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秦伯未方药选电子书

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的转折。这一时期造就了很多集理论与临床于一体的中医大家,他们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功底与丰富的临证实践,加上难得的中西汇通的放思想,使其学术思想与临证实践对于当代中医极具指导意义!本套丛书甄选其中特色鲜明,且临证特突出的7位医家,将其具有临证指导意义与价值的药学论著与方剂学论著汇编成册,希望通过此种方式使读者深刻领悟各医家遣方用药的奥旨,以便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其中包括《孟河大家丁甘仁方药论著选》《绍派伤寒何廉臣方药论著选》《临床大家张锡纯方药论著选》《医药学家曹炳章方药论著选》《岭南名医卢朋著方药论著选》《医学大家秦伯未方药论著选》《理论大家恽铁樵方药论著选》。适合中医临床从业人员、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中医药爱好者阅读使用。

售       价:¥

纸质售价:¥43.20购买纸书

607人正在读 | 2人评论 6.8

作       者:秦伯未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字       数:12.2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药性提要》成书于1930年,被收于《家庭医药常识丛刊》第三集。秦氏针对既往本草书“繁而失实”的缺,“力求简净”。故精选270余品临床常用药物,按功用分为12种,每种下再细别为2-4小类。每药用4-8字概括其主治,并附以性味、用量。使初学者得以“一览了然,绝无疑义”。《常用中药手册》系秦氏根据其在1954年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举办的中医师温课班的讲义提纲整理而成,由温课班副主任名医张赞臣校订。全书选取283种*常用的基本药物,按主要效能分为16章,每药下列“性味”、“适应”(即主治)、“用量”三项,“大半照各方临床报告及个人和友好间的直经验作基础,选择切实而近科学的加以精简”。大多数药物下还列有“配伍”“备注”两项。前者是该药在方剂中的应用;后者则涉及该药的化学成分、其他作用、品种、用法等。附带药物90余种,或为主药附品,或作用与之相关,亦归于该“备注”项。书后附“生药成分简释”“一般药物对于生理上的作用”两篇,以“促‘医学现代化’和‘中药科学化’的要求”。 “药物之部”即1959年成书的《中医门》之第四章。该章分采集和炮制、药性、使用三节,讲述中药基本理论。其中“药性”一节阐述了中药的气味、效能和归经,介绍了当时通行的中药分类法,即将中药按效能分为解表药、泻下药等15类,并“将*繁用的药物结合常见证候”,分为扶正(肺、心、肝、脾、肾、肠胃、膀胱)和祛邪(外邪、热、湿、痰、气、血、积)两类,以便于学习和应用。“使用”一节说明了中药的配合和用量,并例举了52个药对。 “方剂之部”系《中医门》之第三章。*节“方制”讲述了君臣佐使、七方和剂型等方剂学基本理论,介绍了当时通行的方剂分类法,即沿袭汪昂的《医方集解》,将方剂按功效分为补养剂、发表剂等22类。第二节介绍了四君子汤、四物汤等40个基本方剂的组成、功治及加减法。并选录近案6则,以说明对汤剂、丸剂、散剂和膏方的处理。 《膏方大全》成书于1929年,上海中医书局曾多次刊印。上编篇阐明“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其意义在于“救偏却病”。余篇通论膏方的效力、组织、用量、时期、煎熬、服食、禁忌、经验诸项。下编选录了咳嗽、痰饮、调经、白带等16种内、妇科病案及其膏方27首。 “对甘草粉蜜汤中‘粉’的讨论”写于1958年,被收《秦伯未医文集》。秦氏首先指出,《金匮要略》甘草粉蜜汤是杀虫方,甘草作为该方的君药,起着诱饵的作用,并批评了余云岫把《伤寒论》里的甘草误解为无用之物。着分析了“毒药”“瘥即止”“如薄粥”的含义,并指出米粉的作用“在解毒而不在杀虫”。*后引据前人注释,说明甘草粉蜜汤中的“粉”当为铅粉。 “防老方——首乌延寿丹的我见”写于1958年,被收《秦伯未医文集》。首乌延寿丹出自清末医家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秦氏详细介绍了该方的组成及制法、陆九芝对该方的评价,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指出该方的滋补作用具有不蛮补、不滋腻、不寒凉、不刺激的四大优,总结了该方的六大适应证,并提出将该方从丸剂改为膏方的剂型改良意见。 “漫谈处方用药”写于1962年。秦氏通过举例,深浅出地说明了处方用药必须根据理法、掌握基本治法有助于处方用药、灵活运用成方、重视药物的配伍、用药的数量和质量、处方的形式等中医处方的关键问题。其中列举了80个药对,分三类概括了药物的配伍作用。<br/>【推荐语】<br/>热播剧《老中医》现实版孟河医派学术精品! 医者仁心《老中医》 博施济众 孟 河 派 学术精品 守 初 心 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的转折。这一时期造就了很多集理论与临床于一体的中医大家,他们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功底与丰富的临证实践,加上难得的中西汇通的放思想,使其学术思想与临证实践对于当代中医极具指导意义!本套丛书甄选其中特色鲜明,且临证特突出的7位医家,将其具有临证指导意义与价值的药学论著与方剂学论著汇编成册,希望通过此种方式使读者深刻领悟各医家遣方用药的奥旨,以便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其中包括《孟河大家丁甘仁方药论著选》《绍派伤寒何廉臣方药论著选》《临床大家张锡纯方药论著选》《医药学家曹炳章方药论著选》《岭南名医卢朋著方药论著选》《医学大家秦伯未方药论著选》《理论大家恽铁樵方药论著选》。适合中医临床从业人员、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中医药爱好者阅读使用。   孟河医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业授徒,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 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百十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孟河医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树,使孟河医家的声名大扬。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正如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当时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趋猖狂,祖国文化倍受摧残,传统医药学更不例外,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的作用,这是孟河医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孟河医家,*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由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费家*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年)、费绳甫(1851-1914年)祖孙两人。伯雄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他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1820-1903年)呼声*,影响*。1880年晋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名声大振。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著”的声誉。从此以后;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1843-1909年)、巢渭芳(1869-1927年)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年)。他从马文植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br/>【作者】<br/>丛书总主编 王致谱 王致谱,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内目前权威的民国医史文献研究专家。同时具有丰富中医临床经验。重视中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对各种常见病的诊疗有丰富的阅历。他推崇民国名医丁甘仁、何廉臣、张锡纯等医家学术思想。整理出版多部民国医家中医药著作,收到读者广泛好评。<br/>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前言

