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配套教材)电子书

以人文精神贯穿全书 将市场经济制度视为演化的结果 突出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澄清“市场失灵”的理论误区 系统介绍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 大量本土案例,植根中国情境

售       价:¥

纸质售价:¥34.00购买纸书

2864人正在读 | 3人评论 7.6

作       者:张维迎

出  版  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字       数:39.3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7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72条)
本书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经济学原理”的配套教材。作者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看作动态的、演化的、带有不确定性的世界,尤其强调了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并系统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理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教材的静态均衡、完全理性的市场观念和缺少人文精神纯事计算等缺陷。本书全面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又不失独到的见解和鲜活而贴近中国读者的案例,使读者一览经济学全貌之余,获得全新的启发。为方便课堂教学及学生自学,本书设有“课堂讨论”“延伸阅读”“思考与练习”等内容。<br/>【推荐语】<br/>以人文精神贯穿全书 将市场经济制度视为演化的结果 突出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澄清“市场失灵”的理论误区 系统介绍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 大量本土案例,植根中国情境<br/>【作者】<br/>张维迎,1959 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 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 ;1990 年 9 月牛津大学读书 ;1992 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4 年获博士学位 ;1994 年 8 月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2006)和院长(2006-2010)。主要著作包括 :《企业的企业家 :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 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中国改革 30 年》(2008),《市场的逻辑》(2010),《什么改变中国》(2012),《通往市场之路》(2012),《博弈与社会》(2013),《改革新启蒙》(2014),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2000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2 年,获得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 年,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 30 年,经济 30人”;2011 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创性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 年,获得网易财经“年度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1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1.2 经济学研究什么

1.3 怎样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3.1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7]

1.3.2 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1.3.3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1.3.4 人们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1.3.5 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1.3.6 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1.3.7 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1.3.8 自由竞争是件好事情

1.3.9 制度比人强

1.3.10 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重要的

1.4 市场的逻辑[10]

1.5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6 经济学的历史和未来[11]

1.6.1 经济学的历史

1.6.2 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1.6.3 重视理念的力量

第2章 偏好与选择

2.1 幸福与价值

2.1.1 目的与手段

2.1.2 幸福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2.1.3 价值的概念

2.2 个人偏好和约束条件

2.2.1 个人偏好

2.2.2 效用函数

2.2.3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2.2.4 选择的约束条件

2.3 鲁滨孙经济学

2.3.1 劳动与休闲之间的选择

2.3.2 储蓄与投资

2.4 鲁滨孙经济的多元化

2.4.1 无差异曲线

2.4.2 生产可行性曲线

2.4.3 最优生产组合

2.4.4 经济扩展

第3章 交换、分工与货币

3.1 直接交换

3.1.1 交换的好处

3.1.2 交换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3.2 分工和比较优势

3.2.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3.2.2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

