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文化学导论(十三五)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6.90购买纸书

6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李和伟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字       数:21.4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教材从中医药文化缘起切,从中医药文化理论、中医药文化思想、中医药文化伦理、中西医文化比较等问题出发,探索中医文化思想体系、现代发展及未来方向,在传承中提高认识,推陈出新,在扬弃中发展创新,传播弘扬。在中医药文化知识构建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对问题的梳理和科学的逻辑思考,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中医价值观和现代医学观。全书共分九章。<br/>【作者】<br/>袁纲,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研究,出版编著作3部,发表文章50余篇,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写作水平。2012—2014年承担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课题《中医文化当代价值研究》;2016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实践研究》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中医文化学导论》编委会

编写说明

绪 论

一、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含义

1.文化是人文教化

2.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反映

(二)文化的结构与层次

1.物质文化

2.制度文化

3.行为文化

4.精神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天人合一”

2.以人为本

3.刚健有为

4.贵和尚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一)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三、中医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四、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的意义

(一)中医文化的复兴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

(二)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危机

(三)中医文化研究必将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思考题

第一章 中医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

(一)史前时期

1.史前的物质文化

2.史前的观念文化

(二)殷商西周

1.殷商神本文化

2.周人的文化维新

(三)春秋战国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兴盛

(一)秦汉:文化一统

(二)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多元文化

1.魏晋玄学

2.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三)隋唐:中国文化的兴盛时代

1.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2.盛世辉煌的文学艺术

3.粲然文备的学术思想

三、中国文化的延续与演变

(一)两宋:理学构建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1.理学的构建

2.市民文化的兴起

(二)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2.中外文化的大交流

(三)明清:传统文化的总结

1.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2.早期启蒙主义思潮

3.传统文化的大总结

4.“西学东渐”与中断

第二节 中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文化的雏形期(史前——夏、商、周)

(一)对疾病的初步认识和记载

(二)医巫相混

二、中医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战国——秦汉)

(一)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医基本理论构建的影响

1.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儒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3.法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4.墨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5.名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6.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7.杂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8.兵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二)对疾病和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1.固定病名的出现

2.社会对医的认识提高

(三)医巫分离

(四)以圣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缔造

三、中医文化的发展期(魏晋——明清)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医文化发展的特点

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医理论发展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二)宋明时期中医文化发展的特点

1.宋明时期中医理论发展的特点

2.宋明学术思想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三)清代中医文化发展的特点

四、中医文化的变革期(清末至今)

思考题

第二章 中医文化与中医思维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医文化

一、中国传统思维的内涵

二、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

(一)重视事物间的关系

(二)重视事物的整体把握

(三)重视取象立意

(四)崇尚辩证思维

三、中国传统思维的优势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

1.强调整体性

2.注重致用性

3.曲线性思维

4.直觉思维

5.辩证思维

6.整体思维

7.直觉顿悟思维

8.实用性思维

9.意象思维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

1.在思维方式和手段方面

2.重“意会”轻“言传”

3.重群体,轻个体

4.重礼教、等级和“身份意识”

四、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与医学的关系

1.文化的概念

2.文化与医学的关系

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

4.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认知模式与中医学的发展变革

第二节 中医思维方式

一、经验思维

(一)概述

1.经验思维的定义

2.相关概念

(二)经验思维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运用

1.日常生活经验的归纳推论

2.临床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

二、象数思维

(一)概述

1.象

2.数

3.象与数

(二)象数思维的主要内容

(三)象数思维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1.个象推理方式

2.意象推理方式

3.取象比类思维

三、辩证思维

(一)概述

(二)辩证思维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运用

思考题

第三章 中医文化与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一)精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二)气是联系万事万物的中介

(三)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变化的本原

1.气机与阴阳五行规律

2.气化与道家的生命“气化”观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概述

(一)从“道生万物”看待阴阳规律

(二)自“天地生万物”看待阴阳规律

二、主要内容

(一)属性

1.关联性

2.相对性

3.阴阳交感

4.阴阳消长

(二)分类

1.二分法

2.三分法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关系

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

3.五行制化

4.五行重土

5.五行无常胜

(二)五行的应用

第四节 整体观

一、概述

(一)理论基础

1.源于精气学说

2.人的生理与天地相关

二、主要内容

1.人体自身为一个整体

2.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3.人与社会和谐统一

第五节 辨证论治

一、概述

(一)症、证与病

1.概述

2.症、证、病的联系与区别

(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

二、主要内容

(一)辨证方法

1.八纲辨证

2.气血津液辨证

3.脏腑辨证

4.六经辨证

5.卫气营血辨证

6.三焦辨证

7.经络辨证

(二)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

1.与循证医学相结合

2.与体质学说相结合

3.与基因研究相结合

4.其他研究

第六节 “治未病”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1.“未病先防”

