方以及检测化妆品产品性能的技能,为从事美容领域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化妆品相关知识基础。 本教材根据医学实验技术(医学美容技术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任务及课程目标,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既兼顾与医学美容相关的化妆品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又突出了实验技术技能的培养。 全书设计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验实践教学16学时。分为上、下两篇,共设10章。上篇主要介绍化妆品相关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论、化妆品原料以及各类化妆品产品的基本知识;下篇主要突出实验技术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主要包括常见剂型化妆品的配方组成及制备、化妆品配方设计、化妆品性能(包括安全性、理化性质及功效性)的评价与检测几方面。<br/>【作者】<br/>谷建梅,女,硕士学位,副教授,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化妆品调配与应用教研室主任。自2003年以来一直从事化妆品课程的教育教学及中药化妆品的研究工作,主讲《化妆品与调配技术》和《中药学》两门课程。承担国家规划教材《化妆品与调配技术》版、第二版及第三版的主编工作,承担国家规划教材《中药学》版的副主编工作。主持及参与省级及厅局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第二名),省级社科奖1项(名),厅局级学术奖多项(参与)。<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编委会

《美容化妆品学》编委会

前 言

编写说明

目录

上篇 化妆品基本知识与相关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化妆品的发展概况

一、化妆品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外化妆品的起源与发展

1.美发产品

2.防晒品

3.彩妆

(二)我国化妆品的起源与发展

二、我国化妆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

(一)化妆品市场与化妆品企业发展迅猛

(二)化妆品原料力求天然、安全、环保

(三)品种细分化、赋予功能化、趋向生物化

(四)新型科技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节 化妆品的基本知识

一、化妆品的定义

二、化妆品的分类

(一)按国家法规分类

(二)按化妆品的功用分类

(三)按化妆品的使用部位分类

(四)按化妆品的剂型分类

(五)按国家标准分类

1.清洁类化妆品

2.护理类化妆品

3.美容/修饰类化妆品

三、化妆品的质量特性

(一)高度的安全性

(二)相对的稳定性

(三)使用的舒适性

(四)一定的有效性

四、化妆品的标签标识

(一)标签的形式

(二)基本原则

(三)必须标注内容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化妆品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基础理论

一、表面活性剂概述

(一)表面活性剂相关概念

1.均相体系与非均相体系

2.分散系

3.界面与表面

4.表面张力

5.表面活性剂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1.特点

2.亲水-亲油平衡(HLB)

(三)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效应

1.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定向排列

2.胶束形成

(四)表面活性剂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1.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

