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逻辑结构图。 就一个具体会计准则而言,内容繁多,逻辑关系复杂,理清其逻辑条是整体掌握该具体准则的必经之路,也是非常困难的一步。本书对每个具体准则均绘制了逻辑节后图,指明了准则的关键逻辑结,可以帮助读者门见山,迅速理解准则的逻辑关系。本书的逻辑结构图在同类图书中也属于首创。 2.精彩案例。 由于先天的限制,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原则、笼统、条文化”等不足,将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应用于日常会计工作很是不易。而通过案例的形式,可以把会计准则的要求具体化的日常的经济业务处理之中,是把准则与实务连在一起的桥梁与纽带。
售 价:¥
纸质售价:¥85.8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内容提要
前言
第1章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1.1 总则
1.1.1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1.1.2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1.1.3 会计基本假设
1.1.4 会计基础
1.1.5 会计要素
1.1.6 记账方法
1.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2.1 可靠性
1.2.2 相关性
1.2.3 可理解性
1.2.4 可比性
1.2.5 实质重于形式
1.2.6 重要性
1.2.7 谨慎性
1.2.8 及时性
1.3 资产
1.3.1 资产的定义
1.3.2 资产的确认条件
1.3.3 资产的列报
1.4 负债
1.4.1 负债的定义
1.4.2 负债的确认条件
1.4.3 负债的列报
1.5 所有者权益
1.5.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1.5.2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1.5.3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1.5.4 所有者权益的列报
1.6 收入
1.6.1 收入的定义
1.6.2 收入的确认条件
1.6.3 收入的列报
1.7 费用
1.7.1 费用的定义
1.7.2 费用的确认条件
1.7.3 费用的列报
1.8 利润
1.8.1 利润的定义
1.8.2 利润的确认条件
1.8.3 利润的构成与列报
1.9 会计计量
1.9.1 会计计量属性
1.9.2 计量属性的运用原则
1.10 财务会计报告
1.10.1 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
1.10.2 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第2章 存货
2.1 存货的确认
2.1.1 存货的定义
2.1.2 存货的范围
2.1.3 存货的确认条件
2.2 取得存货的计量
2.2.1 存货的计量原则
2.2.2 外购存货的成本
2.2.3 加工取得存货的成本
2.2.4 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
2.2.5 不计入存货成本的相关费用
2.3 发出存货的计量
2.3.1 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
2.3.2 已售存货成本的结转
2.3.3 周转材料的处理
2.4 期末存货的计量
2.4.1 可变现净值的定义及特征
2.4.2 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考虑的因素
1.存货成本的确凿证据
2.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
2.4.3 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情形
2.4.4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2.4.5 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2.4.6 存货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
2.5 披露
第3章 长期股权投资
3.1 长期股权投资基础
3.1.1 准则规定
3.1.2 准则解释
3.2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
3.2.1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1.准则规定
2.准则解释
1.准则规定
2.准则解释
3.2.2 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3.2.3 特殊情况的会计处理
3.3 后续计量之成本法
3.3.1 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3.3.2 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及投资损益的确认
3.4 后续计量之权益法
3.4.1 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3.4.2 权益法的核算
1.投资收益确认原则
2.确认投资收益时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调整
1.基本原则
2.具体账务处理
3.5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及处置
3.5.1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3.5.2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3.6 披露
3.6.1 准则规定
3.6.2 准则解释
第4章 投资性房地产
4.1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
4.1.1 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及范围
4.1.2 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条件
4.2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
4.2.1 初始计量
1.外购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
2.自行建造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
4.2.2 后续支出计量
4.2.3 后续计量
1.成本计量模式的基本准则
2.成本计量模式的应用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基本准则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1.后续计量模式变更的基本准则
2.计量模式变更准则的应用
4.3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4.3.1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解释
4.3.2 房地产转换的基本准则
4.3.3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具体应用
1.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
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地产
3.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存货
4.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存货
1.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2.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4.4 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4.4.1 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基本准则
4.4.2 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应用
4.5 披露
第5章 固定资产
5.1 固定资产概述
5.1.1 固定资产的定义
5.1.2 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5.1.3 单项固定资产
