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中国文化“礼”与“法”系列
龙凤呈祥――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构与精神
总序
吉祥物
文化特征
悠久持续
多元融合
家国天下
文化结构
道技结合
礼法并举
三教九流
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中和刚健
文化复兴
文化危机
文化史学
文化哲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转型
仁义礼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总序
导语:中国传统美德与东方人道主义精神的一道靓丽霞光
多样化的概括:千古相传的中华美德
人伦、人性、人道:东方人道精神
“通理”“常道”:仁、义、礼、智的价值定位
仁:中华传统道德精神的魂魄
仁学新创:“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仁学发展:从孟子到宋明诸儒
仁德概说
义:中华传统道德精神的辅翼
以义辅仁,“见利思义”:儒家的义德观
“兼爱”“贵义”,谋取公利:墨子的义德观
义德概说
礼:中华传统道德精神的骨干
仁礼结合,内仁外礼:孔孟的创论
化性起伪,以礼治国:荀子的贡献
礼的规范化、制度化:“三礼”的特征与精神
礼德概说
智:中华传统道德精神的血脉
智德生成:从孔墨到孟荀
智德发展:从汉唐到宋明
智德概说
结语
一、孝道:家庭伦理
二、诚信:社会伦理
三、廉洁:执政伦理
君子之学――养成圣贤的教育传统
总序
绪言
一条主线
什么是“君子”
与“君子”内涵相近的其他表述
什么是“学”?
中国教育家小传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
“贵师而重傅”的荀子
“简练于学,成熟于师”的王充
“传道授业解惑”的韩愈
“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
“顺导志意,调理性情”的王守仁
“正言”“正行”“正教”的王夫之
源远流长的学校教育制度
官学制度
私学制度
私学兴革
书院制度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度
考生来源与报考办法
考试科目、内容与方法
录取、及第后的待遇
科举制的影响
瑰丽多姿的教学思想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教学过程
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的具体原则与方法
成人之道: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诚意立志
学思并重
慎言力行
自省自克
改过迁善
王霸之道――礼法并重的政治制度
总序
导言:政治文化知识的古今链接
关于“民本”的意义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
关于统一和分裂
关于“封建”概念的使用
历朝兴废的周期性轮回
中国古代王朝兴替的历史回顾
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重复
其兴之“浡”与其亡之“忽”
对于“周期率”的认识
“打破这周期率”:毛泽东与黄炎培的长谈
古代王朝的建国模式
造反
篡夺
侵灭
开国皇帝的文化资质
“取与守不同术”
贾谊的治国道路探索
《过秦论》的发现:“攻守之势异”
“术”“道”“政”的必要调整
“取之守之者无异”:秦关东政策的失败
王朝史扫描
“约法三章”故事
建国初期的文政
建国初期的武事
拨乱反正
功臣执政和功臣子执政
霸王道杂之
“为政以德”的原则
“以德治国”的“装饰”性意义
“德治”与“法治”
汉宣帝的执政心得
“德治”的败局
关于历代“官数”
历代行政机构编制
编制数额与实际用人数
“冗官”“冗吏”
怎样“救官冗之敝”
官制与官治
察举制的意义
科举制与中国士大夫
古代“官箴”
顾炎武的治官定律
历代王朝的政治危局与战略对策
历朝政治危局的形式与导因
政治危局导致社会灾难
危局对策成功:有效救治
危局对策失败:引致覆亡
古人的政治智慧
范蠡之学
“四皓”的政治表现
贾谊“为富安天下”主张
“冠于百王”的汉武帝
诸葛多智
民间政治幽默:中国古代的政治笑话
原典选读
《论语·为政》二则
《孟子·尽心下》一则
[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
[唐]杜牧:《阿房宫赋》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八《都令史》《吏胥》《法制》《省官》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光武一五》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变法图强——近代的挑战与革新
