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学基础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1.00购买纸书

31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陈萌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字       数:47.2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本教材将既往课程体系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涉及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部分内容行整合,编写而成。  <br/>【作者】<br/>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10余年,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相关专业著作2部。  <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教材总编审委员会

编写说明

绪 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医学体系的奠基时期

(二)中医学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中医学体系的整理时期

(四)中医学体系的规范时期

(五)中医学体系的争鸣时期

(六)中医学体系的融合时期

二、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

第一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一)先天之精

(二)后天之精

三、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殖

(二)生长发育

(三)生髓化血

(四)濡润脏腑

第三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来源

(二)生成过程

三、气的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防御作用

(四)固摄作用

(五)气化作用

(六)营养作用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类

(一)元气

(二)宗气

(三)营气

(四)卫气

第四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二)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三、血的循行

(一)血液运行与脏腑的关系

(二)血液运行与气的关系

(三)血液运行与寒温的关系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营养滋润全身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五节 津 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输布

(三)津液的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化生血液

(三)调节阴阳

(四)排泄废物

第六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对血的作用

(二)血对气的作用

二、气与精的关系

(一)气对精的作用

(二)精对气的作用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

(二)津液对气的作用

四、血与精的关系

(一)血对精的作用

(二)精对血的作用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一)血对津液的作用

(二)津液对血的作用

第七节 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功能

(一)调节和控制脏腑功能活动

(二)维系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三)治疗取效的内在基础

第二章 藏 象

第一节 五 脏

一、心

(一)心的解剖形态

(二)心的生理功能

(三)心的生理特性

[附]心包络

(一)心包络的形态部位

(二)心包络的生理功能

二、肺

(一)肺的解剖形态

(二)肺的生理功能

(三)肺的生理特性

三、脾

(一)脾的解剖形态

(二)脾的生理功能

(三)脾的生理特性

四、肝

(一)肝的解剖形态

(二)肝的生理功能

(三)肝的生理特性

五、肾

(一)肾的解剖形态

(二)肾的生理功能

(三)肾的生理特性

[附]命门

(一)命门的位置

(二)命门的功能

第二节 六 腑

一、胆

(一)胆的解剖形态

(二)胆的生理功能

(三)胆的生理特性

二、胃

(一)胃的解剖形态

(二)胃的生理功能

(三)胃的生理特性

三、小肠

(一)小肠的解剖形态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

(三)小肠的生理特性

四、大肠

(一)大肠的解剖形态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

(三)大肠的生理特性

五、膀胱

(一)膀胱的解剖形态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

(三)膀胱的生理特性

六、三焦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三焦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一)脑的解剖形态

(二)脑的生理功能

(三)脑与五脏的关系

二、髓

(一)髓的解剖形态

(二)髓的生理功能

(三)髓与五脏的关系

三、女子胞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态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附]精室

第四节 形体官窍

一、形体

(一)脉

(二)皮

(三)肉

(四)筋

(五)骨

二、官窍

(一)舌

(二)鼻

(三)口

(四)目

(五)耳

(六)前阴

(七)后阴

三、五脏外华

(一)心其华在面

(二)肺其华在毛

(三)脾其华在唇

(四)肝其华在爪

(五)肾其华在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的关系

(二)心与脾的关系

(三)心与肝的关系

(四)心与肾的关系

(五)肺与脾的关系

(六)肺与肝的关系

(七)肺与肾的关系

(八)肝与脾的关系

(九)肝与肾的关系

(十)脾与肾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

(三)脾与胃的关系

(四)肝与胆的关系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一、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

(一)神志的内涵

(二)五脏调节神志活动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一)血液循行的过程

(二)五脏调节血液循行

三、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

(一)呼吸的过程

(二)五脏调节呼吸运动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一)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五脏调节消化吸收

五、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

(一)水液代谢的过程

(二)五脏调节水液代谢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一)生长生殖的过程

(二)五脏调节生长生殖

第三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

(一)经脉系统

(二)络脉系统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二)具体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图3-2)

(二)手阳明大肠经(图3-3)

(三)足阳明胃经(图3-4)

(四)足太阴脾经(图3-5)

(五)手少阴心经(图3-6)

(六)手太阳小肠经(图3-7)

(七)足太阳膀胱经(图3-8)

(八)足少阴肾经(图3-9)

(九)手厥阴心包经(图3-10)

(十)手少阳三焦经(图3-11)

(十一)足少阳胆经(图3-12)

(十二)足厥阴肝经(图3-13)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图3-14)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图3-15)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图3-16)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图3-17)

(五)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图3-18)

(六)阳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图3-19)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图3-20)

(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图3-21)

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一、经别

(一)经别的含义

(二)经别的循行

1.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一合)

2.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二合)

3.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三合)

4.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四合)

5.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五合)

6.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六合)

(三)经别的生理功能

二、络脉

(一)络脉的含义

(二)络脉的循行

1.手太阴络脉

2.手少阴络脉

3.手厥阴络脉

4.手阳明络脉

5.手太阳络脉

6.手少阳络脉

7.足阳明络脉

8.足太阳络脉

9.足少阳络脉

10.足太阴络脉

11.足少阴络脉

12.足厥阴络脉

13.任脉之络

14.督脉之络

15.脾之大络

(三)络脉的生理功能

三、经筋

(一)经筋的含义

(二)经筋的循行

四、皮部

(一)皮部的含义

(二)皮部的循行

(三)皮部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系作用

二、感应作用

三、濡养作用

四、调节作用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四章 病 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三)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

