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腧穴解剖学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6.90购买纸书

106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7

作       者:邵水金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01

字       数:13.8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腧穴解剖学是研究腧穴的层次结构、毗邻结构以及针刺意外与预防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该课程是腧穴学与局部解剖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是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成功范例,也是中西医结合领域中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融合的创新性课程。可供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师生及科研人员学习使用。<br/>
目录展开

前言

编写说明

绪 论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二、课程的发展历程

三、腧穴的层次结构

(一)皮肤

(二)皮下组织

(三)深筋膜

(四)骨骼肌

(五)血管和淋巴管

(六)神经和神经末梢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易取穴法

五、十四经的循行径路和腧穴名称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第一章 头部腧穴解剖

第一节 头部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二)体表投影

第二节 头部应用解剖

一、颅部

(一)额顶枕区

(二)颞区

二、面部

(一)面部浅层结构

(二)腮腺咬肌区

(三)面侧深区

(四)眶区

第三节 头部腧穴解剖结构

一、百会 GV20

二、上星 GV23

三、神庭 GV24

四、头维 ST8

五、角孙 TE20

六、率谷 GB8

七、印堂 EX-HN3

八、素髎 GV25

九、头临泣 GB15

十、阳白 GB14

十一、攒竹 BL2

十二、睛明 BL1

十三、承泣 ST1

十四、四白 ST2

十五、丝竹空 TE23

十六、瞳子髎 GB1

十七、太阳 EX-HN5

十八、颧髎 SI18

十九、迎香 LI20

二十、水沟 GV26

二十一、承浆 CV24

二十二、地仓 ST4

二十三、下关 ST7

二十四、颊车 ST6

二十五、大迎 ST5

二十六、听会 GB2

二十七、听宫 SI19

二十八、耳门 TE21

第二章 颈部腧穴解剖

第一节 颈部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二)分区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二)体表投影

第二节 颈部应用解剖

一、颈前部

(一)颈部浅层结构

(二)颈前区

(三)胸锁乳突肌区

二、颈外侧区和颈根部

(一)颈外侧区

(二)颈根部

第三节 颈部腧穴解剖结构

一、廉泉 CV23

二、翳风 TE17

三、人迎 ST9

四、扶突 LI18

五、缺盆 ST12

六、天突 CV22

第三章 胸部腧穴解剖

第一节 胸部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二)分区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二)体表投影

第二节 胸部应用解剖

一、胸壁

(一)胸壁浅层结构

(二)胸壁深层结构

二、胸膜与胸膜腔

(一)胸膜

(二)胸膜腔

第三节 胸部腧穴解剖结构

一、中府 LU1

二、俞府 KI27

三、天池 PC1

四、大包 SP21

五、膻中 CV17

六、期门 LR14

七、日月 GB24

第四章 腹部腧穴解剖

第一节 腹部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二)分区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二)腹腔脏器的体表投影

第二节 腹部应用解剖

一、腹壁

(一)腹壁浅层结构

(二)腹壁深层结构

(三)腹股沟区

二、腹膜与腹膜腔

第三节 腹部腧穴解剖结构

一、章门 LR3

二、京门 GB25

三、带脉 GB26

四、鸠尾 CV15

五、中脘 CV12

六、下脘 CV10

七、梁门 ST21

八、肓俞 KI16

九、天枢 ST25

十、大横 SP15

十一、气海 CV6

十二、关元 CV4

十三、中极 CV3

十四、大赫 KI12

十五、归来 ST29

十六、曲骨 CV2

十七、气冲 ST30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腧穴解剖

第一节 盆部与会阴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二、表面解剖

第二节 盆部与会阴应用解剖

一、盆壁肌与盆底肌

(一)盆壁肌

(二)盆底肌

二、盆筋膜

(一)盆壁筋膜

(二)盆脏筋膜

三、尿生殖膈与盆膈

(一)尿生殖膈

(二)盆膈

四、肛管与坐骨肛门窝

(一)肛管

(二)坐骨肛门窝

第三节 盆部与会阴腧穴解剖结构

一、会阴 CV1

二、长强

第六章 脊柱区腧穴解剖

第一节 脊柱区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二、表面解剖

第二节 脊柱区应用解剖

一、项部

(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二、背部

(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腰骶部

(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四、脊柱

(一)椎管

(二)脊髓被膜和脊膜腔

第三节 脊柱区腧穴解剖结构

一、风府 GV16

二、哑门 GV15

三、风池 GB20

四、天柱 BL10

五、大椎 BL14

六、定喘 EX-B1

七、风门 BL12

八、肺俞 BL13

九、膏肓 BL43

十、心俞 BL15

十一、至阳 GV9

十二、膈俞 BL17

十三、肝俞 BL18

十四、胆俞 BL19

十五、脾俞 BL20

十六、胃俞 BL21

十七、命门 GV4

十八、肾俞 BL23

十九、志室 BL52

二十、腰阳关 GV3

二十一、大肠俞 BL25

二十二、膀胱俞 BL28

二十三、次髎 BL32

第七章 上肢腧穴解剖

第一节 上肢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二)分区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二)体表投影

