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校讎廣義叙録
第一章 校勘學的界義與功用
第一節 校勘與校勘學的發展
第二節 校勘與校勘學的功用
第二章 書面材料錯誤的類型
第一節 單項錯誤
一 訛
二 脱
三 衍
四 倒
第二節 兩重錯誤
一 既訛且脱
二 既訛且衍
三 既訛且倒
四 既脱且衍
五 既脱且倒
六 既衍且倒
第三節 三重錯誤
一 既訛且脱又衍
二 既訛且脱又倒
三 既訛且衍又倒
四 既脱且衍又倒
第三章 書面材料發生錯誤的原因
第一節 致訛的原因
一 因形近而訛
二 因偏旁而訛
三 因字體變化而訛
四 因重文作二畫而訛
五 因闕字作空圍而訛
六 因字形缺壞而訛
七 一字訛爲兩字
八 兩字訛爲一字
九 因假借字而訛
十 因字習見與否而訛
十一 因上下文而訛
十二 因注文而訛
十三 因誤改而訛
十四 因避諱改字而訛
十五 因政治原因而改
十六 爲方便讀者而改
十七 因提高文字水平而改
第二節 致脱的原因
一 因書籍缺損而脱
二 因重文而脱
三 因忽略重文符號而脱
四 因上下文而脱
五 正文誤入注文
六 因字體殘闕而删
七 因不識假借字而删
八 因不明詞義而删
九 因不審文義而删
十 因據他書而删
十一 因據誤本而删
十二 寫工闕鈔
十三 出版單位刊落
十四 因避諱而删
十五 因政治原因而删
第三節 致衍的原因
一 因形似而衍
二 因殘字而衍
三 因不明通假字而衍
四 因兩字義同而衍
五 因不明詞義而衍
六 因不明文義而衍
七 因不明句讀而衍
八 注文誤入正文
九 校者旁記之字誤入正文
十 涉上下文而衍
十一 誤疊
十二 涉注文而衍
十三 因據誤本文字而加
十四 因誤據他篇而加
十五 因誤據他書而加
十六 本無闕文而誤加空圍
十七 爲牟利而加
十八 爲説明自己的觀點而加
十九 爲便於閲讀而加
第四節 致倒的原因
一 因上下字相關聯而倒
二 因上下句相關聯而倒
三 因錯簡錯葉而倒
四 因不明字音而乙
五 因不明假借字而乙
六 因不明詞義而乙
七 因不明文義而乙
八 因不明修辭手法而乙
九 因習見詞語而乙
十 因據誤本而乙
十一 因誤據他書而乙
十二 因政治原因而顛倒原書
第四章 校勘的資料
第一節 本書的異本
一 稿本
二 鈔本
三 拓本
四 印本
五 注本
六 選本
七 校本
第二節 他書的引文
一 古類書的引文
二 古書注的引文
三 其他古書的引文
第三節 其他資料
一 甲骨文
二 金文
三 石刻
四 古印、封泥
五 其他書籍中的有關資料
六 專家學者的意見
第五章 從事校勘所應具備的知識
第一節 語言學知識
一 文字
二 音韻
三 訓詁
四 語法
五 修辭
第二節 校讎學知識
一 版本
二 目録
第三節 相關的專業知識
第六章 校勘的方法
第一節 對校
一 對校
二 本校
三 他校
四 對校、本校、他校相結合
第二節 理校
一 語言
二 體例
三 史實
第三節 對校與理校相結合
第四節 校勘宜慎
第五節 校勘的程序與注記
第七章 校勘成果的處理形式
第一節 定本
第二節 定本附校勘記
第三節 底本附校勘記
第四節 單行的校勘記
第五節 與注釋混合的校勘記
第六節 載於筆記中的校勘記
第七節 用單篇文章發表的校勘記
參考書目舉要
附録
段玉裁與諸同志論校書之難篇疏證
廣段玉裁論校書之難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