总序
绪言
天朝危局:中国现代化之路向何方
前近代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及其后果
从经世思潮到开眼看世界
人间“天堂”:太平天国的艰难寻觅
洪秀全:以西方宗教改变中国
洪仁玕:用西方制度文化改变中国
太平天国变法图强之路解析
自强求富: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洋务派与“中体西用”观的提出
从自强到求富:洋务派选择的现代化道路
夹缝求生的“中兴”:品评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志士仁人的救国思想与实践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的历史遗产
清末新政:“变法自强”的新尝试
义和团运动与清朝政府的统治危机
“以变而不失其正”的官制军制学制改革
捆住手脚跳舞 ——预备立宪
旧邦新造:帝制终结与民国初创
清末中国文化变迁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朝覆亡,民国肇基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五四洗礼:从文化革新到社会革命
民国初年政治现代化的波折
尊孔复古与新文化运动
反思西方:文化重建与以俄为师
结语
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系列
九流十家——思想的争鸣
总序
绪言
本仁行义、以礼辅仁的孔孟
主仁倡礼的孔子
张扬性善以达仁政的孟子
主张性恶、崇尚礼法的荀子
荀子与孔、孟的思想区别
人性恶:荀子思想的奠基石
隆礼崇法:荀子思想的核心
秉持“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
老子之“道”的内涵和特征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贵柔处下,外其身而身存
由“齐物”而“逍遥”的庄子
庄子思想的基本内涵
以“齐物”达“逍遥”:庄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倡导“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子
墨子思想的基本内涵
“兼爱”的实质和目的
“非攻”的实质和目的
以“交相利”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奉法执术、任势尚变的韩非子
法家的思想渊源
“法”与“势”、“术”结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尚变精神
辨物正名、循名责实的名辩思潮
先秦名辩思潮概说
智慧盛筵:先秦名辩思潮诸辩题类解
敬顺阴阳四时五行的阴阳家思想
先秦阴阳家概说
先秦的阴阳观念
先秦的五行观念
阴阳与五行观念的合流
内圣外王——儒家的境界
总序
洙泗源流
孔子与儒学的创立
第一期儒学:学理规模的确立与制度化的建构
宋明理学:儒学的精致化与影响的国际化
现代儒学:困顿、复苏与走向世界
仁的豁显
仁者爱人
为仁由己爱有差等
人禽之辨
人性本善
恺悌君子
为仁之方
义利之辨
义以为上的精神追求
理欲之辨
修齐治平
修身为本
为政以德
天下为公
普遍和谐
和而不同
仁者与万物为一体
安身立命
孝的根本精神与尽孝的基本途径
孝与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莲花净土——佛教的彼岸
总序
佛教的历程:从鹿野苑到全世界
佛陀释迦牟尼
佛灭后的佛教
佛教影响世界
佛教在中国:各宗峰峦叠嶂
汉魏六朝的名士佛学
隋唐时代的宗风竞盛
变革时代的兴衰变迁
佛教中国化:从思想到经典
从般若到佛性:中国佛学义理管窥
从抄本到网络:大藏经的前世今生
从经录到僧传:佛教与中国的学术
佛教的影响:社会与伦理
佛教的因果业报观
佛教观念与儒道
民俗与中国佛教
佛教的艺术:图像音乐文学
佛教与美术及建筑
佛教的音乐和舞蹈
中国文学佛教踪迹
抱朴归真——道教的修炼
总序
什么是道教
宗教及宗教的意义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状况
道教的名义、内涵与实质
道教的渊源与形成
道教的原始资源
道教的直接来源
道教的整合与“形成”
道教的丛生化和包容化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
两宋时期
金元時期
明清时期
道教的义理化历程与文化创造
抱朴归真:道教神学的核心
蓬山缥缈:道教与文学、艺术
步罡踏斗:道教仪式与戏剧、音乐
不死有术:道教方术与中国古代前科技
道教与社会一般宗教生活