3.2.3 垂直分工

3.3 间接交换与货币

3.3.1 货币的出现

3.3.2 货币的演化

3.4 市场经济

3.4.1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

3.4.2 经济循环流模型

3.4.3 价格的功能

第4章 消费者选择与需求曲线

4.1 最优消费组合选择

4.1.1 无差异曲线

4.1.2 预算约束线

4.1.3 最优消费组合

4.2 比较静态分析

4.2.1 偏好变化

4.2.2 收入变化

4.2.3 价格变化

4.2.4 间接效用函数

4.3 个人需求曲线与需求法则

4.3.1 需求曲线

4.3.2 需求曲线的移动

4.3.3 消费者剩余

4.4 需求弹性

4.4.1 需求的价格弹性

4.4.2 需求的收入弹性

4.5 需求的加总和市场需求曲线

4.5.1 市场需求曲线

4.5.2 经济发展的度量

第5章 生产与供给曲线

5.1 生产技术

5.1.1 生产函数

5.1.2 短期生产函数

5.1.3 长期生产函数

5.1.4 规模报酬

5.2 生产成本

5.2.1 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5.2.2 短期成本曲线

5.2.3 长期成本曲线

5.2.4 长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5.3 利润最大化

5.3.1 企业的目标

5.3.2 利润最大化条件

5.3.3 短期利润与生产决策

5.3.4 长期利润与生产决策

5.4 供给曲线

5.4.1 单个企业的供给曲线

5.4.2 供给价格弹性

5.4.3 市场供给曲线

5.4.4 供给曲线的移动

5.4.5 从机会成本看供给曲线

第6章 供求与价格

6.1 市场与均衡

6.1.1 均衡价格

6.1.2 非均衡状态及其调整

6.1.3 均衡的移动和调整

6.2 均衡的实例分析

6.2.1 拍卖市场

6.2.2 股票交易市场

6.3 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

6.3.1 价格如何协调消费和生产

6.3.2 计划经济为什么失败

6.3.3 价格如何对变化做出反应

6.4 政府干预的效率损失

6.4.1 价格管制及其后果

6.4.2 税收如何影响价格

6.5 一般均衡与非价格机制

6.5.1 一般均衡理论

6.5.2 市场的非价格机制

第7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7.1 合同收入与剩余收入

7.2 派生需求和要素的需求曲线

7.2.1 价值链和派生需求

7.2.2 边际生产率和要素的需求曲线

7.2.3 要素需求曲线的移动

7.2.4 要素需求曲线的加总

7.3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

7.3.1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7.3.2 社会福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7.3.3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7.3.4 差异化劳动力市场

7.3.5 长期均衡工资差异的原因

7.3.6 人口与劳动力的长期供给

7.4 资本市场与利率

7.4.1 资本的需求曲线

7.4.2 储蓄和资本的供给曲线

7.4.3 资本市场的均衡

7.4.4 利率管制和利息税

7.4.5 银行的信贷配置

7.5 地租和租金理论

7.5.1 地租的决定

7.5.2 土地价格与地租

7.5.3 租金理论和寻租行为

7.6 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与政府干预

7.6.1 社会总收入的分配格局

7.6.2 政府干预要素市场的后果

第8章 企业家与市场过程

8.1 市场的背后

8.1.1 市场和企业家

8.1.2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8.1.3 市场均衡与市场过程

8.2 企业家的职能

8.2.1 企业家的两种基本职能

8.2.2 企业家的其他职能

8.2.3 企业家的类型

8.3 发现不均衡和套利

8.3.1 跨市场套利

8.3.2 跨时间套利

8.3.3 要素市场上的套利

8.4 创造不均衡和创新

8.4.1 创新的含义

8.4.2 创新的基本点

8.4.3 创新与模仿

8.4.4 创新的社会意义

8.4.5 利润的信号功能

8.5 企业家成功的内在素质和外部环境

8.5.1 企业家需要的内在素质

8.5.2 企业家成功的制度环境

8.5.3 企业家的供给与需求

第9章 竞争与垄断

9.1 垄断的经济概念和政治概念

9.1.1 垄断的经济概念

9.1.2 对垄断的经济概念的批判

9.1.3 垄断的政治概念

9.1.4 竞争和垄断分析的新框架

9.2 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

9.3 传统经济学的垄断定价理论

9.3.1 垄断企业的线性定价问题

9.3.2 勒纳指数和市场力量

9.3.3 多产品的垄断定价问题

9.3.4 价格歧视

9.3.5 搭售

9.3.6 对传统垄断定价理论的小结

9.4 传统经济学的寡头竞争理论

9.4.1 纳什均衡

9.4.2 产量竞争

9.4.3 价格竞争

9.4.4 合谋与卡特尔

9.5 反垄断法的是与非

9.5.1 反垄断法的悖论

9.5.2 反垄断法为什么错

9.5.3 自由竞争下不会有垄断

第10章 外部性和公共产品

10.1 帕累托效率标准

10.1.1 帕累托效率

10.1.2 帕累托改进

10.1.3 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10.2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10.2.1 消费的帕累托最优

