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针道--针刺治病解析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84.00购买纸书

34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焦顺发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字       数:24.2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由我国头针的创始人焦顺发编著。全书共四篇11章。包括脉络经络、针刺部位、针刺技术、针刺部位治病等内容。*篇脉络经络,主要论述了心脉络系统、脑经络系统的结构、生理功能、临床病症。第二篇主要结合现代解剖,按人体头面部、颈部、肩部、上下胸部、腰骶部、下肢部,介绍了343个穴位的针刺体位、位置、方向、深度、反应、经络以及主治。第三篇针刺技术,为针刺穴位和非穴位治病的思路和方法。第四篇针刺部位治病,包括治疗经络病症、躯肢病症、脏腑病症。主要供从事针灸专业的人员参考。<br/>【作者】<br/>焦顺发,1938年12月出生,山西人。“头针”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神奇针道研究院院长、山西省针灸学会会长。1970年发明“头针”,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甲级奖,后在148个广应用。1976年发明“颈动脉滴注药液治疗脑病”的新方法,获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后在全国推广。近50年来,一直在针刺治病和理论方面行广泛深研究,并在国内外讲学。出版《头针疗法》《头针》《中国针灸学求真》《中国针灸魂》《针灸原理与临床实践》《针刺治病》《针经》《针道——读中医经典随笔》等十余部专著。<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第一编 心脉络系统、脑经络系统

第一章 心脉络系统

第一节 结构

一、心

二、动脉

三、毛脉

四、络脉

五、流动的是血

第二节 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一、起于心

二、血离脏时非常突然而且力量大

三、心动

四、脉从心走手

五、血从心流行远端

六、脉动

七、毛脉是脉与络出入交会处

八、络从指间往上合肘中

九、脉合于心

十、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十一、肺朝百脉

第三节 生成、功能

一、生成

二、开始运行

三、脉如何受血

四、脉受血后运营方式

五、脉运营组织和器官的径路

六、“心脉络系统”之功能

第四节 病证

一、脉络病证

(一)脉之痹

(二)脉中虚邪

(三)脉气绝血先死

二、心之病证

(一)心痛

(二)真心痛

(三)宗气泄

三、脑之病证

(一)脉癫疾

(二)头脉痛

第五节 脉象

一、脉诊法

二、诊脉时机

三、切脉是诊病的一种方法

四、平人之脉

五、观脉之法

六、切脉诊病

(一)少气脉

(二)温病脉

(三)风病脉

(四)痹证脉

(五)代脉之意

(六)死脉

(七)切脉诊心病

第六节 针刺治疗

一、有些穴位即是“脉”

二、刺动脉治疗

三、刺络放血

四、刺脉络称补泻

五、禁刺心

六、刺脉络治病临床应用较少

七、探讨求证内容

第七节 余言

第八节 札记

一、古人描述的桡动脉、肱动脉及其与心相连

二、破解“肺-肝循行”

(一)形成原因

(二)“肺-肝循行”的“血气”不确切

(三)“肺-肝循行”

(四)“气口”之脉动与“肺-肝循行”无关

(五)解剖发现人体无“肺-肝循行”

(六)断指实验,可辨真伪

三、浅解“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四、破解“心”的含义

(一)相关文献

1.现代字典对“心”主要有三种解释

2.社会生活中对“心”含义之应用

3.中国医学描述

4.现代医学结论

(二)讨论

(三)小结

五、漫谈“针刺脉络放(出)血称补泻”

第二章 脑经络系统

第一节 结构(解剖)

一、中枢部分

(一)脑

1.脑位于颅内

2.脑的下端与脊骨空里髓相连

3.脑与头面、五官经络相属络

(二)脊骨空里髓

1.脊柱

2.椎管

3.脊骨空里髓

二、周围部分

(一)脏腑经络

(二)肢节经络

1.头颅五官经络

2.颈部经络

3.上肢经络

4.上胸部经络

5.下胸部经络

6.下肢经络

7.腰骶部经络

第二节 生成、功能

一、生成

二、功能

1.脑的功能

2.脊骨空里髓的功能

3.脏腑经络的功能

4.肢节经络的功能

5.脑经络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 病损

一、脑病损

二、脊骨空里髓病损

三、脏腑经络病损

四、肢节经络病损

(一)《灵枢·经脉第十》有关论述

(二)《灵枢·经筋第十三》有关论述

五、脑经络系统病损

(一)中枢部分病损

1.脑部病损

2.脊骨空里髓损害

(二)周围部分病损

第四节 札记

一、从临床角度探索经络实质

二、浅议“神与神气”

