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傅国涌作品集(套装共8册)电子书

售       价:¥

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7

作       者:傅国涌

出  版  社: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05-01

字       数:132.9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历史随笔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套书包含《文人的底气》《追寻失去的传统》《民国商人:1912-1949》《金融的原理:陈光甫言论集》《历史深处的误会》《主角与配角》《偶像的黄昏》《发现廿八都(增订版)》共8部作品。 《追寻失去的传统》主要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争取言论自由,研究“文人论政”的传统及中国百年言论史。言论自由,乃文明社会的基本尺度之一,是世界的公法,人类进步的象征。 《金融的原理:陈光甫言论集》本书回溯中国*优秀的银行家,被誉为“中国的摩根”陈光甫的传奇经历,并深入史料研究,集结了自1915年至1948年期间其在各场合所发表的言论,更不失为对当代金融业从业者、企业家的一种鞭策和指引。 《民国商人:1912-1949》潜心研究十余年,*部编年体民国商业史巨作!在那个复杂动荡年代里,商业的萌芽风云飘扬。可是就在这短短半个世纪里,时代的挥旗者为中国近代工商业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创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本土传统,引入西方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打造了一个近乎奇迹的民族工商业繁荣时代!他们虽敌不过历史的洪流,但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传统。追寻中国现代工商业文明的起源,触摸时代处境与命运、抗争与妥协,!
目录展开

文人的底气

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

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几个时代

我所理解的言论史是什么?

我为什么重视百年言论史?

百年言论史的几个时代及其主要特征

漂浮的木板——重说百年言论史

殉道者的血要比墨水珍贵

新型的载体

滑落的流星:《苏报》、沈荩和秋瑾

滋养过少年胡适的《时报》

章太炎《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

唐绍仪:“言论自由,为约法所保障。”

帝制梦中问世的《青年》

“五四”的波澜

“萍水相逢”

“且介亭”的“匕首”“投枪”

“用真姓名发表负责任的文字”

“昏黑”年头的亮色

史量才和蒋介石的对话

朱惺公直面死亡

《大公报》的新纪元

徐铸成:“《文汇报》是用我的墨汁喂大的”

《新民报》的“兼收并蓄”

成舍我的“世界”

“拒检”运动

“我们的抗议”

知识分子联名表达的传统

《新华日报》的呐喊

“百年绝响”

梁启超:从呼唤“新民”到“国民”

“‘新民’的意义是要改造中国的民族”

他的主要身份还是一个知识分子

实践层面的“国民”意识

陈独秀:回归“德先生”

“爱国心”与“自觉心”

“德先生”和“赛先生”

“监狱,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回归“德先生”

“文章报国”:百年回首《大公报》

“矮人国”里的“巨无霸”

前无古人的“四不”

从张季鸾到王芸生

“独立的人格”与“独立的发言权”

“星期论文”的创举

文人的底气——“三·一八”枪响之后

鲁迅正视淋漓的鲜血

周作人没有沉默

朱自清记住了韦杰三的微笑

蒋梦麟、林语堂、梁启超、闻一多、徐志摩的哀愤

刘半农和赵元任的词曲

《现代评论》:“元首犯罪,也能与庶民百姓一样受制裁吗?”

邵飘萍和《京报》

无权者的权力

另一个周作人

谴责“大残杀”

反对专断和卑劣

站在女师大学生一边

“四·一二”以后的“光荣”

“最不喜欢谈政治”

遥望自由主义的背影:从胡适说起

《新月》论政的高峰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

“一条历史的公式”

《民主与反民主的观念体系的冲突》

没有产生自由主义运动

鲁迅:以笔回敬手枪

不带钥匙出门

左、中、右都有的民权保障同盟名单

吸纸烟不用火柴

“丁事的抗议,是不中用的”

书生论政——我看罗隆基

光华四射的《新月》政论

“罗隆斯基”和第三大党梦

不谈森林工业,大谈知识分子问题

王实味:追求人性

人性论

《野百合花》

《政治家·艺术家》

“软骨头”与“硬骨头”

悲剧的意义

“深入生活的底里”——重读叶圣陶

自称“平庸”

“忍无可忍”

“满腔的愤怒”

“他们杀伤你们,我知道也会杀伤我”

“第二号病患者”

“他人受到迫害也就是我们受到迫害”

“书生之见,也许很迂”

“什么道理?”

