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编写说明
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一、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一、概念
二、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一、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第六单元 五 脏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六)命门的概念和功用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外华和五时的关系
第七单元 六 腑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第八单元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神
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 经 络
一、经络学说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一单元 体 质
第十二单元 病 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三、七情内伤
四、饮食失宜
五、劳逸失度
六、痰饮
七、瘀血
第十三单元 发 病
一、发病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三、发病类型
第十四单元 病 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
六、疾病传变
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
一、预防
二、治则
第十六单元 养生与寿夭
第二篇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 论
第二单元 望 诊
一、望神
二、望面色
(一)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
(二)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
(三)面部色诊的意义
三、望形态
(一)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四、望头面五官
(一)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面肿、腮肿及口眼斜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四)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五)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五、望躯体四肢
(一)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六、望皮肤
(一)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二)望斑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三)望水疱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四)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七、望排出物
八、望小儿指纹
第三单元 望 舌
一、舌诊原理
二、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望舌质
四、望舌苔
第四单元 闻 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五单元 问 诊
一、问诊内容
二、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四)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汗
(一)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阳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四、问疼痛
(一)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二)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头身胸腹
六、问耳目
(一)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目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目昏、雀目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七、问睡眠
(一)失眠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八、问饮食与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二)食欲与食量
(三)口味
九、问二便
(一)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十、问经带
(一)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崩漏、闭经、痛经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第六单元 脉 诊
一、脉诊概说
二、正常脉象
三、常见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一)浮、散、芤、革脉
(二)沉、伏、牢脉
(三)迟、缓脉
(四)数、疾脉
(五)虚、实脉
(六)洪、长脉
(七)细、濡、弱、微、短脉
(八)滑、涩、动脉
(九)弦、紧脉
(十)结、代、促脉
四、相兼脉
第七单元 按 诊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一、概述
二、表里
三、寒热
四、虚实
五、阴阳
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
(二)证候真假的鉴别要点
第九单元 病因辨证
一、六淫辨证
二、情志辨证
第十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十一单元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肠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
第十二单元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第十三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2017)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第十四单元 三焦辨证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第三篇 中 药 学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二、妊娠用药禁忌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二、中药的用法
第五单元 解 表 药
一、发散风寒药
二、发散风热药
第六单元 清 热 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燥湿药
三、清热解毒药
四、清热凉血药
五、清虚热药
