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80减40 经学:看守所规范化研究(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经学:看守所规范化研究(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孙皓
¥34.58
看守所是观察一个国家法治文明水平和司法制度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本书分上下两编,一共七章。绪论先概括介绍了看守所的发展脉络。上编:看守所的功能认知,具体阐述了服务诉讼功能、人权保障功能、教育矫治功能、侦查延伸功能。下编:看守所的制度变革,具体阐述了在押人员的权利保障体系、看守所投诉救济机制和看守所的监督机制。后,分析了看守所发展的五大趋势。
每满80减40 实现正义的选择与规范
实现正义的选择与规范
洪冬英
¥34.58
  实现正义在于民事诉讼制度的不断规范。证据是法庭认定事实的依据,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是关于确定有争议的案件事实的方法和程序的规则。证据制度承载了发现真实、程序公正、诉讼效率、解决纠纷等目的。证据种类的科学划分是证据制度规范使用的前提,诉讼中的证人证言、推定、预决事实的效力等规范是必然要求。这和调解程序的完善同属于“正义的司法制度”。   实现正义离不开法院和法官对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追求——衡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也可概括为“法官知法和发现真实”。人们对正义的追求使法院和法官承载了过重的期望,这种期望需要在制度完善和相对理性的利益衡量中寻求实现。
每满80减40 清华法律评论.第7卷.第2辑
清华法律评论.第7卷.第2辑
《清华法律评论》编委会
¥34.72
《清华法律评论》(第七卷第二辑)分为六个部分,共收录17篇文章。部分为本辑特稿,对美国的法律顾问制度进行评述。第二部分是“专题: 当今法学前沿问题”,介绍了6个方面的法学前沿问题。第三部分是“专题: 法治治霾”,收录了2篇文章。第四部分是“论文”,共收录了5篇视角独特、内容新颖的文章,内容涵盖行政法、刑法、民法、比较法多个领域。第五部分“评论”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法律解读。第六部分是“明理讲坛”。本书适合法学学者、法律专业学生以及一般读者阅读。
每满80减40 社会法评论(第三卷)
社会法评论(第三卷)
林嘉
¥34.80
本期《社会法评论》共分“宪法学与社会法学的学术对话专题”、“社会法理论”、“劳动合同法专题”、“社会保障法学”、“台湾法研究”、“域外法学”、“学术综述”等七个栏目,共计二十二篇文章。其中,“宪法学与社会法学的学术对话专题”栏目收录了出席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宪法学与社会法学的学术对话——宪法与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的五位学者的文章;“社会法理论”栏目共收录了五篇文章;“社会保障法学”栏目共收录三篇文章;“域外法学”栏目共收录了两篇文章;后,邓娟博士将参与“宪法学与社会法学的学术对话——宪法与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撰写了较为详细的会议综述,以供学界参考。
每满80减40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事业单位改革研究(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成果)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事业单位改革研究(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成果)
何峥嵘
¥34.80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成果。内容分七章,除*章为导论外,其余各章分讲了与事业单位改革有关的问题:事业单位改革与服务型政府、事业单位改革与民办非企业组织、事业单位改革历程、事业组织的法律地位、事业组织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以及事业组织的监管等等。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在论述问题时都重运用了地方相关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使论断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
每满80减40 信息化时代庭审方式变迁的实证研究
信息化时代庭审方式变迁的实证研究
梁坤
¥34.99
本书持历史到现代、宏观到微观、理论到实证、域外到本土这几个基本的视角,全景式地对信息化时代庭审方式的总体变迁脉络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性探索。首先,从宏观角度对信息化时代庭审方式的变迁所涉及的各种理论问题进入了深度的分析;其次,以较为微观和具体的视角从数字法庭建设、远程审判、电子数据在庭审中的运用、庭审公开和庭审直播这几个方面重点研究了庭审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每满80减40 事实认定的逻辑解构(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事实认定的逻辑解构(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张南宁 著
¥35.40
