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上 册
经史纠误和辨明真伪
一
二
三
关于经、子结集诸问题(1)
一
二
三
四
西汉的 “独尊儒术”和经今古文的兴替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黄老之治和 “儒家独尊”
汉初的黄老之治
关于 “儒家独尊”
五经博士和今文经学
西汉的终结和今古文经学的消替
今文经学的衰落
古文经学的兴起和王莽改制
碑传行状和 《宋史》列传
一
二
清代经学分派和章梁交谊
一
二
三
四
清代经今古文学的传承
一
二
三
四
清代经学学派及其异同
一
二
三
四
五
近代经学的发展和消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近代今、古文学派的异同与分合
一
二
三
四
从 “家学”到 “显学”
一
二
三
阮元和 《味经斋遗书》
一
二
三
庄大久之经学研究
一
二
后 记
庄刘和龚魏
一
二
三
章、刘交谊及其他
一
二
三
从黄侃悼念刘师培谈起
一
二
刘师培的 “留别扬州人士”及其投身革命
一
二
三
四
刘师培和 《经学教科书》
一
二
三
从 《訄书》的修订看章太炎的思想演变
一 《訄书》始撰于甲午战后,“己亥冬日”付梓
二 《訄书》刊行后,历经修改,于1 9 0 4年出版重印本
三 辛亥革命前夕,章太炎手改 《訄书》;1 9 1 4年,“复取 《訄书》 增删,更名 《检论》”
四 从 《訄书》到 《检论》看章太炎思想的发展变化
关于章太炎的 《国学概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读 《量守遗文合钞》
一
二
三
戊戌维新与学习西方
一
二
三
四
戊戌的思想启蒙和辛亥的革命风暴
一
二
三
四
戊戌维新和传统儒学
一
二
三
四
戊戌辛亥间文化思想与政治
一
二
三
四
维新与启蒙
一
二
三
维新与守旧
一
二
三
四
五
维新运动在上海
一、学会和报刊
二、出版和教育
维新运动时期的天津 《直报》
一
二
三
四
下 册
关于康有为的历史评价问题
一、偏高和偏低
二、理想和实践
三、保皇和革命
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一
二
三
四
大同 “三世”和天演进化
一
二
三
四
再论 《大同书》的成书年代及其评价
二
三
附:《大同书》导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康有为 《上清帝第一书》新探
一
二
三
维新变法与澳门
一
二
三
四
五
《仁学》的写作和出版
附一:孙宝瑄 《忘山庐日记》记谭嗣同 《仁学》
附二:孙宝瑄 《忘山庐日记》记 《仁学》(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附三:章太炎 《致宋恕书》谈 《仁学》(1 8 9 9年2月2 0日)
张元济和戊戌维新
一
二
三
附:张元济 《致汪康年书》系年
徐致靖与戊戌变法
一
二
三
四
翁同龢和帝党
一
二
三
戊戌时期的郑孝胥及其 《日记》
一
二
三
四
五
关于戊戌政变的一项重要史料
一
二
三
关于 《诡谋直纪》
一
二
三
四
丘菽园与康有为
一
二
三
四
甲午战后的 《镜海丛报》
一
二
三
康梁 “勤王”与日本英国
一
二
三
四
从康有为到孙中山
一、动荡的时代,先进的思想
二、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异同
三、思想的对立和时代的考察
孙中山和儒家 “大同学”
一
二
三
孙中山和自立军
一
二
三
四
自立军起义前后的孙、康关系及其他
一
二
三
四
自立军起义的一份原始材料
一
二
三
康有为的海外活动和保皇会前期评价
一
二
三
章太炎早期的革命思想
一
二
三
四
“苏报案”的历史意义
一
二
三
四
一百年前的 “苏报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章太炎的 “割辫”和 《解辫发》
一
二
三
四
五
章太炎的史学思想
一
二
三
章太炎在日本
一、关于 《答梦庵》
二、《学林》及其他
章太炎与反袁斗争
一
二
章太炎挽孙中山联辨伪
章太炎的 “参与投壶”
章太炎与白话文
“通情”和 “献策”
一
二
三
章太炎在南洋行迹钩沉
章太炎对中共态度探析
一
二
三
论陶成章
一
二
三
光复会的重组及其评价
一
二
三
四
光复会和上海光复
一
二
三
四
附 录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目录
《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卷一目录
《经学史论集》目录
后 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