第七单元 泻 下 药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峻下逐水药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二、祛风湿热药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第九单元 化 湿 药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二、利尿通淋药
三、利湿退黄药
第十一单元 温 里 药
第十二单元 理 气 药
第十三单元 消 食 药
第十四单元 驱 虫 药
第十五单元 止 血 药
一、凉血止血药
二、化瘀止血药
三、收敛止血药
四、温经止血药
第十六单元 活血化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二、活血调经药
三、活血疗伤药
四、破血消癥药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
二、清化热痰药
三、止咳平喘药
第十八单元 安 神 药
一、重镇安神药
二、养心安神药
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二、息风止痉药
第二十单元 开 窍 药
第二十一单元 补 虚 药
一、补气药
二、补阳药
三、补血药
四、补阴药
第二十二单元 收 涩 药
一、固表止汗药
二、敛肺涩肠药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四单元 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四篇 方 剂 学
第一单元 总 论
一、方剂与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三、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第二单元 解 表 剂
一、辛温解表
二、辛凉解表
三、扶正解表
第三单元 泻 下 剂
一、寒下
二、温下
三、润下
四、逐水
五、攻补兼施
第四单元 和 解 剂
一、和解少阳
二、调和肝脾
三、调和肠胃
第五单元 清 热 剂
一、清气分热
二、清营凉血
三、清热解毒
四、清脏腑热
五、清虚热
第六单元 祛 暑 剂
一、祛暑解表
二、祛暑利湿
三、祛暑益气
第七单元 温 里 剂
一、温中祛寒
二、回阳救逆
三、温经散寒
第八单元 表里双解剂
一、解表清里
二、解表攻里
第九单元 补 益 剂
一、补气
二、补血
三、气血双补
四、补阴
五、补阳
六、阴阳双补
第十单元 固 涩 剂
一、固表止汗
二、敛肺止咳
三、涩肠固脱
四、涩精止遗
五、固崩止带
第十一单元 安 神 剂
一、重镇安神
二、滋养安神
第十二单元 开 窍 剂
一、凉开
二、温开
第十三单元 理 气 剂
一、行气
二、降气
第十四单元 理 血 剂
一、活血祛瘀
二、止血
第十五单元 治 风 剂
一、疏散外风
二、平息内风
第十六单元 治 燥 剂
一、轻宣外燥
二、滋阴润燥
第十七单元 祛 湿 剂
一、燥湿和胃
二、清热祛湿
三、利水渗湿
四、温化寒湿
五、祛湿化浊
六、祛风胜湿
第十八单元 祛 痰 剂
一、燥湿化痰
二、清热化痰
三、润燥化痰
四、温化寒痰
五、化痰息风
第十九单元 消 食 剂
一、消食化滞
二、健脾消食
第二十单元 驱 虫 剂
第五篇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二、支气管哮喘
三、肺炎
四、肺结核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七、慢性呼吸衰竭
第二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一、心力衰竭
二、急性心力衰竭
三、慢性心力衰竭
四、心律失常的分类
五、快速性心律失常
六、缓慢性心律失常
七、心脏性猝死
八、原发性高血压
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十、心绞痛
十一、心肌梗死
十二、心脏瓣膜病
十三、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三、消化性溃疡
四、胃癌
五、肝硬化
六、原发性肝癌
七、溃疡性结肠炎
八、上消化道出血
第四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肾病综合征
三、尿路感染
四、急性肾衰竭
五、慢性肾衰竭
第五单元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一、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
四、急性白血病
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六单元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亚急性甲状腺炎
三、糖尿病
四、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一)水、钠代谢失常
(二)钾代谢失常
(三)酸碱平衡失调
五、痛风
第七单元 风湿性疾病
一、类风湿关节炎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一、癫痫
二、脑血管疾病
(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四)诊断
(五)西医治疗
(六)中医辨证论治
三、血管性痴呆(VD)与Alzheimei病(AD)
(一)西医病因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五)西医治疗
(六)中医辨证论治
四、帕金森病
第九单元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一、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二、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三、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
第十单元 内科常见危重症
一、休克
二、中暑
第十一单元 肺系病证
一、感冒
二、喘证
第十二单元 心系病证
一、不寐
二、厥证
第十三单元 脾系病证
一、痞满
二、腹痛
三、泄泻
四、便秘
第十四单元 肝系病证
一、胁痛
二、积聚
三、鼓胀
四、眩晕
第十五单元 肾系病证
一、水肿
第十六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二、血证
三、痰饮
四、自汗、盗汗
五、内伤发热
六、虚劳
第十七单元 肢体经络病证
一、痿证
二、腰痛
第六篇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一、中医外科命名与专业术语
二、病因病机
三、诊法与辨证
四、治法
第二单元 无 菌 术
一、概述
二、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三、手术人员和手术室的无菌原则
第三单元 麻 醉
一、概述
二、麻醉前准备与用药
三、局部麻醉
四、椎管内麻醉
五、全身麻醉
六、气管内插管与拔管术
第四单元 体液与营养代谢
一、体液代谢的失调
二、酸碱平衡失调
三、肠内营养
四、肠外营养
第五单元 输 血
一、输血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二、自体输血
第六单元 围手术期处理
一、手术前准备
二、手术后监测与处理
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第七单元 疼痛与治疗
慢性疼痛的常用药物治疗
第八单元 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
一、内镜外科技术
二、腔镜外科技术
第九单元 外科感染
一、局部化脓性感染
二、全身性感染
三、特异性感染
第十单元 损 伤
一、颅脑损伤
二、胸部损伤
三、腹部损伤
四、泌尿系损伤
五、烧伤
六、冷伤
七、咬蜇伤
第十一单元 肿 瘤
一、概述
二、常见体表肿物
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四、胃癌
五、原发性肝癌
六、大肠癌
第十二单元 急 腹 症
一、急性阑尾炎
二、肠梗阻
三、胆道感染及胆石病
四、急性胰腺炎
