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刘胡兰传 红色经典阅读丛书 革命传统教育读本 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电子书

孩子不爱读红色主题图书?想过为什么吗?编者认为一是没选到好书;二是孩子读不懂(缺少指导、有障碍)。 同类书版本较多,这版更适合中小学生。 ★名家底本(紧扣教学) 专家审定。 以“课本中的英雄课外读”的角度,纳了课文中提到的、大纲中要求的、考试时可能会考到的经典作品15部。由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主编、统编本中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王本华领衔审定。

售       价:¥

纸质售价:¥29.30购买纸书

2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马烽著

出  版  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01

字       数:21.1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中小学教辅 > 中小学阅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刘胡兰传》是一部记录刘胡兰生平的传记体小说,作品全面地记录了以刘胡兰为代表的云周西村民们共同与阎锡山的军队斗智斗勇、与日本鬼子机智周旋、与土豪地主分田斗争的故事,显示了对敌斗争的复杂性、残酷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屈抗争。作品一方面刻画了刘胡兰坚强勇敢的性格和一心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贡献的热情;另一方面也真实再现了晋中平川的风俗民情和抗争历史,既是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雄故事,也是人民争取解放的慷慨颂歌。<br/>【推荐语】<br/>孩子不爱读红色主题图书?想过为什么吗?编者认为一是没选到好书;二是孩子读不懂(缺少指导、有障碍)。 同类书版本较多,这版更适合中小学生。 名家底本(紧扣教学) 专家审定。 以“课本中的英雄课外读”的角度,纳了课文中提到的、大纲中要求的、考试时可能会考到的经典作品15部。由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主编、统编本中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王本华领衔审定。 专为中小学生定制,配套阅读方法和计划,读好整本书。 本书邀请一线名师指导阅读:书前配有【阅读策略、阅读规划、导读】;书中配有【精读批注、无障碍阅读】;书后附有【知识考、延伸阅读】。导读深浅出,知识考清晰、实用,助力学生读透整本书。 高品质出版,名师诚意推荐。 智慧熊团队坚持品质出版,严把编校、装帧设计、印刷质量关。实力雄厚的编委会(专家、学者、教研员、名师)在更高的站位统筹全局。 本书获得各方名师诚意推荐,且选“献礼百年——红色主题儿童图书展”百种书目名单。 新中国的成立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这条路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一个共同的崇高理想而英勇地斗争过,刘胡兰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年仅15岁的烈士用她年轻的生命,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用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刘胡兰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这种精神对当代青少年行励志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具有现实意义。<br/>【作者】<br/>马烽(1922—2004),原名马书铭,曾用笔名阎志吾、孔华联、莫韵。1922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市,1938年加抗日游队,1940年延安鲁迅艺术学校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1942年始发表作品,曾任《晋绥大众报》主编,1956年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山西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著)、《刘胡兰传》,短篇小说《三年早知道》《我的个上级》以及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br/>
目录展开

走进红色经典 Zoujin Hongse Jingdian

如何阅读红色经典 Ruhe Yuedu Hongse Jingdian

前言

苦命的孩子

混乱的年头

月昏星暗夜

又一个混乱的年头

抗日队伍

新年新岁

人民的勤务员

娶新妈妈

一年级小学生

在阴暗的日子里

奇怪的客人

光荣的任务

一本“天书”

奶奶的“女儿经”

软骨头和硬骨头

两个小通讯员的死

挖掉敌人的耳目

枉费心机的奶奶

从胜利到胜利

两只金牙的故事

走出家门

一场风波

四十天的变化

第一个职务

奶奶之死

一双坏军鞋

见义勇为

当了区干部以后

难忘的一天

发动老长工

在第一次党员会议上

爱护伤病员

留在困难的岗位上

在黎明前

挑起千斤重担

给敌人以打击

敌人的报复

做最坏的准备

阴暗的早晨

在敌人面前

光荣之死

《刘胡兰传》附录

后记

知识考点 Zhishi Kaodian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