(一)乳剂与乳化剂的含义

(二)乳剂基本类型的判定方法

1.稀释法

2.染色法

(三)乳剂的稳定性

1.界面张力

2.界面膜

(四)多重乳液

1.多重乳液的性能特点

2.多重乳液的配方组成

3.多重乳液的稳定性

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与微乳状液

(一)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二)微乳状液

第二节 化妆品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

一、影响化妆品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

(一)化妆品透皮吸收的途径

1.经表皮的角质层途径

2.经皮肤附属器途径

(二)影响化妆品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

1.皮肤因素

2.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

3.化妆品剂型及配方组成

二、促进化妆品透皮吸收的方法

(一)物理促渗技术

1.离子导入技术

2.超声波技术

3.微针

4.电穿孔技术

(二)化学促渗方法

1.酰胺类促渗剂

2.醇类促渗剂

3.表面活性剂

4.脂肪酸及其衍生物

5.挥发油类

6.生物促渗剂

(三)其他促渗技术

1.脂质体

2.微胶囊

3.聚合物微球

4.β-环糊精包合技术

5.纳米技术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化妆品原料

第一节 油脂和蜡类原料

一、概述

(一)油脂和蜡类原料在化妆品中的主要作用

(二)油脂和蜡类原料的物理性质

1.凝固点及熔点

2.相对密度

(三)油脂和蜡类原料的分类

二、动植物油脂和蜡类原料

(一)动植物油脂和蜡类原料的主要化学组成

1.动植物油脂的主要化学组成

2.动植物蜡的主要化学组成

(二)动植物油脂和蜡类原料的常见理化指标

1.皂化值

2.碘值

3.酸值

(三)化妆品中常用的动植物油脂和蜡类原料

三、矿物油脂和蜡类原料

(一)矿物油脂和蜡类原料的主要化学组成

(二)化妆品中常用的矿物油脂和蜡类原料

1.液体石蜡

2.凡士林

3.固体石蜡

四、高级脂肪酸与高级脂肪醇

(一)高级脂肪酸

1.月桂酸

2.肉豆蔻酸

3.棕榈酸

4.硬脂酸

(二)高级脂肪醇

1.鲸蜡醇

2.硬脂醇

五、合成油脂和蜡类原料

(一)角鲨烷

(二)羊毛脂衍生物

1.聚氧乙烯羊毛脂

2.聚氧乙烯氢化羊毛脂

3.羊毛脂醇

4.羊毛脂酸

5.乙酰羊毛脂

(三)聚硅氧烷

(四)脂肪酸酯

1.脂肪酸单酯

2.脂肪酸双酯

3.脂肪酸三酯

(五)合成烷烃

1.氢化聚异丁烯

2.氢化聚癸烯

3.异构烷烃

第二节 粉质原料

一、化妆品常用的粉质原料

(一)无机粉质原料

1.滑石粉

2.二氧化钛

3.氧化锌

(二)有机粉质原料

二、粉质原料的表面处理

(一)粉体表面处理剂的分类

(二)表面处理的粉质原料的特性

第三节 溶剂原料

一、水

二、醇类溶剂

(一)乙醇

(二)丙二醇

(三)正丁醇

三、酯类溶剂

(一)乙酸乙酯

(二)乙酸丁酯

(三)乙酸戊酯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主要作用

二、化妆品中常用表面活性剂

(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N-酰基氨基酸及其盐

2.羧酸盐及羧酸酯盐

3.磷酸酯盐

4.磺酸盐

5.硫酸酯盐

(二)阳离τ型表面活性剂

1.烷基胺盐

2.烷基咪唑啉盐

3.乙氧基化胺类

4.季铵盐类

5.迪恩普(DNP)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三)两性表面活性剂

1.甜菜碱类

2.β-氨基丙酸类

3.氧化胺类

4.磷脂类

(毮)非离τ型表面活性剂

1.聚乙二醇类

2.多元醇酯类

(五)涁欌类型表面活性剂

1.有机硅类表面活性剂

2.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第五节 水溶性聚合物

一、化妆品用水溶性聚合物应具备的条件

二、化妆品用水溶性聚合物的分类与作用

三、化妆品中常用的水溶性聚合物

(一)有机天然水溶性聚合物

1.聚多糖类水溶性聚合物

2.水解蛋白类水溶性聚合物

(二)半合成水溶性聚合物

1.纤维素衍生物

2.变性淀粉

(三)合成水溶性聚合物

1.聚乙烯类

2.聚氧乙烯

3.聚乙二醇(PEG)

