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写给孩子的数学之美电子书

数学之美是什么?数学之美在哪里?学会欣赏数学的美,才能理解数学; 展现数学均衡有序的思维之美、简洁的逻辑之美、度量万物的直观之美、探索奥秘的创造之美; 这是一本培养数学思维、数感、图感、直觉的好书; 激发数学学习的感知力、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和自驱力。

售       价:¥

纸质售价:¥89.80购买纸书

60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7

作       者:昍爸(本名:张国强)、昍妈(本名:范艳) 著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04-01

字       数:8.0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科普读物 > 科学知识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出发,以代数(数论)和几何为基本知识,阐述了运算、逻辑、证明、归纳、类比、递归、数形关联等简单、实用而经典的数学思维,向读者们展现数学丰富多变的形式之美、简洁精确的逻辑之美、数形结合的奇妙之美、解答万物奥秘的创造之美。作者力图以孩子们能读懂、能理解、感兴趣的语言和形式,展现数学的非凡魅力,同时拓展读书的知识面,引领大家学会思考,喜爱思考,让数学成为知识的宝库和攀登思维高度的阶梯。<br/>【推荐语】<br/>数学之美是什么?数学之美在哪里?学会欣赏数学的美,才能理解数学; 展现数学均衡有序的思维之美、简洁的逻辑之美、度量万物的直观之美、探索奥秘的创造之美; 这是一本培养数学思维、数感、图感、直觉的好书; 激发数学学习的感知力、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和自驱力。<br/>【作者】<br/>?R爸(本名:张国强) ?R爸,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百名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 ?R爸从小爱好数学,曾在初中和高中时期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江苏赛区名,高考数学满分。成为父亲后,他注重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尤其注重培养和提升孩子解决未知问题的热情与能力。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与育儿实践结合在一起,做了积极探索,形成别具一格的少儿数学思维和计算思维的科学训练体系,因此特意设了(?R爸说数学与计算思维),分享研究心得和实战经验,受到数十万家长的喜爱。 ?R妈(本名:范艳) 硕士研究生,某211高校教育类杂志编辑,十余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关注当前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有深了解,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积极践行科学教育理念,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br/>
目录展开

名言

第一篇 数学之美在思维

01 类比的力量

什么是“类比”与“类比推理”

类比的例子

类比的不足之处

并非每个人都真正懂得类比

02 归纳的艺术

什么是归纳与归纳推理?

找规律、归纳与抽象

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归纳

归纳与伟大的发现

错误与难以证伪的猜想

归纳结论的不唯一性

03 举一反三的真谛

04 深度思考的威力

兔子数列

初步扩展

再次扩展

兔子数列个位数字的周期

05 自然的秩序与有序思维

06 对称之美与对称思维

07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有哪些要素?

计算思维的内涵

计算思维的精髓

08 递归思维

线性递归结构

树状递归结构

第二篇 数学之美在感觉

09 数感

与女儿的八次对话

什么是数感?

数感从哪里来?

10 量感

什么是量感?

指数爆炸的威力

一光年的距离

一年产生的数据

70 亿人跳广场舞

11 维度

12 尺度

什么是尺度?

从长度说起

数量与尺度

时间尺度

人类尺度 vs 宇宙尺度

分形

第三篇 数学之美在逻辑与证明

13 证明之美

勾股定理

素数有无穷多个

圆的面积公式

平方差公式

正方形的对角线和边长不可通约

握手定理

带余除法表示定理

辗转相除法

等差数列求和

C(n,0)+C(n,1)+C(n,2)+…+C(n,n)=2n

多边形的内角和

算术基本定理(素因数分解唯一定理)

14 记数的逻辑

一则小故事

加法记数

位值制记数

有没有一进制?

15 无穷的魅力

16 统一之美

数学的发展与统一之美

几个让大家疑惑的案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裂项求和

看完了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