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夏季卷)电子书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进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

售       价:¥

纸质售价:¥23.30购买纸书

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邓正来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6-01

字       数:203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社会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这意味着西方思想家,甚或中国先哲的思考*不能代替当代中国人自己的思考,西方学者,甚或中国先哲的答案也绝不是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答案。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对中国问题本身的深度研究和理论关注。为此,我们必须从那种因“西方化倾向”所导致的“中国之缺位”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或“发现”中国。这里的“中国”绝不是1978年以前或更为久远的中国,而是与其有着历史性关联的世界结构中的当下中国;这里的“中国”也不只是地理或人口意义上的中国,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体现并承载着中国人之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的中国。显而易见,这里所讲的“中国”绝不是意识形态视野中的中国,亦不是中国传统知识视野下的中国,更不是西方知识视野下的中国,而毋宁是有待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予以认知并建构的一个伦理性的文明体。 为了引导中国学者加强对中国本身的理论研究,我们特设立了一个常规性的栏目:“主题研讨:重新发现中国”。本卷集中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不同中国问题展了深度研究:周晓虹《改革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变迁——有关中国经验的另一种解读》一文从“中国体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改革放30年社会心态变迁的轨迹,并解读了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呈现出鲜明的“边际”特征:即传统与现代的抗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杨光斌《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社会科学价值》一文则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国家的三条制度变迁路径,即英国一美国的商人阶层主导模式、法国一德国一日本的官僚体系主导模式、俄国一中国的政党组织主导模式,并根据这些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提出了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政党中心主义。常向群《“个人一社会一国家三分法模型”及其案例浅析——“江镇”的消失与“庙港社区”的崛起》一文则以一个中国社区城市化程(从“江镇”到“庙港社区”)为个案、以“个人一社会一国家三分法模型”为分析工具解读了当下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国社会是由个体、家庭和各种不同的单位为基础网络所构成,中国的社会关系是以“人情”为基础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制度看似非民主,但内在体系的灵活性使上下左右各种关系得以沟通,当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关系上出现冲突时,其特定的人文环境能提供某种机制,使各方在虚虚实实的磨合中创造出新的机遇。毋庸置疑,这三篇文章都是值得肯定的行中国深度研究的理论尝试。<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编委会

目录页

卷首语:重新发现中国

主题研讨:重新发现中国(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变迁——有关中国经验的另一种解读

一、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态及其近代嬗变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嬗变轨迹

三、边际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群像

四、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变迁趋势

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社会科学价值

一、英国—美国:商人阶层主导的制度变迁模式

二、法国—德国—日本:官僚体系主导下的制度变迁

三、俄国—中国:政党主导下的制度变迁

四、理论意义:从社会中心论到国家中心论

五、结语:寻求国家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的平衡

“个人—社会—国家三分法模型”及其案例浅析——“江镇”的消失与“庙港社区”的崛起

一、国家—社会两分法的模型与“个人—社会—国家三分法模型”

二、“江镇”的消失与“庙港社区”的崛起:一个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的个案研究

三、结语

学术专论

情性与礼义——荀子政治哲学的人性公理

一、情性与知能

二、势物

三、群分

四、礼义

五、心知

六、小结

从儒家悖论看正当对善的优先性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孝在儒家伦理中的优先性

三、窃负而逃的案例分析

四、正当之善的终极性

司法权能:法律程序理论的一种概念创作

一、法律程序学派的一个速写

二、司法权能概念的衍生

三、批判与转化中的司法权能概念

学术综述

统合主义与中国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

一、统合主义与中国“国家—社会”关系

二、统合主义与中国“政治—经济”关系

三、统合主义与中国政治发展

结语

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述评复旦高研院“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研究”国际圆桌论坛

一、本土化,抑或科学化?

二、定量研究,抑或定性研究?

三、事实,抑或价值?

四、民主,抑或共和?

“半乌托邦化”: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面相——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审视

一、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时空背景与传统

二、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本土化”策略

三、余论:“半乌托邦化”的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面相

论坛:“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研究”国际圆桌论坛

中国政治研究中的价值与事实

中国经验与政治学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一、中国政治的结构性变化

二、反思政治学理论

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政治学研究方法与中国政治学

一、中国政治学重建的意义与成就

二、中国政治学所面临的“节点性问题”

三、方法论问题的具体表现:四大不均衡

四、结论

关于我国政治发展战略的思考

农民政治行为的经典模式与超越

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学科、领域与问题

关于民主的理论思考

对“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研究”的若干思考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解释学视角

政治研究方法论的异化

政治解释学的意义

政治研究范式的转换

“结构性情景下的构建”:一个分析中国地方政治变迁的框架

一、两个主要的分析视角及其局限性

二、结构性情景下的构建:一个融通性的分析框架

三、结语

中国政治发展:理论分析与理论问题

一、经济驱动型政治发展: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

二、市场化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成就与困境

三、加强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建构

政治学群体的专业化是提升中国政治学水平的主要路径

关于乡村的故事:中国乡村政治研究的谱系学思考

重新思考中国公民社会及其发展路径

对于中国大陆政治学发展的初步观察

海外专论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重建传统——探求全球化和宗教及传统文化现代性的理论

宗教、人类学和现代化进程

宗教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

结束语

全球创造性经济中的另类知识产权体制

导言

数字版权管理的局限性

消费者隐私的损害

创新潜能的减少

内容保真性的损害

如火如荼的商业盗版

版权交易中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存在的巨大失衡

另类版权模式

数字内容的证费系统

作为另类版权的创作共享

版权与文化的商品化

版权的批判历史

版权和市场权力

版权和文化产业

进入因特网时代

每生产一块蛋糕,便伪造了一个微笑

版权与善的社会

现代化的自然法理论

阿尔色修斯

格劳秀斯:自然法

道德原理与论证

契约与个人同意

书评思考

探究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的深层原因——评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

经济繁荣之谜

自生能力

出路在哪里?

世俗时代的诸神对话——评查尔斯·泰勒的《一个世俗时代》

权利与功利主义——读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一、反功利主义的权利理论

二、权利理论中的功利主义思想

三、权利与功利主义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往期目录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稿约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