4.丙烯酸类聚合物

5.丙烯酰胺类共聚物

6.聚季铵盐类

(四)无机流变性调节剂

1.硅酸镁钠

2.硅酸铝镁

第六节 防腐剂与抗氧剂

一、防腐剂

(一)化妆品用防腐剂的要求

(二)化妆品中准用防腐剂

1.酯类

2.酚类

3.醇醚类

4.羧酸及其盐类

5.季铵盐类

6.甲醛及甲醛供体类

7.唑烷类

8.无机盐类

9.其他

(三)防腐剂复配体系

1.防腐剂复配使用的目的

2.常用防腐剂复配体系

二、抗氧剂

(一)抗氧剂的含义

(二)油脂的氧化

1.油脂氧化的机制

2.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

(三)抗氧剂的作用机制

1.链终止型抗氧剂

2.预防型抗氧剂

(四)抗氧剂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1.抗氧剂的结构特征

2.抗氧剂的分类

(五)化妆品中常用抗氧剂

1.丁基羟基茴香醚

2.丁基羟基甲苯

3.2,5-二叔丁基对苯二酚

4.没食子酸丙酯

5.维生素E

6.叔丁基氢醌

7.小麦胚芽油

第七节 香精与着色剂

一、香料与香精

(一)香料的概念

(二)香料的分类

1.天然香料

2.合成香料

(三)香精

二、着色剂

(一)化妆品用着色剂的分类

(二)化妆品常用着色剂

(三)化妆品着色剂的命名方法

第八节 美容中药

一、中药在化妆品中的主要作用

二、中药的提取与精制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种类

1.氨基酸、蛋白质和肽类

2.糖类

3.有机酸

4.生物碱

5.黄酮化合物

6.皂苷

7.萜类和挥发油

8.酚及醌

(二)中药提取

1.中药材的前处理过程

2.常用提取溶剂

3.提取方法

(三)中药提取液的浓缩

(四)中药提取液的精制

1.水提醇沉法

2.醇提水沉法

3.大孔吸附树脂法

4.透析法

5.盐析法

6.酸碱法

7.其他方法

三、常用美容中药在化妆品中的主要作用

(一)抗衰养颜类

(二)美白祛斑类

(三)抗痤疮类

(四)生发乌发类

(五)透皮吸收促进剂类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肤用化妆品

第一节 洁肤化妆品

一、洁面用化妆品

(一)洗面奶

1.皂基型洁面乳

2.非皂基型洁面乳

(二)卸妆油

1.卸妆油的配方组成

2.卸妆油的使用方法

(三)磨砂膏

1.磨砂膏的配方组成

2.磨砂膏的使用

(四)去死皮膏(凝胶)

1.去死皮膏(凝胶)的配方组成

2.去死皮膏(凝胶)的使用

二、沐浴用品

第二节 保湿化妆品

一、皮肤保湿的机制

(一)皮肤的生理结构与保湿作用

(二)天然保湿因子

(三)经皮失水

二、保湿化妆品的保湿机制

(一)防止水分蒸发的封闭保湿

(二)吸取水分的吸湿保湿

(三)结合水分的锁水保湿

(四)修复角质层的修复保湿

三、化妆品常用的保湿剂

(一)脂肪醇类

1.甘油

2.丙二醇

3.双丙甘醇

4.1,3-丁二醇

5.山梨醇和聚氧乙烯山梨醇

6.泛醇

7.聚甘油-10

8.聚乙二醇(PEG)