整理说明

药性提要

第一种补益药提要

补气助阳药

补血养阴药

第二种收敛药提要

收敛血管药

收敛精气药

第三种发散药提要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湿药

发散寒湿药

第四种利尿药提要

通利淋浊药

淡渗水湿药

第五种涌吐药提要

涌吐痰涎药

涌吐毒物药

第六种泻下药提要

泻下热积药

泻下寒积药

泻下水饮药

第七种理气药提要

宣肺润气药

通气行滞药

行气通窍药

第八种理血药提要

活血通络药

破血祛瘀药

第九种温热药提要

温运中气药

温和血分药

第十种寒凉药提要

清热降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第十一种化痰药提要

温化寒痰药

清化痰热药

消化痰积药

第十二种驱虫药提要

消积杀虫药

常用中药手册

引言

第一章滋补强壮药(包括激性药)

鹿角胶(动)

驴皮胶(动)

虎骨(动)

鳖甲(动)

龟板(动)

紫河车(动)

桑螵蛸(动)

海狗肾(动)

蛤蚧(动)

人参(植)

党参(植)

干地黄(植)

天冬(植)

麦冬(植)

首乌(植)

潼蒺藜(植)

黄芪(植)

苁蓉(植)

山茱萸(植)

女贞子(植)

玉竹(植)

枸杞子(植)

桑寄生(植)

巴戟天(植)

狗脊(植)

杜仲(植)

续断(植)

牛膝(植)

柏子仁(植)

冬虫夏草(植)

淫羊藿(植)

补骨脂(植)

山药(植)

百合(植)

秫米(植)