本书运用了心理认知科学方法、逻辑学方法、哲学认识论方法等方法全面解构了事实认定中的逻辑问题,描述了事实认定的基本规律。本研究是我国目前*本从交叉学科角度,首次讨论了事实认定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并对事实认定行了逻辑解构,旨在让读者能更清晰地了解事实认定的运作规律。本研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一学术高度。即使有更为优秀的学术理论出现,本研究仍然可以在学术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每满80减40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5:中国法治评估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5:中国法治评估指标
朱景文
¥35.88
本报告所设计的法治指标体系由六个一级指标组成,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和法治效果体系,其中前五个体系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构成安排,而法治效果体系主要衡量法治体系治理的效果。
每满80减40 立法学简明教程
立法学简明教程
高轩 主编 冯泽华 副主编
¥35.99
本书共分四编十五章。*编为立法原理,主要阐释了立法的概念及立法原则。第二编为立法制度,介绍了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等问题。第三编为立法过程,主要包括立法准备、立法评估、立法完善等内容。第四编为立法技术,主要涉及法的结构(名称、篇章、条款和项目)、立法语言两方面内容。本书紧跟时代前沿,对以往教材较少涉及的立法学相关问题,都展了专门论述。
每满80减40 信赖保护原则及其在民法中的构造
信赖保护原则及其在民法中的构造
朱广新
¥36.00
  为深入、系统地理解民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信赖保护原则及其在民法中的构造》首先从两个视角探讨了信赖保护的正当性依据:(1)外部视角——社会生活上的正当性,即在民法之外,在信任是社会交往的必要因素的共识下,分析了人类信任机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进而对法律与信任之间的内在关联作了简要分析。如此研究的主要考虑是,现代社会是一种市民社会,确切地说,是以市民法为存在前提的社会。民法上的信赖保护无论如何难以与市民社会中的信任机制相脱离。(2)内部视角——民法上的正当性,即在民法之内,在个人自由主义的现代私法理念下,通过剖析近现代民法的构造特点与方法,探究了信赖保护为何会成为一项与私人自治相伴生的民法基本原则。   在作出以上两方面的系统研究后,该研究以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为基础,并参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说、立法,对信赖保护原则在民法各个组成的具体构造进行了详细探讨。
每满80减40 人权离我们有多远——人权的概念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演变
人权离我们有多远——人权的概念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演变
曲相霏
¥37.04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人权主体、人权体系、人权的正当性与人权文化、人权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涵盖了人权领域主要的重大理论问题,展示了中国百年来的研究状况,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可供从事人权研究和人权教育的专业人士阅读,可作为高等院校人权公选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和社会大众学习人权知识、普及人权教育的拓展性读物。
每满80减40 美国刑法地图
美国刑法地图
保罗·罗宾逊泰勒·威廉姆斯著
¥37.99
本书提出了美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规则重大差异性问题,以宽领域、全景式、多维度的方法列示相关刑法问题与规则。借助每章中展示各州针对特定刑法问题所采用的相应规则的美国地图,作者全面且纵深性地分析了美国刑法不同地理区域与制度架构下的数十个重要刑法规则。这部美国刑法地图大全不仅勾勒出了美国刑法中隐含的多样性,有助于形成对各州刑法之间巨大差异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种多样性产生的地理、政治和社会经济原因,对于从跨学科的角度解答犯罪与刑罚广泛的规则差异问题提供了启迪。
每满80减40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法律机制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法律机制研究
田红星
¥38.50
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对我国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它不仅检验了我国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成就和缺陷短板,也对如何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日常治理和急难险重任务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值此重要时刻,田红星教授等人精心撰写的著作《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法律机制研究》即将出版,这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无疑是一件雪中送炭、值得关注的事。
每满80减40 隐私权研究:以体系构建为中心
隐私权研究:以体系构建为中心
马特
¥39.00
以隐私权的体系建构为中心,讨论了隐私权这种新型权利兴起对传统民法的冲击及其实现民法上的体系化的可能性。本书探究了隐私权、人格权、现代民法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比较法的考察,解决了隐私权的概念和定位、隐私权的正当性、隐私权的体系化建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