第十三单元 甲状腺疾病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
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四、甲状腺肿瘤
第十四单元 乳腺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
二、乳腺增生病
三、乳房纤维腺瘤
四、乳腺癌
第十五单元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三、瘢痕性幽门梗阻
第十六单元 门静脉高压症
第十七单元 腹 外 疝
一、概述
二、腹股沟斜疝
三、腹股沟直疝
四、股疝
第十八单元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一、泌尿系结石
二、睾丸炎与附睾炎
三、前列腺炎
四、前列腺增生症
第十九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痔
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第二十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第二十一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一、带状疱疹
二、癣
三、湿疹
四、皮肤瘙痒症
五、银屑病
六、白癜风
七、淋病
八、梅毒
九、尖锐湿疣
第七篇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第一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一、骨盆
二、内、外生殖器(2013,2014,2016)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一、妇女一生各生理阶段
二、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三、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四、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五、月经周期的调节
六、中医对月经、带下及其产生机理的认识
第三单元 妊娠生理
一、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
二、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
三、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四、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五、妊娠诊断
第四单元 产前保健
一、围生期概念
二、孕妇监护
三、评估胎儿健康的技术
四、孕期用药
第五单元 正常分娩
一、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二、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三、先兆临产及临产的诊断
四、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第六单元 正常产褥
一、产褥期母体的变化
二、产褥期临床表现
三、产褥期处理及保健
第七单元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病因
第八单元 妊 娠 病
一、妊娠剧吐
(一)概念
(二)中医的发病机理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西医治疗
(六)中医辨证论治
二、流产
(一)概念
(二)流产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西医治疗(2014)
(五)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中医病因病机
(六)中医辨证论治
三、异位妊娠
(一)概念
(二)病因病理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中西医结合处理原则及方法
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一)病理生理变化
(二)分类及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子痫前期及子痫的西医治疗原则
(五)子肿、子晕、子痫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分型治疗
五、胎儿生长受限
(一)概念、病因
(二)诊断
(三)中西医防治
(四)中医辨证论治
六、前置胎盘
(一)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三)对母儿的危害性
七、胎盘早剥
(一)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二)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八、母儿血型不合
(一)概念、病因及危害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四)中医辨证论治
第九单元 妊娠合并疾病
一、心脏病
(一)诊断
(二)中医治疗及西医处理原则
二、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中西医治疗原则与措施
三、糖尿病
(一)妊娠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二)中医辨证论治
四、尿路感染
(一)概念、中医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中医辨证论治(2014)
第十单元 异常分娩
一、产力异常
二、产道异常
三、胎位异常
第十一单元 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一、胎儿窘迫
二、胎膜早破
第十二单元 分娩期并发症
一、产后出血
二、子宫破裂
三、羊水栓塞
四、脐带异常
第十三单元 产 后 病
一、中医对产后病的认识
(一)产后“三冲”“三病”“三急”
(二)产后“三审”
(三)产后用药“三禁”
二、晚期产后出血
三、产褥感染
四、产褥中暑
五、产褥期抑郁症
六、产后缺乳
七、产后关节痛
八、产后排尿异常
第十四单元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一、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二、外阴硬化性苔癣
第十五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一、阴道炎
(一)滴虫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萎缩性阴道炎的病因
(二)各种阴道炎的临床表现
(三)中西医治疗方法
二、宫颈炎症
(一)病因病理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中西医治疗方法
三、盆腔炎性疾病
(一)病因病理
(二)临床表现
(三)中西医治疗方法
第十六单元 月 经 病
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中医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认识
(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病因病理、临床类型及表现
(三)常用诊断方法、鉴别诊断要点
(四)中西医治疗原则
二、闭经
(一)概念
(二)病因及分类
(三)中医病因病机
(四)诊断
(五)中西医治疗
三、痛经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
(一)西医病理、中医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西医治疗
(四)中医辨证论治
五、经前期综合征
(一)中医对经前期综合征的认识
(二)临床表现
(三)中医辨证论治