5.2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5.2.1 外购固定资产
5.2.2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5.2.3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
5.2.4 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
5.3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5.3.1 固定资产折旧
1.年限平均法
2.工作量法
3.双倍余额递减法
4.年数总和法
5.3.2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5.4 固定资产的处置
5.4.1 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1.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
2.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
5.4.2 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5.5 披露
第6章 生物资产
6.1 生物资产基础
6.1.1 生物资产概念
6.1.2 生物资产的特征
6.1.3 不属于生物资产的特殊规定
6.2 生物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6.2.1 确认的基本原则
6.2.2 初始计量原则
1.外购的生物资产
2.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生物资产
3.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
6.2.3 生物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
6.3 后续计量
6.3.1 折旧
6.3.2 计提减值
1.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2.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
6.4 收获与处置
6.4.1 基本原则
6.4.2 具体运用
1.收获农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要求
2.收获农产品的会计处理
3.成本结转方法
1.生物资产出售
2.生物资产盘亏或死亡、毁损
3.生物资产转换
6.5 披露
第7章 无形资产
7.1 无形资产的基本准则
7.1.1 无形资产定义
7.1.2 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
7.1.3 无形资产的特征
1.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7.2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7.2.1 无形资产分类
7.2.2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1.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界定
2.研究与开发阶段支出的会计处理准则
3.开发成本资本化条件
4.具体账务处理方法
1.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
2.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
3.通过政府补助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
4.土地使用权的处理
5.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处理
7.3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
7.3.1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
7.3.2 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
7.4 无形资产处置
7.4.1 出售
7.4.2 对外出租
7.4.3 对外捐赠
7.4.4 报废
7.5 披露
第8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8.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
8.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8.2.1 确认和计量原则
8.2.2 商业实质
8.2.3 涉及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
8.3 披露
第9章 资产减值
9.1 资产减值基础
9.2 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9.2.1 资产减值情形的判定
9.2.2 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9.3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9.3.1 基本原则及方法
9.3.2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应考虑的因素
1.增长率的确定
2.以当前资产状况为基础
3.折现率的确定
9.4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及处理
9.4.1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原则
9.4.2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会计处理
9.5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9.5.1 资产组的概念
9.5.2 资产组的认定
9.5.3 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
9.6 商誉减值的处理
9.6.1 资产减值的基本原则
9.6.2 商誉减值测试的方法与会计处理
9.7 披露
第10章 职工薪酬
10.1 职工薪酬的概念及分类
10.1.1 职工薪酬的概念
10.1.2 职工薪酬的分类
10.1.3 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10.2 短期薪酬的确认与计量
10.2.1 货币性短期薪酬
1.货币性短期薪酬的准则规定
2.货币性短期薪酬的准则解读
3.货币性短期薪酬准则的具体运用
10.2.2 带薪缺勤
1.带薪缺勤的准则规定
2.带薪缺勤的准则解读
3.带薪缺勤准则的具体运用
10.2.3 短期利润共享计划
1.短期利润共享计划的准则规定
2.短期利润共享计划的准则解读
3.短期利润共享计划的具体运用
10.3 离职后福利的确认与计量
10.3.1 设定提存计划
10.3.2 设定受益计划的准则规定与对应解读
10.4 辞退福利的确认与计量
10.4.1 辞退福利的准则规定与准则解读
10.4.2 辞退福利准则的应用举例
10.5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确认与计量
10.5.1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设定提存计划
10.5.2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设定受益计划
10.6 披露
10.7 衔接规定
第11章 企业年金基金
11.1 企业年金基金概述
11.1.1 企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基金
11.1.2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各方当事人
11.1.3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
11.2 企业年金基金缴费
11.2.1 企业年金基金缴费及其流程
11.2.2 企业年金基金收到缴费的账务处理
11.3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
11.3.1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原则和范围
11.3.2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流程
11.3.3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账务处理