每满80减40 南海文库//南沙群岛油气资源共同开发法律研究
南海文库//南沙群岛油气资源共同开发法律研究
杨翠柏, 何苗, 陈嘉, 张倩雯, 著
¥39.00
  本书以富有前瞻性的姿态,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对南沙群岛海域油气资源共同发的相关问题作专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每满80减40 丛棘岛映像——越轨行为在监禁社会的表现与规制
丛棘岛映像——越轨行为在监禁社会的表现与规制
叶春弟 著
¥39.00
“丛棘岛”是指荆棘丛生或用荆棘围起的地方,可将其视为监禁社会,它是分析越轨行为的天然模型,具备实验所无法模拟的特质。本书从“丛棘岛”这一独特的情境出发,叙说越轨行为在空间、时间、自由、自尊、健康、情感、物资、意识等方面的展现与规制。 本书通过对特定时空中行为与规则博弈的考察,直越轨行为原始而朴素的形态,揭示越轨行为的成因与表现手法,或可为人们在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等不同领域规制越轨行为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为人们对规则和秩序的认同提供镜鉴与启迪。
每满80减40 社会法评论(第六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主办)
社会法评论(第六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主办)
林嘉
¥39.00
该书汇集了多位社会法学者、实务部门负责人的精选论文。分为“理论研究”、“本期专题”“台湾法研究”“域外法学”“审判与案例”“青年法苑”和“学术综述”等栏目,针对社会法、劳动法领域时下热的理论问题,审判过程的经典案例以及国外社会法、劳动法的制度借鉴等展讨论。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主办,邀约了国内有影响的社会法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编辑委员会”,保证了论文的学术质量。本书已推出四卷,得到了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一致好评。
每满80减40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8年秋季卷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8年秋季卷
解亘
¥39.00
 本辑为2018年秋季卷·总第50卷,本期设·主题研讨:“指导性案例”识别、区分与推翻·另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刑事法学、行政法学等专栏,共收录中外论文(译作)15篇。包括:《论案例区别与先例推翻――美国*法院Janus案的启示》 (李友根),《案例识别视野下的类案审判——以指导性案例24号的司法适用为切》 (刘岩), 《“异案异判”:指导性案例的退出适用研究》(雷槟硕), 《法律中的社会时间——以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例》(吴义龙),《从世界民法制定史的角度考察日本民法典的修正》( [日]加藤雅信著,吴彦译),《国外公私合作的适用范围及其行政法治启示》( 邹焕聪)等 
每满80减40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对话3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对话3
彭诚信 主编 [日]弥永真生 [日]宍户常寿 编
¥39.99
人工智能(AI)软件和机器人在商业、工业、军事、医疗和个人领域的日益广泛使用引发了关于这些实体的人际关系的广泛讨论。现代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及现有社会和法律安排应对它的能力有着深切和共同的关注。如果人工智能软件程序或机器人实体造成伤害,法律后果是什么?以及机器人的出现会剥夺人的尊严吗?诸如此类问题是本书研究的重。 本书主要分为12章,分别阐述了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刑事司法、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限制以及人工智能的国际动向等问题,涵盖了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
每满80减40 社会法评论(第五卷)
社会法评论(第五卷)
林嘉
¥40.28
  为因应社会法学过去一年的发展,本卷《社会法评论》共设“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和“域外法学”三个栏目,共收录16篇文章。    “劳动法学”部分共收录8篇文章,林佳和教授《劳动契约的管制与自治》一文,首先基于劳动契约的债法契约本质和人格面向之特质,指出“传统民法……已无法适切处理劳动契约当事人截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因此,为维持和落实劳动法之特质,“国家不同形式与实质的介入,正是不可或缺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其次,该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传统社会国的角色与功能所遭受的冲击和挑战,对“劳动契约的管制何去何从”提出设问。再次,佳和教授从立法、司法、行政乃至团体之角度对劳动契约的管制进行了深人的论述。后,佳和教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指出“管制与自治是劳动法/劳动契约之宿命”,“劳动契约会继续往管制与自治之动态折冲的复杂方向发展”,而我们必须时时检讨,既要防止自治不当地被管制扼杀,也要防止劳动法之特质因不当的自治而消失。   李海明博士的《论劳动者的法律界定》一文,基于比较研究和历史分析,以及对我国法律文本中多元的“劳动者”表述的概括分析和相关案例的评析,理清了劳动者概念的内涵,并对“公司经理等”、“教师以及公务员”、“个人用工”以及“农民工”等多种主体的“劳动者”身份进行了分析。   