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理念:卓越组织的原动力电子书

华为公司顾问田涛、正和岛总编辑陈为新作,从时代、企业、历史等多维度,详解《理念·制度·人》之“理念”。任正非为何说“思想权和文化权是企业的管理权”?企业如何用内部管理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古今中外众多卓越组织胜仗的底层规律和密码是什么?本书或许可以给你一些解答。 本书作者分析论证,企业和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是市场的、技术的、产品的、组织的方方面面,更是来自理念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深刻挑战。企业的战略困境,大多源自于此。

售       价:¥

纸质售价:¥51.70购买纸书

13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田涛,陈为,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2-08-01

字       数:20.0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管理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企业为什么能做强?  华为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危机管理经典标本,一个一个的内外危机把任正非逼成了独具风格的商业思想家。这个以强大的思想能量和理念领导力管理企业的人,以其卓有成效的管理实验与管理实践启示人们:理念是一切优秀组织的原动力。 除了华为和任正非,众多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的经历也证明:组织的理念体系,决定了一个组织到底能走多快、走多远,决定了一家企业的兴衰存亡。 本书从东西方历史、文化、哲学、企业管理等多元视角,系统解析了理念与组织成长的辩证逻辑,并以华为公司为主要案例,阐述了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与内在机理,突出论证了“组织的理念发育和成熟于危机”这一命题,以期让更多企业家和管理者真正认识到理念之于组织命运的独特价值。<br/>【推荐语】<br/>华为公司顾问田涛、正和岛总编辑陈为新作,从时代、企业、历史等多维度,详解《理念·制度·人》之“理念”。任正非为何说“思想权和文化权是企业大的管理权”?企业如何用内部管理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古今中外众多卓越组织胜仗的底层规律和密码是什么?本书或许可以给你一些解答。 本书作者分析论证,企业和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是市场的、技术的、产品的、组织的方方面面,更是来自理念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深刻挑战。企业的战略困境,大多源自于此。<br/>【作者】<br/>田涛,华为公司顾问。著有《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理念·制度·人》《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等论著,主编有《枪林弹雨中成长》《厚积薄发》《黄沙百战穿金甲》《迈向新赛道》《一人一厨一狗》《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华为访谈录》等华为系列案例图书。 陈为,正和岛副总裁,总编辑。带领“正和岛”公众号成为近300万用户订阅的财经大号、中国极具价值的财经新媒体之一。策划主编《胜仗:常胜团队的成功密码》《化:企业家自述40年成长心法》《N种可能:28个改写命运者的关键时刻》等多本经管图书。 <br/>
目录展开

序一 千江有水千江月:关于企业家理念与普适价值观的几则断思

序二 阅读是个体的改革开放

第一篇 时代启示录: 以理念之光穿越危机

01 企业家精神是应对经济衰退的根本力量

02 危机时期,拒绝悲观主义

03 企业家天生是“贱命”,要永远和不确定性做斗争

04 栖息在桥上还是彼岸: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05 浪中行舟: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六个悖论

06 用大视野看清共同富裕

07 寒流之中,唯有“梅花型企业”才能生存

08 以内部管理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经济政治周期的不确定性(上) ——关于全球经济政治周期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漫论

09 以内部管理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经济政治周期的不确定性(下) ——论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生产力

第二篇 华为启示录: 以理念之力驱动组织

10 悲观主义者做不了组织领袖

11 华为为什么总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12 恐惧是变革的最大动力

13 任正非的“力出一孔”与“一桶糨糊”

14 信念是一切优秀组织的精神基石

15 信仰是品牌的灵魂

16 一流企业家的“三观”

17 企业经营的本质

18 警钟:慎言海外大并购

第三篇 历史启示录: 以理念之火引领未来

19 人类历史演进中的四个苹果

20 文化沉思录:胜利属于叛逆者

21 企业家为什么要读历史?

22 《庄子》里的工匠故事

23 草根刘邦为何能取天下?

24 卜式:中国商界的另类典范

25 曾国藩的干法与活法

26 《1921》中的领导力密码

27 1929,大萧条启示录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