1.投资持有期间的账务处理
2.估值日的账务处理
11.4 企业年金基金收入
11.4.1 企业年金基金收入的构成
11.4.2 企业年金基金收入的账务处理
11.5 企业年金基金费用
11.5.1 企业年金基金费用的构成
11.5.2 企业年金基金费用的账务处理
11.6 企业年金待遇给付及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
11.6.1 企业年金待遇给付及其账务处理
11.6.2 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净收益及其账务处理
11.7 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
11.7.1 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编报主体
11.7.2 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构成
11.7.3 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编制
第12章 股份支付
12.1 股份支付概念及特征
12.1.1 股份支付的概念及分类
12.1.2 股份支付的适用范围
12.1.3 股份支付的特征
12.1.4 相关概念
12.1.5 不适用该准则的情形
12.2 可行权条件
12.2.1 可行权条件的概念及分类
12.2.2 可行权条件的修改
1.条款和条件的有利修改
2.条款和条件的不利修改
3.取消或结算
12.3 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12.3.1 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1.换取职工服务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2.换取其他方服务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3.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无法可靠确定时的处理
12.3.2 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12.3.3 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认原则
1.期权定价模型的输入变量的估计
2.预计提早行权
3.预计波动率
4.预计股利
5.无风险利率
6.资本结构的影响
12.4 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
12.4.1 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程序
1.回购股份
2.确认成本费用
3.职工行权
12.4.2 股份支付的具体会计处理
1.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举例
2.回购股票进行职工期权激励
12.5 披露
第13章 债务重组
13.1 债务重组基础
13.1.1 债务重组概念
13.1.2 债务重组的核算范围
13.1.3 债务重组的方式
13.1.4 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
13.2 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13.2.1 债务人的处理
13.2.2 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13.3 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具体应用
13.3.1 以资产清偿债务
1.以现金清偿债务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
13.3.2 债务转为资本
13.3.3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1.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2.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13.3.4 以上3种方式的组合方式
13.4 披露
第14章 或有事项
14.1 或有事项概述
14.1.1 或有事项的定义
14.1.2 或有事项的基本特征
14.2 确认和计量
14.2.1 或有事项的确认
14.2.2 预计负债的计量
1.重组义务
2.重组事项
3.重组与企业合并和债务重组的区别
14.2.3 对预计负债账面价值的复核
14.2.4 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14.3 披露
第15章 收入
15.1 收入的定义及核算范围
15.1.1 收入的定义
15.1.2 收入的核算范围
15.2 收入的确认
15.2.1 收入确认的判断标准与流程
1.收入确认的标准
2.收入确认的基本流程
15.2.2 合同的评估
1.合同成立时的收入确认
2.不符合合同成立条件时的收入确认
3.合同合并
4.合同变更
15.2.3 履约义务的识别
1.履约义务的定义
2.履约义务的区分
15.2.4 收入的确认方法
1.在某一时段内履行履约义务的收入确认
2.某一时点内履行履约义务的收入确认
15.3 计量
15.3.1 交易价格的确定
1.交易价格定义及基本确定方法
2.存在可变对价时的处理
3.存在重大融资成分时的处理
4.非现金对价支付时的处理
5.应付客户对价
15.3.2 交易价格的分摊
1.基本分摊方法
2.合同折扣的分摊
3.可变对价的分摊
15.4 合同成本
15.4.1 合同成本的确认
1.资本化的合同成本
2.费用化的合同成本
3.增量成本的确认
15.4.2 合同成本的摊销
15.4.3 合同成本的减值
15.5 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
15.5.1 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
15.5.2 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
15.5.3 主要责任人与代理人
15.5.4 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
15.5.5 知识产权许可的授予
15.5.6 售后回购交易
15.5.7 预收款无需退回
15.5.8 无需退回的初始费
15.6 列报
15.6.1 列报项目
15.6.2 列报信息
15.7 新旧准则衔接
第16章 政府补助
16.1 政府补助概述
16.1.1 政府补助的定义
16.1.2 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16.1.3 政府补助的分类
16.2 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
16.2.1 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
16.2.2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16.2.3 政策性优惠贷款贴息
16.2.4 政府补助的退回
16.3 政府补助的列报
16.3.1 列报项目
16.3.2 披露信息
16.3.3 衔接规定
第17章 借款费用
17.1 借款费用的定义及范畴
17.1.1 定义
17.1.2 范畴
17.2 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17.2.1 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
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17.2.2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量
17.2.3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停止
17.3 披露
第18章 所得税会计
18.1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18.1.1 资产的计税基础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差异
2.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1.投资性房地产
2.其他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
18.1.2 负债的计税基础
18.1.3 特殊交易或事项中产生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18.2 暂时性差异
18.2.1 暂时性差异
