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中下)电子书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罗曼·罗兰因此书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主人公坚毅的灵魂和如音乐般气势磅礴的语言,使其成为一部英雄的历险记。 ◎帮助读者甩掉现代社会的丧,走出生活的迷茫 无数人在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主人公火热的人生烈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激励着人们蓬勃恣意地热爱生活。   ◎什么时候需要这本书? 当你正被美妙的爱情环绕;

售       价:¥

纸质售价:¥74.50购买纸书

6603人正在读 | 3人评论 7.8

作       者:(法)罗曼·罗兰,傅雷(译)

出  版  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字       数:96.2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小说 > 世界名著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0条)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国一个贫穷的音乐世家,幼年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他天生有着祖辈相传的强健的生命力,也继承了家族直言不讳的性格。 少年时期的克利斯朵夫经历着感官与感情的觉醒,家道中落使他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在受到伯爵夫人的侮辱后,一股怒潮汹涌的力从此滋生,他始知道受难、奋斗、反抗是他的命运。青年时期的克利斯朵夫性格桀骜不驯,生活颠沛无定。他经历暧昧、失恋、离别、背叛、失业等人生的起落,逐渐由少年的觉醒走向青年的成熟。对命运,由激烈的反抗转向深情的呼唤。晚年的克利斯朵夫放弃了愤世嫉俗,潜心于音乐的创作,声名远播。他的一生都在苦难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创作和生活达到了 “超然的境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主人公毕生在追求生命的自由,用真实的自己与命运抗争。他是真正的英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坚强而忠实的朋友,使他们保有生与爱的欢乐,能不顾一切地去生活、去爱!<br/>【推荐语】<br/>◎世界文学名著,更加值得阅读 罗曼·罗兰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他的代表作品, 主人公坚毅的灵魂和如音乐般气势磅礴的语言,使其成为一部英雄的历险记。   ◎帮助读者甩掉现代社会的丧,走出生活的迷茫 无数人在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主人公火热的人生烈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激励着人们蓬勃恣意地热爱生活。   ◎什么时候需要这本书? 当你正被美妙的爱情环绕; 当你在为付出而没有回报沮丧; 当你处于求而不得的挣扎中; 当你正在思考生活的意义; ……   ◎傅雷传世经典译作,无删减全译本 傅氏译法注重在翻译前,“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化为我有”。书中音乐的节奏感与人性的力量弥漫于字里行间,读来令人赞叹钦佩。   ◎大量详细注释,使阅读轻松、流畅 对书中出现的生僻字和典故人物行详细注释,帮助读者破阅读壁垒。例如: ◆狺狺(yín),狗叫的声音。 ◆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的主神,罗马统治希腊后将宙斯(Zeus)之名改成朱庇特。<br/>【作者】<br/>【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1866-1944),二十世纪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从小爱好音乐,其小说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二十世纪初,他连续写了《贝多芬传》《米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合称《名人传》或者《巨人三传》),很早就始行传记文学的创作;同时发表了长篇小说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其中《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他的成名作,他因此著作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介绍】  傅雷(1908—1966),法语翻译界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傅雷一生译著宏富,其译文被誉为“傅雷体华文语言”。他500多万字的译作均为精品,把中文翻译法语作品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br/>
目录展开

总目录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

目录

译者献词

卷一 黎明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卷二 清晨

第一部 约翰·米希尔之死

第二部 奥 多

第三部 弥 娜

卷三 少年

第一部 于莱之家

第二部 萨皮纳

第三部 阿 达

卷四 反抗

卷四初版序

第一部 松动的沙土

第二部 陷 落

第三部 解 脱

约翰·克利斯朵夫(中)

目录

卷五 节场

卷五初版序

第一部

第二部

卷六 安多纳德

卷七 户内

卷七初版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约翰·克利斯朵夫(下)

目录

卷八 女朋友们

卷九 燃烧的荆棘

卷九释名

第一部

第二部

卷十 复旦

卷十初版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累计评论(30条) 23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