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医宗宝镜(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19.50购买纸书

249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清·邓复旦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字       数:10.0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清·邓复旦一生平不详一所撰。全书分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三年(1798)凌云楼刻本为底本。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为清代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旧题作“龙虎山张真人秘本”,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全书分为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且各部分内容大都出自历代中医名著精华。其内容虽属转引荟萃,鲜有己见,然其编排自成一体,采摘广博精要,仍不失为一部医学门及普及佳作。该书初刊于清嘉庆三年(1798),由凌云楼梓行,是为“清嘉庆三年戊午凌云楼刻本”;至清末由上海蜚英书局据初刻本石印出版发行,此即“清末上海蜚英书局石印本”(简称蜚英书局本);民国时期则出现有“民国上海文瑞楼石印本”及“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两种版本,其流传也更为广泛,传世的印本数量颇丰。<br/>
目录展开

校注说明

卷一 药性

药性总义

诸药阴阳论

寒药性赋

热药性赋

温药性赋

平药性赋

辨制药歌

四时用药论

药用丸散论

药有六陈歌

诸药相反歌

诸药相畏歌

反畏并用论

用药活变论

五脏补泻主治

手足阴阳主治

诸经邪火主治

诸证有专治药品

君臣佐使论

配制药方论

煎药火诀论

煎药水诀论

治分标本论

服药先后论

卷二 医方

医方总义

[增附]汤头歌诀

发表之剂十四首 附方八

攻里之剂七首 附方四

涌吐之剂二首 附方六

和解之剂九首 附方五

表里之剂八首 附方五

消补之剂七首 附方六

理气之剂十一首、附方八

理血之剂十三首 附方七

祛风之剂十二首 附方四

祛寒之剂十二首 附方二

祛暑之剂五首 附方十

利湿之剂十三首 附方八

润燥之剂十三首 附方二

泻火之剂二十七首 附方九

除痰之剂十首 附方五

收涩之剂九首 附方二

杀虫之剂二首

痈疡之剂六首 附方二

经产之剂十二首 附方二十二

附便用杂方三首

附小儿稀痘方

[附]救荒避谷简便奇方歌

卷三 论证

病机赋

辨证秘旨

伤寒总论赋

认明伤寒入门捷法诗

伤寒辨证诗

伤寒证治总略诗

论中风歌

论中寒歌

论中暑歌

论中湿歌

论疟证歌

论痢证歌

论咳嗽歌

论霍乱歌

论水肿歌

论宿食歌

论妇科诗

论儿科诗

论劳损歌

论死病歌

卷四 脉诀

十二经脉歌增润古本,加注详释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脉诀秘传

十二经络图

心脏图形如未敷莲花,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附脊第五椎

肝脏图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右四凡七叶,附脊第九椎

胃腑图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大肠腑图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小肠腑图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膀胱腑图膀胱重九两二铢,纵横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广二寸半

脾脏图脾重二斤二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肺脏图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附脊第三椎

肾脏图肾有两枚,形如扁豆,重一斤一两,附脊第十四椎,当胃下两旁,前后与脐平直

胆腑图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藏精汁三合,状如瓶

五脏外见之图

五脏外应之图

三焦无图说

右手表里图

左手表里图

右手经络图

左手经络图

详证脉照图

轮经络孙图

脉分四时

脉辨应经

取脉捷诀

脉有生克

脉分同类

脉分男女

脉分廿四种

二十四种脉主病

奇经八脉

怪脉指掌世论怪脉,大都八种,今考于经,殆不止此,尽著出以广学者之见闻

诸病宜忌脉

八风宜避风能发屋折树,扬沙起石,所以能开发人之腠理。体虚弱、病初起者当避

校注后记

累计评论(1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