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版权页
前 言
第一章 献血者招募技术
第一节 献 血 者
一、献血者定义
二、献血者的分类
第二节 无偿献血者招募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无偿原则
三、安全原则
第三节 无偿献血者招募的步骤
一、献血者识别
二、献血宣传与教育
三、献血者动员
四、献血者招募
五、献血者筛选
六、献血者关爱
七、献血者保留
第四节 无偿献血者招募的方法
一、招募方法的分类
二、招募方法的应用
三、招募效果的评估
第五节 无偿献血招募者
一、招募者的选拔与配置
二、招募者的培训
三、招募者的活动
四、招募者的评价
第六节 献血志愿者团队建设
一、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
二、献血志愿者的招募
三、献血志愿者的培训
四、献血志愿者的组织管理
五、献血志愿者的激励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献血者健康检查
第一节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一、《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概述
二、永久不宜献血的条件
三、延期献血
第二节 献血者健康检查方法
一、献血前的核查与知情同意
二、健康征询及自我排查
三、献血前一般检查
四、献血前血液检测
第三节 献血者健康检查注意事项
一、献血前须知
二、健康检查的服务
三、健康检查环境的要求
四、健康检查结论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血液采集
第一节 血液采集的基本要求
一、对献血场所的要求
二、对采血工作人员及献血者的要求
三、采血器材的检查和安放
第二节 全血采集
一、献血者核对与评估
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及消毒
三、采血步骤
四、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
五、献血后护理和健康指导
六、留取血液检测标本
七、献血结束后的工作
第三节 成分血采集
一、成分血采集的准备和基本程序
二、红细胞采集(机采年轻红细胞)
三、白细胞(粒细胞)采集
四、血小板采集
五、血浆采集
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第四节 献血不良反应
一、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
二、献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三、献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处理
四、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
五、常备急救药品与器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血液成分制备
第一节 血液成分制备概述
一、血液成分制备原理
二、血液成分制备方法
三、血液成分制备的种类
四、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要求
五、大容量冷冻离心机的使用
第二节 红细胞的制备
一、悬浮红细胞制备
二、浓缩红细胞制备
三、去白细胞红细胞制备
四、洗涤红细胞制备
五、年轻红细胞制备(手工制备方法)
六、冰冻红细胞制备及解冻
第三节 血小板的制备
一、浓缩血小板制备
二、去白细胞血小板制备
三、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
四、洗涤血小板制备
五、辐照血小板制备
六、冰冻血小板的制备
第四节 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
一、新鲜冰冻血浆制备
二、冰冻血浆制备
三、特殊血浆制备
四、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
第五节 去白细胞血液制备
一、去白细胞全血制备
二、去白细胞红细胞制备
三、去白细胞血小板制备
第六节 辐照血液成分制备
一、血液成分辐照的原理
二、血液的辐照品种及辐照的操作步骤
三、血液辐照的质量控制
四、血液辐照的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血液及其成分的病毒灭活
第一节 血细胞制品的病毒灭活
一、红细胞的病毒灭活
二、血小板的病毒灭活
第二节 血浆的病毒灭活
一、亚甲蓝/光化学法
二、有机溶剂/清洁剂法
三、S-59光化学处理法
四、核黄素(维生素B2)光化学技术
第三节 全血及其成分的病毒去除
一、纳米膜过滤
二、去除白细胞
第四节 病毒灭活与去除的方法选择
一、病毒灭活/去除方法选择依据
二、理想的病毒灭活方法特点
三、方法的选择
第五节 病毒灭活效力的评估
一、病毒灭活方法的评估
二、病毒灭活效果的评估
三、临床应用的评估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血浆蛋白制品的制备
第一节 血浆中的蛋白质
一、血浆蛋白的种类
二、血浆中主要蛋白质的性质
三、血浆蛋白含量
四、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五、血浆蛋白的合成
第二节 血浆蛋白制备技术
一、沉淀制备与分离技术
二、层析分离技术
三、其他相关技术
四、主要血浆蛋白制备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血液及其成分的保存、发放和运输
第一节 全血的保存
一、血液保存液
二、全血在4℃条件下保存方法
三、全血在4℃保存中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
四、全血的有效保存期
第二节 红细胞的保存
一、红细胞的液态保存
二、红细胞的冷冻保存
第三节 白细胞的保存
一、白细胞在4℃条件下的保存
二、白细胞的冷冻保存
三、体外存活的白细胞质量检测
第四节 血小板的保存
一、血小板的常温保存
二、血小板的冷冻保存
第五节 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保存
一、血浆的保存
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保存
第六节 造血干细胞的保存
一、造血干细胞冷冻保护剂
二、造血干细胞保存方法
第七节 血液入库与血液发放
一、血液入库
二、血液外观检查
三、血液的储存、隔离与放行
四、库存血液的检查与监控
五、血液的发放
六、血液的报废
第八节 血液及其成分的运输
一、运载工具
二、血液冷链系统
三、血液运输的时间、温度和方式
四、血液运输过程的监控
五、血液运输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输血相关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输血相关疾病检查项目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五、梅毒螺旋体
第二节 艾滋病病原体的检测
一、HIV的基因组与结构蛋白
二、HIV感染后的血清学变化
三、HIV抗体的检测程序
四、检测结果的判定和处理
五、HIV抗体的检测技术
六、HI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的检测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二、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
第四节 梅毒螺旋体的检测
一、梅毒的自然病程及免疫
二、梅毒血清学试验
第五节 其他输血相关疾病的检测
一、疟原虫感染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感染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
