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护理基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52.00购买纸书

6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胡慧,石国凤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6-01

字       数:23.6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征订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从中医防治和护理原则、经络腧穴概要、一般护理、常用辨证施护方法、体质调护、运动养生与康复法、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各方面全面阐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概念的一步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学术内核,“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的原则以及中医传统文化组织教材内容,每章精选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内容的引例和例题,章前和节后呼应,一方面便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同一案例不同角度问题的思考。注重引例和例题与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一致性,让学生切身体会所学知识在自己专业工作中的作用。教材中应用图表多、学习辅助材料多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并在实践技能部分辅以大量的图片示意讲解,帮助学生认知、分析和理解事物。<br/>【作者】<br/>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护理学科带头人。兼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百名优秀中医护理标兵。 从事护理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在老年病护理和护理教育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主持和参与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5项。“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荣获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抗痴呆中药复方筛选体系的建立及温胆汤改良方作用研究”获武汉市科技步二等奖,“温胆汤改良方对AD细胞模型JNK、c-jun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中庸'思想与护士形象美”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护理伦理学》、《中老年营养与食疗学》主编,《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针刀护理学》副主编。<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丛书编委会

编写说明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发展(1840年之前)

(一)原始社会时期——萌芽阶段(远古~前21世纪)

(二)夏至春秋时期——起源阶段(前21世纪~前475年)

(三)战国至东汉时期——初步形成阶段(前475~220年)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发展阶段(220~960年)

(五)宋金元时期——充实阶段(960~1368年)

(六)明清时期——成熟阶段(1368~1840年)

二、近代中医护理学发展(1840~1949年)

(一)中医护理的发展

(二)中医办学的发展

(三)创办中医院

(四)护士队伍的形式

三、现代中医护理学发展(1949年至今)

(一)中医护理的起步阶段

(二)中医护理的发展阶段

(三)中医护理的发展展望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施护

第二章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一)增强体质,增强正气

(二)顺应四时,避邪防害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二)控制传变

第二节 扶正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单独使用

二、扶正与祛邪合并使用

三、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

第三节 护病求本

一、正护法

二、反护法

(一)热因热用

(二)寒因寒用

(三)塞因塞用

(四)通因通用

第四节 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

一、同病异护

二、异病同护

第五节 标本缓急

一、急则护其标

二、缓则护其本

三、标本同护

第六节 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

二、补其不足

第七节 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第三章 经络腧穴概要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四)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

(五)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三、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与分布概况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四、十二经脉附属部分

(一)十二经别

(二)十二经筋

(三)十二皮部

五、十五络脉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二)奇穴

(三)阿是穴

三、腧穴的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四、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穴