“多说没有用,只说几句”

郑振铎的“新社会”之梦

《新社会》

《公理日报》

“唯有一腔正气耳”

《民主》周刊“被生生地扼死了”

“始终抱定匹夫有责的观念”

李敷仁:我的“儿子”被掐死了

“公民专家”

《老百姓》报

“我的‘儿子’被掐死了!”

幸免于难

储安平在时间中复活

被删节的文字

《观察》的高峰

“储安平正在复活”

傅雷怒目金刚时

不悔的子冈

穿着大红毛衣跑来跑去

“蔬菜是娇嫩货,经不起折腾”

“我要像小鸟一样起飞”

恽逸群的忠诚

舆论界的“彗星”

蒙冤三十年,他说自己“不为物移,不为己扰”

忠诚的理想主义者

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从百年中国言论史说起

以暴易暴和成王败寇

两个阳光人物

新闻纸的出现

“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

夹缝中的空间

“开天窗”

“署真名、负责任”

“成熟的记者应该是第一等的政治家”

“我愿抱独身主义”

后记

追寻失去的传统

追寻失去的传统

第一辑

风雨百年“苏报案”

秋瑾被杀害之后

“还有一点人味儿”——1919:陈独秀被捕之后

《现代评论》:在“三·一八”之后

文网恢恢说鲁迅

1947年:傅斯年和中国言论界

南京《新民报》被封杀之后

第二辑

黄远生:划过夜空的流星

铁肩辣手:邵飘萍之死

“说人话”和“说真话”:林白水之死

“报有报格”:史量才之死

“石不能言月渺茫”——费巩之死

“一士头颅索不还”——再说费巩之死

第三辑

王韬:中国报纸“文人论政”第一人

“梁启超时代”

民呼·民吁·民立

张季鸾:“文人论政的典型”

胡政之:开创百年报业“新路径”

王芸生:“文章报国之志”

成舍我:“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

《生活》周刊与邹韬奋的道路

徐铸成与《文汇报》的“黄金时代”

俞颂华:无党无派一报人

往事如梦——中国言论史上的王造时

范长江离开《大公报》

“文人论政”:一个已中断的传统(代后记)

民国商人:1912-1949

前言 万金散尽不再来——民国企业家的聚散之道

1912年 荣德生的三个提案

1913年 暧昧的工商界

1914年 “海归”登台

年度人物

夏瑞芳:第一个中外合资的样板

1915年 银行是一针见血的组织

1916年 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

年度人物

银行家张公权的底气

1917年 “大世界”开场

1918年 工商界推动“南北议和”

年度人物

郭氏兄弟:永安公司的“创世记”

1919年 “爱国之心,未敢后人”

1920年 “新商人派”

年度人物

聂云台:时代浪尖上的新企业家

1921年 先开锣“跳加官”的工业救国者

1922年 走向国际舞台的努力

1923年 昙花一现的“商人政府”

年度人物

简氏兄弟:商场如战场

1924年 从科学管理找生机

1925年 提倡国货的天赐良机

1926年 张謇之死

1927年 卢作孚的北碚建设

年度人物

陈光甫的“服务之道”

1928年 倡裁兵

1929年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

1930年 刘国钧的三个“一点点”

1931年 杜重远忍痛别窑

年度人物

郭氏家族:从商业向工业拓展

1932年 项松茂赴义

1933年 永安“富二代”接班

1934年 “申新搁浅”

1935年 “抵羊”牌毛线进万家

年度人物

宋棐卿:抵羊抵洋

资耀华临危受命

1936年 “劳工自治”不是梦

年度人物

都锦生:拴铜钱的包袱布

1937年 从“特别训练队”到大西迁

1938年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年度人物

卢作孚首倡人的现代化

1939年 西南成为企业新中心

1940年 “孤岛”繁荣昙花一现

1941年 大老板成为小伙计

1942年 “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

1943年 大后方企业界大联合

年度人物

创下“天”字号的吴蕴初

1944年 展望战后工业化

1945年 企业家与行政院长对话

1946年 接收!接收!