18.2.2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8.3 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
18.3.1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18.3.2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18.4 所得税费用
18.5 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18.6 所得税的列报
第19章 外币折算
19.1 记账本位币
19.1.1 外币交易的定义
19.1.2 记账本位币的定义
19.1.3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19.1.4 境外经营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19.1.5 记账本位币的变更
19.2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19.2.1 即期汇率和即期汇率近似汇率
19.2.2 汇兑差额的会计处理
19.2.3 分账制记账方法
19.3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19.3.1 境外经营财务报表的折算原则
19.3.2 恶性通货膨胀下境外经营报表折算
19.3.3 处置境外经营时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核算
19.4 披露
第20章 企业合并
20.1 企业合并概述
20.1.1 企业合并的界定
20.1.2 企业合并的方式
20.1.3 企业合并类型的划分
20.1.4 合并日或购买日的确定
20.2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0.2.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定义
20.2.2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
20.3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0.3.1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定义
20.3.2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
1.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
2.分配合并成本
3.确认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4.母公司设置备查簿
5.暂时价值
6.母公司编制资产负债表
20.4 不同合并方式下的会计处理
20.4.1 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
1.企业合并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合并日或购买日的确定
3.合并日或购买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0.4.2 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会计处理
20.5 披露
20.5.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披露
20.5.2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披露
20.6 业务合并
第21章 租赁
21.1 租赁基础
1.租赁期
2.租赁开始日
3.租赁期开始日
4.担保余值
5.未担保余值
6.最低租赁付款额
7.履约成本
8.最低租赁收款额
9.或有租金
21.2 租赁的分类
21.2.1 分类
21.2.2 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区别
1.对权利的最终要求不同
2.在租约的可否撤销条款上不同
3.租赁期长短不同
4.租金总额是否接近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5.履约成本的承担者不同
6.作用不同
7.两者判断方法不同
21.3 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21.3.1 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21.3.2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
21.3.3 租赁资产折旧的计提
1.折旧政策
2.折旧期间
21.3.4 其他项目的处理
1.返还租赁资产
2.优惠续租租赁资产
3.留购租赁资产
21.4 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21.4.1 租赁开始日
21.4.2 对未确认融资收益的处理
21.4.3 对未担保余值的会计处理
21.4.4 对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
21.4.5 租赁期届满时的账务处理
1.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将租赁资产交还出租人
2.优惠续租租赁资产
3.留购租赁资产
21.5 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21.6 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1.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将租赁资产交还出租人
2.优惠续租租赁资产
3.留购租赁资产
21.7 售后租回交易
21.7.1 确认的基本原则
21.7.2 售后租回分类及会计处理
21.8 列报
第22章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2.1 金融工具概述
22.1.1 金融工具的定义
22.2 金融工具确认与终止确认
22.2.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条件
22.2.2 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22.2.3 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
22.3 金融工具的分类
22.3.1 金融资产的分类
22.3.2 金融负债的分类
22.4 嵌入衍生工具
22.4.1 嵌入衍生工具的定义
22.4.2 混合合同
22.5 金融工具的重分类
22.6 金融工具计量
22.6.1 初始计量
22.6.2 后续计量
1.摊余成本
2.实际利率法
3.利息收入
22.6.3 合同变化
22.6.4 与权益投资相关的合同
22.7 金融工具的减值图
22.7.1 金融工具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则
22.7.2 金融资产信用减值的客观信息
22.7.3 预期信用损失
22.7.4 信用损失
22.7.5 损失准备确认方法
22.7.6 判断事项
22.7.7 其他规定
22.8 利得和损失
22.8.1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
22.8.2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
22.8.3 其他规定
22.8.4 股利收入
22.9 衔接规定
22.9.1 前期比较财务报表数据
22.9.2 金融资产分类
22.9.3 合同现金流量影响因素的评估
22.9.4 混合合同
22.9.5 金融资产的指定与撤销指定
22.9.6 金融负债的指定与撤销指定
22.9.7 金融工具减值
22.9.8 其他规定
第23章 金融资产转移
23.1 金融资产转移与终止确认
23.1.1 金融资产转移的定义
23.1.2 金融资产终止确认
23.2 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
23.2.1 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
23.2.2 金融资产转移的处理原则
23.2.3 评估风险与报酬的转移程度
23.2.4 评估是否保留对被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
23.2.5 其他规定
23.3 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
23.3.1 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
23.3.2 继续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
23.3.3 继续涉入被转移金融资产