胡麻(植)

芡实(植)

龙眼(植)

胡芦巴

蛇床子

紫石英

白术

桑椹

石斛

覆盆子

莲肉

仙鹤草

白扁豆

当归

第二章变质药

穿山甲(动)

白花蛇(动)

僵蚕(动)

络石藤(植)

升麻(植)

丹参(植)

夏枯草(植)

苍耳子(植)

昆布(植)

海藻(植)

鳖甲

首乌

白蒺藜

乳香

萆薢

杜赤豆

白鲜皮

银花

茜草

桃仁

第三章兴奋药(包括强心药)

麝香(动)

蟾酥(动)

万年青(植)

冰片(植)

桂枝(植)

附子(植)

胡芦巴(植)

蛇床子(植)

木瓜(植)

辛夷(植)

白芷(植)

天麻(植)

沉香(植)

茶叶(植)

藁本

石菖蒲

见健胃消化药。干姜

参三七

第四章镇静药

牛黄(动)

羚羊角(动)

牡蛎(动)

石决明(动)

珠粉(动)

全蝎(动)

酸枣仁(植)

白芍(植)

钩藤(植)

竹沥(植)

琥珀(植)

朱砂(矿)

磁石(矿)

紫石英(矿)

女贞子

柏子仁

僵蚕

桑叶

菊花

龙齿

小麦

第五章镇痛药

五灵脂(动)

乳香(植)

没药(植)

血竭(植)

阿魏(植)

乌药(植)

羌活(植)

独活(植)

细辛(植)

藁本(植)

威灵仙(植)

延胡索(植)

五加皮(植)

川乌(植)

冰片

橘核

肉桂

郁金

木香

玫瑰花

吴萸

汉防己

薄荷

秦艽

第六章镇咳祛痰药

海蛤壳(动)

枇杷叶(植)

橘皮(植)

苦杏仁(植)

川贝母(植)

苦桔梗(植)

冬瓜子(植)

胖大海(植)

北沙参(植)

马兜铃(植)

白前(植)

前胡(植)

紫菀(植)

远志(植)

牛蒡(植)

百部(植)

射干(植)

胆星(植)

旋覆花(植)

苏子(植)

白芥子(植)

葶苈子(植)

礞石(矿)

海浮石(矿)

钟乳石(矿)

百合

竹沥

天竺黄

莱菔子

半夏

麻黄

桑皮

五味子

第七章健胃消化药(包括催吐、制呕药)

鸡内金(动)

瓦楞子(动)

丁香(植)

肉桂(植)

厚朴(植)

白术(植)

黄连(植)

藿香(植)

石菖蒲(植)

枳实(植)

郁金(植)

木香(植)

砂仁(植)

豆蔻仁(植)

佛手柑(植)

小茴香(植)

胡椒(植)

荜茇(植)

六神曲(植)

山楂(植)

莱菔子(植)

谷芽(植)

薏苡仁(植)

玫瑰花(植)

生姜(植)

半夏(植)

吴茱萸(植)

柿蒂(植)

瓜蒂(植)

代赭石(矿)

乌药

橘皮

葱白

佩兰

益智仁

第八章泻下药

大黄(植)

番泻叶(植)

芦荟(植)

郁李仁(植)

麻仁(植)

巴豆(植)

芫花(植)

牵牛子(植)

芒硝(矿)

柏子仁

胡麻

枳实

瓜蒌仁

槟榔

蜂蜜

第九章利尿药

蟋蟀(动)

木通(植)

茯苓(植)

猪苓(植)

车前子(植)

泽泻(植)

椒目(植)

汉防己(植)

萆薢(植)

茵陈(植)

丝瓜络(植)

萹蓄(植)

瞿麦(植)

石韦(植)

海金沙(植)

杜赤豆(植)

薏苡仁

芫花

茅根

木贼草

滑石

大腹皮

第十章发汗药

麻黄(植)

防风(植)

薄荷(植)

豆豉(植)

香薷(植)

西河柳(植)

荆芥(植)

葱白(植)

羌活

紫苏

第十一章清凉退热药

犀角(动)

