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打造高效能员工电子书

本书对打造高效能员工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思考,提出了一个核心、两个平衡、三个步骤、四个系统的“一二三四法则”,系统阐述打造高效能员工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摒弃虚功,扎根实用,紧扣国内企业的管理现状,回答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售       价:¥

纸质售价:¥27.40购买纸书

3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彭建辉,肖洪广

出  版  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字       数:138.9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管理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战略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强企,战略能强企,企业文化也能强企,这三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被人忽视了的联系,将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行为”,企业的成败归根结蒂取决于企业行为。本书剖析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为人们提供一个建设企业文化的更为系统、更为有效的方法。<br/>【推荐语】<br/>本书对造高效能员工问题行了系统化思考,提出了一个核心、两个平衡、三个步骤、四个系统的“一二三四法则”,系统阐述造高效能员工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摒弃虚功,扎根实用,紧扣国内企业的管理现状,回答了企业文化的内涵。<br/>【作者】<br/>彭建辉,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资深管理顾问,管理学硕士。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应用研究,就有十年以上的企业中高层管理阅历,具有丰富的管理咨询和实战培训经验,尤其擅长咨询式培训。主张通过培训将企业管理实用方法和经验传递给企业。服务过的企业包括广东移动、中山移动、中信*中信、美的集团等。 肖洪广,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长期供职于工商银行。<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一章 企业成长困局的解析

企业成长的四大陷阱

1.意外事件(天灾人祸)

2.冒进行为(盲目扩张、赌徒行径)

3.铤而走险(用不正当手段赚钱,甚至丧尽天良)

4.能力有限(缩手缩脚,管理无方)

企业做的那些荒唐事

1.标语和口号

2.企业文化就是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方法就是搞员工活动

3.企业文化就是搞品牌文化

困局源于误会

回到正轨,聚焦行为

1.企业文化的真实面貌

2.目的和铁律

3.关键在于行为

第二章 牛企的行为规律

牛企的做法———你所不知道的规律

1.认准生存的规律

2.坚持本业

3.让理念更具实效

围绕目的统一行为

1.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2.功成事遂,员工皆谓,我自然

3.普通企业没有做的事

老板要做好的几件事

1.老板要做好的四件事

2.让机制成为老板

打造高效能员工———工作开展思路

1.建设内容的多选题

2.建设过程的三部曲

第三章 高效执行系统———服从的员工

简化系统

1.简化机构

2.简化沟通

3.简化制度

利用权威

1.等级和礼仪

2.头衔

3.衣着

错了也要坚持

细节决定成败

麦当劳的成功秘诀

第四章 强力灌输系统———忠诚的员工

七种方法留住员工的心

1.员工利益承诺与兑现体系

2.语言(听觉)洗脑

3.视觉洗脑

4.行为洗脑

5.领导带头

6.榜样示范

7.典型震慑

IBM的宣传方法

迪士尼的灌输体系

第五章 能力培养系统———能干的员工

国内企业的培训现状

1.认识不够

2.重视不足

3.与需求脱节

4.培训手段粗放

能力培养体系的系统规划

1.方案原则

2.内容规划

操场和战场

1.操场体系

2.战场体系

人才梯队建设

第六章 特质培养系统———高效的员工

打造创新特质的六个环境

1.自由、宽松的环境———灵感和好奇心的沃土

2.培养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3.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冒险精神的来源,自信和激情的保障

4.尊重个体,重视团队———激情和动力的必要来源

5.良好的创新机制———动力的基础

6.强于创新的社会教育制度———能力、思维以及个性的综合解决方案

识别创新机遇,激发创新动力

1.接近顾客

2.“死亡” 竞争

谷歌的创新之路

第七章 让企业脱胎换骨

提炼理念

1.企业文化诊断

2.企业文化分析

3.简单有效的方法

界定行为

1.将理念分解为精神

2.将精神分解为行为

3.改进关键流程,对行为进行固化

塑造行为

1.搭建运行平台

2.设定激励机制

3.实施变革

编辑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