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瘟疫学(十三五)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73.80购买纸书

26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冯全生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字       数:37.9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教材以成都中医药大学编写的特色教材《瘟疫学新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6年)为基础,组织全国专家根据近年来的疫病理论研究和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的成果,行重新修订编写。<br/>【推荐语】<br/>Array<br/>【作者】<br/>男,1971年生,医学博士,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选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温病与感染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为全国著名温病学家张之文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优秀继温病与感染病的研究,尤其是病毒性肝炎承人,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瘟疫学》编委会

编写说明

上篇 概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瘟疫学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 瘟疫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二、汉至金元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近现代

第三节 瘟疫与相关概念辨

一、瘟疫与四时温病

二、瘟疫与温疫

三、瘟疫与伤寒

第四节 瘟疫学的研究意义

一、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需要

二、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瘟疫的病因和发病

第一节 瘟疫的病因

一、瘟疫病邪的特征

(一)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二)多通过口鼻、接触等方式入侵机体,病变部位具有特异性

(三)致病暴戾,病情凶险,病变复杂

(四)具有种属感染特异性

(五)温热属性为多,易耗伤阴津

(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二、瘟疫病邪的致病特点

(一)风热疫邪

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病变以肺胃为中心

2.传变迅速,肺卫之邪可逆传心包

3.易损肺胃阴津

(二)暑热疫邪

1.暑性酷烈,伤人急速,直入阳明

2.暑热易于闭窍动风

3.可直入营血,迫血妄行

4.易耗气伤精

5.常兼湿邪为病

(三)湿热疫邪

1.氤氲淹缠,传变较慢,难以速去

2.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3.易阻滞气机,困遏清阳

(四)燥热疫邪

1.多从口鼻而入,病变以肺经为主

2.易伤肺胃津液

3.可化火上干

(五)温热疫邪

1.邪自内发,初病即里热内炽

2.致病力强,易现险恶证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六)疫毒病邪

1.攻窜走毒,蕴结壅滞

2.毒力强,致病急重

(七)风寒疫邪

1.多从皮毛入侵体内

2.可凝滞经脉气血

3.可郁而化热

4.后期可伤阳

第二节 瘟疫的发病

一、体质因素

二、自然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三节 感邪途径

一、空气传播

二、饮食传播

三、接触传播

四、血液传播

第三章 瘟疫的辨证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五、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第二节 三焦辨证