9.十六醇

(二)脂肪酸酯类

1.低级醇脂肪酸酯

2.高级醇脂肪酸酯

(三)酰胺类

1.神经酰胺

2.羟乙基脲

3.尿素

4.尿囊素

(四)氨基酸与水解蛋白类

1.甜菜碱

2.聚谷氨酸

3.玉米谷氨酸

4.水解胶原蛋白

(五)多糖类

1.透明质酸

2.脱乙酰壳多糖

3.海藻酸钠

4.葡聚糖

5.银耳多糖

四、配方实例

第三节 延缓皮肤衰老化妆品

一、影响皮肤衰老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二)外源性因素

二、延缓皮肤衰老的机制

(一)深层保湿

(二)高效防晒

(三)清除自由基

(四)补充营养

(五)增强细胞的增殖和代谢能力,重建皮肤细胞外基质

三、延缓皮肤衰老的活性原料

(一)具有保湿和修复皮肤屏障的原料

(二)抗氧化活性原料

1.维生素E

2.维生素C

3.辅酶Q10

4.超氧化物歧化酶

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6.丝胶蛋白

7.黄酮类化合物

8.富勒烯

(三)具有复合功能的天然提取物

1.人参

2.红景天

3.珍珠

4.银杏叶

5.植物甾醇

6.白藜芦醇

7.β-葡聚糖

8.尿苷

(四)微量元素

1.锌

2.铜

3.锰

4.硒

(五)防晒剂

四、配方实例

第四节 抗痤疮化妆品

一、痤疮的发病机制

(一)西医学对痤疮发病机制的认识

1.雄性激素代谢失调

2.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3.微生物感染及炎症反应

4.免疫失调及其他

5.其他因素

(二)中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抗痤疮化妆品的作用机制

(一)抑制皮脂分泌

(二)溶解角质

(三)抑菌消炎

三、常用抗痤疮原料

1.水杨酸

2.过氧化苯甲酰

3.壬二酸及其衍生物

4.间苯二酚

5.甘醇酸

6.锌制剂

7.吡哆素

8.吡哆醇二棕榈酸酯

9.黄芩苷

10.中药添加剂

四、配方实例

第五节 敏感性皮肤用化妆品

一、敏感性皮肤的特点

二、敏感性皮肤的产生机制

三、导致皮肤敏感的原因

(一)个体因素

(二)外界刺激

四、敏感性皮肤的类型

(一)生理性皮肤敏感

(二)药物刺激引起的皮肤敏感

(三)疾病状态下的皮肤敏感

(四)激光术后皮肤敏感

五、敏感性皮肤用化妆品的功效性成分

(一)舒缓类

1.芦荟提取物

2.薰衣草精油

3.芹菜素

4.白杨素

5.雪松醇

(二)抗炎与抗敏类

1.积雪草提取物

2.洋甘菊提取物

3.马齿苋提取物

4.黄芩提取物

5.甘草提取物

(三)修复皮肤屏障类

1.神经酰胺

2.维生素E

六、配方实例

第六节 面 膜

一、粉状面膜

(一)软膜粉和水洗膜粉

(二)硬膜粉

二、泥膏型面膜

三、成型面膜

(一)贴布式面膜

(二)贴敷型胶冻状面膜贴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发用化妆品

第一节 洗发类化妆品

一、洗发类化妆品的配方组成

(一)主表面活性剂

1.脂肪醇硫酸盐(AS)

