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1931年前郑孝胥电子书

该书的特色,一是基本把握住了人物1931年前的生平脉络、行为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郑氏的“所以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二是以时间为序叙述事件,既能独立成章,又前后照应,文笔简练,畅通易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史结合"上,作者还充分借助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史料,诗文言志表情,故无论是对郑氏的现实表现,还是对他的心迹情感,都体察细腻,解读详实,把这位复杂、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并力求历史真实地呈现出来。

售       价:¥

纸质售价:¥56.00购买纸书

7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李君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8-09-01

字       数:29.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历史随笔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郑孝胥在近代历史上,对政治、文学、艺术(书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参与伪满洲国而沦为汉奸,长期以来,论者多以政治标准评判其人,反使学界对他的研究不能深,整体评价显得简单和概念化。这部书稿从实际出发,通过考辨史料,把郑孝胥1931年以前的生平与经历,放在所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分析,在客观评价前人研究和合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理性思考,提出己见,形成了对郑氏比较全面的、清晰客观的认识,切实推了郑氏研究。书稿在述论郑孝胥生平经历的同时,特别注意考察郑氏“这一个”人物形成的原因、契机,在清末民国的作为、交往,以及其对于历史的影响及意义,不仅呈现了郑氏的个体状貌,并且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近代中国的认知。 相较目前已有的郑孝胥研究,这部书稿对郑氏的论述更充分、深。 一是细致、完整地完成了郑氏生平经历的考证。把清末郑氏定位为追随改革潮流的地方实力派官员,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他前半生的活动特。郑氏在辛亥革命中、从1912年到1931年的遗老生活,也都得到详细的展现和仔细的分析。在撰写过程中,注意凸显出了郑氏经历中的几个关键节。作者对材料的占有完全beyond以往研究,郑氏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反映出来的人际关系网,以及这张网背后的师承、利益、恩怨,都被深细致剖析出来。作者还常常比较各种记载的异同,对一些轶闻行分析,努力使描述近史实,令人信服。书稿基本还原了郑氏从晚清能员到民国遗老的转变过程中的生活样态,非常鲜活。这与作者详尽占有材料有直关系。 二是这部书稿立基于史、文史结合的特十分明显。仍是在丰富的资料基础上,作者对郑氏名士而兼政客的人生状貌,“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行藏观念,“借君行道”、高度标榜的所谓“节义”,作了颇为新颖的总体阐述,表现出对郑氏心态的深把握。以往对郑氏的研究缺少贯通性,有欠细致和深,特别是在“政治”与“人文”两方面的融通上省察不够,这部书稿则着意于此,有的放矢,致力弥补,十分注意体察郑氏的人生样貌以及变迁,变与不变的微妙样态,得到了由表及里的深发掘。另外,在史料的运用上,较好地处理了“以诗史”、“以文史”的问题,在论述中,往往利用诗文起特别的说明和染作用。书稿语言流畅、简洁,富有表现力,尤其增加了“文”的色彩。总而言之,这部书稿,在立意上,在史料的运用上,都体现出了明显的“文史结合”的特征。<br/>【推荐语】<br/>该书的特色,一是基本把握住了人物1931年前的生平脉络、行为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郑氏的“所以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二是以时间为序叙述事件,既能独立成章,又前后照应,文笔简练,畅通易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史结合"上,作者还充分借助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史料,诗文言志表情,故无论是对郑氏的现实表现,还是对他的心迹情感,都体察细腻,解读详实,把这位复杂、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并力求历史真实地呈现出来。<br/>【作者】<br/>李君,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女,1969年7月生,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发表的相关论文有《丁未政潮之际的郑孝胥》(史学月刊,2009年第5期)、《郑孝胥与张之洞关系考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郑孝胥与张謇交往考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郑孝胥在上海的遗老生活及其社会交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等。此外,曾出版《独立寒塘柳——柳如是传》(合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br/>
目录展开

作者简介

文前辅文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家世与科第

一 家世

二 科第

第二章 清末仕宦(上)

一 辇下微官

二 东渡日本

俸钱虚愧对流亡

对日本新政的认识

甲午战争前夕

居敬存养

三 在张之洞幕

主战与反割台

吁请修备储才折

进京

四 从刘坤一幕到盛宣怀幕

在刘幕

到盛幕

北上入都

第三章 清末仕宦(下)

一 总办汉局

再入张之洞幕

新政

郑、张交谊与诗缘

二 龙州三年

军务

交涉

边策

边饷问题

三 寓居上海

与早期中国公学

预备立宪

在“丁未政潮”中

办日辉呢厂

筹议锦瑷铁路

第四章 在辛亥风潮中

一 革命前夕

革命缘起

铁路政策的推动者

在风潮中

二 “实缺官”郑孝胥

涉政追求

政治品质

长期游幕之影响

社会形象

三 现实应对

对革命的认识

对“共和”的认识

“以遗老终耳”

四 与张謇的关系考述

第五章 独立缥缈之飞楼

一 遗老身份的认同

何谓“清遗”

理论处境

现实存在

“遗老”标榜

二 “遗老”的日常生活

三 交游

第六章 复辟的努力

一 时代背景

二 复辟中的角色

第一阶段(1912年10月—1924年2月)

第二阶段(1924年2月—1925年2月)

第三阶段(1925年2月—1931年11月)

三 政治主张

“列国共管”

结“外援”

第七章 名士抑或政客

一 人生状貌

名士

“功名士”

投老名场

二 “行藏”观

早有来自的“海藏”

对“时”的理解

三 “节义”观

“节义”之表达

是否“愚忠”

余论

一 “满洲国”实质及郑孝胥的帝制努力

“满洲国”实质

郑孝胥的努力

郑孝胥之死

二 郑孝胥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 郑孝胥1931年前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