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危险地活着:伊文思传电子书

飞翔的荷兰人、纪录电影之父、先锋电影诗人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20世纪电影史 他把中国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 《四万万人民》《早春》《愚公移山》《风的故事》四部作品, 记录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售       价:¥

纸质售价:¥56.70购买纸书

4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荷)汉斯·舒茨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字       数:48.0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传记 > 历史人物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20世纪重要的纪录片导演之一,被誉为"飞翔的荷兰人""纪录电影之父""先锋电影诗人"。这个在电影历史上无法被忽视的名字,如今却被人遗忘。 伊文思的一生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的电影史。他在电影史上的杰出地位,不仅在于其创作生命周期长达六十多年,有多部作品问世,还在于他是纪录片的创者之一,是一位电影先锋,无论是在美学上还是在政治上,在电影观念还是技术上,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总是在"诗意电影"与"政治电影"、"西方"与"东方"之间徘徊。 伊文思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西班牙内战、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越南战争、古巴革命……他对中国有着言之不尽的钟情与厚爱:抗战期间与罗伯特˙卡帕一起经香港来到武汉,用摄影机记录下战争中的中国,取名《四万万人民》;50年代末,应文化部邀请访问中国,并应邀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艺术顾问;"文革"期间再次来到中国,并完成《愚公移山》;1984年至1988年期间,伊文思多次来中国,拍摄他酝酿已久的纪录片《风的故事》。这是他对自己几十年艺术生涯的总结,也是他*后一部作品。 本书在伊文思全部电影作品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展现了伊文思的生命经验与创作历程。作者循着伊文思的足迹,带领我们跨越整个20世纪历史。<br/>【推荐语】<br/>飞翔的荷兰人、纪录电影之父、先锋电影诗人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20世纪电影史 他把中国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 《四万万人民》《早春》《愚公移山》《风的故事》四部作品, 记录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br/>【作者】<br/>作者介绍 汉斯˙舒茨(Hans Schoots),荷兰学者。长期致力于尤里斯˙伊文思的研究,已发表多篇关于伊文思的文章。   译者介绍 孙红云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于纪录片研究,曾发表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已出版《真实的游戏:西方新纪录电影》(专著)、《伊文思与纪录电影》(合编)、《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翻译)。   黎松知 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编审,博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电视艺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br/>
目录展开

中文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老板之子 (1898—1921)

第二章 狂 恋 (1921—1927)

第三章 日新月异的时代 (1927—1929)

第四章 我们的确是这样干的 (1929)

第五章 请你们倾听我的声音:父亲、母亲、停尸房 (1930—1931)

第六章 磁力山 (1932)

第七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3)

第八章 不愿提及的日子 (1934—1936)

第九章 机遇 (1936)

第十章 西班牙内战 (1937)

第十一章 中国扑克 (1938)

第十二章 战争期间的伊文思 (1939—1941)

第十三章 革命的魅力男孩 (1941—1944)

第十四章 棕榈树下的战争 (1944—1945)

第十五章 印度尼西亚独立 (1945—1946)

第十六章 铁幕后的大叔 (1947—1950)

第十七章 蓝皮书 (1950—1956)

第十八章 喘息的空间 (1957—1960)

第十九章 牛仔靴和游击帽 (1960—1964)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特讯 (1964—1968)

第二十一章 69岁的伊文思 (1968—1971)

第二十二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971—1978)

第二十三章 与过去决裂 (1978—1985)

第二十四章 不吉祥的风 (1985—1989)

致谢

档案文献

采访对象

参考资料

电影目录

译者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