第二节 上肢应用解剖

一、肩部

(一)腋区

(二)三角肌区

(三)肩胛区

二、臂部

(一)臂前区

(二)臂后区

三、肘部

(一)肘前区

(二)肘后区

四、前臂部

(一)前臂前区

(二)前臂后区

五、腕部

(一)腕前区

(二)腕后区

六、手部

(一)手掌

(二)手背

(三)手指

第三节 上肢腧穴解剖结构

一、肩井 GB21

二、巨骨 LI16

三、天宗 SI11

四、肩髃 LI15

五、肩髎 TE14

六、极泉 HT1

七、臑俞 SI10

八、臂臑 LI14

九、曲池 LI11

十、尺泽 LU5

十一、曲泽 PC3

十二、少海 HT3

十三、小海 SI8

十四、手三里 LI10

十五、孔最 LU6

十六、郄门 PC4

十七、间使 PC5

十八、支沟 TE6

十九、支正 SI7

二十、偏历 LI6

二十一、内关 PC6

二十二、外关 TE5

二十三、列缺 LU7

二十四、养老 SI6

二十五、太渊 LU9

二十六、神门 HT7

二十七、阴郄 HT6

二十八、通里 HT5

二十九、大陵 PC7

三十、阳溪 LI5

三十一、阳池 TE4

三十二、腕骨 SI4

三十三、后溪 SI3

三十四、中渚 TE3

三十五、合谷 LI4

三十六、劳宫 PC8

第八章 下肢腧穴解剖

第一节 下肢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二)体表投影

第二节 下肢应用解剖

一、臀部

(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二、股部

(一)股前内侧区

(二)股后区

三、膝部

(一)膝前区

(二)膝后区

四、小腿部

(一)小腿前外侧区

(二)小腿后区

五、踝部和足部

(一)踝前区和足背

(二)踝后区

(三)足底

第三节 下肢腧穴解剖结构

一、居髎 GB29

二、秩边 BL54

三、环跳 GB30

四、承扶 BL36

五、殷门 BL37

六、阴廉 LR11

七、伏兔 ST32

八、风市 GB31

九、血海 SP10

十、梁丘 ST34

十一、犊鼻 ST35

十二、委中 BL40

十三、委阳 BL39

十四、曲泉 LR8

十五、阳陵泉 GB34

十六、阴陵泉 SP9

十七、足三里 ST36

十八、上巨虚 ST37

十九、下巨虚 ST39

二十、条口 ST38

二十一、丰隆 ST40

二十二、承山 BL57

二十三、地机 SP8

二十四、飞扬 BL58

二十五、蠡沟 LR5

二十六、光明 GB37

二十七、三阴交 SP6

二十八、悬钟 GB39

二十九、复溜 KI7

三十、太溪 KI3

三十一、昆仑 BL60

三十二、解溪 ST41

三十三、申脉 BL62

三十四、照海 KI6

三十五、丘墟 GB40

三十六、足临泣 GB41

三十七、太冲 LR3

三十八、公孙 SP4

三十九、涌泉 KI1

四十、内庭 ST44

四十一、至阴 BL67

附 录

一、多学科研究穴位的方法

(一)现代医学方法

(二)物理学方法

(三)系统科学方法

(四)电子计算机方法

二、穴位形态结构配布的研究

(一)穴位与神经的配布

(二)穴位与血管的配布

(三)穴位与淋巴的配布

(四)穴位与肥大细胞的配布

(五)穴位与感受器的配布

(六)穴位立体构筑理论

三、危险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穴位数字化虚拟人的研究

(一)数字化虚拟人的研究阶段

(二) 数字化虚拟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数字化虚拟人的应用前景

五、针刺意外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一)滞针

(二)弯针

(三)断针

(四)晕针

(五)血肿

(六)气胸

(七)刺伤内脏

(八)刺伤周围神经

(九)刺伤延髓或脊髓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