10.2.2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10.2.3 市场效率

10.3 外部性与科斯定理

10.3.1 外部性

10.3.2 解决外部性的传统办法

10.3.3 科斯定理与产权安排

10.4 外部性概念的谬误

10.4.1 外部性的普遍性

10.4.2 外部性本质上是产权界定问题

10.5 公共产品

10.5.1 公共产品的分类

10.5.2 公共产品的特例——自然垄断

10.5.3 共有资源

10.5.4 公共产品

10.5.5 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

第11章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

11.1 非对称信息的概念

11.1.1 什么是非对称信息

11.1.2 非对称信息的普遍性

11.2 所谓“市场失灵”的若干例子

11.2.1 二手车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11.2.2 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11.2.3 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11.3 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市场机制

11.3.1 市场没有失灵

11.3.2 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如何获取信息

11.3.3 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如何传递信息

11.3.4 专业信息提供商

11.4 声誉机制

11.4.1 重复博弈与声誉

11.4.2 作为声誉载体的企业

11.5 政府管制与市场声誉

第12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12.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12.2 宏观经济学简史[1]

12.3 国内生产总值

12.3.1 GDP的概念

12.3.2 GDP的核算

12.3.3 用GDP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指标的问题

12.3.4 与GDP相关的概念

12.3.5 名义GDP和实际GDP

12.3.6 人均GDP

12.4 通货膨胀

12.4.1 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度量

12.4.2 通货膨胀和货币

12.4.3 通货膨胀的后果

12.5 失业率

12.5.1 就业、失业及其衡量

12.5.2 失业率与GDP的关系

12.6 结语

第13章 经济增长

13.1 有关经济增长的一些事实

13.1.1 长期历史中的经济增长

13.1.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状况

13.1.3 经济增长的几个谜

13.2 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增长核算

13.2.1 经济增长的来源

13.2.2 增长核算

13.3 主流经济增长理论

13.3.1 马尔萨斯的“增长”理论

13.3.2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

13.3.3 索洛之后:增长理论的发展

13.4 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

13.4.1 主流增长模型的缺陷

13.4.2 斯密增长模型

13.4.3 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

13.4.4 企业家精神的制度环境

第14章 经济波动

14.1 经济波动的两个特征事实

14.1.1 经济波动是难以预测的

14.1.2 经济波动会造成一系列变量的共同变动

14.2 经济波动的解释框架: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4.3 总需求曲线

14.3.1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4.3.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4.3.3 对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小结

14.4 总供给曲线

14.4.1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14.4.2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4.4.3 总需求-总供给框架下的长期问题

14.4.4 短期总供给曲线

14.4.5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4.5 总需求-总供给框架下经济波动的解释

14.5.1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4.5.2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4.6 结语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5.1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5.2 货币政策

15.2.1 货币的种类

15.2.2 货币的创造

15.2.3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法

15.2.4 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均衡利率的决定

15.2.5 用流动性偏好理论重新解释总需求曲线

15.2.6 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15.3 财政政策

15.3.1 政府购买的变动

15.3.2 乘数效应

15.3.3 挤出效应

15.3.4 税收政策

15.4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15.4.1 政府是否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

15.4.2 政府应如何在不同的政策目标之间进行权衡

15.5 结语

第16章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理论

16.1 经济周期的三大特征

16.2 生产结构、企业家预期和货币

16.2.1 生产过程和资本结构

16.2.2 迂回生产和企业家预期

16.2.3 货币和信用

16.3 关于增长和周期的分析

16.3.1 加里森综合

16.3.2 对增长的分析

16.3.3 对周期的分析

16.4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理论的启示

16.4.1 应该用结构化的思维看待经济

16.4.2 应该谨慎使用宏观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272条) 9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