道教的普化
岁时荐享:道教与民间祭祀
出人入神:道教与俗神的建构
善庆恶殃:道教与佛、儒的融合及社会一般信仰的道德信条
中国文化民族、民俗系列
四海之内——民族的形成与变迁
总序
绪言
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民族
三皇五帝的远古洪荒时代
洪水横流中诞生的夏人
吞鸟卵而孕育的商
周代的“夷夏有别”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从华夏族到汉族的形成
号称“天之骄子”的匈奴
西域各族与汉、匈奴的关系
东北诸族的发展
羌、氐、百越与西南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古代民族
以山为号的鲜卑族
居于羯室的民族
高山河谷中的氐族
编发左衽的柔然
坐在高车上的民族
南方诸族的变迁
隋唐时期的中国古代民族
以狼为图腾的突厥族
马背民族吐谷浑
助唐平叛的回纥
东北诸族的变迁
南方和西南诸族
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吐蕃
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古代民族
松漠之间的契丹族
兴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
以大沙丘为祖居地的沙陀
建立“东方金字塔”的党项族
西迁后的回鹘
南方诸族的变迁
元代的中国古代民族
草原上弯弓射雕的蒙古族
元时回回遍天下
畏兀儿人的变迁
宣政院统辖下的吐蕃
南方诸族的变迁
明代的中国古代民族
明代蒙古诸部的发展
回族的形成和发展
畏兀儿的变迁
藏族的变迁
南方诸族的发展
清代的中国古代民族
女真统一和满族形成
清代的蒙古族诸部
新疆诸族的变迁
清代藏族的变迁
清代回民起义
南方诸族的发展
赤县神州——人杰地灵的文化空间
总序
绪言
冀州
一片甲骨惊天下安阳殷墟
繁华悠梦平遥古城
皇家宫苑避暑山庄
殿宇之海北京故宫
宗教瑰宝五台山
兖州青州徐州
神州圣城曲阜“三孔”
稷下争鸣淄博
弘毅泉城济南
五岳独尊泰山
扬州
水墨画卷黄山
奇秀桃源庐山
静灵优雅苏州园林
侨乡侨艺开平碉楼
荆州
浪漫要塞荆州
祥瑞钟聚钟祥
济济一堂岳阳
古朴神秘凤凰古镇
豫州
亘古圣境武当山
梵乐盛世洛阳
佛光普照龙门石窟
三教合流登封
梁州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普贤道场峨眉山
凌云弥勒乐山大佛
玉龙山下丽江古城
民族长廊三江并流
雍州
地下皇城秦始皇陵
千古迷梦长安
绚烂边塞敦煌
东方庞贝楼兰古城
结语
风土人情——民俗与故乡
总序
绪言
合两性之好 ——婚姻风俗
婚之初始性本乱
婚姻有制严尊卑
大婚盛礼结百年
继祖正体 ——姓氏名号风俗
说姓道氏溯源流
命名取字蕴意深
别号绰号展风流
避讳尊名远祸身
百族名姓各不同
敬爱亲和 ——人际礼仪风俗
跪坐立走皆有礼
相见宴宾重礼仪
百族风情礼仪多
舌尖百味 ——饮食风俗
五谷肉蔬盘中餐
色味形器满桌辉
同桌聚餐重亲和
香茗美酒万千情
拜神祈福 ——民间信仰与禁忌风俗
信仰禁忌渊源远
民间信仰神灵多
万事万物万般忌
信仰风俗须疏导
普天同庆 ——岁时节庆风俗
岁时节日话源头
节庆风俗情意浓
易风俗推陈出新
悬壶济世——医学与养生
总序
源远流长话中医 ——中医学产生及发展概述
一
二
三
四
五
三足鼎立的中医学 ——理论、方法、药物兼备的中医
中医基础理论的渊薮 ——《黄帝内经》
辨证论治的群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
本草药物学的源头活水 ——《神农本草经》
群星璀璨道贯长河 ——历代中医人物漫笔
汉唐时期的医学人物
宋元明清时期的医学人物
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上) ——中医基础学科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下) ——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
中医内科的历代发展概况
中医妇产科、儿科的历代发展概况
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历代发展概况
上工治未病颐养寿天年 ——历代中医养生介绍
先秦至汉唐时期的中医养生
宋金元时期的中医养生
明清时期的中医养生
风月同天——中国与东亚
总序
导言
汉字
儒学
佛教
文学
天工开物――科技与方术
总序
绪言
中国古代农业概览
古代农业发展概述
农学著作与典籍
农业生产的特征及其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中国古代数学
中国数学的早期发展
传统数学的继续发展与成熟
传统数学的沉寂与西学的传入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
