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4)》以“创出与承:国际融合与新文化诞生”为主题,对于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时代下的世界中国研究的范式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新的文化业态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史的回顾与新关系建构,世界文学关系,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等问题行了深探讨。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空间媒介中的记忆与创新”“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中外文学交流史迹钩沉”“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五部分。
售 价:¥
纸质售价:¥73.5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4) 编辑委员会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目 录
总报告
“一带一路”和中国研究的范式转换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研究新变化
二、中国研究的两次范式大转换
三、“一带一路”与世界中国学的兴起
空间媒介中的记忆与创新
空间媒介中的城市记忆建构与再现 ——以十六铺码头为例
一、码头与城市记忆建构:从媒介空间出发
二、城市记忆建构:见证城市形成及生长
(一)新事物的门户:再造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的发生
(二)新文化的温床:诠释异质文化与流动中的共性
(三)新转型的见证:打破地缘限制与宗族观念变化
三、城市记忆再现:重唤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梦”
(一)重塑功能:交通方式与现代城市崛起
(二)重唤认同:身份自觉与城市共同体
四、结语:十六铺码头是上海城市记忆建构与再现的媒介
人文理念 创新姿态 人才培养 文化交流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10年旅程
一、展示人文理念
二、鼓励大胆创新
三、聚焦人才培养
四、活跃文化交流
智媒时代演艺产业数字化创新与转型的可行性路径
一、演艺产业数字化创新与转型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
(一)防疫新常态加速了演艺行业的线上转型
(二)数字内容成为演艺市场的重要需求,数字演艺及其衍生品构成演艺消费新场景
二、加速剧场数字化创新与转型的可行性路径
(一)增强行业管理层的数字运营理念和数字能力
(二)鼓励跨部门、跨行业协作研发,加快有弹性、多样化的数字平台基础架构和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三)增加数据共享,创建观众细分模型,拓宽演艺消费者的数字参与
(四)加强演艺行业数字技能培训和数字演艺人才培养
(五)加强数字演艺作品著作权保护,增强相关数据安全保障
文化融合与文化出海 ——国产“二次元”游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一、解析“二次元”: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变奏
二、国产“二次元”游戏的世界想象
三、国产“二次元”游戏海外传播的意义与前景
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
“以车为媒”:中国叙事国际传播范式与路径拓展研究
一、以科技叙事提升品牌国际传播话语权: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质造”与“智造”
二、以美学叙事彰显国际形象传播的“新”竞争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悦目”与“悦情”
三、以汽车“双流动”构建全球传播生态:主体间技术、文明、审美的交互
四、结语
同频共振五百年:中国与西班牙交流史的回顾与启示
一、两个帝国的相遇
(一)最初的西班牙汉语研究
(二)商业贸易与“Sangleys”
二、交融与碰撞共存
(一)首批关于中国的文本
(二)礼仪之争
三、战乱背景下的互动
(一)中国人笔下的西班牙
(二)“马尼拉披肩”
(三)电影、建筑和摄影
四、新时期的双向奔赴
(一)文学交流
(二)艺术交流
五、结语
当代艺术何以形塑当代乡建 ——基于大地艺术节中外交流的调研与思考
一、生根的土地:大地艺术节的依托
二、“地域性艺术”——大地艺术节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艺术
三、城乡共构的空间模式变迁
四、作为中外当代艺术交流的桥梁
五、以艺术赋能艺术乡建的多种可能性
(一)“文旅+”模式
(二)以艺术为锚点的模式
(三)浮梁模式
六、小 结
主要参考资料
民间外交的伟大生命力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妈祖文化互动
一、妈祖信俗跨区域的大爱
二、马来西亚妈祖庙传播的中国文化精神
三、近年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联合举办的妈祖盛典
四、妈祖文化与中、马两国“一带一路”建设
五、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中外文学交流史迹钩沉
上海方言协会与上海方言圣经联合译本
一、上海方言协会与上海方言圣经联合译本翻译计划的提出
二、上海方言协会的立会宗旨与贡献
(一)基督教方言作品著译
(二)上海方言报刊
(三)上海方言研究
(四)推广方言教育
三、颜永京与近现代上海方言教育的发展
接受、对话与升华 ——再论早期中国电影《女律师》与《一剪梅》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与提升
一、引言
二、《女律师》与《一剪梅》对启蒙救亡的呼唤
(一)《女律师》
(二)《一剪梅》
三、《女律师》与《一剪梅》对女性觉醒的呼唤
(一)《女律师》
(二)《一剪梅》
四、结语
慕天锡的杭州藏书馆
一、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
二、慕天锡的文学收藏
三、文学的因缘——慕天锡和田浩征的通信
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
现代上海的台湾历史与文化记忆
一、台湾共产党在上海的成立与活动
(一)台湾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成立
(二)台湾共产党在上海的活动
1.彭华英、蔡惠如
2.许乃昌、谢廉清
3.翁泽生
4.吴石
5.朱枫和朱晓光
6.计梅真
7.季沄
(三)“上海读书会事件”与检举
(四)上海大学与“上大派”
二、台湾学生在上海参与的思想斗争和社会运动
(一)蔡惠如等的民族自决运动
(二)平社
(三)台湾自治协会
(四)台韩同志会
(五)上海台湾学生联合会
(六)上海台湾学生联合会内的读书会
(七)上海台湾青年会
三、台湾文人的上海游踪与书写
(一)林朝崧
(二)连横
(三)刘呐鸥
(四)王白渊
四、台湾人在上海支持祖国抗战
(一)谢南光
(二)李万居
香港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发展的新格局与新路径
一、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发展迎来新格局
二、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香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文化发展主线含混模糊
(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亟待增强,城市文化治理效果有待提升
(三)香港文化发展存在文化结构不平衡、文创产业竞争力下滑、文化品牌影响力减弱的问题,文化人才流失严重
(四)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路径
(一)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将文化置于更大的背景下来谋划
(二)优化政府文化管理构架,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和管治效率
(三)要利用香港的现代文化制度,优化城市文化结构,营造优越的文化发展生态
(四)背靠内地,面向世界,通过内引外联,发挥香港文化艺术“超级联系人”的优势和潜力
(五)创新运用科技打造香港文化艺术领域的新空间和新平台
沪港双城记:海派作家的香港书写
一、沪港的历史与想象
二、沪港的现代性景观
三、上海摩登与香港摩登
四、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新性灵诗学的创生与发展 ——以澳门诗人龚刚为中心
一、以流派的方式进入文学史
(一)生成背景与“七剑”诗群
(二)理论主张
二、生命哲学向度的诗艺与诗心
(一)“陌生化”与游目情结
(二)生命势能与哲性栖居
三、审美范式与创作姿态
(一)审美范式:人的本质力量
(二)创作姿态:大写的人
四、结语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