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沈曾植史地著作辑考电子书

沈曾植——你不得不知的清末民初海内硕儒  他学术眼界极为宽广,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受到著名学人翁同龢、陈寅恪、钱锺书等一致推崇,如陈寅恪赞其“赤县神州近世D一学人”。    蒙元史爱好者阶  作为史学大师,沈曾植z为学者称道的成就是其对蒙元史、边疆舆地研究的创性贡献,笺注的蒙元史著作达六种之多,本书可以加深读者尤其是蒙元史爱好者的知识储备和史学修养。

售       价:¥

纸质售价:¥54.00购买纸书

6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许全胜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9-02-18

字       数:28.8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历史典籍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士,官至安徽提学使、署理安徽布政使。沈曾植在清末民初学界声望极高,经史、诗文、音韵、目录、书法、佛老无不奄贯,一生藏书颇富,书法自成一格。其对史学之贡献,以边疆史地研究为大,而学界对其成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本书共分两部分。作者首先对沈氏在边疆史地及中外关系史方面的各种成就作了全面细致的阐述,指出他在近代学术史上继往来的重要地位。同时,作者将近年访求所得的多种沈氏未刊著作逐一整理辑校,公之于世。这是沈曾植有关中外交通史籍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对深探讨近代学术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br/>【推荐语】<br/>沈曾植——你不得不知的清末民初海内硕儒  他学术眼界极为宽广,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受到著名学人翁同龢、陈寅恪、钱锺书等一致推崇,如陈寅恪赞其“赤县神州近世D一学人”。    蒙元史爱好者阶  作为史学大师,沈曾植z为学者称道的成就是其对蒙元史、边疆舆地研究的创性贡献,笺注的蒙元史著作达六种之多,本书可以加深读者尤其是蒙元史爱好者的知识储备和史学修养。   一本书聚集九种沈氏笺注本  本书对《佛国记》、《诸蕃志》、《西遊录》、《长春真人西遊记》、《黑鞑事略》、《蒙鞑备录》、《塞北纪程》、《异域说》、《岛夷志略》等九种难得一见的沈氏笺注文献逐一行了辑校整理,并对其取得的成就行了全方位考论。<br/>【作者】<br/>许全胜,上海市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外关系史、近代学术史。现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主持《沈曾植全集》编纂工作。著有《沈曾植年谱长编》、《海日楼书目题跋五种》(校)、《沧趣楼诗文集》(合作校)等。<br/>
目录展开

沈曾植與早期中外史地研究

緒 論

一、與時俱進

二、蒙元史研究

三、中外交通史研究

四、邊疆史地研究

五、承前啓後

沈曾植史地著作考論

《西遊録箋注》

一、耶律楚材與《西遊録》

二、《西遊録》的版本與中外學者的研究

三、沈曾植的《西遊録》研究

《長春真人西遊記箋注》

一、丘處機與李志常撰《長春真人西遊記》

二、《長春真人西遊記》的版本與中外學者的研究

三、沈曾植《長春真人西遊記箋注》評介

《蒙韃備録箋注》

一、《蒙韃備録》及其作者

二、趙珙事迹補證

三、《蒙韃備録》的版本與中外學者的研究

四、沈曾植《蒙韃備録箋注》評介

五、附論:《蒙韃備録箋注》的底本問題

《黑韃事略箋注》

一、《黑韃事略》及其作者

二、《黑韃事略》的版本與中國學者的早期研究

三、國外學者的研究

四、沈曾植《黑韃事略箋注》的成就

《塞北紀程箋注》

一、張德輝及其《紀行》

二、《紀行》的版本與中外學者的研究

三、沈曾植《塞北紀程箋注》的貢獻

《異域説箋注》

一、朱德潤與《異域説》

二、傳教士與《天馬圖》

三、《異域説》的版本與研究

《島夷誌略箋注》

一、汪大淵與《島夷誌略》

二、《島夷誌略》的版本與中外學者的研究

三、沈曾植的《島夷誌略》研究

四、《島夷誌略箋注》的版本校勘成果

五、《島夷誌略箋注》對物産的研究

六、《島夷誌略箋注》在地理考訂方面的成績

沈曾植史地著作九種輯校本

輯校本説明

佛國記箋注

諸蕃志箋注

諸蕃志箋注卷上

諸蕃志箋注卷下

西遊録箋注

長春真人西遊記箋注

長春真人西遊記箋注卷上

長春真人西遊記箋注卷下

附録

蒙韃備録箋注

黑韃事略箋注

塞北紀程箋注○舊稱張德輝紀行,明人稱邊堠紀行,當有所本。新題李學士改。

異域説箋注

島夷誌略箋注

島夷誌略目録

島夷誌略箋注

參考文獻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