23.3.4 向转入方提供非现金担保物
23.4 衔接规定
第24章 套期会计
24.1 套期的定义及分类
24.1.1 套期的定义
24.1.2 套期的分类
24.2 套期工具
24.2.1 套期工具的定义与范围
24.2.2 指定套期工具
24.3 被套期项目
24.3.1 被套期项目的定义
24.3.2 被套期项目的指定
24.4 套期关系评估与套期会计
24.4.1 套期有效性的定义与要求
24.4.2 套期有效性的评估与再平衡
24.4.3 套期会计
24.4.4 终止套期关系
24.5 套期保值的确认与计量
24.5.1 公允价值套期
24.5.2 现金流量套期
24.5.3 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套期
24.5.4 套期关系再评估
24.5.5 其他规定
24.6 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24.6.1 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
24.6.2 终止指定条件
24.7 衔接规定
24.7.1 基本规定
24.7.2 特殊事项
第25章 原保险合同
25.1 原保险合同概述
25.1.1 保险合同的定义
25.1.2 原保险合同的定义
25.1.3 不适用原保险合同的情形
25.1.4 混合风险工具的分拆
25.1.5 原保险合同的分类
25.2 原保险合同收入
25.2.1 原保险合同收入的确认条件
25.2.2 原保险合同收入的计量
25.2.3 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
25.3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
25.3.1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内容
25.3.2 保险责任准备金充足性测试
25.4 原保险合同成本
25.4.1 原保险合同成本的定义
25.4.2 计入当期损益的情形
25.4.3 损余物资
25.4.4 代位追偿款
25.5 列报
25.5.1 资产负债表列示项目
25.5.2 利润表列示项目
25.5.3 附注中披露项目
第26章 再保险合同
26.1 再保险合同概述
26.1.1 再保险合同的定义及特征
26.1.2 再保险合同基本业务
26.2 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26.2.1 基本规定
26.2.2 应收分保准备金
26.2.3 分出保费及摊回款项
26.2.4 赔付成本
26.2.5 存入分保保证金
26.2.6 纯益手续费
26.3 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26.3.1 分保费收入的确认
26.3.2 分保费用
26.3.3 分保赔付成本
26.3.4 存出分保保证金
26.4 列报
26.4.1 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事项
26.4.2 在附注中披露事项
第27章 石油天然气开采
27.1 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定义及核算范围
27.1.1 核算范围
27.1.2 相关定义解释
1.矿区
2.矿区权益
3.油气勘探及勘探支出
4.油气开发
5.油气生产
27.1.3 石油天然气开采会计核算概述
27.2 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
27.2.1 初始计量
27.2.2 矿区权益的折耗
27.2.3 矿区权益的减值
27.2.4 矿区权益的处置
1.基本原则
2.转让的具体会计处理
27.3 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
27.3.1 基本原则
27.3.2 会计处理
27.4 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
27.5 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
27.5.1 定义及核算范围
27.5.2 井及相关设备的折耗计提
27.5.3 其他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适用准则
27.6 油气资产的确认及计量
27.6.1 油气资产相关定义
27.6.2 油气资产折耗方法
27.6.3 油气资产减值处理
27.7 弃置义务
27.8 披露
第28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28.1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28.1.1 会计政策概述
28.1.2 会计政策变更
28.1.3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28.1.4 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
28.2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28.2.1 会计估计与会计估计变更
28.2.2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
28.2.3 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28.2.4 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
28.3 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28.3.1 前期差错概述
28.3.2 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28.3.3 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
第29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9.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
29.1.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
29.1.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29.1.3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类
29.2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29.2.1 基本处理原则
29.2.2 具体会计处理
29.3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29.4 披露
第30章 财务报表列报
30.1 财务报表概览
30.1.1 财务报表的定义及分类
30.1.2 财务报表的分类
30.1.3 相应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30.2 财务报列报的基本要求
30.2.1 遵循各项会计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
30.2.2 以持续经营为列报基础
30.2.3 以权责发生制为编制基础
30.2.4 遵循重要性原则
30.2.5 保证列报的一致性
30.2.6 保持披露金额的准确
30.2.7 遵循可比性原则
30.2.8 财务报表表首的列报要求
30.2.9 报告期间
30.3 资产负债表列报
30.3.1 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及内容
30.3.2 资产负债表项目列报分类
1.持有待售资产及负债处理
2.可展期负债的处理
3.有清偿期限的负债处理
1.资产类项目
2.负债类项目
3.所有者权益类项目
30.3.3 资产负债表列报格式
1.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格式
2.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具体填列
3.资产负债表的填列方法
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格式和填列方法
2.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格式和填列方法
3.证券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格式和填列方法
30.4 利润表列报
30.4.1 利润表的定义及项目列报原则和具体适用
1.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2.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30.4.2 利润表列报总要求
30.4.3 利润表项目列报