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

3.脂肪酸单甘油酯硫酸盐

4.醇醚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盐

(二)辅助表面活性剂

1.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两性表面活性剂

(三)其他添加剂

1.调理剂

2.增稠剂

3.螯合剂

4.澄清剂

5.珠光剂或遮光剂

6.防腐剂

7.着色剂与香精

8.去屑止痒剂

9.营养添加剂

二、洗发类化妆品的常见类型

1.液状香波

2.膏状香波

3.洗发凝胶

第二节 护发类化妆品

一、护发素

(一)主体成分

(二)辅助成分

二、发蜡

三、发油

四、发乳

五、焗油

第三节 整发化妆品

一、发胶

(一)成膜剂

(二)溶剂

(三)中和剂

(四)喷射剂

(五)添加剂

二、摩丝

(一)成膜剂

(二)发泡剂

(三)推进剂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彩妆化妆品

第一节 面部妆饰化妆品

一、粉底

(一)粉底的配方组成

(二)粉底的分类及特点

1.水性粉底

2.乳化型粉底

3.油性粉底霜

4.气雾剂型粉底

二、香粉

(一)散粉

(二)粉饼

(三)爽身粉

三、胭脂

(一)粉饼胭脂

(二)胭脂膏

(三)胭脂水

1.悬浮体胭脂水

2.乳化体胭脂水

(四)凝胶型胭脂

(五)气雾剂型胭脂

第二节 唇部妆饰化妆品

一、唇膏

(一)唇膏的配方组成

1.固态唇膏

2.液态唇膏

(二)唇膏的质量要求

1.安全性要求

2.性能要求

二、唇线笔

第三节 眼部妆饰化妆品

一、眼影

(一)眼影粉

(二)眼影膏

(三)眼影液

(四)眼影条

二、睫毛膏

三、眼线妆饰化妆品

(一)眼线笔

(二)眼线液

四、眉毛妆饰化妆品

(一)眉笔

(二)眉粉

(三)染眉膏

第四节 指(趾)甲妆饰化妆品

一、指甲油

(一)成膜剂

(二)树脂

(三)增塑剂

(四)溶剂

(五)颜料

二、指甲油清除剂

三、指甲油的质量要求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特殊用途化妆品

第一节 防晒化妆品

一、紫外线与皮肤损害

(一)紫外线辐射

1.长波紫外线辐射

2.中波紫外线辐射

3.短波紫外线辐射

(二)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损伤

1.日晒红斑

2.日晒黑化

3.光致老化

二、常用的防晒剂

(一)无机防晒剂

1.超细(纳米级)二氧化钛

2.超细(纳米级)氧化锌

(二)有机防晒剂

1.对氨基苯甲酸及其酯类

2.水杨酸酯类及其衍生物

3.对甲氧基肉桂酸酯类

4.邻氨基苯甲酸酯类

5.甲烷衍生物

6.樟脑类衍生物

7.二苯酮及其衍生物

8.苯并三唑类

9.三嗪类

10.聚硅氧烷-15

11.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12.奥克立林

13.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

三、防晒化妆品的防晒因子

(一)防晒指数

1.定义

2.防晒指数的标识方法

(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1.定义

2.长波紫外线防护效果的标识方法

(三)防晒化妆品防水性能的标识

四、配方实例

第二节 美白祛斑化妆品

一、黑素的合成与代谢

(一)黑素的合成

(二)黑素的转运与代谢

1.黑素小体向黑素细胞树突末端转运

2.黑素小体向角质形成细胞传递

3.黑素在角质形成细胞内的再分布和降解

二、美白祛斑化妆品的作用机制

(一)抑制黑素合成

1.抑制酪氨酸酶及多巴色素互变酶活性

2.还原黑素中间体

3.选择破坏黑素细胞

4.清除自由基

5.拮抗内皮素

6.防御紫外线

(二)抑制黑素转运

(三)促进表皮新陈代谢

三、常用的美白活性物质

(一)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

1.熊果苷及其衍生物

2.曲酸及其衍生物

3.甘草提取物

4.红景天提取物

5.丝肽

6.根皮素

7.1-甲基乙内酰胺脲-2-酰亚胺

8.雏菊花提取物

9.氨甲环酸

10.苯乙基间苯二酚

11.阿魏酸乙基己酯

12.十一碳烯酰基苯丙氨酸

(二)内皮素拮抗剂

(三)黑素运输阻断剂

1.烟酰胺

2.壬二酸

3.绿茶提取物

(四)化学剥脱剂

1.羟基乙酸