蝉衣(动)

地龙(动)

葛根(植)

柴胡(植)

常山(植)

黄芩(植)

山栀(植)

连翘(植)

桑叶(植)

佩兰(植)

青蒿(植)

白薇(植)

知母(植)

茅根(植)

芦根(植)

石斛(植)

瓜蒌(植)

荷叶(植)

大青(植)

白头翁(植)

秦艽(植)

白鲜皮(植)

石膏(矿)

鳖甲

鲜生地

升麻

羚羊角

钩藤

竹茹

前胡

人中黄

乌梅

第十二章消炎解毒药(包括制菌药)

人中黄(动)

玄参(植)

银花(植)

丹皮(植)

黄柏(植)

龙胆草(植)

山豆根(植)

地丁草(植)

败酱草(植)

青黛(植)

板蓝根(植)

马勃(植)

菊花(植)

秦皮(植)

木贼草(植)

青葙子(植)

谷精草(植)

金果榄(植)

挂金灯(植)

灯心(植)

王不留行(植)

皂角刺(植)

大枫子(植)

滑石(矿)

白蒺藜

射干

黄连

薏苡仁

土茯苓

瞿麦

石韦

海金沙

蝉衣

山栀

连翘

知母

大青

大蓟

第十三章驱虫药

使君子(植)

雷丸(植)

槟榔(植)

鹤虱(植)

石榴皮(植)

南瓜子(植)

鸦胆子(植)

阿魏

百部

贯众

第十四章收敛药(包括止血,制汗,制泻,涩精药)

龙骨(动)

金樱子(植)

覆盆子(植)

五味子(植)

乌梅(植)

莲须(植)

小麦(植)

糯稻根(植)

碧桃干(植)

仙鹤草(植)

侧柏叶(植)

槐花(植)

白及(植)

参三七(植)

地榆(植)

椿白皮(植)

棕榈(植)

旱莲草(植)

茜草(植)

蒲黄(植)

大蓟(植)

诃子(植)

肉果(植)

益智仁(植)

白扁豆(植)

赤石脂(矿)

禹余粮(矿)

干地黄

菟丝子

黄芪皮

山茱萸

麻黄根

石榴皮

第十五章缓和药

蜂蜜(动)

甘草(植)

红枣(植)

饴糖(植)

第十六章妇科调经药

乌鲗骨(动)

水蛭(动)

虻虫(动)

虫(动)

当归(植)

川芎(植)

红花(植)

益母草(植)

桃仁(植)

香附(植)

艾叶(植)

泽兰(植)

苎麻根(植)

贯众(植)

蓬莪术(植)

京三棱(植)

驴皮胶

干地黄

丹参

白芍

芦荟

附录

生药成分简释

一般药物对于生理上的作用

中医入门·药物之部

第一节采集和炮制

一、采集

二、炮制

第二节药性

一、气味

二、效能

三、归经

第三节使用

一、配合(包括禁忌)

二、用量

中医入门·方剂之部

第一节方制

一、君臣佐使

二、七方

三、剂型

第二节基本方剂和处方

一、基本方剂

二、处方举例

膏方大全

沈序

上编通论

膏方之意义

膏方之效力

膏方之性质

膏方之组织

膏方之用量

膏方之时期

膏方之煎熬

膏方之服食

膏方之禁忌

膏方之经验

下编选方

咳嗽

痰饮

吐血

遗精

眩晕

耳鸣

失眠

多寐

厥证

痞满

瘕聚

龟背

调经

白带

产后

求嗣

秦伯未医文集节选

对甘草粉蜜汤中“粉”的讨论

防老方——首乌延寿丹的我见

一、首乌延寿丹的组成及其制法

二、陆九芝对于首乌延寿丹的评价

三、我在治疗上使用首乌延寿丹的一些体会

四、首乌延寿丹的适应证和剂型问题

漫谈处方用药

一、处方用药必须根据理法

二、掌握基本治法有助于处方用药

三、关于成方的灵活运用

四、重视药物的配伍

五、用药的数量和重量问题

六、处方的形式

累计评论(2条) 7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