1947年 侯德榜赴日拆机

1948年 最后的选举

1949年 去留之间

年度人物

卢作孚自杀之谜

后记

金融的原理:陈光甫言论集

前言 Preface

编辑说明 Illustrate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辑者言 Editor's note

1915年6月2日本行开幕时向来宾致词摘略

1927年下期发告同人书

本行过去历史之概观

时局变迁与本行所处之地位

应付新时局之方法

吾人应抱之人生观

吾人共同之目的

1929年1月5日在银行公会与中国旅行社同人聚餐演词

1930年6月由欧美考察回国后对本行同人演讲

欧美归来之感想

第一,对于外国银行业及商业之感想

第二,对于本行之感想

1930年8月17日全行行务会议演词

1930年9月18日与同人聚餐谈话录

1930年9月25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0年10月2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0年10月15日在总行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0年10月16日与行员聚餐时谈话摘录

1930年11月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0年11月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0年12月26日在天津与同人聚餐谈话

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视察日记摘录

视察日记序言

在徐州与旅行社经理胡时灏君谈话

对徐州国民银行经理孙仰三钱明斋两君谈话

在徐济车中与徐谢康张水淇两君谈话

在济南与分行经理龚祥霖君谈话

在青岛对行社同人谈话

1931年元旦在北平与金仲藩徐谢康诸君谈话

在北平与同人谈话

1931年1月18日在汉口普海春与本行第一区武汉同人茶话会致词

1931年1月在沪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2月在沪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3月17日邀请训练班教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3月26日在沪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6月11日在沪与同人聚餐时谈话摘录

1931年6月25日本行迁入新屋后第一次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1年7月9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7月23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1年7月30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1年9月17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1年9月21日本行第二届培训班开学致词

1931年10月28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1年11月19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11月26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12月30日总经理处会议谈话摘录

1931年12月30日于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1月6日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1月20日行务会议致词摘要

1932年2月在中国银行之研究会演讲——“战事停止后银行界之新使命”

1932年3月9日行务会议致词

1932年3月16日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3月23日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3月31日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4月6日总经理处会议谈话摘录

1932年4月6日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4月28日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5月1日在股东常会致词摘要

1932年5月22日在第一区与各分支行处经理谈话

1932年9月1日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9月8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9月21日在总经理处会议谈话

1932年9月22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9月28日总经理处会议谈话

1932年10月22日总经理处会议介绍宋春舫先生到会致词

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一条出路

资金流到上海的原因

上海本身的问题

如何使资金安稳地流到内地去

国家与银行

在本行第三届训练班开学致词

1933年3月15日管理会议中谈话记录

说不出的痛苦

1933年4月26日在管理会议致词摘录

1933年5月读中国银行廿一年度(1932年)营业报告后之感想

1933年5月3日在管理会议致词摘录

经济统制的ABC

1933年6月28日在管理会议致词摘录

1933年7月5日在管理会议致词摘录

西行随笔

吾国经济改造的根本问题

(一)全国经济的不平均发展

(二)靠天吃饭的梦想

(三)天灾与人祸

(四)水是我国的一个大问题

(五)米

(六)麦

(七)棉

(八)怎样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

1933年10月15日在管理会议谈话摘录

资本主义的一条新出路

柯尔氏G.W.H.Cole的三本书

一片经济统制声

1934年4月29日在股东常会致词摘要

好印象和坏印象

值得纪念的三件事

1935年6月19日在行务会议致词摘要

1935年7月第二次全行行务会议致词

1936年2月19日在行务会议致词摘要

1936年8月与南京分行同人谈话记录

对内

对外

商业银行与环境

1937年6月以《本行之第二时代》一文告同人

1937年10月1日与上海总分行同人谈话录

1938年2月23日在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44年5月2日致纽约李桐村先生函摘录