1.一般企业利润表格式
2.一般企业利润表的填列说明
3.列示利润表的比较信息
1.商业银行
2.保险公司
3.证券公司
30.5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
30.5.1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定义
30.5.2 所有者权益表列报的基本原则
30.5.3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格式及说明
1.一般工商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格式
2.一般工商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填列说明
3.上年金额栏的填列方法
4.本年金额栏的填列方法
1.金融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格式
2.金融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填列说明
30.6 附注
30.6.1 财务报表附注的定义
30.6.2 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及顺序
30.6.3 一般企业财务报表附注格式
1.企业注册地、组织形式和总部地址。
2.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经营活动。
3.母公司以及集团最终母公司的名称。
4.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者和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
1.货币资金
2.应收款项
3.存货
4.其他流动资产
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6.持有至到期投资
7.长期股权投资
8.投资性房地产
9.固定资产
10.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11.油气资产
12.无形资产
13.商誉
14.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15.资产减值准备
16.所有权受到限制的资产
17.职工薪酬
18.应交税费
19.其他流动负债
20.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21.应付债券
22.长期应付款
23.营业收入
24.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25.投资收益
26.资产减值损失
27.营业外收入
28.营业外支出
29.所得税费用
30.政府补助
31.每股收益
32.按照费用分类披露利润表
3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34.股份支付
35.债务重组
36.借款费用
37.外币折算
38.企业合并
39.租赁
40.终止经营
41.分部报告
42.按照费用性质分类的利润表补充资料
43.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
44.股利
45.终止经营
30.6.4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格式
1.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2.拆除资金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4.衍生工具
5.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6.发放贷款和垫款
7.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8.持有至到期投资
9.其他资产
10.借入款和外汇款
11.存放款
12.拆入款
1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4.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15.吸收存款
16.应付债券
17.其他负债
18.风险准备
19.利息净收入
2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21.投资收益
22.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23.业务及管理费
24.分部报告
25.担保物
26.金融资产转移(含资产证券化)
30.6.5 保险公司财务报表附注
1.应收保费账龄结构
2.应收代位追偿款
3.定期存款
4.其他资产
5.保户储金(或保户投资款)
6.保险合同准备金
7.其他负债
8.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9.赔付支出
10.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
11.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
12.分部报告
13.投资连结产品
30.6.6 证券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格式
1.货币资金
2.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3.存出保证金
4.代理承销信息
5.债权代理信息
6.交易席位费
7.其他资产
8.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9.代理买卖证券款
10.代理承销证券款
11.代理兑付证券款
12.其他负债
13.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
14.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15.受托客户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16.分部报告
1.风险管理政策和组织架构
2.信用风险
3.流动风险
4.市场风险
30.7 案例
30.7.1 资本负债表
30.7.2 利润表
30.7.3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30.7.4 附注
第31章 现金流量表
31.1 现金流量表概述
31.1.1 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31.1.2 现金流量表内容与结构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
3.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构成
31.1.3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程序
1.工作底稿法
2.T型账户法
3.分析填列法
31.2 现金流量表编制
31.2.1 一般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2.收到的税费返还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6.支付的各项税费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1.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2.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4.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5.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6.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7.投资支付的现金
8.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9.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2.借款收到的现金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31.2.2 商业银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1.2.3 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1.2.4 证券公司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1.3 现金流量表附注
31.3.1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