六、绝经综合征
(一)概念
(二)内分泌变化
(三)中医病因病机
(四)临床表现
(五)西医治疗
(六)中医辨证论治
第十七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一、宫颈癌
二、子宫肌瘤
三、卵巢肿瘤
四、子宫内膜癌
第十八单元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一、葡萄胎
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第十九单元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单元 子宫脱垂
第二十一单元 不 孕 症
第二十二单元 计划生育
一、避孕
二、人工流产
三、节育措施常见不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
第八篇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
一、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
二、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三、小儿喂养与保健
四、小儿诊法概要
五、儿科辨证的意义
六、儿科治疗概要
七、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第二单元 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黄疸
二、新生儿硬肿症
第三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小儿肺炎
三、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病毒性心肌炎
第五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一、鹅口疮
二、疱疹性口腔炎
三、小儿腹泻
第六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肾病综合征
第七单元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一、化脓性脑膜炎
二、病毒性脑炎
三、癫痫
第八单元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一、多发性抽动症
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第九单元 造血系统疾病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单元 内分泌疾病
性早熟
第十一单元 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
一、支气管哮喘
二、风湿热
三、过敏性紫癜
四、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十二单元 营养性疾病
一、小儿肥胖症
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四、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第十三单元 感染性疾病
一、麻疹
二、风疹
三、幼儿急疹
四、水痘
五、猩红热
六、流行性腮腺炎
七、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九、手足口病
第十四单元 寄生虫病
一、蛔虫病
二、蛲虫病
第十五单元 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一、心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
二、感染性休克
第十六单元 中医相关病证
一、咳嗽
二、腹痛
三、积滞
四、厌食
五、急惊风
六、遗尿
七、汗证
第九篇 针 灸 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筋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主治特点
二、主治规律
第五单元 特 定 穴
第六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七单元 手太阴肺经、腧穴
第八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第九单元 足阳明胃经、腧穴
第十单元 足太阴脾经、腧穴
第十一单元 手少阴心经、腧穴
第十二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第十三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第十四单元 足少阴肾经、腧穴
第十五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第十六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第十七单元 足少阳胆经、腧穴
第十八单元 足厥阴肝经、腧穴
第十九单元 督脉、腧穴
第二十单元 任脉、腧穴
第二十一单元 奇穴
第二十二单元 毫针刺法
一、进针方法
二、针刺角度和深度
三、行针与得气
四、针刺补泻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
六、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十三单元 灸 法
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种类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四单元 拔 罐 法
第二十五单元 其他针法
第二十六单元 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作用
二、针灸处方
第二十七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八单元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九单元 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三十单元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三十一单元 急症的针灸治疗
第十篇 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 症 状 学
一、发热
二、头痛
三、胸痛
四、腹痛
五、咳嗽与咳痰
六、咯血
七、呼吸困难
八、水肿
九、恶心与呕吐
十、呕血与黑便
十一、黄疸
十二、抽搐
十三、意识障碍
第二单元 问 诊
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法
二、全身状态检查
三、皮肤检查
四、淋巴结检查
五、头部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头颅与颜面异常的临床意义
(二)眼睑、结膜、巩膜、角膜
(三)眼球外形和运动
(四)瞳孔及瞳孔反射
(五)鼻外形及鼻窦
(六)唇、口腔黏膜、齿、牙龈、舌、咽、扁桃体及腮腺
六、颈部检查及临床定义
(一)颈部血管
(二)甲状腺、气管位置
七、胸壁及胸廓检查
(一)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体表标志线)及分区
(二)常见异常胸廓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三)胸壁静脉曲张、胸壁及胸骨压痛的临床意义
(四)乳房检查法及乳房常见病变表现
八、肺和胸膜检查
(一)正常呼吸类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正常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三)触觉语颤和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四)肺部叩诊方法及正常叩诊音