2.胶原蛋白酶

3.溶角蛋白酶

(五)还原剂

1.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

2.原花青素

(六)自由基清除剂

(七)防晒剂

(八)中药提取物

四、配方实例

第三节 染发化妆品

一、染发化妆品的功效成分

(一)暂时性染发剂

(二)半永久性染发剂

(三)永久性染发剂

1.永久性(氧化型)染发剂的组成

2.永久性(氧化型)染发剂的染发原理

3.永久性(氧化型)染发化妆品的配方组成

二、染发化妆品的安全使用

(一)染发化妆品的不安全性因素

1.引起中毒反应

2.引起过敏反应

3.对头发的损害

4.潜在远期生物学效应

(二)染发化妆品的安全使用

第四节 烫发化妆品

一、烫发化妆品的作用机制

二、烫发化妆品的配方组成

(一)卷曲剂

1.还原剂

2.碱剂

3.表面活性剂

4.稳定剂

(二)定型剂

第五节 健美化妆品

一、肥胖及局部脂肪堆积的原因

二、健美化妆品的作用机制

(一)促进脂肪分解

(二)增加流动性,改善皮肤微循环

(三)保护和构建正常的结缔组织

三、健美化妆品的活性成分

(一)绿原酸

(二)肉碱

(三)甲基黄嘌呤

(四)烟酸酯类

(五)硅烷醇及其复合物

(六)中药提取物

(七)植物精油

第六节 脱毛化妆品

一、脱毛化妆品的含义

二、脱毛化妆品的配方组成

(一)物理脱毛化妆品

(二)化学脱毛化妆品

1.还原剂

2.碱剂

3.表面活性剂

4.溶胀剂

5.增效剂

6.填充剂

三、脱毛化妆品的安全使用

第七节 除臭化妆品

一、体臭产生的机制

二、除臭化妆品的作用机制

(一)抑制汗液分泌

(二)防止汗液分解

(三)掩盖不良气味

(四)减少臭味散发

三、除臭化妆品的配方组成

(一)抑汗剂

(二)杀菌剂

(三)除臭剂

(四)芳香剂

复习思考题

下篇 化妆品制备技术与性能评价

第八章 常见剂型化妆品的制备技术

第一节 乳剂类化妆品

一、乳剂类化妆品的配方组成

(一)反应式乳化体系——传统膏霜

1.雪花膏

2.冷霜

(二)非反ⅵ櫧及混合櫧乳化涘系——新型膏※乳『

1.配方组成

2.乳液与膏霜的区别

二、乳剂类化妆品的制备技术

(一)生产程序

1.油相的调制

2.水相的调制

3.乳化和冷却

4.添加剂的加入

5.陈化和灌装

(二)转相

1.增加外相转相法

2.降低温度转相法

3.加入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转相法

(三)乳化剂的加入方法

(四)实例解析

三、制备乳剂类化妆品的常用设备

(一)生产设备

(二)灌装设备

第二节 水剂类化妆品

一、普通香水

二、科隆水

三、花露水

四、化妆水

(一)化妆水的特点及分类

1.化妆水的特点

2.化妆水的分类

(二)化妆水配方的主要原料

1.溶剂

2.保湿剂

3.表面活性剂

4.柔软滋润剂

5.胶黏剂

6.药剂

7.粉体

8.其他

(三)化妆水的配方组成

1.柔软性化妆水

2.收敛性化妆水

3.清洁用化妆水

(四)化妆水的制备技术

1.化妆水的生产工艺

2.制备化妆水的注意事项

(五)化妆水的制备设备

1.混合设备

2.过滤设备

第三节 液洗类化妆品

一、液洗类化妆品的配方组成

(一)表面活性剂

(二)添加剂

二、液洗类化妆品的制备技术

(一)液洗类化妆品的制备工艺

1.原料准备

2.主料混合

3.辅料的添加

4.调节pH值

5.调整黏度

6.过滤

7.脱气

8.陈化

9.灌装与包装

(二)制备液洗类化妆品的注意事项

1.高浓度表面活性剂的溶解

2.水溶性高分子物质的溶解

3.珠光剂的使用

4.加色

三、配方实例

第四节 凝胶类化妆品

一、凝胶类化妆品的分类

二、水性凝胶化妆品的配方组成

(一)胶凝剂

(二)中和剂

(三)保湿剂

(四)溶剂

(五)增溶剂

(六)螯合剂

(七)紫外线吸收剂

(八)防腐剂、香精、着色剂及其他原料

三、水性凝胶化妆品的制备技术

(一)凝胶液的制备

(二)添加原料

(三)中和

(四)脱气

四、配方实例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化妆品感官评价

第一节 感官评价概述

一、感官评价的定义

二、感官评价的指标

(一)外观

(二)气味

(三)质地

(四)肤感

三、感官评价的实施要求

(一)评价环境的控制

(二)样品的准备

(三)评价人员的控制

1.感官评价人员的类型

2.感官评价人员的筛选

3.感官评价人员培训

第二节 感官评价的标度与检验方法

一、感官评价的标度

(一)标度的定义与分类

1.标度的定义

2.标度的分类

(二)标度方法

1.类项标度(category scale)

