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语言学十讲:认知语言学十讲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55.00购买纸书

2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刘正光,李雨晨著

出  版  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字       数:20.9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外语 > 英文教辅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认知语言学十讲》以认知能力为主线统领全书内容,力争用通俗、简明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该书专题探究了: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三不同认识及其理论启发意义,认知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创新性(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认知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力分配、识解、虚拟性),认知的高效性(理想认知模型、认知域和框架作为知识的组织与运行的基本单位),认知的放性(概念合成),认知的原型效应与网络效应(多义性),认知的整体性与文化性(构式作为语言习得与使用的基本单位)等话题。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导论性著作,而是吸收了相关的*研究成果,能够引导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该书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以认知能力为主线统领所讨论的内容,用通俗、简明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能够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以核心概念为基础,选用具有时代性和可读性的语言事实行分析,深阐释其内涵与启发意义,既增强了可读性与亲切感,更有助于掌握学术阅读的方式,实现深度阅读。没有将隐喻和转喻作为独立的章节来写,而是将隐喻作为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考察隐喻思维在语言与认知的各个层面的作用方式。这样,既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和逻辑层次的交错,更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宏观抽象能力。<br/>
目录展开

总 序

前言

第一讲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认识

1.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1.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1.2 生成语言学在解决语义问题上的困难

1.3 理论建设中的方法论问题

1.4 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

2. 对语言的三点基本认识

2.1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形义构成的整体

2.2 语言的创造性来自语言使用者

2.3 语言的文化差异性

3. 语言的三个基本特征

3.1 语义是核心

3.2 语法结构都有意义

3.3 语言基于使用

4. 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个基本假设

5.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主义

6. 研究内容:认知能力

7. 研究方法:内省法与实证相结合

第二讲 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认知的共性与个性

1. 经典范畴化理论

2. 原型范畴化理论

2.1 原型范畴化理论的两个来源

2.2 原型范畴化理论的四个假设

2.3 相似性与范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3. 非范畴化:语言与认知创新的有效途径

3.1 非范畴化的含义与特征

3.2 非范畴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三讲 理想认知模型、框架、认知域:知识的基本组织方式与推理基础

1. 理想认知模型

1.1 命题结构

1.2 意象图式结构

1.3 隐喻映射模型

1.4 转喻映射模型

2. 框架与认知域

2.1 框架

2.2 认知域

第四讲 识解:认知的主观能动性

1. 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

2. 识解的不同方式

3. 识解的主要维度

3.1 详略度(Specificity)

3.2 调焦(Focusing)

3.3 凸显(Prominence)

3.4 视角(Perspective)

3.5 心理扫描(Mental scanning)

第五讲 注意力:认知的选择性

1. 注意力分配型式

2. 图形与背景(Figure and ground)

2.1 图形· 背景的内涵与特征

2.2 图形· 背景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3. 图形·背景逆反

3.1 倒装句中的图形· 背景逆反

3.2 话题句中的图形· 背景逆反

3.3 左移位构式中的图形· 背景逆反

3.4 多维度的图形· 背景逆反案例分析: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

第六讲 虚拟性:语言与认知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1. 虚拟性及其表现形式

1.1 虚拟运动

1.2 虚拟变化

1.3 虚拟互动

2. 虚拟性的产生机制

2.1 隐喻与转喻

2.2 心理扫描

3. 虚拟性的解释力

3.1 虚拟性与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问题

3.2 虚拟性与动态向静态转换

3.3 虚拟性与完成向未完成转换

3.4 虚拟性与时态的认识态度意义

第七讲 概念合成:认知的在线性与开放性

1. 心理空间

1.1 心理空间及其属性特征

1.2 心理空间的建构方式

1.3 心理空间的作用与意义

2. 概念合成

2.1 概念合成网络

2.2 浮现结构与处理过程

2.3 处理原则或限制

3. 概念合成理论的广泛应用

第八讲 多义性:认知的典型性与网络性

1. 词汇多义性及其生成机制

1.1 转喻的视角化与多义性

1.2 隐喻与多义性

2. 功能多义性及其生成机制

2.1 词类层次的功能多义性

2.2 构式层次的功能多义性

2.3 句法成分(位置)的功能多义性及其生成机制

3.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性本质的认识

3.1 经典理论对多义性的处理途径

3.2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性的处理

第九讲 构式:语言习得与使用的体验性与文化性

1. 构式:语言的基本单位

1.1 构式的基本定义

1.2 构式的基本类型

1.3 构式的基本特征

2. 构式的互动原则:以大管小

3. 基于原型的网络化

4. 构式:语言习得的基本单位

4.1 基于词项(item-based)的习得

4.2 构式图式化

4.3 构式合并

4.4 过渡概括的理论意义

4.5 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

第十讲 认知语言学与外语学习

(1).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能力观

1.1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及语言能力的基本认识

1.2 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及其意义

1.3 语义的中心地位、语法结构有意义与语言理据性

2.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学习的启示

2.1 基于语言理据的知其所以然学习

2.2 多义性:掌握其扩展理据与内在联系

2.3 对比分析与语言意识培养

2.4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于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