一、上焦证

(一)温热性证候

1.邪犯肺卫

2.邪热壅肺

3.肺气衰竭

4.热入心包

(二)湿热性证候

1.湿阻肺卫

2.湿蒙心包

3.湿热蒙闭上焦

二、中焦证

(一)温热性证候

1.阳明热炽

2.肠腑热结

(二)湿热性证候

1.湿热中阻

2.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三、下焦证

1.肾精耗损

2.虚风内动

四、三焦证候的传变

第三节 表里辨证

一、表证

二、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四、表里俱病证

第四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滞阳郁证

二、气机上逆证

三、热瘀互结证

四、痰饮停聚证

五、痰瘀互结证

六、气虚血瘀证

七、津液枯损证

八、气虚血弱证

九、血瘀邪恋证

十、气随血脱证

第五节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2.阳明腑证

3.阳明变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1.少阴热化证

2.少阴寒化证

六、厥阴病证

1.厥阴热证

2.上热下寒证

第四章 瘟疫的防治

第一节 瘟疫的预防

一、预防原则

(一)避其毒气

(二)药物预防

(三)存其正气

二、预防方法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顺应四时,调适寒温

3.保护阴精,固守正气

(二)早诊治,控制传播

1.早期诊治

2.早隔离

3.控制传播

(三)预防接种

(四)计划免疫

(五)中医学特色预防方法

1.熏蒸预防法

2.滴喷预防法

3.食物预防法

4.中药大锅汤预防法

5.中药香囊预防法

第二节 瘟疫的治疗

一、治则

(一)首重祛邪

(二)明辨病种

(三)确定病位

(四)顾护正气

二、治法

(一)表里双解法

1.辛凉解表,清泄里热法

2.辛温解表,清泄里热法

3.辛温凉解法

(二)辛寒清透法

(三)清热解毒法

(四)泻热通腑法

(五)芳香化湿法

(六)开达膜原法

(七)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泄热法

2.凉血散血法

3.气营(血)两清法

(八)开窍息风法

1.清心开窍法

2.豁痰开窍法

3.凉肝息风法

4.滋阴息风法

(九)扶正透邪法

1.滋阴清热法

2.扶正祛湿法

(十)活血化瘀法

1.化瘀开窍法

2.化瘀固脱法

(十一)益气养阴法

中篇 各论

第五章 湿热疫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感邪之轻重

2.辨脏腑之病位

3.辨阴阳之耗伤

(二)治则治法

(三)常见证型

1.湿郁卫气

2.湿遏膜原

3.清浊相干

4.疫困脾土

5.湿热疫毒,壅滞气分

6.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7.气血凝滞,灵机失运

8.余湿蒙扰,脾气未醒

第六章 温热疫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有无表邪

2.辨兼夹病邪及主要病位

3.辨有无宿疾

(二)治则治法

(三)常见证型

1.卫气同病

2.邪炽阳明

3.正气欲脱

4.余邪留恋,痰瘀滞络

第七章 暑热疫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则治法

(三)常见证型

1.卫气同病

2.里热充斥三焦

3.邪炽阳明

4.气血两燔

5.后期证治

第八章 寒 疫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感邪之轻重

2.辨里证之病性

3.辨邪之病位

(二)治则治法

(三)常见证型

1.邪犯太阳

2.邪陷阳郁

3.邪犯三阳

4.寒中三阴,真阳衰微

5.寒湿犯表,困遏中焦

6.寒中脏腑

7.寒毒蒙窍

8.表寒里热,邪郁三焦

9.寒疫束表,内蕴湿热

第九章 杂 疫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一)大头瘟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二)疫喉痧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三)葡萄疫

1.诊断要点

(四)虾蟆瘟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一)大头瘟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二)疫喉痧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三)葡萄疫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四)虾蟆瘟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三)常见证型

1.肺胃毒盛

2.毒燔气营(血)

3.热毒发斑

4.热结肠腑

第十章 现代常见瘟疫辨治

一、流行性感冒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初起证治

2.邪入气分

3.热入营血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1.空气消毒

2.接种疫苗

3.中草药预防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2.临床特点

3.一般实验室检查

4.胸部影像检查

5.特异性病原学检测

6.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疫毒犯表

2.气分疫毒壅盛

3.疫毒内陷营血

4.元气欲脱

(三)中成药及单方验方治疗

(四)后期调治

1.余邪扰心

2.气阴两虚,湿热未尽

3.气阴两虚,肺络瘀滞

(五)预防

1.无病早防

2.正气存内

3.避其毒气

4.药物预防

三、人禽流感(含H7N9禽流感)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初期

2.进展期

3.极期

4.恢复期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1.远离传染源

2.个人生活预防

3.饮食预防

4.中草药预防

四、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暑湿疫毒,充斥表里

2.暑热(湿)炽盛

3.湿热蔽窍

4.热毒深重,元气欲脱

5.正气亏虚,暑湿余毒瘀阻

(三)中成药及单验方治疗

(四)预防

五、手足口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邪犯肺卫

2.湿热蕴毒

3.热燔气营

4.毒热动风

5.心阳式微,肺气欲脱

6.气阴不足,余邪未尽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六、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发热期

2.低血压休克期

3.少尿期

4.多尿期

5.恢复期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七、伤寒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初起

2.湿热流连气分

3.化燥入营血

4.余邪未净

(三)中成药及单验方治疗

(四)预防

1.消毒隔离

2.接种疫苗

3.中药预防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初发证治

2.邪盛气分

3.热燔营血

4.热陷心包

5.阳气暴脱

6.热盛动风

7.真阴亏损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1.管理传染源

2.空气消毒

3.接种疫苗

九、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轻型(毒蕴肺胃证)

2.普通型(毒损脑络证)

3.重型(毒陷心包证)

4.极重型(阴阳衰竭证)

5.恢复期(正虚邪恋证)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1.灭蚊

2.接种疫苗

3.加强疫情监测

十、钩端螺旋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邪在卫气

2.暑湿弥漫三焦

3.暑伤肺络

4.暑入心营,闭阻心包

5.肺胃阴伤

6.痰瘀阻络

7.肝火上炎

8.邪伏阴分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2.保护易感人群

3.中草药预防

十一、埃博拉出血热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发热期

2.休克期

3.恢复期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1.一般预防

2.疫苗接种

3.中草药预防

十二、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初起证治

2.邪入营分

3.恢复期 余邪未净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1.基本措施

2.疫苗接种

3.中草药预防

十三、寨卡病毒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卫气同病

2.营热炽盛

3.阴液耗伤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1.严密防控病例输入

2.加强病例监测与管理

3.媒介监测与控制

4.中草药预防

十四、黄热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湿热阻遏

2.毒扰气营

3.瘀毒入血

4.阳气暴脱

5.余邪未净

(三)对症治疗

(四)预防

十五、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特点

3.鉴别诊断

(二)辨证治疗

1.急性感染期

2.潜伏期(无症状HIV感染)