1944年8月6日致纽约李桐村先生函摘录

1945年9月5日在纽约所定本行战后经营方针

基本信条

存放款业务

国外业务

经济研究

人事

1944年9月9日致旅行社潘社长在纽约时之函摘录

1945年10月在纽约发致告同人之立命寄言

1946年2月发布本行战后经营方针一续

1946年3月发布本行战后经营方针二续

1946年发表本行筹设驻美通讯处用意说明

1946年1月7日自纽约发致伍克家、李桐村二先生函摘录

1946年2月在纽约拟定之育才建议

(一)

(二)

(三)

1946年10月4日在津行对同人致词

(一)

(二)

(三)

附录一 一代银行家陈光甫

一、“这家银行有点小”

二、服务社会

三、“银行是我,我是银行”

四、“说走就走”第一人

五、临危受命

六、“中国摩根”

七、“新士人”救国

八、一九四八

九、最后抉择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陈光甫与百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历史深处的误会

历史深处的误会

“不得帮忙的不平”

谁的“天国”?

康有为的神话

魂兮归来,陈天华

风萧萧兮易水寒

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

重读宋教仁

宋教仁为什么会遭暗杀?

中国宪政尝试的破灭

珍贵的宪政思想遗产

陈其美其人

头角初露

沪军都督

暗杀陶成章

“宁沪之乱”“首魁”之一

毁党造党:引进帮会方式

功成身退:光复会群像

章太炎

蔡元培

秋瑾

徐锡麟

陶成章

熊成基

尹锐志、尹维峻姐妹

蔡锷:“为国民争人格”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从代草《宪政考察报告书》到宪政公会

国事共济会

《君宪救国论》

筹安会

毕竟是书生

1943年:史迪威日记中的蒋介石

史迪威日记中的宋美龄

三个大学校长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蒋梦麟:“谨守蔡校长余绪”

竺可桢:浙大的“求是”精神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选择

十一

遥望新大陆

拒绝王袍加身

华盛顿告别政坛之后

立国之本:人性和人道原则

内战:没有胜利者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希特勒是如何上台的?

魏玛宪法

希特勒的纲领

民主程序

极权主义

经济奇迹

“出卖灵魂的景象”

俄罗斯四题

“知识分子”

巨人的暮年

面对黑暗的另外方式

“解冻”文学的启示

跳出“周期率”

主角与配角

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

前言

一、“大丈夫当如此也”和“彼可取而代也”

二、剧本之争还是舞台之争?

三、“他日革命告成,先生其为帝王乎?抑为民主乎?”

四、孙黄辞职:“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

五、如何进入“依和平秩序竞争之轨道”?

六、需要健全的角色意识

康有为与孙中山:谁是主角?

一、康有为要孙中山“拜师”才可结交

二、康有为“托故不见”孙中山

三、新加坡事件:康孙合作终成空

四、在康有为、孙中山之间的自立会群豪

五、孙、康两派交恶

黄兴与孙中山——配角与主角的最佳模式

一、“孙氏理想,黄氏实行”

二、孙黄分歧

三、“雄而不英”:黄兴的局限

四、世上已无黄克强

同盟会与光复会:革命“正统”之争?

一、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合与分

二、黄兴的配角意识

三、章太炎、孙中山的早期关系

四、章太炎、陶成章与孙中山分歧的开始

五、陶成章之死和陈其美

六、“章疯子”不疯

袁世凯:传统型主角的近世标本

一、“非袁不可”

二、兵变之谜

三、“办共和”

四、将天下变为囊中物

五、容不下“七嘴八舌”的国会

六、“非去袁不可”

宋教仁:健全的角色意识

一、“不如另外早自为计”到同盟会中部总会

二、“英而不雄”:总理“自许”本为虚

三、宋教仁与孙中山、胡汉民等的分歧

四、“以政治为生命”

五、从革命党到普通政党

六、宋教仁之死的直接原因

七、到底谁是“宋案”的真正主使人?

