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电子书

当下,STS(这里是指那种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而非传统的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意义上的STS)已经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跨专业、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了。

售       价:¥

纸质售价:¥29.50购买纸书

1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杨舰,刘兵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5-01

字       数:26.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社会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本书是2009年“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国际论坛的论文结集。全书围绕着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社会运行机制这两个紧密关联且引人关注的话题,从国际比较的视野中展深的个案分析。书中各文视角独特、分析缜密,反映了近年来学界在相关研究中的新思考、新动态,对国内外关心同类问题的社会各界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br/>
目录展开

序:走向与国际接轨的STS研究

第一编

面向公众的公共科技服务及其体系建设

一、公共科技服务及其体系建设提出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二、面向公众的公共科技服务:为民所有、为民所享、为民所为

(一) 公共科技服务的内涵与结构

(二)公共科技服务的价值:实现科技工具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

三、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及其建设

(一) 政府主导的双层公共科技服务系统

(二) 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含义及其构成

(三) 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及建议

中国科学传播的模型与立场

一、科学传播的分类

二、大科学时代科学传播理念需要增加维度

三、一阶科学传播与二阶科学传播

四、不要对科学共同体抱太多幻想

五、公众参与科学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科学传播与普及——兼论科普文化产业

一、导言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

四、生活科学——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分析引出的一个概括

(一) 与生活基本需求密切关联(basic living demands)

(二)强调可用性和直接感知强调可用性和直接感知(accessibility and perception)

(三) 与社会知识密切联系(social knowledge)

(四)将实用和工具作用置于优先(instrumental and practical results)

(五) 与文化传统底蕴内在相关(cultural tradition)

五、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和生活科学

六、三管齐下,促进科学传播普及

七、科学与文化以及科普文化产业

八、《铁臂阿童木》:一个成功案例的回顾

(一) 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对科学发展的未来想象

(二) 从漫画到动画,技术创新开拓成功之路

(三) 从工作室走向广阔社会,商品化计划推动产业发展

(四) 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文化和产业的代言人

九、结语:对科普与文化产业结合(科普文化产业)的再思考

部分前期工作和相关文献

元代华夏与伊斯兰天学交流接触之六问题

一、耶律楚材与丘处机在中亚的天文活动

二、马拉盖天文台上的中国学者是谁?

三、双语的天文学文献

四、札马鲁丁以及他送来的七件西域仪器

五、回回司天台上的异域天文学书籍

六、伊斯兰天文学对郭守敬及其仪器有无影响?

欧美科学传播模式概述

一、权威解说模式下的科学传播

(一) 科学建制化与科学传播

(二) 权威解说模式

二、对传统模式的修正

(一) 非正式观念转变模式

(二) 社会表现理论

(三) 内省模式

(四) 传播连续区模式

三、媒介独立化背景下的科学传播

(一) 科学传播的媒介化

(二) 互动模式

(三) 网络模式

(四) 科学媒介化

参 考 文 献

英国的科学与公众的关系解析:以生物技术为例

一、概述

二、生物技术与公众的关系

(一) 科学家的主观性使得公众受到某种程度的蒙蔽

(二) 两面性说明科学家对公众是不诚实的

(三) 政府作为科学的支持者限制了公众的选择

(四) 小结

三、几个典型项目所涉及的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 英国基因观察(Gene Watch UK)

(二) GM Nation 辩论

(三)从CSOs对于参与科学(participation in science)的认识

四、总结

日本科学技术传播的两个趋势

从“阿童木”到“娜乌西卡”——日本动漫中的科学观及其变迁

一、手塚治虫与《阿童木》

二、《阿童木》与日本战后的科学观

三、宫崎骏与“娜乌西卡”

四、“娜乌西卡”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科学观

五、从“阿童木”到“娜乌西卡”——自然观与科学观的变迁

(一)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

(二)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从“科普”到“科文”:商务印书馆50年来的科学传播

《东方杂志》与“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04—1932)