3.发病期

(四)预防

下篇 原文节选

第十一章 湿热疫原文节选

吴又可《温疫论》节选

一、温疫大纲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二、温疫与伤寒的区别

【原文】

【阐释】

1.伤寒与温疫的区别(表11-1)

2.伤寒与温疫在治法上异中有同

三、温疫病因

【原文】

【阐释】

1.杂气是多种致病因素的总称

2.不同的杂气引起不同的疫病

3.杂气有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的特性

4.杂气的蔓延流行

5.杂气致病广,六气致病有限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四、温疫初期证治

【原文】

【阐释】

1.温疫初起的证治

2.感邪轻重及其传变的证治

3.邪离膜原的迟速与正气盛衰有关

【原文】

【阐释】

五、温疫中期证治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1.舌象变化

2.头目诸窍

3.潮热、谵狂

4.二便

5.厥冷

6.脉厥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1.疫邪传胃,当用下法

2.勿拘下不厌迟之说

3.应遵逐邪勿拘结粪的原则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1.蓄血证的发病机制

2.蓄血与发黄的联系

3.胃家移热于下焦,有在气在血之分

4.蓄血轻症的治疗

5.蓄血重证的治疗

【原文】

【阐释】

六、温疫后期证治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七、温疫兼证证治

【原文】

【阐释】

1.疫痢兼证的证候

2.疫痢兼证的病机

3.疫痢兼证的治疗

八、温疫调护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第十二章 温热疫原文节选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节选

一、温疫病因

【原文】

【阐释】

二、温疫证候

(一)温疫初起证候

【原文】

【阐释】

(二)温疫脉证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三)目诊

【原文】

【阐释】

(四)脉厥体厥

【原文】

【阐释】

三、温疫辨证

(一)温疫辨证阴阳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四、温疫治疗

(一)温疫治疗纲领

【原文】

【阐释】

(二)温疫发热治疗

【原文】

【阐释】

(三)温疫急证急攻

【原文】

【阐释】

(四)大头瘟的辨治

【原文】

【阐释】

(五)温疫用药思路及治疫总方升降散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第十三章 暑热疫原文节选

余师愚《疫疹一得》节选

一、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

【原文】

【阐释】

二、论斑疹

【原文】

【阐释】

三、论治疹

【原文】

【阐释】

四、论疫疹之脉不宜表下

【原文】

【阐释】

五、论疹形治法

【原文】

【阐释】

六、论疹色治法

【原文】

【阐释】

七、论瘟毒发疮

【原文】

【阐释】

八、论治疫

【原文】

【阐释】

九、论妊娠病疫

【原文】

【阐释】

十、论闷疫

【原文】

【阐释】

十一、疫疹之方

【原文】

【阐释】

十二、疫疹之症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第十四章 寒疫原文节选

张仲景《伤寒论》节选

一、寒疫的概念

【原文】

【阐释】

二、时行病和寒疫的区别

【原文】

【阐释】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节选

一、寒疫的发病及转归

【原文】

【阐释】

二、寒疫的证治

【原文】

【阐释】

张景岳《景岳全书》节选

一、寒疫的发病及转归

【原文】

【阐释】

二、寒疫的证治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吴鞠通《温病条辨》节选

【原文】

【阐释】

《重订通俗伤寒论》节选

【原文】

【阐释】

第十五章 杂疫原文节选

刘松峰《松峰说疫》节选

一、瘟疫概述

【原文】

【阐释】

二、瘟疫立方用药

【原文】

【阐释】

【原文】

【阐释】

三、瘟疫治则治法

(一)治疗原则

【原文】

【阐释】

(二)治疗方法

【原文】

【阐释】

四、瘟疫六经治法

(一)太阳经治法

【原文】

【阐释】

(二)阳明经治法

【原文】

【阐释】

(三)少阳经治法

【原文】

【阐释】

(四)三阴经治法

【原文】

【阐释】

五、杂疫证治

(一)葡萄疫

【原文】

【阐释】

(二)大头瘟

【原文】

【阐释】

(三)蛤蟆瘟

【原文】

【阐释】

(四)瘟痧

【原文】

【阐释】

陈耕道《疫痧草》节选

一、“疫”字为纲,强调疫痧表末火本

【原文】

【阐释】

二、详述疫痧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原文】

【阐释】

三、提出疫痧的治疗机要、制法定方原则

【原文】

【阐释】

四、强调疫痧的传染性、重视疫痧预防措施

【原文】

【阐释】

附篇1

瘟疫病案选录

一、时行温疫病案

温疫案

温毒案

时行大头案

温毒发癍案曾月根(住五华周潭)

