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前 言
上 篇法教义学视野的网络犯罪概念
第一章象征性网络立法对刑法功能的损害
一、“象征性立法”:现代风险社会刑法的应对趋势
二、“象征性立法”:二十余年来中国刑事立法之趋势
三、“象征性立法”对刑法功能的损害
四、结语
第二章网络刑法学的法教义学基本立场
一、刑法学变革的逻辑:教义法学与政法法学的较量
二、中国刑法教义学化过程中的五大误区
三、中国法学流派化志趣下刑法学的发展方向:教义学化
(一)积淀与变迁:中国法学“流派化志趣”
(二)刑法的应对:中国法学派别之争下部门法的派别化
(三)审视与剖析:中国法学流派化志趣下的刑法教义学化方向
四、结语
第三章法教义学上的网络犯罪的理论初建
一、网络犯罪的代际特征与刑事政策
(一)Web1.0/2.0时代网络犯罪的代际特征:物理性
(二)Web3.0时代网络犯罪的代际特征:智能性
(三)新时代网络犯罪治理的刑事政策:刚柔并济
二、网络犯罪的概念:刑法学化重述
三、网络犯罪的类型:外延膨胀交错
四、网络犯罪的性质:进化论之提倡
五、结语
中 篇网络空间的刑法介入边界
第四章新挑战:网络犯罪之于传统刑法的影响
一、犯罪智能化中行为构造的演进
二、犯罪平台化中行为主体的转向
三、犯罪网络化中裁量基准的设置
四、网络犯罪刑法挑战的解决路径
(一)网络空间秩序法益遭受实质损害方可定罪
(二)网络犯罪的追责重点应该由个人转向平台
(三)网络犯罪的定罪标准宜升维而非降维
五、结语
第五章管辖效力:刑法在网络空间的效力范围
一、网络空间对属地管辖原则之冲击
(一)瓦解以属地管辖为原则的管辖体系
(二)恣意扩张刑罚权以建立网络“殖民地”
二、实害或者影响关联性标准之否定:后天缺陷与先天不足
(一)后天缺陷:形式与内容两方面
(二)先天不足:兼论领土具体化说
三、结果及与行为关联度标准之提出:理论模型与司法意义
(一)一国立场:网络主权观的中国化
(二)两种路径:效果原则和普遍原则
(三)第三选择:结果及与行为的关联
四、余论:网络时代管辖的建构原则
第六章共犯处罚:网络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
一、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中立帮助行为性与正犯性
(一)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中立帮助行为性
(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帮助行为正犯性
二、我国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阶段性演变
三、德日限缩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实务和理论
四、“全面性考察”视角下我国对网络中立帮助行为扩大处罚的批判与反思
五、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独立入罪之批判
(一)中立帮助行为全面可罚之批判
(二)帮助行为正犯化之反思
六、结语
第七章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的合宪性界限
一、时代难题: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合法边界
二、行为构成:以网络言论内容本身为核心之重构
(一)事实与观点
(二)私事与公事
(三)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
三、行为主体: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作为传播新罪责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保证人地位之确立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保证人地位之反思
(三)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不作为罪责之限制
四、告诉乃论:公安机关协助下网络亲告罪再审视
(一)在自诉程序受理阶段的缺陷
(二)在自诉程序审理阶段的弊端
(三)刑法上的“告诉才处理”具有独立于刑事诉讼法的含义
五、公诉程序:网络言论的可罚性基准与罚则之限制
(一)客观方面的限制:现实的物理秩序
(二)主观方面的限制:故意和不法目的
(三)程序方面的限制:告诉意思表达之不能
(四)法律后果的限制:刑罚与保安处分
六、结语
下 篇网络时代的刑法实质解释
第八章实质解释的思维:出罪禁止与类推入罪的反思与批判
一、前提性问题:技术层面与管理层面的区分
(一)技术层面的快播
(二)管理层面的快播
二、网络安全管理:法律义务抑或社会责任
(一)限制的法律义务说
(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的边界
三、犯罪圈的扩张:两种入罪思维之批判
(一)中立帮助行为的出罪禁止思维批判
(二)正犯行为的类推入罪思维批判
四、结语
第九章实质解释的要求:重视立法、互联网本身与案件事实
一、立法技术与解释能力并重
二、探究网络空间的社会哲学
(一)认识网络本身的意义
(二)网络空间的三个维度
(三)网络空间的安全关切
(四)网络空间的伦理建构
三、重视案件事实的隐喻推理
四、结语
第十章实质解释的方法:网络时代修正的客观解释论之提倡
一、网络时代的刑事治理:“刑法客观解释应对网络犯罪”?
二、网络时代刑法客观解释的演进方向:扩大化/入罪化
(一)网络时代刑法客观解释等同于扩大/入罪解释的外部现实动因
(二)网络时代刑法客观解释等同于扩大/入罪解释的内在机理原因
(三)网络时代刑法客观解释等同于扩大/入罪解释的种种表现
三、网络时代刑法客观解释的新塑造:“主观的客观解释论”
(一)主/客观解释论的立场:“主观的客观解释论”之基理
(二)网络时代客观解释的重新塑造:“主观的客观解释论”
(三)网络时代“主观的客观解释论”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四、“主观的客观解释论”之贯彻:以全国首例“恶意”刷单为例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