(五)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的检查法、正常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六)肺部病理性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七)正常三种呼吸音的听诊特点及听诊部位
(八)病理性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九)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十)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及气胸的典型体征
九、心脏、血管检查
(一)心前区隆起的临床意义
(二)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三)心脏触诊时震颤、心包摩擦感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四)心脏叩诊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五)心脏瓣膜听诊区
(六)正常心率、心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七)正常心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八)奔马律与开瓣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九)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杂音的特征,各瓣膜区常见杂音的临床意义
(十)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部位及临床意义
(十一)血管检查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十二)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体征
十、腹部检查
(一)腹部外形、腹壁静脉曲张和蠕动波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二)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三)肝、胆、脾和肾脏的触诊法及临床意义
(四)肝、脾和膀胱的叩诊法及临床意义
(五)肠鸣音(肠蠕动音)和振水音的听诊法及临床意义,常见腹部血管杂音的临床意义
(六)胃泡鼓音区和移动性浊音叩诊
(七)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十一、肛门、直肠检查
十二、脊柱与四肢检查
(一)脊柱常用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二)四肢、关节检查内容和临床意义
十三、神经系统检查
(一)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
(二)临床常见感觉障碍的类型
(三)运动功能检查及临床意义
(四)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五)常用神经反射检查法、内容和临床意义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检查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二)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检查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三、骨髓检查
四、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蛋白质、胆红素代谢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
(二)常用血清酶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三)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五、肾功能检查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及昼夜尿比密试验
(二)昼夜尿比密试验的临床意义
六、常用生化检查
(一)血清钾、钠、氯、钙测定
(二)血糖、血脂测定
七、酶学检查
八、免疫学检查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二)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肥达反应、抗核抗体、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三)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九、尿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二)化学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十、粪便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二)显微镜检查
十一、痰液检查
十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一)浆膜腔积液分类及形成原因
(二)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十三、脑脊液检查
第五单元 心电图诊断
一、常用心电图导联
二、心电图各波段及心电轴的正常范围,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三、常见疾病的心电图表现
第六单元 影像诊断
一、超声诊断
二、放射诊断
(一)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X线检查方法
(三)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的临床应用
(四)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2013)
(五)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六)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七)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
(八)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九)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十)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十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第七单元 病历与诊断方法
病历书写的格式与内容
第十一篇 药 理 学
第一单元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第二单元 拟胆碱药
一、M受体兴奋药
二、抗胆碱酯酶药
第三单元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一、中毒解救原则(急性中毒)
二、胆碱酯酶复活药的应用
第四单元 抗胆碱药
一、阿托品类生物碱
(一)阿托品
(二)东莨菪碱
(三)山莨菪碱
二、阿托品的人工合成代用品
第五单元 拟肾上腺素药
一、去甲肾上腺素及间羟胺
(一)去甲肾上腺素
(二)间羟胺的作用及应用
二、肾上腺素
三、异丙肾上腺素
四、多巴胺
第六单元 抗肾上腺素药
一、α受体阻滞药
二、β受体阻滞药
第七单元 镇静催眠药
苯二氮类
第八单元 抗癫痫药
第九单元 抗精神失常药
一、抗精神分裂症药
(一)分类及常用药
(二)氯丙嗪