德国nilsseibert博士则以法解释学的方法,对《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规范性文件关于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的区分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相关规定的体系性漏洞,尤其是其经分析指出“严格遵守书面形式的要求不仅不能促进权利、义务的明确,反而阻碍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和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值得重视。   孙国平之《工资集体协商的劳动法考察——兼谈中国当下工资集体协商的魔咒、困境与悖论》以2010年富士康“n跳”事件和南海本田“罢工”事件为切人点,从权利、主体、模式、责任、观念以及技能六大方面对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青年学者王倩博士从比较法的视角对招聘阶段用人单位知情权的限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第8条第2款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潘峰博士则对劳务给付拒绝权的理论基础、行使范围、条件及效果进行了分析。邓娟博士则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基准立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析。唐荣娜法官基于自身的审判实践,对劳动争议案件中小额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劳动合同“中止”履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社会保障法学”部分共收录了4篇文章。杨飞博士《社会保险权的规范建构》一文,从公、私法两个视角对社会保险权进行了规范分析。袁圣韵乐博士则结合*的《社会保险法》,对工伤认定一般条款的意义、理解与适用及相应的标准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实践中的疑难案例进行了分析。朱勋克博士所撰写的《社会救助法的立法架构及法律规则选择》一文则对《社会救助法》(草案)的内容架构及缺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范围博士《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研究》一文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的问题及其完善进行了分析。    “域外法学”部分共收录了4篇文章,可谓名家汇集,内容丰富。这些域外法制的介绍,对于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其中《欧盟中的社会福利国家》一文是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社会法研究所所长乌尔里奇·贝克尔教授专门为本刊所撰写的,贝克尔教授作为著名的社会法学者,在文中以合宪性解释的方法为我们重点介绍了欧盟一体化过程中欧盟与成员国在社会福利国家方面的相互影响与协调,尽管成员国的社会福利国家原则遭受到威胁,但仍保留独立性,而欧盟社会政策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和明确。《德国劳工共决制度》是德国哥廷根大学著名的劳动法学者rtidigerkrause教授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讲座的讲稿,经其认真修改后提供给本刊。该文对德国共决制度的组织、效力、宪法基础、事项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录用的自由及其制约——派遣法修改的慎重论》一文,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田思路教授专门为本刊向日本著名的劳动法学者大阪大学法学部小岛典明教授的约稿,并由田教授亲自担任翻译。该文对日本劳务派遣法修订过程中录用的自由及其制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栏目的后一篇文章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知名劳动法学者谢棋楠教授,谢教授对本刊厚爱有加,先后赐稿数篇,此次《台湾2009年“就业保险法”修正之分析——美国与加拿大法观点》一文对我国台湾地区2009年“就业保险法”修订之*成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与加拿大和美国相关制度的比较基础上,对我国台湾地区“就业保险法”在相关制度的完善方面提出了建议。
每满80减40 基因科技成果利益分享研究——以人体组织提供者私权保护为视角(法律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基因科技成果利益分享研究——以人体组织提供者私权保护为视角(法律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郭明龙
¥40.80
基因衍生科技成果,必须对人体组织提供者的利益作出恰当配置,方能保证研发的有序规范行,维系生物科技研发作为产业存在的持续性。本研究主要围绕人体组织利用及其衍生利益、人体组织衍生利益的私权构造、个人基因信息权益之本权归属、人类基因衍生科技成果之专利化及利益分享思路、人体组织提供者对基因衍生科技成果的直利益分享、其他主体对基因衍生科技成果的间利益分享等六方面展。作者提出,在人格权和财产权之间构建统一的“信息权利”概念,涵摄以“信息”为客体、既包含财产利益、又包含人格利益的混合性权利;区分对基因衍生科技成果产出的“积极贡献”与“消极贡献”主体,分别构建直和间分享模式。作者主张参照“市场分摊理论”、根据人体组织和基因信息对专利权的“贡献率”确定其价值,两者“贡献率”可以采取“一般均等,容有差别”处理原则。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