一、《东方杂志》的概况

二、20世纪早期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大型综合性期刊

三、《东方杂志》刊载“相对论”的有关内容

四、《东方杂志》传播“相对论”的特点

(一) 文章数量较多,读者群相对较为广泛

(二) 转口日本自然科学知识

(三) 学术价值高同时兼顾科普

(四) 传播形式丰富多样

五、从《东方杂志》的内容看“相对论”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几个阶段

六、结语

在科学传播中何以要关注“地方性知识”?——以内蒙古的科技传播为例

一、对内蒙古地区科普理念和实践的考察和反思

二、在内蒙古地区科学传播中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三、结论

华北农村饮水井的社会文化分析

一、近代华北农村饮水井与村落

二、建国以来华北农村饮水井与村落社会的变迁

三、使用价值之外的水井

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看新疆坎儿井申遗

一、反思现代化,尊重地方性

二、坎儿井的工作原理及其申遗现状

三、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看坎儿井申遗中的问题

(一) 重申遗轻文化。

(二) 重绩效轻原生态。

四、小结

另类的科学与另类的发展——印度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的科学观与发展观

一、喀拉拉邦及KSSP简介

二、KSSP的科学观

(一) 正确的运用科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 反对科学技术的滥用

(三) 科学是一种广义的知识体系

(四) 人人都是科学家

(五) 科学为了社会革命

三、KSSP的发展观

(一) 发展的目的是为满足人的需要

(二) 发展要以人为本

(三) 反对大规模生产

(四) 反对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

(五) 倡导另类发展之路

四、结语

第二编

科技决策过程中政府与科学界的互动研究——对“863”计划的个案分析

一、“863”计划提出的国内外背景

(一) “863”计划提出的国际背景

(二) 国内关于高技术的讨论

二、“863计划”提出时科学家与政府的互动

三、“863”计划制定时科学家与政府互动的焦点

(一) 该不该发展

(二) 全面发展还是有限发展

四、“863”计划形成的互动特征

(一) 上下互动的制定模式

(二) 动态发展的实施模式

(三) 政府为主导,科学家决策的管理模式

伦理学可以如何影响纳米技术发展的政策

一、迎接纳米“福音时代”

二、福音之外的警告

三、政府管理层对纳米技术潜在风险的回应

(一) 美国

(二) 英国

(三) 欧洲

四、是纳米伦理学出场的时候了!

五、小结

从“挑战者”号事件看技术专家在风险决策中的作用

一、“对称性分析”的启示及其限度

二、一种可能的微观的决策分析模式

三、技术专家在风险决策中的角色及其限度

四、结论与反思

拉赫京对俄罗斯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的贡献

一、对俄罗斯国家科技政策的先期预设

二、对俄罗斯国家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

三、对“优先发展方向政策”的设计

四、对“创新政策”的设计

五、结论

参 考 文 献

从中国核电发展看有关风险问题的公共政策制定

一、风险:重要的公共议题

二、风险意识与政策制定的关系

三、公众议程与政策制定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中国核电发展中的公共政策议程

(一) 案例介绍

(二) 风险意识的互相交流

(三) 上书模式和外压模型的运用

日本学术会议提出的原子能三原则与原子能基本法的成立

20世纪70年代中国彩电制式的选择

一、选择过程中的政治考量

二、选择过程中的技术考量

三、技术与政治之间的权衡

附录:

作为社会和文化创新的移动技术——基于OLPC项目的反思

社会科学在英国科技政策中的角色

一、英国科学政策的当代史

二、科学技术政策中的“新”社会科学

(一)高技术幻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早期

(二)政策对农业技术的影响(PITA)—20世纪90年代晚期

(三) 基因组学创新研究中心(Innogen) 2002—2012

三、总结

美国、欧盟和中国转基因政策框架比较

一、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框架比较

(一) 政策基础

(二) 主管部门和相关法案

(三) 商业化管理

(四) 标识政策

二、政策分歧的原因探析

(一) 历史追溯

(二) 政策背后的价值理念

三、中国政策的特点与完善

超越ELSA研究框架——以英国基因组学的社会研究网络为例

一、ELSA研究框架的确立及其批判

二、英国的基因组学研究网络与研究范式的重建

三、超越ELSA研究框架

肯尼迪总统科学顾问威斯纳与美国军备控制政策

一、威斯纳生平简介与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威斯纳从军事技术专家到军备控制专家的转变

三、帕格沃什会议对威斯纳的积极影响

四、地震监测和卫星侦察技术对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促进作用

五、肯尼迪对威斯纳的信任与其他军备控制措施

六、结论

大学技术创新的界面突破与融合——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一、技术创新的界面互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新的过程

(一) 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新的历史背景

(二)第一阶段:作为局外人的技术选择——官学(研)

(三)、第二阶段:技术方案终被认可和支持——官学(研)

(四)第三阶段:政府支持的技术进步——“官—学研—产”界面融合的转折点

(五)第四阶段:成立校办企业推动产业化——官产学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新过程的界面互动分析

(一)在技术选择阶段,基于创新前景的技术选择是实现官产学研各界面融合的基础

(二) 技术研究和技术成果采用阶段,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流向对产学研的界面关系有重大影响

(三) 技术产业化阶段,各界面应通力合作,实现面向市场的持续创新

三、结论

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

一、政府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涵义与运行模式

(一) 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涵义

(二) 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组织模型

三、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政府作用机制

(一) 资金投入

(二) 风险规避

(三) 监督评价

四、基于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的案例分析

(一)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的组织模式

(二)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政府作用机制分析

五、结论

累计评论(条) 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