1.资产减值准备
2.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
3.无形资产摊销和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4.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5.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6.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7.财务费用
8.投资损失(减:收益)
9.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减:增加)
10.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减:减少)
11.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12.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13.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31.3.2 企业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披露
31.4 披露
第32章 中期财务报告
32.1 中期财务报告概述
32.1.1 中期财务报告的定义
32.1.2 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32.2 确认和计量
32.2.1 会计政策
32.2.2 会计估计
32.2.3 重要性
32.2.4 会计计量
32.2.5 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取得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32.2.6 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32.3 合并财务报表
32.4 比较财务报表
32.5 附注
1.中期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
2.中期财务报告附注应当对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进行披露
第33章 合并财务报表
33.1 合并财务报表基础
33.1.1 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及解释
33.1.2 合并范围的确定
1.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2.因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
3.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4.对被投资方可分割部分的控制
5.控制的持续评估
6.投资性主体
33.1.3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
33.1.4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期准备工作
33.1.5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
33.1.6 报告期内增减子公司的处理
33.2 合并日财务报表的编制
33.2.1 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33.2.2 合并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33.3 购买日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33.3.1 合并资产负债表
1.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抵销处理
2.其他债权与债务的抵销处理
1.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
2.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
33.3.2 合并利润表
1.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期末全部实现对外销售
2.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期末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存货的抵销处理
3.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期末部分实现对外销售、部分形成期末存货的抵销处理
33.3.3 合并现金流量表
33.3.4 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33.3.5 案例分析
33.4 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33.4.1 追加投资的会计处理
33.4.2 处置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
1.一次交易的处置
2.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子公司
33.4.3 因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增资而稀释母公司拥有的股权比例
33.4.4 其他特殊交易
第34章 每股收益
34.1 基本每股收益
34.1.1 分子的确定
34.1.2 分母的确定
34.2 稀释每股收益
34.2.1 基本计算原则
34.2.2 可转换公司债券
34.2.3 认股权证、股份期权
34.2.4 企业承诺将回购其股份的合同
34.2.5 多项潜在普通股
34.2.6 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
34.3 每股收益的列报
34.3.1 重新计算
34.3.2 列报
第35章 分部报告
35.1 分部报告概述
35.1.1 分部报告的定义
35.1.2 编制分部报告的意义
35.2 报告分部的确定
35.2.1 业务分部
1.各单项产品或劳务的性质
2.生产过程的性质
3.产品或劳务的客户类型
4.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方式
5.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受法律、行政法规的影响
35.2.2 地区分部
1.所处经济、政治环境的相似性
2.在不同地区经营之间的关系
3.经营的接近程度大小
4.与某一特定地区经营相关的特别风险
5.外汇管理规定
6.外汇风险
35.2.3 分部合并的条件
35.2.4 报告分部的确定
35.3 分部信息的披露
35.3.1 分部信息披露的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
35.3.2 主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35.3.3 分部信息与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或企业财务报表总额信息的衔接
35.3.4 次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35.3.5 其他披露要求
第36章 关联方披露
36.1 关联方披露的基本规定
36.1.1 关联方的认定
36.1.2 相关概念
36.2 关联方关系的认定
36.2.1 关联方关系认定的一般原则
36.2.2 关联方关系界定的例外情况
36.3 关联方交易
36.3.1 关联方交易的定义
36.3.2 关联方交易的类型
36.4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
第37章 金融工具列报
37.1 金融工具列报概述
37.1.1 金融工具列报的含义
37.1.2 金融工具列报的目的
37.1.3 金融工具列报准则适用范围
37.2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
37.2.1 金融工具的分类
37.2.2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划分
1.金融负债的特点
2.权益工具的特点
1.以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金融工具的划分
2.发行方承担了以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回购自身权益工具的义务的金融工具的划分
3.附有或有结算条款的金融工具的划分
4.复合金融工具的划分