(五)八脉交会穴

(六)下合穴

(七)背穴

(八)募穴

(九)八会穴

(十)交会穴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第三节 十四经脉及常用腧穴

一、十四经穴

二、经外奇穴

第四章 病情观察

第一节 病情观察概述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

(一)为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判断疾病的转归预后

(三)及时发现危重症和并发症

(四)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

二、病情观察的原则

(一)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病情观察

(二)具备高尚的医德

(三)掌握证候传变规律

三、病情观察的方法

(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

(二)运用辨证方法分析病情

第二节 病情观察的内容

一、一般状况

(一)神

(二)色

(三)形态

(四)寒热

(五)睡眠

(六)饮食口味

(七)皮肤

(八)痰

(九)二便

(十)妇女经带

二、主要症状

(一)咳喘

(二)疼痛

(三)呕吐

三、舌象

(一)舌诊的原理

(二)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常见舌象及临床意义

四、脉象

(一)脉诊的部位和脏腑对应区

(二)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正常脉象

(四)常见病脉及主病

第五章 生活起居护理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的原则

一、顺应四时,调阴阳

(一)四时养生

(二)阴阳平衡

二、起居有常,适劳逸

(一)作息规律

(二)劳逸适度

三、环境适宜,避时邪

(一)环境舒适

(二)审时避邪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的方法

一、环境护理

(一)病室安置

(二)病室整洁

(三)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四)温、湿度适宜

(五)光线适宜

二、睡眠护理

(一)睡眠的时间

(二)睡眠的环境

(三)选择合适的卧具

(四)睡眠促进与宜忌

三、口腔护理

(一)促进口腔健康和预防口腔溃疡

(二)减轻口腔异味

(三)消炎止痛

四、皮肤护理

(一)清洁护理

(二)压疮护理

(三)皮肤 痒护理

(四)皮肤皲裂护理

五、衣着护理

(一)顺应四时

(二)舒适得体

六、二便护理

(一)大便护理

(二)小便护理

第六章 情志护理

第一节 情志护理概述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一)情志正常,脏气调和

(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

二、情志护理的原则

(一)诚挚体贴,无微不至

(二)因人施护,有的放矢

(三)避免刺激,稳定情绪

(四)乐观豁达, 情养性

三、七情致病的预防

(一)清静养神

(二)情志舒畅

(三)修身养性

(四)平和七情

第二节 情志护理的方法

一、说理开导法

二、释疑解惑法

三、移情易性法

(一)音乐移情法

(二)琴棋书画移情法

(三)运动移情法

四、情志相胜法

(一)惊恐疗法

(二)悲哀疗法

(三)激怒疗法

(四)喜乐疗法

(五)思虑疗法

五、暗示法

(一)语言意示

(二)借物意示

(三)心理暗示

六、顺情从欲法

第七章 饮食护理

第一节 饮食护理概述

一、食物的性能

(一)四性

(二)五味

(三)归经

二、饮食调护的原则

三、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

(一)饮食有节,按时定量

(二)调和四气,谨和五味

(三)饮食清洁卫生

(四)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配伍禁忌

第二节 常见病证的饮食护理

一、肺系病证的饮食护理

二、心脑病证的饮食护理

三、肝胆病证的饮食护理

四、脾胃病证的饮食护理

五、肾膀胱病证的饮食护理

第三节 特殊人群的饮食护理

一、特殊人群的特性

二、孕产妇的饮食护理

(一)常规护理

(二)特殊护理

三、儿童的饮食护理

(一)常规护理

(二)特殊护理

四、老年人的饮食护理

(一)常规护理

(二)特殊护理

第八章 中药用药及护理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五)毒性

二、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二)用药禁忌

(三)剂量

三、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二)清热药

(三)泻下药

(四)风湿药

(五)化湿药

(六)利水渗湿药

(七)温里药

(八)理气药

(九)消食药

(十)驱虫药

(十一)止血药

(十二)活血化瘀药

(十三)化痰药

(十四)止咳平喘药

(十五)安神药

(十六)平肝息风药

(十七)补虚药

第二节 方剂基本知识

一、组方原则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三、常用的剂型

(一)汤剂

(二)散剂

(三)丸剂

(四)膏剂

(五)丹剂

(六)酒剂

四、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

(二)泻下剂

(三)清热剂

(四)温里剂

(五)补益剂

(六)安神剂

(七)开窍剂

(八)理气剂

(九)理血剂

(十)治风剂

(十一)治燥剂

(十二)湿剂

(十三)痰剂

(十四)消食剂

第三节 汤药煎煮法

一、煎药器具

(一)适宜器具

(二)禁忌器具

二、煎药用水

(一)水质

(二)水量

三、煎前泡药

四、煎药火候

五、煎药时间

六、特殊煎煮法

(一)先煎

(二)后下

(三)包煎

(四)另煎

(五)化

(六)冲服

(七)泡服

(八)煎汤代水

第四节 中药用药方法

一、内服法

(一)服药时间

(二)服药方法

(三)服药温度

(四)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

二、外用法

(一)膏药的用法与护理

(二)油膏的用法与护理

(三)掺药的用法与护理

(四)鲜药捣敷的用法与护理

第五节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一、汗法及其护理

(一)概述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护理方法

二、吐法及其护理

(一)概述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护理方法

三、下法的护理

(一)概述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护理方法

四、和法的护理

(一)概述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护理方法

五、温法的护理

(一)概述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护理方法

六、清法的护理

(一)概述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护理方法

七、消法的护理

(一)概述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护理方法

八、补法的护理

(一)概述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三)护理方法

第六节 中草药中毒的处理方法

一、中草药中毒一般处理原则

(一)快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二)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和解毒