2.“欲病早防”

3.“既病防变”

4.“治未病”与中医文化

第七节 司外揣内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一)内涵

1.“司”——认识过程

2.“外”——研究现象

3.“揣”——逻辑思维过程

4.“内”——把握状态

(二)理论依据

1.四诊合参

2.基于哲学原理

(三)临床应用

1.以外知内

2.知常达变

3.以点治面

4.标本兼治

第八节 脏腑经络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一)脏腑

1.脏腑的内涵

2.藏象学说

(二)经络

(三)形成与发展

(四)作用

1.脏腑辨证的作用

2.经络学说的作用

思考题

第四章 中医文化与中医医疗实践

第一节 针 灸

一、概述

(一)起源

(二)灸法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一)经络腧穴

(二)“天人合一”

(三)辨证论治

(四)阴阳平衡

三、诊疗技术

(一)诊疗器具

(二)《黄帝内经》中的诊疗方法

第二节 药食同源

一、概述

(一)药食同源的内涵

1.药食同源源于自然

2.药食同功作用于人体

(二)药食同源的起源

二、基本内容

(一)药食同理在性味

(二)治疗思想联系

1.五行

2.阴阳

3.“天人合一”

三、具体应用

(一)饮食与自然四时

(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食疗药膳

第三节 养生文化

一、概述

(一)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二)体系建构

二、特点

(一)强烈的历史性

(二)现实的实用性

(三)有机的自然性

(四)性灵的定义性

三、呈现方式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行

(五)时间

(六)地域

第四节 推拿按摩

一、概述

(一)战国时期

(二)先秦时期

(三)秦汉时期

(四)晋唐时期

(五)宋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七)民国时期

(八)新中国时期

二、作用机理

第五节 刮痧与拔罐

一、刮痧概述

(一)含义与起源

(二)作用机理与功用

二、拔罐概述

(一)起源与发展

(二)拔罐的治疗原则

1.就近拔罐

2.远端拔罐

3.特殊部位拔罐

思考题

第五章 中医文化与医德

第一节 概 述

一、医德的内涵与特点

(一)医德的内涵

1.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2.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

3.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

(二)医德的特点

1.继承性

2.时代性

3.实践性

4.普适性

二、医德的作用

(一)医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

1.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助于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

3.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改善医患关系

4.良好的医德是促进医学进步的基石

三、医德的伦理价值

(一)有利于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二)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和医德信念

(三)有助于深刻理解和反思传统的医学道德精神

(四)有助于培养“治未病”的医德理念

第二节 医德思想

一、古代医德思想

(一)殷商周时期的医德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德

(三)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德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德

(五)隋唐时期的医德

(六)宋、元、明、清时期的医德

二、近现代医德思想

1.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是社会主义医德的根本任务

2.实行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要求

3.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医德的根本宗旨

第三节 医德与职业精神

一、概述

(一)从个体行医到职业的转变

(二)从自律到自治的转变

(三)从道德到法律的转变

二、职业精神

(一)职业精神的构成

(二)职业精神的特征

1.医学职业精神强调以专业视角促进医学和医学职业的发展

2.医学职业精神强调伦理关怀的价值导向

3.医学职业精神强调尊重患者的自主性

4.医学职业精神强调公正要求

5.医学职业精神倡导行业自治

(三)职业精神与医德的关系

第四节 《大医精诚》

一、《大医精诚》之“精”

(一)高超的医技在于“至意深心”

(二)高超的医技在于“澄神内视”

(三)高超的医技在于“至精至微”

(四)高超的医技在于“安神定志”

二、《大医精诚》之“诚”

(一)高尚的医德在于“仁”

(二)高尚的医德在于“苦”

(三)高尚的医德在于“廉”

(四)高尚的医德在于“谦”

三、《大医精诚》的现代价值

思考题

第六章 中医文化传承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医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促进人类健康

(二)促进医道传承

(三)促进医疗改革

(四)构建和谐社会

(五)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中医文化传承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科研领域的目标

