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韦伯的思想体系宏大庞博,而《学术与政治》是理解其思想的钥匙文本,韦伯将一生的经验和学识都浓缩其中。与韦伯其他著作不同,《学术与政治》更为直地表达了他身为学者和政治家对现实的强烈关怀——源于托尔斯泰的沉思:生命还有“终极价值”吗?对此,韦伯做出了冷峻而又寄托深远的回应。这种回应,在今日精神荒凉的现代世界,尤予人启迪。
售 价:¥
纸质售价:¥40.3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总目录
学术与政治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导读:祛魅时代的学术与政治
导论:韦伯的生平与思想
导论一 韦伯小传
导论二 韦伯的政治关怀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增订版序
译例
学术与政治
导言 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
第一章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附录
附录一 韦伯两篇演讲发表的日期
附录二 韦伯论学者与政治家
附录三 韦伯论帝国总统
译名对照表
索引
理想国·imaginist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导读:现代社会的伦理探求
本书说明
前言
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文献
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入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部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附录
附录 1 第一部第一卷第二章注释
附录 2 第一部第一卷第三章注释
附录 3 第一部第二卷第一章注释
附录 4 第一部第二卷第二章注释
附录 5 教派注释
附录 6 路德派 基督新教 清教主义 贝札加尔文 梅兰希顿 加尔文派 埃克预定论 马丁·路德
附录 7 胡格诺派 非国教派 长老制 改革派 伊拉斯派 再洗礼派 平均派 独立派 索齐尼派 卫理公会 公理派 教友派 门诺派 洗礼派 虔敬派 共济会 家庭派 阿明尼乌派 基督教科学派
附录 8 萨伏依宣言 西敏寺信仰告白 游艺条例多尔德信条 教会法 奥古斯堡信仰告白西敏寺会议 汉撒诺理斯信仰告白
附录 9 巴克斯特 闵采尔 兹文利 汉廷顿夫人威克利夫 诺克斯 古德温 怀特菲尔德威廉·佩恩 拉巴迪 福克斯 卫斯理巴克莱 胡克 埃斯特公爵夫人 史文克费尔德
附录 10 胡斯 胡斯派 钦岑朵夫 史邦根堡
附录 11 克兰默 法兰克 布朗 施特克尔 普林克伊波 里敕尔 劳德 奥登巴内费尔特
附录 12 圣依纳爵 西笃会 多纳图派 圣本笃克吕尼派 圣伯纳 托钵僧团 圣方济寂静主义 耶稣会 波尔罗亚尔女修道院詹森主义 邓斯·司各脱 贝居安女修会伊比奥尼派 阿利乌教派 克雷蒙谕令
附录 13 西塞罗 桑巴特 笛卡儿 但丁 伦勃朗巴克尔 帕斯卡 西美尔 班扬 弥尔顿伏尔泰 多林格 卡莱尔 配第 陶勒孟德斯鸠 布克哈特 马基雅维利 凯勒罗伯图斯 布伦塔诺 肯彭的托马斯 修昔底德 克拉格斯 阿丰斯·利久欧里亚当·斯密 雅斯贝尔斯 克尔恺郭尔
附录 14 克伦威尔 柯尔伯特 詹姆斯一世 查理一世 富兰克林 腓特烈·威廉一世
附录 15 富格尔家族 罗德兹 古尔德 洛克菲勒伦巴底人 摩根 反托拉斯运动
附录 16 西拉书 千禧年 犹太律典 弥曼差学派得未使 耆那教 法利赛人 巴比伦俘囚 威廉·麦斯特
附录 17 王与王国 康曼达 佣兵统帅 庄宅汉撒同盟 济贫法 南海泡沫 英灵殿
附录 18 加利西亚 伍伯塔尔 西里西亚 卡尔夫梅克伦堡 利物浦 曼彻斯特 威斯特伐利亚 波美拉尼亚
译名对照表
索引
理想国·imaginist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总序一 余英时
总序二 苏国勋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导言: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前言
译名对照表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第一篇 经济行动的社会学基本范畴
第一章 经济行动
第二章 市场经济原理
第三章 分工的类型
第四章 资本计算的合理性
第五章 货币制度
第六章 经济与政治的相互渗透
第二篇 经济与社会团体
第一章 经济与社会秩序
第二章 共同体的经济关系
第三章 共同体关系与结合体关系的类型,及其与经济的关系
第四章 种族的共同体关系
译名对照表
理想国·imaginist
支配社会学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总序一 余英时
总序二 苏国勋
第一章 支配的结构及其功能形态
第二章 官僚制支配的本质、前提条件及其开展
第三章 家父长制支配与家产制支配
第四章 封建制、身份制国家与家产制