2.线性标度(line scale)

3.量值估计(magnitude estimation scaling)

二、常用的感官评价检验方法

(一)差别检验法

1.总体差别试验

2.属性差别检验

(二)排序检验法

(三)分类检验法

(四)描述分析试验技术

(五)偏好型试验法

第三节 化妆品感官评价的描述型分析技术

一、描述(型)分析技术的主要应用与组成

(一)描述(型)分析技术的主要应用

(二)描述(型)分析的组成

1.样品特征

2.强度

3.表现顺序

4.总体印象

二、化妆品常用的描述分析方法

(一)风味剖面方法

(二)质地剖面方法

(三)定量描述分析法

1.描述词的建立

2.试验手续

3.剖面的建立

(四)描述谱TM分析法

(五)肤感描述谱分析法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化妆品安全性检测与评价

第一节 化妆品的安全风险与风险管控

一、化妆品存在的安全风险

(一)化妆品可能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

(二)化妆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1.化妆品方面

2.消费者方面

二、化妆品安全通用要求与安全使用

(一)化妆品安全通用要求

1.一般要求

2.配方要求

3.有害物质限值要求

4.包装材料要求

5.儿童用化妆品要求

6.原料要求

(二)化妆品的安全使用

1.科学合理选择化妆品

2.安全使用化妆品

第二节 化妆品安全性检测与评价

一、化妆品卫生化学的检测技术

(一)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的含量

1.原理

2.试剂和仪器

3.检测步骤

4.分析结果

(二)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砷的含量

1.原理

2.试剂和仪器

3.检测步骤

4.分析结果

(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的含量

1.原理

2.试剂和仪器

3.检测步骤

4.分析结果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性激素的含量

1.原理

2.试剂和仪器

3.检测步骤

4.分析结果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氢醌、苯酚的含量

1.原理

2.试剂与仪器

3.检测步骤

4.分析结果

(六)防晒剂检验方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基苯并咪唑磺酸等15种组分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苯酮-2

3.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乙氨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二乙基己基丁酰胺基三嗪酮、亚苄基樟脑磺酸