古代天文学理论与观测
历法的发展
天文学的中外交流与评价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思想
古代力学思想
古代声学思想及其应用
古代光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工艺与技术
四大发明
工艺技术
古代工艺典籍与传统技术思想
先秦技术史的力作 ——《考工记》
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特征
方术、化学及其他科学
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地理学、矿物学等其他诸学科
中西科技文化的对比 ——对“李约瑟问题”的回应
从社会史层面解读“李约瑟问题”
从思想史层面解读“李约瑟问题”
结语
中国文化文学系列
书同文字——汉字与中国文化
总序
导言:文字·汉字·文字学
文字的一般性质
汉字的主要特点和性质
汉字研究与文字学
初作书契文明肇启 ——汉字的初创和形成
古代关于汉字起源的猜想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文字起源线索
殷商甲骨文之前的汉字踪迹
汉字创制和形成的可能路径
依类象形孳乳浸多 ——“六书”与汉字构造
汉字构造与“六书”说
以形表意:汉字符号创制的基本方法
形声相益:汉字孳乳浸多的主要途径
依声托事:汉字系统日趋完善的必然选择
篆隶楷体今古殊形 ——汉字的形体及其发展
汉字常见的形体
汉字形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汉字形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整理和研究
占卜与卜辞
殷墟甲骨的分期与断代
商代的文字和典册
铸鼎勒铭明著后世 ——西周青铜器铭文
古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的著录和考释
书同文字为典为范 ——字书与汉字的规范
汉字的早期规范 ——书同文字
汉代“小学”的兴盛与《说文解字》
历代字书的编纂与文字规范
书史纵横——中国文化中的典籍
总序
书籍的早期形态
甲骨文与中国书写传统
金石文字的书刻与传播
简帛与书籍制度
写本时代
纸的发明与使用
抄书、藏书与读书
抄本与稿本
刻本时代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历代刻书巡礼
商业刻书与社会文化
古书的装帧、版式与阅读
古书的装帧
古书的版式
古书的阅读
古书聚散与流通
书籍聚散与公私藏书
典籍存佚与古籍整理
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承
文苑英华——言志的诗和明道的文
总序
绪论
《诗》、《骚》与抒情传统的形成
《诗经》
楚辞
史传、诸子与散文的成熟
《左传》与《战国策》
《孟子》与《庄子》
《史记》与《汉书》
八代诗的嬗变
两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陶渊明与古风的终结
南北朝诗风
辞赋与骈文的发展
两汉辞赋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与骈文
唐音宋调
山水田园与边塞风光
李白与杜甫:唐诗中的“双子星座”
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
李商隐与晚唐余韵
中天坡谷两嶙峋
亘古男儿一放翁
唐宋古文运动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柳宗元
六一风神
“苏海”蠡测
词别是一家
温、韦与《花间集》
南唐词风
创调之才:从柳永到姜夔
苏、辛的旷与豪
今古传奇——神魔与世俗的小说世界
总序
绪言
什么是中国古代小说?
多个源头
两条支流
中国古代小说的“教父” ——《史记》
《史记》的虚与实
故事书写追求戏剧性
人物刻画注重情感化
中国古代小说的“童年” ——《搜神记》与《世说新语》
“志怪”《搜神记》
“志人”《世说新语》
成年后的两副面孔
眼花缭乱的“唐传奇”
朴实生动的“宋话本”
“四大奇书”
“演义”之巅《三国》
“传奇”千古《水浒》
“神魔”奇谈《西游记》
“世情”洞见《金瓶梅》
明清短篇小说的繁荣
“三言”“二拍”看市井
谈鬼说狐看《聊斋》
“志怪”绝响《阅微草堂》
梦一样的“红楼”
诗情史笔《红楼梦》
“石”耶“玉”耶贾宝玉
“二水分流”林与薛
讽时骂世的写作风气
明人已开先河
“外史”讽“儒林”
晚清成风气
红粉闺秀——女性的生活和文学
总序
导言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妇女生活
我们对古代妇女的印象
从社会结构、家庭制度看古代妇女生活
对古代妇女生活的描写
古代妇女生活研究初探