2.寒

3.暑

4.湿

5.燥

6.火(热)

二、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偏嗜

(三)饮食不洁

三、劳逸

(一)过劳

(二)过逸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一、痰饮

(一)痰饮的基本概念

(二)痰饮的形成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二、瘀血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二)瘀血的形成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四)常见瘀血病证

三、结石

(一)结石的概念

(二)结石的形成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一)外伤的概念

(二)外伤的致病特点

二、寄生虫

(一)寄生虫的概念

(二)寄生虫的致病特点

三、胎传

(一)胎传的概念

(二)胎传的致病特点

第五章 病 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一、健康与疾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二)外环境与发病

(三)内环境与发病

三、发病类型

(一)卒发

(二)伏发

(三)徐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

(二)虚实错杂

(三)虚实转化

(四)虚实真假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盛衰

(二)阴阳互损

(三)阴阳格拒

(四)阴阳转化

(五)阴阳亡失

三、气血失调

(一)气失调

(二)血失调

(三)气血关系失调

四、津液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水湿停聚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一、风气内动

(一)内风的含义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二、寒从中生

(一)内寒的含义

(二)内寒的病理变化

(三)外寒与内寒的关系

三、湿浊内生

(一)内湿的含义

(二)内湿的病理变化

(三)外湿与内湿的关系

四、津伤化燥

(一)内燥的含义

(二)内燥的病理变化

(三)外燥与内燥的关系

五、火热内生

(一)内火的含义

(二)内火的病理变化

(三)外火与内火的关系

第四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一)心的病机

(二)肺的病机

(三)脾的病机

(四)肝的病机

(五)肾的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一)胆的病机

(二)胃的病机

(三)小肠的病机

(四)大肠的病机

(五)膀胱的病机

(六)三焦的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一)脑的病机

(二)体和骨的病机

(三)脉的病机

(四)女子胞的病机

第五节 经络病机

一、十二经脉病机

(一)经气虚实病机

(二)经气郁滞病机

(三)经气逆乱病机

(四)经气衰竭病机

二、奇经八脉病机

(一)督脉病机

(二)冲任病机

(三)带脉病机

(四)维脉病机

(五)脉病机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含义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

三、病位传变

(一)表里出入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

(三)内伤杂病的传变

四、病性转化

(一)病性的概念

(二)病性转化的形式

五、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性质

(三)地域气候

(四)生活状况

第七节 疾病的转归

一、转归的概念

二、转归的形式

(一)痊愈

(二)死亡

(三)缠绵

(四)后遗

第六章 诊 法

第一节 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的原理

二、诊断学的原则

第二节 望 诊

一、整体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体

(四)望姿态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部

(二)望五官

(三)望躯体

(四)望四肢

(五)望皮肤

三、望舌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望舌的内容

(三)望舌方法与注意事项

四、望排出物

(一)望痰涎

(二)望呕吐物

(三)望大便

(四)望小便

五、望小儿指纹

(一)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二)望小儿指纹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闻 诊

一、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病变声音

二、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二)排出物气味

(三)病室气味

第四节 问 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一)主诉

(二)现病史

(三)既往史、生活史、家族史

三、问现在症状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周身

(四)问饮食与口味

(五)问二便

(六)问睡眠

(七)问经带

(八)问小儿

第五节 切 诊

一、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二)按诊的内容

第七章 治 则

第一节 治则概述

一、治则的含义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三、治病求本

第二节 基本治则

一、扶正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二)扶正祛邪的应用

二、标本先后

(一)标本先后的概念

(二)标本先后的应用

三、病治逆从

(一)正治

(二)反治

四、调整阴阳

(一)调整阴阳的概念

(二)调整阴阳的应用

五、调和气血

(一)调和气血的概念

(二)调和气血的应用

六、调整脏腑

(一)调理脏腑的概念

(二)调理脏腑的应用

七、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第八章 防治法

第一节 养 生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二)衰老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二)形神共养

(三)保精护肾

(四)调养脾胃

三、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调摄精神

(二)锻炼身体

(三)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第二节 预 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三节 治 疗

一、常用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二、方药与治法的关系

三、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归经

(三)升降浮沉

四、中药的配伍与组方

(一)七情配伍

(二)中药配伍的目的

(三)方剂的基本结构

(四)方剂的变化形式

五、方剂的服法

(一)服药时间

(二)服药方法

六、方剂的分类

(一)“七方”说

(二)病证分类法

(三)祖方(主方)分类法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

(五)综合分类法

七、剂型

(一)汤剂

(二)散剂

(三)丸剂

(四)膏剂

(五)其他

八、针灸与推拿

(一)针灸

(二)推拿

第四节 康 复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

(一)形神结合

(二)内外结合

(三)药食结合

(四)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结合

二、常用的康复方法

(一)饮食康复法

(二)药物康复法

(三)针灸推拿康复法

(四)气功康复法

(五)怡情康复法

(六)运动康复法

(七)自然康复法

累计评论(3条) 7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