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自然辩证法概论(十三五)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3.15购买纸书

29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张宗明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字       数:27.0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教材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思想与专业特,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与启发研究生运用自然辩证法一般原理,探讨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思维特征与发展规律,从而帮助研究生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专业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本教材突出的特:一是强调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突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二审突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每章后增加了“中医问题与思考”的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医药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三是.突出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与自然观的联系,体现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便于学生深刻理解中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差异以及现代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br/>【作者】<br/>张宗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院长,从事本专业教学近20多年。现任*医学人文素质教指委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分会理事、教育与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哲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获第八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为国家中管局重学科“中医文化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编著学术著作10余部。<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前 言

编写说明

绪 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孕育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在苏联的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

(三)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了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技观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医学观,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一)认真读书,掌握理论精髓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三)加强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与科学技术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

(四)解放思想,提倡学术民主

中医问题与思考 中医问题与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自然观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

二、古希腊科学技术成就与自然观

(一)古希腊科学技术成就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中西古代自然观比较

(一)关于世界本源的认识

(二)关于世界如何形成的认识

(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近代初期科学技术成就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近代初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二、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中医问题与思考 中西传统自然观差异对中西医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界本原认识的差异对中西医发展的影响

二、自然界形成认识的差异对中西医发展的影响

三、人与自然界关系认识的差异对中西医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及其特征

一、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一)科学成就

(二)技术成就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

(一)发展进程的革命化

(二)体系结构的综合化

(三)科技活动的社会化

第二节 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的渊源与科学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的渊源

(二)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二、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一)自然是一个包含无数子系统的大系统

(二)自然系统不仅存在而且演化着

三、系统自然观的作用

第三节 人工自然观

一、人工自然观的渊源与基础

(一)古代人工自然观

(二)近代人工自然观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工自然的思想

(四)“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

(五)人工自然观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基础

二、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一)人工自然界是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人工自然观体现了自然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的辩证统一

(三)人工自然观的实践要求

三、人工自然观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 生态自然观

一、生态自然观的渊源与基础

(一)古代生态自然观

(二)近代科学技术中的自然图景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四)生态自然观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基础

(五)生态自然观形成的社会根源

二、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三、生态自然观的作用和意义

中医问题与思考 中医生态医学模式及其现代价值

一、中医生态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的现代价值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归纳与演绎

(一)归纳与演绎的含义

(二)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

二、分析与综合

(一)分析与综合的含义

(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三)分析与综合互相转化

三、从抽象到具体

四、历史与逻辑

(一)历史与逻辑、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的含义

(二)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一)收敛性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二)发散性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三)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关系

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性

(二)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三、直觉思维与顿悟思维

(一)直觉思维

(二)顿悟思维

(三)直觉和顿悟的运用

四、思维的批判性

(一)思维的批判性

(二)创造性思维过程需要批判性思维

五、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

(一)移植方法

(二)学科交叉方法与跨学科方法

六、数学方法

(一)数学与数学方法

(二)数学方法的特点

(三)数学方法的作用

第三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一、科学实践的方法

(一)科学观察

(二)科学实验

(三)观察渗透理论

(四)科学发现中的机遇问题

二、技术活动的方法

(一)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二)技术方法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三)技术预测

(四)技术评估

(五)技术原理构思方法

中医问题与思考 医者,意也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现代发展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

一、系统科学与系统科学方法

(一)系统科学

(二)系统科学方法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

(一)整体性原则

(二)动态性原则

(三)最佳化原则

(四)模型化原则

三、系统科学方法的作用

(一)系统方法是人们认识,研究、控制、设计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

(二)系统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制定系统最佳方案以实行优化组合和优化管理的手段

(三)系统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 一般系统方法

一、系统分析方法

二、信息论方法

三、反馈控制方法

四、黑箱方法

五、功能模拟方法

第三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

一、自组织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

(二)协同学

(三)超循环理论

(四)突变论

二、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一)自组织理论提出了研究系统自我演化发展的新方法

(二)自组织理论提出了系统存在发展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相统一的新方法

(三)自组织理论提出了探索复杂性系统的新目标和新范式

中医问题与思考 中医与黑箱方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与技术

(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三)技术异化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

(二)科学概念的内涵

(三)科学的基本特征

(四)技术的本质

二、科学划界标准

(一)科学哲学中关于划界问题的争论

(二)对“划界”问题的认识

三、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科学的分类

(二)技术的分类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与动力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与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与动力的分析

(二)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三)科学的发展模式与动力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与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与动力的分析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的研究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中医问题与思考 中医科学性问题之争

一、中医科学问题之争,问题源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过程中

二、中医科学吗——理解的错位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一)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二)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三)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主要理论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

一、科学技术活动及其社会建制化

(一)科学活动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内涵与形成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制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制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

(二)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

(三)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一)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运行的决定力量

(三)社会其他因素对科技运行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对科学技术运行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运行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社会文化作用于社会科学技术运行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文化功能

中医问题与思考 中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与协调

第七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科学技术是提高社会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手段

(二)中国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大力引进、吸收、消化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

(三)坚持“双百”方针,加强党的领导,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队伍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三)中国必须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

(三)加强基础研究,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研究

(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体制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四)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一)科学技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科学技术与四个现代化

(三)科学技术与第一生产力

(四)科学技术与“三个代表”

(五)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一)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二)把党的先进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到一起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一)实践性

(二)自主性

(三)人本性

(四)创新性

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二)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构成

(三)国家创新体系结构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基本类型

(二)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与趋势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中医问题与思考 中医原创思维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主要参考书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