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编委会
出版说明
前言
致谢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跨文化背景下的典籍英译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意义
1.1.2 以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庸之道探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的当下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2 .1 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2.2 .2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3 研究对象
1.3.1 译本选择依据
1.3.2 译本选择范围
1.4 研究内容简介
1.4.1 第一章 绪论
1.4.2 第二章 中庸之道的考察
1.4.3 第三章 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
1.4.4 第四章 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1.4.5 第五章 结论
第二章 中庸之道的考察
2.1 汉诗英译中的理论探索和论争———诗歌翻译中的二元对立
2.1.1 可译与不可译
2.1.2 直译与意译
2.1.3 形似与神似
2.1.4 忠实与创造
2.1.5 归化与异化
2.2 中庸思想及相关思想观照下的诗歌翻译
2.2.1 中庸之道
2.2.2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
2.2.3 佛家的中道义
2.2.4 一分为三论与天人合一
2.2.4 .1 自然方面———人与天调
2.2.4 .2 政治方面———惟天惠民
2.2.4 .3 道德方面———圣人天德
2.2.6 诗歌翻译的第三条道路
2.3 王维诗歌的英译及研究现状
2.3.1 王维诗歌的英译
2.3.2 王维诗歌英译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
3.1 中庸之道
3.1.1 中庸题解
3.1.2 中庸要义
3.1.2 .1 天命性道———天人合一
3.1.2 .2 致中和
3.1.2 .4 执两用中
3.1.2 .5 中庸与折中主义
3.2 翻译的“间"性品质及将中庸思想引入诗歌翻译的理论意义
3.2.1 翻译的“间"性品质
3.2.2 将中庸思想引入诗歌翻译领域的理论意义
3.3 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
3.3.1 中庸思想与诗歌翻译
3.3.2 至诚原则———诗歌翻译的伦理追求
3.3.2 .1 交往伦理与至诚原则
3.3.2 .2 目的论忠诚原则与中庸至诚原则
3.3.2 .3 “以诗译诗"的诗学观照
3.3.2 .4 “原汁原味"的文化观照
3.3.3 中和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标准
3.3.3 .1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美学观照
3.3.3 .2 “中和美"的哲学与美学基础
3.3.3 .3 “中和"审美标准的特征
3.3.3 .4 “中和"审美标准的实践意义
3.3.4 用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策略与方法
3.3.4 .1 中庸———方法论的源泉
3.3.4 .2 “达中"之径
3.3.4 .3 灵活适度———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策略与方法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4.1 王维生平与诗歌创作
4.1.1 王维生平
4.1.2 王维诗歌创作分类
4.1.2 .1 山水田园诗
4.1.2 .2 边塞诗
4.1.2 .3 送别诗
4.2 王维诗的风格特点及对后世诗坛的影响
4.2.1 诗中有画———诗画美
4.2.2 诗中有禅———空灵美
4.2.3 天籁之音———音乐美
4.2.4 王维对后世诗坛的影响
4.3 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以《渭川田家》为例
4.3.1 .1 原诗
4.3.1 .2 原诗品鉴
4.3.1 .3 译本比读研究
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
4.3.2 .1 原诗
4.3.2 .2 原诗品鉴
4.3.2 .3 译本比读研究
4.3.3 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之三———以《终南别业》为例
4.3.3 .1 原诗
4.3.3 .2 原诗品鉴
4.3.3 .3 译本比读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1.1 引言
5.1.2 理论框架的构建
5.1.3 译本比读研究
5.2 研究的价值
5.2.1 研究的创新性
5.2.2 研究的应用价值
5.3 研究的局限性
5.3.1 理论本身的局限性
5.3.2 译本选择方面的局限性
5.3.3 译本批评方面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要目索引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