5.合并财务报表中对金融工具的划分
6.特殊金融工具的划分
37.2.3 金融工具的列示
37.3 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抵销列示
37.3.1 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抵销列示的条件
37.3.2 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不得抵销的情形
37.4 金融工具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列报
37.4.1 一般性规定
37.4.2 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
37.4.3 利润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
37.4.4 套期会计相关披露
37.4.5 公允价值披露
37.5 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披露
37.5.1 定性和定量信息
37.5.2 信用风险披露
37.5.3 流动性风险披露
37.5.4 市场风险披露
37.6 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
37.6.1 金融资产转移的含义
37.6.2 金融资产转移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
37.6.3 对于已转移但未整体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
第38章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38.1 首次执行会计准则概述
38.2 首次执行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38.2.1 首次执行日的新旧会计科目余额对照表和期初资产负债表
38.2.2 首次执行日采用追溯调整法有关项目的处理
38.2.3 首次执行日采用未来适用法有关项目的处理
38.3 首次执行日会计列报
38.3.1 首份中期财务报告和首份年度财务报表
38.3.2 首份中期财务报告和首份年度财务报表附注
第39章 公允价值计量
39.1 公允价值计量概述
39.2 相关资产或负债
39.2.1 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39.2.2 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
39.3 有序交易和市场
39.3.1 有序交易
39.3.2 主要市场和最有利市场
39.4 市场参与者
39.4.1 公允价值计量条件
39.4.2 市场参与者定义
39.5 公允价值初始计量
39.5.1 初始计量
39.5.2 公允价值通常与其交易价格不相等的情况
39.5.3 相关资产或负债且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不相等时的利得损失处理
39.6 估值技术
39.6.1 估值技术
39.6.2 估值技术方法
39.6.3 变更估值技术的情况
39.7 公允价值层次
39.8 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39.8.1 非金融资产的计量
39.8.2 非金融资产最佳用途的影响因素
39.8.3 估值前提的确定
39.9 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39.9.1 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计量
39.9.2 计量原则
39.10 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39.10.1 计量原则
39.10.2 计量条件
39.11 公允价值披露
39.11.1 公允价值披露要求
39.11.2 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附注披露要求
39.11.3 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附注披露要求
第40章 合营安排
40.1 合营安排概述
40.1.1 合营安排定义
40.1.2 合营安排参与方
40.2 合营安排的认定和分类
40.2.1 合营安排的认定
40.2.2 合营安排的分类
40.3 共同经营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40.3.1 共同经营合营方利益份额的确定
40.3.2 共同经营投出或出售资产损益的确认
40.3.3 共同经营购买资产损益中归属于共同经营其他参与方的部分确认
40.3.4 对共同经营不享有共同控制的参与方损益的确认
40.4 合营企业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第41章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41.1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概述
41.2 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
41.2.1 对其他主体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
41.2.2 由非投资性主体转变为投资性主体的信息披露
41.3 在子公司中权益的披露
41.3.1 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一般要求
41.3.2 使用企业集团资产和清偿企业集团债务存在重大限制的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
41.3.3 存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
41.3.4 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所拥有份额发生变化时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
41.3.5 作为投资性主体的企业对未纳入合并报表的投资企业的一般披露要求
41.3.6 作为投资性主体的企业对未纳入合并报表的投资企业的风险披露要求
41.4 在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中权益的披露
41.4.1 存在重要的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的,企业应当披露的信息
41.4.2 重要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补充信息披露
41.4.3 企业在单个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不重要的信息披露
41.4.4 限制性信息披露
41.4.5 超额亏损的份额确认
41.4.6 未确认承诺及或有负债的披露
41.5 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41.5.1 对于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企业应当披露的信息
41.5.2 披露对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意图
41.5.3 企业是投资性主体的,对受其控制但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处理
第42章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
42.1 概述
42.1.1 准则制定背景
42.1.2 准则范围
42.1.3 准则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42.2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定义与分类
42.2.1 持有待售类别的定义
42.2.2 持有待售类别的划分条件
42.3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
42.3.1 取得日的计量
42.3.2 持有待售类别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42.3.3 减值准备的转回
42.3.4 不再满足划分条件时的处理
42.4 终止经营
42.5 列报
42.5.1 资产负债表列报
42.5.2 利润表列报
42.5.3 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42.5.4 可比期间信息的披露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