二、抗抑郁症药
(一)分类及常用药
(二)氟西汀
(三)丙咪嗪
第十单元 抗帕金森病药
一、左旋多巴
二、卡比多巴
三、苯海索(安坦)
第十一单元 镇 痛 药
一、吗啡
二、人工合成镇痛药
(一)哌替啶(度冷丁)
(二)其他常用人工合成镇痛药
第十二单元 解热镇痛药
一、阿司匹林
二、其他解热镇痛药
第十三单元 抗组胺药
一、H1受体阻滞药
二、H2受体阻滞药
第十四单元 利尿药、脱水药
一、利尿药
(一)呋塞米
(二)氢氯噻嗪
(三)螺内酯
(四)氨苯蝶啶
二、脱水药
第十五单元 抗高血压药
一、利尿降压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三、β受体阻滞药
四、钙通道阻滞药
五、α1受体阻滞药
六、交感神经末梢阻滞药
七、中枢降压药
八、血管扩张药
九、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十六单元 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七单元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一、强心苷类
(一)强心苷的作用及应用
(二)强心苷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二、减负荷药
(一)利尿药的作用特点、常用药物
(二)血管扩张药的作用特点、常用药物
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滞药
四、β受体阻滞药
第十八单元 抗心绞痛药
一、硝酸酯类
(一)硝酸甘油的作用及应用
(二)硝酸甘油的主要不良反应
二、β受体阻滞药
三、钙通道阻滞药
(一)钙通道阻滞药的抗心绞痛作用
(二)常用药物与应用
第十九单元 血液系统药
一、抗贫血药
二、止血药
三、抗凝血药
四、纤维蛋白溶解药
五、抗血小板药
第二十单元 消化系统药
一、抗消化性溃疡药
二、止吐药
第二十一单元 呼吸系统药
一、镇咳药
二、祛痰药
三、平喘药
第二十二单元 糖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二、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四、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第二十三单元 抗甲状腺药
第二十四单元 降血糖药
一、胰岛素
二、口服降血糖药
第二十五单元 合成抗菌药
一、氟喹诺酮类药物
二、磺胺类药物
三、甲氧苄啶(TMP)
四、硝咪唑类
五、硝基呋喃类
第二十六单元 抗 生 素
一、青霉素
(一)青霉素G的抗菌作用
(二)青霉素G的应用
(三)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防治
(四)半合成青霉素
二、头孢菌素类
(一)各代头孢菌素类的抗菌作用
(二)各代头孢菌素类的应用
(三)各代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
三、大环内酯类
(一)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
(二)阿奇霉素的应用
(三)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四、林可霉素类
(一)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的抗菌作用
(二)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的应用
(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
五、氨基糖苷类
(一)氨基糖苷类的抗菌作用
(二)氨基糖苷类的应用
(三)氨基糖苷类的不良反应
六、四环素类
(一)四环素的抗菌作用
(二)氯霉素的抗菌作用
第二十七单元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一、抗真菌药
二、抗病毒药
第二十八单元 抗结核病药
第二十九单元 抗恶性肿瘤药
一、分类及常用药
二、不良反应
第十二篇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 传染病学总论
一、感染与免疫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
三、传染病的特征
四、传染病的诊断
五、传染病的治疗
六、传染病的预防
第二单元 病毒感染
一、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二、流行性感冒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2016)
(五)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五、艾滋病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六、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七、狂犬病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
(七)预防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第三单元 细菌感染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二、伤寒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四)临床表现(2016)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三、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四、霍乱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2011)
(六)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2017)
第四单元 消毒与隔离
一、消毒
二、隔离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
第十三篇 医学伦理学
第一单元 概 述
一、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
二、医学模式与医学目的
第二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三、生命伦理学
第三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论
二、人道论
三、美德论
四、功利论
五、道义论
第四单元 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一、医学道德原则
二、医学道德规范
三、医学道德范畴
第五单元 医患关系道德
一、医患关系概述
二、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医患沟通与道德要求
第六单元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一、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学道德原则
二、临床诊断工作的道德要求
三、临床治疗工作的道德要求
四、临床某些科室的道德要求
第七单元 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
一、医学科研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医学人体实验工作的道德
第八单元 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一、医学道德评价
二、医学道德教育
三、医学道德修养
第九单元 生命伦理学
一、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及伦理原则
二、生命伦理学最新重要文献
第十四篇 卫生法规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