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工作的意义电子书

 剑桥大学知名人类学家,用通俗文字阐述21世纪新的工作观,从工具人回归“human being”(人类),用闲暇思维替换生产力思维。解决经济增长困境,本质不在于加速,而在于质量型增长。 理由一: 新角度、新视野、新理念解读工作的前世今生,引出现代社会陷熵增难题的根源,是对传统稀缺经济学的变革性冲。 理由二: 尤瓦尔·赫拉利高度评赞。《大西洋月刊》《哈佛商业评论》《金融时报》《经济学人》《BBC历史》等全球主流媒体、核心期刊发文推荐。《金融时报》(周末版)年度选书,亚马逊月度好书,细分品类畅销书前3。

售       价:¥

纸质售价:¥45.30购买纸书

141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7.1

作       者:[英]詹姆斯·苏兹曼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03-01

字       数:23.4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社会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说,“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却将生活过成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人类从何时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不断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稀缺经济学的引导。人们担忧资源稀缺,因而勤奋工作变得重要,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使我们再次处于历史上一个相似的变革时期。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那么人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价值。他认为自动化将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种激的观,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这种从工具人思维向“Human Being”的转化,才是他写作本书更真切的建议。<br/>【推荐语】<br/> 剑桥大学知名人类学家,用通俗文字阐述21世纪新的工作观,从工具人回归“human being”(人类),用闲暇思维替换生产力思维。解决经济增长困境,本质不在于加速,而在于质量型增长。 理由一: 新角度、新视野、新理念解读工作的前世今生,引出现代社会陷熵增难题的根源,是对传统稀缺经济学的变革性冲。 理由二: 尤瓦尔·赫拉利高度评赞。《大西洋月刊》《哈佛商业评论》《金融时报》《经济学人》《BBC历史》等全球主流媒体、核心期刊发文推荐。《金融时报》(周末版)年度选书,亚马逊月度好书,细分品类畅销书前3。 理由三: 关切当下社会的热现象,比如社畜之死、过劳时代、技术性失业等,提供了富有洞见的思考。 理由四: 文字通俗、实例有趣,适合工人、中年危机群体、管理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广泛的群体阅读。<br/>【作者】<br/>[英] 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 国际知名人类学家,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1970年出生于南非,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攻读人类学学位时,带着满腔的冒险精神离校园,去往非洲南部博茨瓦纳的喀拉哈里沙漠,成为布须曼部落发展计划的志愿者。在攻读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再次返回布须曼族群始人类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创作出代表作《原始富足:消失的布须曼人》。 苏兹曼目前担任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曾获得剑桥大学“英联邦史末资非洲研究奖学金”,并于2013年建立了智库“人类”(Anthropos),致力于运用人类学研究成果解决当代社会和经济问题。<br/>
目录展开

扉页

目录

序言 经济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吗?

第一部分 工作的起源

第一章 活着就是为了工作?

第二章 闲散的手和忙碌的嘴

第三章 工具和技能

第四章 火的好处

第二部分 低欲望的原始生活

第五章 富足的原始社会

第六章 非洲森林里的幽灵

第三部分 在田间辛苦劳作

第七章 跳崖的考古学家与早期农业发展

第八章 宴会和饥荒

第九章 “时间就是金钱”

第十章 早期机器工业与工人反抗

第四部分 城市化的人类

第十一章 明亮的灯光

第十二章 无穷欲望的弊端

第十三章 人才之战真的合理吗?

第十四章 社畜之死

第十五章 智能技术的挑战

结论

译后记

版权页

累计评论(3条) 5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