温疫发癍案胡剑华(住景德镇毕家同)

温疫内陷症案陈务斋(住梧州四方井街)

瘟疫闭症案丁佑之(住南通东门)

温疫昏厥案姜德清(住平度北七里河)

时疫温毒案陈在山(住辽阳咸春堂)

温毒发颐案严绍岐(住绍兴昌安门外官塘桥)

温毒喉痈案袁桂生(住镇江京口)

温毒牙疳案杨孕灵(住泰县)

秋瘟痉厥案姜德清(住平度北七里河)

时行冬瘟案吴兴南(住辽阳城内戴二屯)

大头瘟案叶馨庭(住黟县南屏)

疙瘩瘟案沈奉江(住无锡)

软脚瘟案严绍岐(住绍兴昌安门外官塘桥)

寒疫案:杨焕成、王大兴案

产后寒疫案

时行寒疫案

二、时疫喉痧病案

疫喉痧案丁甘仁(住上海)

瘟毒喉痧案尹榘山(住济南西小王府)

风毒喉痧案丁甘仁(住上海)

冬温喉痧案叶馨庭(住黟县南屏)

烂喉疫痧案霄桂生(住镇江京口)

烂喉丹毒案姜德清(在平度北七里河)

喉痧变烂喉案丁甘仁(住上海)

三、时行痢疫病案

急性疫痢案何拯华(绍兴同善局)

五色疫痢案何拯华(绍兴同善局)

疫痢末期案刘万年(住太谷东关运兴店)

陈秋云案

附篇2

防治瘟疫方剂选

一、预防方剂选

三画

四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以上

二、治疗方剂选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苍霖丹(《松峰说疫》)

芳香饮(《伤寒瘟疫条辨》)

苏羌饮(《松峰说疫》)

杏苏散(《温病条辨》)

杨氏一字散(《松峰说疫》)

来复丹(引《重订霍乱论》)

连朴饮(《霍乱论》)

连梅丸(《松峰说疫》)

吴茱萸汤(引《重订霍乱论》)

冷香饮子(《重订霍乱论》)

羌活升麻汤(《景岳全书·大头瘟证治共三条》)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沈氏头瘟汤(《沈氏尊生书·瘟疫源流》)

附子粳米汤(引《重订霍乱论》)

八画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青黛饮(《松峰说疫》)

抽薪饮(《松峰说疫》)

取汗方(《松峰说疫》)

苦参酒(《松峰说疫》)

茅花汤(《松峰说疫》)

松花散(《松峰说疫》)

松峰审定五瘟丹(一名凉水金丹,一名代天宣化丹)(《松峰说疫》)

卧龙丸 (《重订霍乱论》)

昌阳泻心汤(《重订霍乱论》)

金豆解毒煎(《松峰说疫》)

育阴煎(《疫痧草·汤药章·救液之剂》)

治瘟方(《松峰说疫》)

治瘟疫并大头方(《松峰说疫》)

治瘟疫秘方(《松峰说疫》)

宝花散(《松峰说疫》)

驾轻汤(《霍乱论》)

参连散(《松峰说疫》)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引《重订霍乱论》)

姜梨饮(《松峰说疫》)

姜糖引(《松峰说疫》)

九画

荆防败毒散(《松峰说疫》)

荆芥银花汤(《松峰说疫》)

栀子豉汤(引《重订霍乱论》)

点眼取汗方(《松峰说疫》)

胃脾汤(《松峰说疫》)

香豉散(《疫痧草》)

香薷饮(引《重订霍乱论》)

便蜜饮(《松峰说疫》)

炼雄丹(《重订霍乱论》)

洋糖百解饮(《松峰说疫》)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神仙祛瘟方(《松峰说疫》)

神曲煎(《松峰说疫》)

神柏散(《松峰说疫》)

神香散(引《重订霍乱论》)

神解散(《伤寒瘟疫条辨方》)

除湿达原饮(《松峰说疫》)

姚氏蟾酥丸(引《重订霍乱论》)

绛雪(一名八宝红灵丹)(《重订霍乱论》)

十画

蚕矢汤(《霍乱论》)

桂苓甘露饮(引《重订霍乱论》)

桂枝汤(引《重订霍乱论》)

栝蒌汤(《松峰说疫》)

桃仁红花汤(《松峰说疫》)

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

桃叶浴法(《松峰说疫》)

桃枝浴法(《松峰说疫》)

速效丹(《重订霍乱论》)

逐疫七宝丹(《松峰说疫》)