四、弓形体虫感染
五、锥虫感染
六、细小病毒B19
七、克雅病病原体
第六节 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
一、室内质控
二、室间质评
三、质控图绘制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红细胞血型及检测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检测
一、ABO血型检测
二、Rh血型检测
三、其他红细胞血型检测
四、红细胞血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第二节 红细胞抗体检测和鉴定
一、血型单特异性抗体鉴定
二、血型抗体效价测定
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四、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第三节 交叉配血试验
一、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二、聚凝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三、微柱凝胶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四、抗人球蛋白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五、疑难交叉配血试验
第四节 血型不相合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免疫学检测
一、HDN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
二、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检测试验
三、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检测试验
第五节 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学检测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初步实验室检查
二、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系统血型血清学检查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其他实验室检查
第六节 电子交叉配血技术
一、电子交叉配血的优点
二、电子交叉配血的条件
三、电子交叉配血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白细胞血型及检测
第一节 白细胞血型免疫学检测
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提取活性淋巴细胞
二、免疫磁珠分离提取T淋巴细胞
三、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第二节 白细胞抗体检测与配型
一、HLA抗体特异性鉴定试验
二、HLA-CDC交叉配型试验
第三节 白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DNA提取试验
二、自动DNA提取试验
三、HLA-PCR核酸试验
四、PCR-SSP试验
五、HLA-PCR-SSO试验
六、HLA-PCR-SBT试验
七、凝胶成像系统LABWORKS4操作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血小板血型及检测
第一节 血小板抗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HPA-PCR-SSP试验
二、HPA-PCR-SSO试验
三、HPA-PCR-SBT试验
第二节 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
一、血小板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检测
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LUS)检测
三、血小板抗体免疫荧光检测(PIFT)试验
四、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MAIPA)试验
五、血小板交叉配型(HLA-CDC)试验
六、血小板交叉配型(MACE)试验
七、血小板交叉配型——固相凝集试验
第三节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学检查
一、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原因
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检查策略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全血及血液成分输注
第一节 全血输注
一、全血的优点和缺点
二、全血的适应证
三、全血的相对禁忌证
四、全血输注的剂量和方法
五、疗效判断
六、全血输注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红细胞输注
一、各种红细胞的优点和缺点
二、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
三、输注剂量和方法
四、疗效判断
五、红细胞输注注意事项
第三节 粒细胞输注
一、粒细胞的优缺点
二、粒细胞输注的适应证和相对禁忌证
三、剂量和方法
四、疗效判断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血小板输注
一、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
二、相对禁忌证
三、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和方法
四、特殊血小板的应用
五、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判断
六、血小板输注无效
第五节 血浆输注
一、血浆输注的适应证
二、血浆输注的相对禁忌证
三、血浆输注的剂量和方法
四、血浆输注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
一、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的适应证
二、输注剂量和方法
三、疗效评价
四、注意事项
第七节 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
一、ABO血型非同型血液输注
二、Rh血型非同型血液输注
三、非同型血液输注的注意事项
第八节 血浆蛋白制品及血浆代用品的应用
一、人血白蛋白
二、免疫球蛋白
三、凝血因子Ⅷ浓缩剂
四、纤维蛋白原浓缩剂
五、凝血酶原复合物
六、纤维蛋白胶
七、抗凝血酶Ⅲ
八、蛋白C浓缩剂
九、其他血浆蛋白制品
十、血浆代用品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
第一节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一、原因
二、发病机制
三、症状与体征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二节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一、原因
二、症状和体征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
第三节 过敏反应
一、原因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三、治疗
