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破除今人对民国学人、学术的不实“想象”,还晚清民国学术一个本来面貌——今人或是对民国学术无限憧憬留恋,或是认为当下的学术总体上已经超越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水准。本书所收十篇文章,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全面地展示了民国学人及其学术的真实样貌,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读本。 2. 考究学人间的往来交游与人事联系,回归晚清民国的具体时空,重新解读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金毓黻等人的学术思想——运用记录学人言行的直材料,参酌其他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大体还原这些学人的历史轨迹,在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力求探寻各说各话背后的隐情真意;民国学人身处千载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世风与学风相互激荡下,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马裕藻、金毓黻、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学人如何自处?
售 价:¥
纸质售价:¥47.4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为你推荐
绪论: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
一
二
三
四
五
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
一 圣道与技艺
二 分途未必并重
三 西体双轨
四 分途与合流
“中国哲学”探源[1]
一 “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
二 泰西哲学与中学
三 “中国哲学”的取向
文与言的分与合 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一 废除汉字:近代汉语言文字改革的目标
二 我手写我口:白话文的过渡使命
三 文言白话 孰为正宗
四 龙种?跳蚤?
马裕藻与1934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一 元勋还是罪魁
二 解聘与辞职
三 师、生、校异趣
四 挽留背后的矛盾
五 消沉与发奋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
一 北将入主南营
二 南北新旧
三 由分而合归本原
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牵连
一 留欧前后的转变
二 顿悟:环境与交友
三 敬而不畏之畏
四 心照不宣的礼让
陈寅恪的西学
一 学问难以贯通中西
二 中国的东方学首席
三 国人之中 西学较优
四 取珠还椟
五 申论
民国学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纠结
一 宋代为中国学术文化高峰
二 “宋学”渊源
三 新宋学及其取径
四 南北宋的高下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一 取西洋哲学观念
二 了解之同情
三 宋贤治史之法
求其是与求其古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方法启示
一 思想为语言所支配
二 求其是与求其古
三 方法为仪型 结论不成立
征引文献
一 报刊
二 一般文籍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