第五章 卡理斯玛支配及其变形
第六章 政治支配与教权制支配
译名对照表
理想国·imaginist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总序一 余英时
总序二 苏国勋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译序 简惠美
导言 韦伯与《中国的宗教》 康乐
第一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一城市、君侯与神祇
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二封建国家与俸禄国家
第三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三行政与农业制度
第四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四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第五章 士人阶层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
附录一 导论 杨庆堃
附录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国库岁入资料
译名对照表
理想国·imaginist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总序一 余英时
总序二 苏国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门户开放的种姓
附录三 印度史纲
译名对照表
理想国·imaginist
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总序一 余英时
总序二 苏国勋
宗教社会学
第一章 宗教的起源
第二章 巫师——祭司
第三章 神概念、宗教伦理、禁忌
第四章 “先知”
第五章 教团
第六章 神圣的知识、布道、司牧
第七章 身份、阶级与宗教
第八章 神义论的问题
第九章 救赎与再生
第十章 救赎之道及其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第十一章 宗教伦理与“现世”
第十二章 文化宗教与“现世”
译名对照表
宗教与世界
导言 宗教与世界:韦伯的宗教社会学
第一章 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
第二章 比较宗教学导论——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第三章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
译名对照表
理想国·imaginist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总序一 余英时
总序二 苏国勋
经济与历史
导言:韦伯的史学 康乐
第一篇 概念
第一章 经济史的概念
第二章 共同体的经济关系
第二篇 前资本主义时期
第三章 财产制度与社会团体
第四章 领主处分权的成立
第五章 庄园制度
第六章 工业经济组织的主要形态
第七章 工业与矿业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手工业行会
第九章 工场生产——工厂及其先驱
第十章 商业发展的起点
第十一章 商业经济的经营形式
第十二章 商人行会
第十三章 货币与货币史
第三篇 资本主义时期
第十四章 近代资本主义的概念与先决条件
第十五章 工业技术之发展
第十六章 合理的国家
第十七章 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
第四篇 城市
第十八章 城市的概念与类型
第十九章 古代城市
第二十章 市民
译名对照表
支配的类型
本书译序 康乐
第一章 正当性的基础
第二章 具有官僚制管理干部的法制型支配
第三章 传统型支配
第四章 卡理斯玛支配
第五章 卡理斯玛的例行化
第六章 封建制度
第七章 非支配——卡理斯玛的再诠释
第八章 合议制与权力划分
第九章 政党
第十章 非支配性的团体行政与代表制行政
第十一章 代表制
附录 “正当性”理论的一个说明
译名对照表
理想国·imaginist
法律社会学 非正当性的支配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总序一 余英时
总序二 苏国勋
法律社会学
第一章 实体法领域的分化
第二章 主观权利的设定的各种形式
第三章 客观法律的形式性格
第四章 法律思维的类型与法律名家
第五章 法的形式理性化与实质理性化、神权政治的法与世俗的法
第六章 公权法与家产制君主的法制定,法典编纂
第七章 革命创制的法的形式性质,自然法及其类型
第八章 近代法律的形式性质
译名对照表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译序
第一章 西方的城市
第二章 古代与中世纪的门阀城市
第三章 平民城市
第四章 古代与中世纪的民主制
译名对照表
理想国·imaginist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