古代妇女的政治生活
古代的太后政治
皇后政治和女皇政治
公主政治和宫女政治
古代妇女的齐家与治国理想
古代妇女的经济生活
古代妇女纳税人身份的变化和意味
家庭妇女的经济生活
职业妇女的经济生活
青楼歌妓的经济生活
古代妇女的法律生活
烈女为父报仇与古代礼法共生
古代法律中的妇女地位
因女性而变的古代法律
性别与古代法律观念及条款的变化
利用法律“离婚”的妇女
法官对女性守节者的同情与判决
古代女性的文学生活
古代女性的文学成就
古人对于妇女创作的复杂心态
古代女诗人对女性意识的表达
女诗人的女性意识书写
古代女性的美和妆饰
古代女性的面貌身体之美
古代妇女的流行服饰
古代妇女的饰物
姿容与风度
女性笔下的美和性感
私人记述中的古代妇女生平
胡慧觉:两宋之交的“无一愧者”
董金的焦虑
两个周氏:多子所苦和终身求子的两种人生
悉心照料男性的妻子和情人
让归有光重新阐释《贞女论》的张贞女
妓女的生命归宿
宗教女性的一生
中国文化艺术系列
花雅争胜——南腔北调的戏曲
总序
中国古代戏曲的民族特质
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与戏剧表现
中国戏曲的结构体制
四功五法与程式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戏曲起源与形成诸说
中国戏曲形成的条件与可能
两宋经济文化环境与中国戏曲的形成
古代戏曲类别之一:南戏与传奇
早期南戏及《琵琶记》
明中叶后的传奇风尚和汤、沈
传奇入清后的新变和“南洪北孔”
古代戏曲类别之二:元曲杂剧
元曲杂剧的出现及其结构
元曲杂剧的多样世界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王实甫《西厢记》
古代戏曲类别之三:“花部戏”
“花部戏”崛起的历史背景
作为历史事件的“徽班进京”
京班的“名角制”
“剧种”的建立与中国本土戏剧之困境
古代戏曲的班社、剧场与搬演
古代戏曲的班社
古代戏曲的剧场
古代戏曲的搬演与演出习俗
艺舟双楫——丹青与墨韵
总序
书画同源
仓颉造字
钟鼎春秋
秦汉丹青
书于竹帛时代
书法绘画的“觉醒”
书画分途
中国画早期形式
艺术的自觉
“气韵生动”及其他
“六法” ——中国书画共同的精神源泉
公孙剑器舞
徐黄体异与风格问题
林泉高致的理想
山水精神下的赋彩与墨色
无声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书画印
艺术之变与南北宗论之后
艺术之变
唐宋墨戏
托古改制
南北宗论及其影响
写意的极致
“入缵大统”与“市井上下”
新旧世界转换下的美术革命
中国近世之画衰败了吗?
美术革命之提出
现代艺术理想的践行者
金声玉振——黄钟大吕的古乐
总序
总论 ——古代音乐的历史变迁
钟磬乐舞时代(9000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夏、商、周
歌舞伎乐时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60年):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俗乐剧曲时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911年):宋、元、明、清
音乐制度与机构
周代的礼乐制度
秦汉时期的乐府机构
唐代多种音乐机构及特色
乐器与器乐
先秦:金石之乐的巅峰
中古:丝竹管弦的繁荣
近古:乐器的本土化与民间化
精英与世俗:聚焦不同阶层的音乐家
上古三代的乐官与乐师
汉魏时期的文人音乐家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
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家
记谱法、乐谱与音乐作品
早期的记谱方式
古琴谱及其作品
俗字谱、工尺谱与音乐作品
音乐思想与著作
先秦音乐思想的百家争鸣
汉魏时期音乐思想的一尊与突破
隋唐时期的华戎并采
宋明时期音乐思想的“雅”与“俗”
采菊东篱——诗酒流连的生活美学
总序
绪言
美食意趣:生存需求的提升
山水情怀: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清幽:士大夫的起居
优哉游哉:休闲与体育的结合
古人的山水情结
孔子谈山水
《兰亭集序》 ——山水与哲理
柳宗元对山水的典范书写
晚明小品文中的山水与人趣
园林声妓之美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 ——美学追求
佛寺之清幽与文人之禅趣
唐宋的私家园林
苏州园林甲于天下
晚明的秦淮河畔
饮馔烹饪:由滋味而趣味
中国饮食的文化蕴涵
酒的魅力
宋人的饮食文化
明清的饮食之趣
中国菜肴的烹饪
古人的游艺之美
围棋、投壶、蹴鞠、樗蒲、打马
酒令灯谜、藏钩射覆、说书曲艺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