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电子书

青年学者潘家恩十年脚步和汗水写成,充满温度的乡村建设作品!钱理群、温铁军亲笔作序,戴锦华、汪晖、孙歌、赵月枝、贺雪峰、贺照田鼎力推荐!

售       价:¥

纸质售价:¥88.50购买纸书

7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潘家恩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31

字       数:132.1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社会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尝试突破传统叙述框架,以“实践者-研究者”为独特视角,利用研究者长期参与当代乡村建设一线实践的经历,以整体性视野破历史与当代实践在时空与叙述上的割裂,将20世纪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及现代化、全球化等宏观背景结合起来,重新梳理乡村建设的逻辑起与百年脉络,系统展现不同时期各种形式乡村建设的整体面貌,并对其背景脉络、经验机制、困难张力等行分析与反思。与此同时,在写作方法上尝试融合人文与社科两种风格,把书写者的事实在场、动态存在与话语权力还原为乡村建设整体脉络的组成部分,在经验与时代、自我和他者的密切结合与互动中,促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以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角度与丰富空间。<br/>【推荐语】<br/>青年学者潘家恩十年脚步和汗水写成,充满温度的乡村建设作品!钱理群、温铁军亲笔作序,戴锦华、汪晖、孙歌、赵月枝、贺雪峰、贺照田鼎力推荐!<br/>【作者】<br/>潘家恩 1981年生于福建宁德,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常务理事、《卢作孚研究》副主编等。自2001年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至今已有二十年,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区域统筹。在Cultural Stud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放时代》《人民日报》等处发表文章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乡村建设脉络机制研究”等课题,联合主编国家“十三五”重图书《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br/>
目录展开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一直面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

序二“另一个世界就在这里”

推荐语

导论 为何说与怎样讲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缘起

2.先行研究

3.三种倾向

二、思想资源

1.文化研究的脉络自觉与实践传统

2.波兰尼与双向运动视野

三、特点方法

1.经验的“在场”

2.跳出乡建看乡建

3.“另类”书写

第一章 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

一、他毁+自毁:乡建视野下的百年激进

1.“激进”讨论简要回顾

2.双重破坏中的“去脉络”进程

3.重思“激进”

二、百年乡村破坏:激进化的后果与动力

1.“三要素”的多形式外流

2.稳态乡村秩序的改变

3.“乡/土”作为问题与对象

三、作为回应与探索的百年乡村建设

1.“三农”辩证法

2.乡村的多元化反应

3.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

四、小结

第二章 脱嵌之后: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与现实空间

一、乡土社会的保护与重建

二、乡村建设的多重源起

1.乡村破坏的自救与救济

2.乡土力量的发现与再现

3.建设思潮的反思与落地

三、案例讨论:社会生态农业的兴起

1.乡建“进城”与市民“下乡”

2.当自圆其说“捉襟见肘”

3.遮蔽与再现

专栏21:一个支农队员眼中的“乡建时代”

四、小结

第三章 从自发到自觉:乡村建设的思想资源与曲折实践

一、大变动时代的自觉

1.从“西化”到“现代化”

2.“走不通”后的自觉

3.本土与外来

专栏31:传承与创新———山东乡村建设试验中的乡学村学

二、悖论性展开

三、案例讨论:“再乡土化”的教育探索

1.“新民”时代

2.“作新民”的乡土遭遇

3.“遭遇”后的反思与创新

专栏32: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农民培训

四、小结

第四章 不只建设乡村:乡村建设的形态、原则与内容

一、群体性存在与多样化生存

1.从黄展云和傅柏翠说起

2.“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

专栏41:延安的乡村建设实践

3.乡村建设的复杂光谱

专栏42:全国乡村建设部分机构列表(1926—1937)

二、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1.人民生计为本

2.互助合作为纲

3.多元文化为根

三、案例讨论:当代乡村建设五大体系

1.学生下乡 教育支农

专栏43:国立中山大学乡村服务实验区公约、大学生支农队纪律歌

2.农民合作 改善治理

专栏44:从“哭着维权”到“笑着乡建”———南塘兴农合作社的冲突转化

3.社会农业 城乡融合

4.工友互助 尊严劳动

5.大众参与 文化复兴

四、小结

第五章 多重回嵌:乡村建设的目标与内涵

一、重建整体性视野

1.重思经济

2.作为生活样法的文化

二、回流与回嵌

专栏51:从“土匪窝”到“新中国缩影”———北碚历史乡建启示录

三、案例讨论:整体视野下的当代农民合作实践

1.“经济”组织的历史脉络与宏观背景

2.“经济”现象的社会制约与文化影响

专栏52: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

3.从专业合作到综合合作

专栏53: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的发展历程

四、小结

第六章 张力之中:乡村建设的矛盾与限定

一、“众目睽睽”与“左右为难”:乡村建设的批评

1.“右翼”批评

2.“左翼”批评

3.当代批评再理解

二、多重之“难”

1.“去乡土”与“再乡土”:消长变化中的社会基础

专栏61:外部主体与乡土社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新都试验”

2.“农民化”与“化农民”: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双向互动

专栏62:穿越“象牙塔”与“泥巴墙”:刘老石的故事

3.“小仁政”与“大仁政”:乡村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内在张力

专栏63:“铁钩”与“豆腐”:梁漱溟20世纪50年代的曲折思想

4.生态“天花板”:有限地球时代的新制约

三、案例讨论:当代乡村建设生态实践的“力”与“困”

1.毛驴、牛及其他

2.农民的“选择”

3.技术的背后

四、小结

第七章 艰难的突围:乡村建设的认知坐标与“反向”实践

一、刻板化与浪漫化:理解乡村建设的双重障碍

1.威廉斯《乡村与城市》的启示

2.城乡中国的情感结构

3.“及物”的难度

专栏71:从“返乡书写”到“书写返乡”:当代乡村建设的文化实践

二、案例讨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传媒建构

1.大众传媒与“另类”实践

2.命名、修辞与想象

3.传奇与个案

三、行知新坐标:“反向”中的“返乡”

1.情绪的症候

2.“反向”的可能

3.新农人的“纠结”与行动

四、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一、何谓乡村建设

1.脉络与意义

2.内容与内涵

3.限制与张力

二、几点讨论

1.重思乡村建设与乡村革命

2.没有“乡建派”的乡村建设

专栏81: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一览表(1987—1997)

3.“擂台”还是“土壤”

专栏82:全球化危机与亚洲、拉丁美洲的乡村建设

三、不足·待续

参考文献

后记:不是辩护的理解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