(三)教育领域的目标

(四)对外交流的目标

(四)研发领域的目标

第二节 中医文化传承的内容

一、隐性心法与显性技术

二、医德医风的传承

(一)以人为本,仁爱至上

(二)精诚合一,德术并重

(三)医风正派,淡泊名利

(四)秉正医德,不论贵贱

三、学术流派的传承

四、养生文化的传承

五、经络文化的传承

六、本草文化的传承

第三节 中医文化传承的途径

一、师徒授受

二、学校教育

三、以书载医

四、媒体助力

五、国家战略

思考题

第七章 中医文化传播

第一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特征

一、概述

二、传播过程

(一)传播者

1.概念

2.特征

(二)受传者

1.概念

2.类型

(三)讯息

(四)媒介

1.概念

2.特点

3.中医文化传播的媒介

(五)反馈

1.概念

2.受传者的反馈作用

三、基本特点

(一)整体性

(二)开放性

1.中医文化的传播要素是开放的

2.中医文化的传播过程是开放的

(三)互动性

四、基本原则

(一)可信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1.中医文化传播需结合传播活动的实际情况

2.中医文化的传播需紧密围绕受传者的实际需求

(三)有序性原则

(四)协同性原则

第二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形式

一、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

1.概念

2.人内传播的特点

(二)人际传播

1.概念

2.中医文化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二、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1.群体

2.群体传播

(二)组织传播

1.概念

2.功能

3.途径

三、大众传播

(一)概念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功能

1.树立典范

2.强制规范

3.监视环境

4.设置议程

四、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

(二)全球传播

第三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策略

一、传播环境

(一)大环境与小环境

(二)物理环境与地理环境

1.物理环境

2.地理环境

二、传播效果

(一)概述

(二)传播效果的层面

1.认知层面的效果

2.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

3.行动层面的效果

(三)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1.传播者的可信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2.受传者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传播技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思考题

第八章 中医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中医文化交流的形式与历史

一、中医文化交流的形式

(一)经商贸易

(二)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宗教传播

(四)移民交流

二、中医文化交流的历史

(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1.与日本的医药文化交流

2.与韩国的医药文化交流

3.与越南的医药文化交流

4.与古印度的医药文化交流

(二)隋唐时期

1.与日本的医学文化交流

2.与朝鲜的医学文化交流

3.与印度的医学文化交流

4.与阿拉伯国家的医学文化交流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1.与日本的医药文化交流

2.与朝鲜的医药文化交流

3.与其他国家的医药文化交流

(五)近代

第二节 中医文化交流的规律、特点与原则

一、中医文化交流的规律

(一)中医文化交流具有阶段性

(二)中医文化交流具有地域性

(三)中医文化交流具有多样性

1.原因的多样性

2.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二、中医文化交流的特点

(一)交流内容逐渐体系化

(二)交流进程逐步必然化

(三)传播空间逐步扩大化

三、中医文化交流的原则

(一)文化导向原则

(二)语言转换原则

(三)循序渐进原则

第三节 西医学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

(一)西方科学主义的冲击

(二)社会的影响

二、现实影响

(一)西医逐渐居主导地位,中医受到否定

(二)中医文化受到冲击

(三)中医的科学性受到挑战

(四)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促进了中医人觉醒

1.学习西医的教育模式

2.兴办新型中医院

3.探索中医发展之路

4.加强中医传承与创新

5.坚持中医文化自觉

第四节 中医文化走向世界

一、西医学的特点与困惑

(一)西医学的特点

(二)西医学的困惑

二、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一)中医学的特色

1.“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2.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3.道法自然的治疗手段

(二)中医学的优势

1.以简驭繁的理论优势

2.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优势

3.以人为本的治疗优势

4.以调养为主的养生优势

5.以廉减支的经济优势

三、中医文化发展战略

(一)中西医关系的演变

1.中西医汇通阶段

2.中西医结合阶段

3.中西医并重阶段

(二)发展中医文化的战略

1.摒弃民族虚无主义

2.防止科学主义思潮蔓延

3.克服方法论的扭曲

4.警惕“亦中亦西”的中医教育

思考题

第九章 中医文化发展与展望

第一节 世界中医药发展态势

一、五大洲中医药发展概况

1.亚洲发展概括

2.欧洲发展概括

3.非洲发展概括

4.美洲发展概括

5.大洋洲发展概括

二、未来中医药对人类的影响

1.完善医学模式

2.重新认识人与疾病的关系

3.按“仁术”标准评价医疗技术

4.养生将提升人类生活境界

第二节 中医文化的现代化转向

一、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二、创建开放的中医科研体系

三、接受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第三节 中医文化的复兴

一、维护健康,防治疾病

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节 中医文化的发展与国际化趋势

一、中医文化的发展概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发展

1.设立专门机构,发展中医

2.发展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人才

3.建立中医医疗机构,培养中医临床人才

(二)“文革”时期的情况

(三)改革开放后中医事业的发展

二、中医文化的国际化趋势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