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校园职场动漫人物角色设定技法 制服控电子书

校园角色是校园动漫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他现代题材漫画中一道清新动人的风景线。课堂上、放学后,运动场上、学生社团,无处不活跃着各色校园人物的身影。不管校园生活已成为你的昨天,还是正处在你人生的现在,在《校园职场动漫人物角色设定技法 制服控》中,你总能找到一些温暖而熟悉的感觉。 ※欢迎你来到角色设定的图书世界,用画笔体会不同人生 ※3类12种校园角色设定让你欣赏,3类7种“小大人”角色造型的萝莉正太,7种教师角色设定,6种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变化,7种职业角色设定……还有更多等你发掘~

售       价:¥

纸质售价:¥24.90购买纸书

3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7

作       者:百香茶 编著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12-01

字       数:2.3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艺术 > 绘画/雕塑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从校园到职场,我们可能有很多喜欢的角色,在画纸上用笔留下美好。画纸就像湖,执笔的手像一叶舟,涟漪是线,波纹是面,泛舟者便是你。 本书采用纯线稿绘制的形式,介绍校园以及职场中较为常见角色的设定技法。生活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在社会上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这种特性使得我们在创作一个角色时,需要对其有清晰的认知,在服装、外貌上做到独出心裁,这样才能将角色的信息直观地传达给读者。本书共5章。第1章为校园角色设定,介绍校园中不同学生的基本设定技法。第2章为教师角色设定,介绍7类教师的角色设定技法。第3章为校园到职场的气质变化,介绍多个角色从校园到社会工作的成长变化,说明如何让角色褪去“学生气”。第4章为职业角色设定,介绍7种职业的角色设定技法。第5章为我们的故事,介绍校园故事和职场故事两类场景中人物设定技法。 本书适合动漫校园职场爱好者自学使用,也可作为美术培训机构和专业美术院校的教材。<br/>【推荐语】<br/>校园角色是校园动漫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他现代题材漫画中一道清新动人的风景线。课堂上、放学后,运动场上、学生社团,无处不活跃着各色校园人物的身影。不管校园生活已成为你的昨天,还是正处在你人生的现在,在《校园职场动漫人物角色设定技法 制服控》中,你总能找到一些温暖而熟悉的感觉。 ※欢迎你来到角色设定的图书世界,用画笔体会不同人生 ※3类12种校园角色设定让你欣赏,3类7种“小大人”角色造型的萝莉正太,7种教师角色设定,6种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变化,7种职业角色设定……还有更多等你发掘~ ※书中技法简单实用,拓展恰到好处,轻松好学 ※跟随本书,记录下眼前的校园时光,这里有渴望长大的小姐姐,也有努力变强的小哥哥,画下书中他们不同的造型,记录下青春成长的足迹~ △本书每个案例均由绘制步骤、人物设定和不同动态及角度展示,多方位学习绘制校园职场角色设定技法 △标准16,熟悉的本,带给你舒适的阅读体验 △高清印刷,纸质优良,适合临摹 瞅啥呢,你瞅啥呢?赶紧学起来呀 着奏乐~着画! 生命不息,画画不停~ 把你生活中的快乐、痛快、郁闷、忧郁、忧伤,用画笔释放!还给你平静初心! 老铁整本《校园职场动漫人物角色设定技法 制服控》呀!!<br/>【作者】<br/>★绘月工坊是人民邮电出版社旗下图书品牌,是一个以画师、设计师、图书编辑为核心,融合了插画师运作、线上插画教育、文创周边设计、图书策划与出版服务为一体的商业艺术品牌。绘月工坊的前身是成立于2014年的“画萌社”初衷在于集结二次元文化同好共同创作作品,而随着社团的逐渐壮大也逐步转型成国内专业的图书品牌社团。 ★颜诗雨,笔名百香茶,原画师,美术教育工作者。热爱绘画,特别擅长手绘线稿,希望“有情绪的”作品,追求作品的灵动和个性<br/>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前言

第1章 校园角色设定

1.1 校园中常见的青春身影

1.2 社团中的学生形象

1.3 学生会组织人设形象

第2章 教师角色设定

2.1 校长

2.2 保健教师

2.3 体育教师

2.4 英语教师

2.5 化学教师

2.6 社团指导教师

2.7 舞蹈教师

第3章 校园到职场的气质变化

3.1 顺其自然地成长

3.2 今非昔比的变化

第4章 职业角色设定

4.1 律师

4.2 保姆

4.3 医生

4.4 画家

4.5 演员与歌手

4.6 理发师

4.7 公务员

第5章 我们的故事

5.1 校园故事

5.2 职场故事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