逐瘟方(《松峰说疫》)

致和汤(《霍乱论》)

柴胡白虎煎(《松峰说疫》)

柴葛煎(《松峰说疫》)

浆水散(引《霍乱论》)

资生丸(引《霍乱论》)

凉膈散(《松峰说疫》)

益胃汤(《温病条辨》)

消毒丸(《松峰说疫》)

涂脐散(《松峰说疫》)

浮萍黄芩汤(《松峰说疫》)

浮萍葛根半夏汤(《松峰说疫》)

浮萍葛根芍药汤(《松峰说疫》)

浮萍葛根汤(《松峰说疫》)

诸葛行军散(《松峰说疫》)

调胃承气加芍药地黄汤(《松峰说疫》)

通圣消毒散(《增订通俗伤寒论·大头伤寒》)

通灵万应丹(《重订霍乱论》)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引《重订霍乱论》)

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菊饮(《温病条辨》)

十一画

理中丸(引《重订霍乱论》)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引《重订霍乱论》)

黄芩汤(引《重订霍乱论》)

黄芩定乱汤(《重订霍乱论》)

黄连阿胶汤(《温病条辨》)

黄连香薷饮(引《重订霍乱论》)

黄酥丹(《松峰说疫》)

萝卜子汤吐法(《松峰说疫》)

梅花丸(引《重订霍乱论》)

梓皮饮(《松峰说疫》)

救苦丹(《松峰说疫》)

救苦汤(《松峰说疫》)

银翘散(《温病条辨》)

梨甘饮(《松峰说疫》)

盖救五瘟丹(《松峰说疫》)

清化汤(《伤寒瘟疫条辨方》)

清肺饮(《疫痧草·汤药章》)

清咽三黄汤(《疫喉浅论》)

清咽化痧煎(《疫喉浅论》)

清咽甘露饮(《疫喉浅论》)

清咽白虎汤(《疫喉浅论》)

清咽汤(《疫喉浅论》)

清咽导赤散(《疫喉浅论》)

清咽导痰汤(《疫喉浅论》)

清咽泻白散(《疫喉浅论》)

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

清咽复脉汤(《疫喉浅论》)

清咽养荣汤(《疫喉浅论》)

清咽凉膈散(《疫喉浅论》)

清咽消毒饮(《疫喉浅论》)

清咽润燥汤(《疫喉浅论》)

清咽救肺汤(《疫喉浅论》)

清咽渗湿汤(《疫喉浅论》)

清咽葛根汤(《疫喉浅论》)

清咽奠阴承气汤(《疫喉浅论》)

清宫汤(《温病条辨》)

清络饮(《温病条辨》)

清热解毒汤(《松峰说疫》)

清凉救苦散(《增订通俗伤寒论·大头伤寒》)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绿糖饮(《松峰说疫》)

十二画

斑黄双解散(《松峰说疫》)

葛根汤(《疫痧草·汤药章》)

葛根淡豉汤(《松峰说疫》)

葛犀汤(《疫痧草·汤药章》)

葱头粳米粥(《松峰说疫》)

葱豉汤(引《重订霍乱论》)

紫玉丹(《松峰说疫》)

紫朴汤(《松峰说疫》)

紫雪 (《重订霍乱论》)

掌中金(《松峰说疫》)

黑膏(《松峰说疫》)

解毒承气汤(《伤寒瘟疫条辨》)

犀角升麻汤(《景岳全书·大头瘟证治共三条》)

犀豉饮(《疫痧草·汤药章》)

犀羚二鲜汤《疫痧草·汤药章》

塞鼻手握出汗方(《松峰说疫》)

十三画

蒿柳汁(《松峰说疫》)

椿皮煎(《松峰说疫》)

罨熨法(《松峰说疫》)

罩胎散(《松峰说疫》)

解毒活血汤(《重订霍乱论》)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十四画

碧雪(《重订霍乱论》)

漏芦升麻汤(《景岳全书·大头瘟证治共三条》)

缪氏资生丸(引《重订霍乱论》)

十五画及以上

增损三黄石膏汤(《伤寒瘟疫条辨方》)

增损大柴胡汤(《伤寒瘟疫条辨方》)

增损双解散(《伤寒瘟疫条辨方》)

增损普济消毒饮(《伤寒瘟疫条辨方》)

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燃照汤(《霍乱论》)

霜连散(《松峰说疫》)

藕蜜浆(《松峰说疫》)

藿朴夏苓汤(《医原》)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蟾酥丸(《重订霍乱论》)

鳖甲煎丸(引《温病条辨》)

霹霹散(《重订霍乱论》)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