四、预防
第四节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一、原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
第五节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一、原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
第六节 其他输血不良反应
一、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三、循环超负荷
四、输血后紫癜
五、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六、肺微血管栓塞
七、空气栓塞
第七节 输血传播疾病
一、艾滋病
二、输血后肝炎
三、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
四、梅毒
五、疟疾
六、弓形虫病
七、经输血传播的其他疾病和感染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自体输血
第一节 储存式自体输血
一、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优缺点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病例选择条件
五、方法
六、储存
七、取血与回输
八、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第二节 稀释式自体输血
一、优点和缺点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病例选择标准
四、血液稀释方法
五、注意事项
六、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第三节 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优缺点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三、自体血液回收方法
四、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自体血液成分输血
一、自体血小板输血
二、自体血小板胶
三、自体纤维蛋白胶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血站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第一节 质量体系的建立
一、质量体系策划
二、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
三、质量体系的实施
第二节 质量体系的监控
一、质量体系审核的基本技能
二、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三、管理评审
第三节 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
一、质量改进的基本理念
二、顾客满意信息的收集
三、纠正和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血液质量控制技术
第一节 消毒隔离质量控制
一、基本概念
二、环境质量控制
三、皮肤消毒质量控制
四、器具消毒质量控制
第二节 采供血设备质量控制技术
一、血液采集相关设备质量控制
二、血液成分制备相关设备的质量控制
三、血液检验相关设备的质量控制
四、储存及运输设备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采供血物料的质量控制技术
一、血液采集相关物料的质量控制
二、血液成分制备相关物料的质量控制
三、血液检验相关物料的质量控制
四、其他物料的质量控制
第四节 全血和成分血的质量控制技术
一、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控制概述
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控制
三、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检测常用方法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采供血
第一节 采供血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制定的意义
二、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内容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举例)
四、应急突发事件(跨区域)血液保障联动方案
第二节 采供血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与评价
一、应急预案的全员培训
二、应急预案的演练
三、应急预案的评价
第三节 应急采血和供血
一、应急采供血条件
二、应急采供血操作
三、献血者动员过多或血液采集过多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医院输血科操作技术
第一节 输血科血液的申请、保存与发放
一、输血科血液的申请
二、输血科血液的保存
三、输血科血液的发放
第二节 血型鉴定
一、红细胞ABO血型鉴定
二、RhD血型鉴定
第三节 抗体筛查
一、实验原理
二、试剂和器材
三、方法与步骤(盐水介质法)
第四节 交叉配血
一、盐水介质法
二、酶技术配血法
三、抗球蛋白配血法
四、凝聚胺试验
五、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
第五节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实验室检查
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
二、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检查
三、输血反应试验检查结果判断
四、输血不良反应检查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输血治疗操作技术
第一节 细胞去除治疗术
一、治疗性白细胞去除术
二、治疗性红细胞去除术
三、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
第二节 血浆置换术
一、血浆置换术原理
二、血浆置换术方法
三、血浆置换术的适应证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第三节 细胞治疗方法
一、干细胞移植
二、肿瘤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血站统计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抽样、样本和样本含量
二、统计量
三、正态分布
第二节 常用统计学方法
一、χ2检验
二、u检验和t检验
三、方差分析
四、可信区间估计
第三节 血站业务工作统计
一、无偿献血工作统计
二、业务和科研工作统计
三、成本效益统计
四、统计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1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附录2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附录3 常用输血相关检测正常参考值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出血、凝血检查
四、血型相关检查
五、免疫学相关检查
六、采血标本血清学检查
附录4 缩略语英中文对照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