5.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氧化锌

二、化妆品的毒理学检测与评价

(一)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1.适用范围

2.试验目的

3.相关定义

4.试验方法

5.试验结果评价

(二)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1.适用范围

2.试验目的

3.相关定义

4.试验方法

5.结果评价

(三)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适用范围

2.试验目的

3.相关定义

4.试验方法

(四)皮肤光毒性试验

1.适用范围

2.试验目的

3.相关定义

4.试验方法

5.结果评价

三、化妆品的人体安全性评价与检测技术

(一)人体皮肤斑贴试验

1.适用范围

2.试验目的

3.试验分类

4.受试者的选择

5.试验方法

(二)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

1.适用范围

2.试验目的

3.受试者的选择

4.试验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化妆品理化性质的评价与检测

第一节 通用物理参数的检测技术

一、相对密度的测定

1.相关定义

2.仪器

3.检测方法

二、黏度的测定

1.相关定义

2.黏性流体黏度检测

3.黏弹性流体黏度检测

三、pH值的测定

1.试剂与材料

2.仪器

3.检测步骤

第二节 通用化学参数的检测技术

一、酸值的测定

(一)原理

(二)试剂与材料

(三)仪器

(四)检测方法

1.冷溶剂指示剂滴定法

2.热乙醇指示剂滴定法

二、皂化值的测定

(一)原理

(二)试剂与材料

(三)仪器

(四)检测步骤

三、碘值的测定

(一)原理

(二)试剂与材料

(三)仪器

(四)检测步骤

第三节 化妆品稳定性检测与评价技术

一、耐热试验

(一)护肤乳液、护发素的耐热试验

1.耐热指标

2.检测方法

(二)唇膏的耐热试验

1.耐热指标

2.检测方法

(三)染发剂的耐热试验

1.耐热指标

2.检测方法

二、耐寒试验

(一)护肤乳液的耐寒试验

1.耐寒指标

2.检测方法

(二)发乳的耐寒试验

1.耐寒指标

2.检测方法

(三)唇膏的耐寒试验

1.耐寒指标

2.检测方法

(四)洗面奶的耐寒试验

1.耐寒指标

2.检测方法

(五)洗发液、洗发膏的耐寒试验

1.耐寒指标

2.检测方法

三、离心试验

(一)护肤乳液的离心试验

1.离心试验指标

2.检测方法

(二)洗面奶的离心试验

1.离心试验指标

2.检测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化妆品的微生物检测与评价

第一节 化妆品染菌

一、化妆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一)营养物质

(二)矿物质

(三)水分

(四)温度

(五)pH值

(六)氧

三、化妆品染菌的途径

第二节 化妆品中微生物的检测

一、化妆品中微生物指标

二、微生物检验方法总则

(一)培养基和试剂

1.生理盐水

2.SCDLP(soya casein digest lecithin polysorbate)液体培养基

3.灭菌液体石蜡

4.灭菌吐温-80

(二)样品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三)供检样品的制备

1.液体样品

2.膏霜乳剂类半固体状样品

3.固体样品

三、检测方法

(一)菌落总数的检测

1.相关定义

2.检测步骤

3.菌落计数方法

4.菌落计数及报告方法

(二)霉菌和酵母菌的检测

1.相关定义

2.检测步骤

(三)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

1.相关定义

2.检测步骤

3.检验结果报告

(四)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

1.相关定义

2.检测步骤

3.检验结果报告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1.相关定义

2.检测步骤

3.检验结果报告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 化妆品功效性检测与评价

第一节 防晒化妆品功效性检测与评价

一、SPF值人体测定

(一)SPF值人体测定原理

(二)SPF值人体测定方法

1.选择光源

2.受试者选择

3.SPF标准品的制备

4.最小红斑剂量(MED)测定方法

5.排除标准

6.SPF值的计算

(三)检验报告

二、PFA值人体测定

(一)PFA值人体测定原理

(二)PFA值人体测定方法

1.选择光源

2.受试者选择

3.PFA值标准品的制备

4.测定方法

5.排除标准

6.PFA值的计算

(三)检验报告

(四)PA等级的确定

第二节 保湿化妆品功效性检测与评价

一、体外称重法

(一)原理

(二)方法

1.材料

2.吸湿率的测定

3.失水率的测定

4.保湿率的测定

二、电容测试法

(一)原理

(二)方法

1.材料

2.受试者选择

3.测试过程

三、经表皮失水率测定

(一)原理

(二)测定方法

1.材料

2.受试者选择

3.测定过程

第三节 美白祛斑化妆品功效性检测与评价

一、体外酪氨酸酶活性检测

(一)原理

(二)方法

1.材料

2.检测步骤

二、细胞内黑素形成率的检测

(一)原理

(二)方法

1.材料

2.检测步骤

三、人体皮肤色度检测

(一)原理

(二)方法

1.材料

2.受试者选择

3.检测步骤

第四节 其他化妆品功效性检测与评价

一、延缓皮肤衰老化妆品功效性检测与评价

(一)皮肤弹性的检测

1.原理

2.方法

(二)皮肤皱纹的检测

1.原理

2.方法

二、抗痤疮化妆品功效性检测与评价

(一)皮肤表面脂质检测

1.原理

2.方法

(二)抑菌试验

1.材料

2.试验步骤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