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后乡土中国电子书

本书作为作者近年来研究农村社会的集成之作,可以说是作者的代表作,全书约三十余万字,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售       价:¥

纸质售价:¥60.80购买纸书

23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陆益龙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04-01

字       数:28.8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社会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的初衷是想传承和发展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 的思想和理论。尝试构建后乡土中国理论,是作者出于理论自觉意识和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为了把“后乡土中国”从一个概念术语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概括,作者尝试着运用后乡土性框架去概括和解释当下乡村社会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性质,试图为人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后乡土中国的理论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当前乡村问题,而且还注重从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乡村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面对的挑战。 <br/>【推荐语】<br/>本书作为作者近年来研究农村社会的集成之作,可以说是作者的代表作,全书约三十余万字,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br/>【作者】<br/>陆益龙教授,安徽枞阳人,2000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社会学博士,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年选*“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二批重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包括本书在内有两部学术著作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户籍制度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研究等。已出版学术著作有:《转型中国的纠纷与秩序——法社会学的经验研究》(2015)、《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2013)、《定性社会研究方法》(2011)、《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10)、《嵌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2007)、《嵌性适应模式——韩国华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2006)、《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2004)、《超越*——解读中国户籍制度》(2004)、《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2003)。此外,在《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学研究》、《人口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br/>
目录展开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第一章 后乡土性

一、关于乡村变迁的几种理论解释

(一)乡土社会

(二)内卷化与过密化

(三)底层社会

(四)二元发展论

二、后乡土性:特质与性质的维度

三、后乡土性的历史与经验事实

四、后乡土社会的理论解释效度

五、后乡土社会的来临

第二章 基本问题

一、乡土中国与后乡土中国

二、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

三、后乡土中国的未来出路

四、乡村发展的合力

第三章 空巢社会

一、劳动力流动与乡村“空巢社会”

二、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影响机制

(一)不确定预期机制

(二)社会阻隔机制

(三)惯性作用机制

四、制度化转移与乡村“留住机制”

第四章 村庄未来

一、村庄的前景问题

二、村庄的自然及社会状况

(一)村庄的地理类型

(二)村庄与城市的距离

(三)村庄的居民

(四)村庄的经济

三、村庄的现代化建设

(一)村庄设施

(二)村庄组织

四、村庄的未来预测

(一)村庄会维续下去

(二)城市化与乡村发展并行

五、村庄不会终结

第五章 村民生活

一、村民的社会特征

二、村民的观念世界

三、村民的生活方式

四、村民的收入和支出

五、村民的生活问题

六、教育和医疗成重点问题

第六章 社会心态

一、农民的幸福感

二、农民的公平感

三、农民的阶层认同

四、农民对政府的评价

五、绝对发展与相对满足感

第七章 进城意愿

一、农民城镇化问题及理论

二、农民城镇化意愿及特征

三、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因素

四、乡村流动与结构再生产的并存

第八章 生产要素

一、农民的经济行为问题

二、农民使用新生产要素的现状和特征

三、影响农民新生产要素使用行为的主要因素

四、农民新生产要素使用行为的理论解释

五、嵌入性与情境混合动力机制

第九章 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

三、传统结构与现代农业的两难困境

四、走出困境的变革路径

五、后乡土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

第十章 妇女角色

一、乡村女性及其主体性问题

二、皖东T村妇女的“做会”仪式

三、仪式、表演与女性角色的建构

四、仪式、隐性权力与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五、后乡土中国的妇女角色

第十一章 自力养老

一、乡村社会的双重老年化

二、乡村老年人的生活与养老状况

三、乡村自力养老的形成机制

(一)传统延续与演变机制

(二)制度安排的约束机制

(三)现实压力的推动机制

(四)情境实践的建构机制

四、乡村社会自力养老的限度

(一)现实的不等于当然的

(二)正义的制度

(三)向善的养老文化

五、后乡土中国的敬老文化

第十二章 家族力量

一、乡土社会中的宗族与家族

二、乡村改造与家族力量的消退

三、家族力量的再起

四、后乡土中国的家族力量

第十三章 贫困问题

一、乡村贫困与扶贫问题

二、个体贫困与连片贫困及其生成机制

三、乡村扶贫的有效推进方式

四、后乡土中国的扶贫机制

第十四章 矛盾纠纷

一、社会转型与矛盾纠纷

二、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

三、生活性矛盾纠纷

四、结构性矛盾纠纷

五、后乡土中国的多元化矛盾纠纷

第十五章 乡土重建

一、改造、断裂与乡土重建

二、乡村转型、文化矛盾与秩序重建

三、互惠、共识与乡土重建

四、乡土重建与乡村发展

五、后乡土中国的乡土特色保护

第十六章 村官政治

一、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政治

二、从“无为政治”到“村官政治”

三、村官政治的运行效果及原因

四、后乡土中国的村官政治

第十七章 法礼秩序

一、乡村秩序问题及理论

二、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及其机制

三、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及其实践

四、从法礼混合到法礼融合

五、后乡土中国的理想秩序

第十八章 治理创新

一、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及意义

二、乡村社会治理的现实基础

(一)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二)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建设

(三)法礼混合的秩序基础

三、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五、基层实践创新与顶层设计的结合

第十九章 治理走向

一、城乡一体化管理

二、作为生活方式的村民自治

三、走向社区建设的治理

第二十章 典型建构

一、大寨与集体主义乡村典型

二、小岗村与农村改革典型

三、两种乡村典型的结构与建构

四、村庄特质与乡村典型的意义

第二十一章 发展道路

一、乡村发展的路线斗争

二、乡村发展道路的理论之争

三、“中间道路”问题

四、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

五、乡村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