梁启超:进退之间的角色尴尬

一、革命与保皇之间

二、梁启超与袁世凯之间

三、在国民党与袁世凯之间

四、一篇文章胜过三千毛瑟

五、在进与退之间

蔡锷:不争主角争人格

一、袁世凯问莫理循:“蔡锷会统治中国”吗?

二、蔡锷与袁世凯

三、蔡锷与唐继尧

四、“为国民争人格”

后记

偶像的黄昏

偶像的黄昏

从金庸到“金庸酒”——兼谈金庸与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的难产

一、金庸的家世和道路

二、金庸的思想世界

三、四个精神源头

四、没有结束的话

另一个李敖

李敖不过是一个“认时务的文人”

李敖:只剩下一个“俗”字

“二花脸”:李敖的最佳角色

张元济:力倡“中华民族的人格”

“羊性”“狼性”与心中的“鬼子”——我看《鬼子来了》

打翻的五味瓶——中国人走近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

一、鲁迅:“我不愿意如此”

二、林语堂:与诺贝尔的擦肩

三、老舍:亦真亦假的传闻

四、沈从文:已经敲响大门

五、北岛:等待桂冠

六、巴金:文学倒在其次

七、李敖:孤岛的狂言

八、高行健:“新的道路”

向继东和《湘声报》“文化·沧桑”副刊——兼说影响过中国历史的副刊

亵渎神圣——对两次王朔现象的一点思考

“那是揭开就会流血的伤疤”

吕荧是一面镜子

文化的底气

毋忘史家的传统

一个中断的学统

过去的中学

原谅与忏悔

“死别幽梦已茫茫”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

出版界需要道德承担吗?

卖书岂能不知书?

学术论文“新八股”

爱因斯坦怎样走近中国?

诗人流年不似水

那盏灯熄了

对巴金也要说真话

何兆武的《文化漫谈》

废除科举制百年祭

苏珊·桑塔格的意义

“不能不喜爱‘傻瓜’和‘学生腔’”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贫富之间的个人所得税

和余世存关于《非常道》的对话

比206个县无律师更重要的

重要的是培育社会理性——与崔卫平对话

大学生“陪读”现象的忧思

大学生平均年消费超万元背后

丘成桐呼唤大学生做学问的热情

“高校改名热”的误区

研究生失业不是偶然的

“有知识、没文化”现象之忧

高校学费岂能不顾国情

公众为什么厚“丘”薄“杨”?

“象牙塔”为何沦为“重灾区”?——从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的感慨说起

“艺考热”背后的明星梦

呼唤人的教育——读《沙坪岁月——重庆南开校园回忆录》

高考:莫把手段当目的

“救救孩子”:教育不公成为众矢之的

是谁夺走了孩子天真的童言?

金钱可以买来道德吗?

“创建文明城市”能靠背诵吗?

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迷信

“县一中模式”还要行多远?

语文不是脑筋急转弯

发现廿八都(增订版)

发现廿八都【增订版】

引言

一、千年古道

1.仙霞古道

2.清湖码头

3.“挑浦城担”

4.鸡鸣三省

二、繁华如梦

1.集镇的形成

2.“四大家族”

3.“天灯”的熄灭

三、“世外桃源”

1.仙霞“桃花源”

2.“枫溪十景”

3.山中风俗

4.山歌·剪纸·木偶戏

5.多神信仰

四、雄关天险

1.仙霞关

2.枫岭关

3.“古来守关人,豪杰存有几?”

4.“拱手奉山河”:郑成功遗恨廿八都

5.耿精忠兵出仙霞关

6.从石达开到刘家福

7.红军两打廿八都

8.郁达夫的见证

9.抗日战争:最后的繁荣

10.105师鏖战仙霞关

11.无可奈何花落去

五、神秘面纱

1.地名之谜

2.“廿八都官话”之谜

3.“百姓”之谜

4.建筑风格之谜

5.幸存之谜

6.撩开神秘面纱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