(三)支持疗法

二、中草药中毒的一般护理

(一)病情观察

(二)生活起居护理

(三)饮食护理

(四)情志护理

(五)健康指导

三、常见中草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解救护理

(一)半夏中毒

(二)乌头类中毒

(三)洋金花中毒

(四)巴豆中毒

(五)白果中毒

第九章 常用辨证施护方法

第一节 辨证施护的程序

一、运用四诊方法收集病情资料

二、运用辨证方法辨明证候类型

三、在中医护理原则指导下采取护理措施

四、及时客观评价做好护理记录

五、运用中医养生康复知识进行健康教育

第二节 八纲辨证施护

一、表里辨证施护

(一)表证辨证施护

(二)里证辨证施护

(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四)半表半里证

二、寒热辨证施护

(一)寒证辨证施护

(二)热证辨证施护

(三)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三、虚实辨证施护

(一)虚证辨证施护

(二)实证辨证施护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四、阴阳辨证施护

(一)阴证辨证

(二)阳证辨证

(三)阳证、阴证施护

(四)亡阴证辨证

(五)亡阴证施护

(六)亡阳证辨证

(七)亡阳证施护

第三节 脏腑辨证施护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施护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护理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施护

(一)肺与大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施护

(一)脾与胃病辨证

(二)脾与胃病护理

四、肝与胆病辨证施护

(一)肝与胆病辨证

(二)肝与胆病护理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施护

(一)肾与膀胱病辨证

(二)肾与膀胱病护理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施护

一、卫分证辨证施护

(一)卫分证辨证

(二)卫分证护理

二、气分证辨证施护

(一)气分证辨证

(二)气分证护理

三、营分证辨证施护

(一)营分证辨证

(二)营分证护理

四、血分证辨证施护

(一)血分证辨证

(二)血分证护理

第十章 体质辨识与护理

第一节 体质概述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因素

(四)环境因素

(五)情志因素

(六)饮食因素

(七)疾病因素

(八)药物因素

三、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第二节 体质的辨识与调护

一、体质辨识

二、中医九种体质的特征及调护

(一)平和质

(二)气虚质

(三)阳虚质

(四)阴虚质

(五)痰湿质

(六)湿热质

(七)血质

(八)气郁质

(九)特质

第十一章 传统运动养生法

第一节 传统运动养生法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功用

四、注意事项

(一)练功前

(二)练功时

(三)练功后

(四)其他

第二节 常用传统运动养生法

一、太极拳

二、八段锦

三、五禽戏

四、易筋经

第十二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节 灸法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灸法的分类

(三)操作方法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1)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第二节 拔罐法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罐具种类

(三)罐法分类

(四)常见拔罐法应用

(五)起罐法

(六)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2)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第三节 刮痧法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刮痧板的种类

(三)刮痧介质

(四)刮痧法分类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3)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第四节 经穴推拿技术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介质种类

(三)常见疾病推拿部位和穴位

(四)推拿手法分类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4)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第五节 耳穴贴压技术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耳郭的表面解剖

(三)耳穴的分布

(四)耳穴贴压技术处方选穴原则

(五)常用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六)常用耳穴贴压手法

(七)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5)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第六节 穴位敷贴技术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常用敷贴方法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6)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第七节 中药热熨敷技术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药物剂型分类

(三)操作方式分类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7)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第八节 熏洗法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熏洗工具的种类

(三)熏洗法的分类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8)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第九节 足疗法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足疗器的种类

(三)足疗法按摩手法分类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9)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第十节 放血疗法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二)放血疗法的分类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实训

(一)用物准备

(二)护理评估

(三)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图12-10)

(四)注意事项

(五)评价标准

(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