(一)相关论述

1.神的生成

2.何谓神

3.“神”位何处

4.神异常

5.神决定生死

6.神气

7.针刺可平“神气”

(二)讨论

三、正“督脉”之位

四、再解《灵枢·背腧》篇

迷惑之一

迷惑之二

迷惑之三

五、读《灵枢·海论》新悟

悟叹之一

悟叹之二

悟叹之三

悟叹之四

六、换个角度议“四街”

(一)“四街”病证的治疗方法

(二)“四街”病证的针刺部位

(三)“四街”之形成

(四)“四街”与卫气

第三章 关于“沿躯肢纵轴为主循行的带状感传”的探索和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古代医家的探索、研究

二、笔者的探索、研究

第二节 札记

一、从穴位看经络的实质

二、按压、火灸、针刺体表诱发的沿躯肢纵轴为主循行的带状感传原因

三、对现用经络体表线之转折和死角形成原因的探讨

(一)一般教科书上的描记

(二)古代描记

(三)笔者研究发现沿足少阳胆经体表线的特征

(四)各阶段经络体表线的特征及转折和死角形成的原因

(五)经络体表线的转折和死角对经络实质探讨之影响

四、颈动脉滴注药液刺激脑部诱发的沿躯肢纵轴为主循行的带状感传

(一)方法

(二)结果

1.带状感传出现的时间

2.带状感传阳性者与年龄的关系

3.带状感传的宽度

4.带状感传的性质

5.带状感传与中国针灸穴位归经前体表经线的关系

(三)对比试验

1.经颈动脉滴注对比液观察沿躯肢纵轴带状感传

2.肘静脉滴注对比观察

(四)小结

五、脑部病变与沿躯肢纵轴带状感传

(一)一般情况分析

1.带状感传性质

2.带状感传的宽度

3.带状感传出现次数

4.带状感传持续时间

5.带状感传的方向

6.带状感传特征

7.带状感传的部位与“脉”所在体表部位的关系

8.带状感传与脑部疾病的种类

(二)带状感传与疾病的关系

1.沿躯肢纵轴的带状感传为癫痫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

2.沿躯肢纵轴的带状感传为癫痫大发作的一个首发症状

3.沿躯肢纵轴的带状感传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首发症状

5.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时,带状感传到达的部位可伴有轻度活动障碍

6.脑动脉闭塞后在偏瘫侧可沿躯肢纵轴出现带状感传

7.颈内动脉闭塞后在偏瘫侧可沿躯肢纵轴出现带状感传

8.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现的带状感传和运动障碍的部位相同

第二编 针刺部位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病损部位与体表部位表浅神经末梢

第二节 非穴位(非固定针刺部位)与周围神经

一、以经取之与周围神经

二、刺经络与周围神经

三、以痛为输与周围神经

四、刺痛点与周围神经

第三节 穴位与周围神经

一、穴位的位置

二、寻找穴位

1.应在中而痛解

2.久应于手

3.按而循之

三、针刺深度

四、灸法

五、穴位的功能

第二章 各论

第一节 头面部穴位

一、头盖部穴位

神庭

上星

囟会

前顶

百会

后顶

强间

脑户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本神

浮白

头窍阴

头维

率谷

悬颅

悬厘

二、耳区穴位

天容

听会

听宫

耳门

和髎

曲鬓

角孙

颅息

瘛脉

翳风

上关

完骨

天牖

三、眼区穴位

睛明

攒竹

阳白

鱼腰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

四白

四、鼻区穴位

素髎

迎香

口禾髎

水沟

巨髎

五、口区穴位

兑端

地仓

承浆

大迎

颊车

下关

第二节 颈部穴位

天鼎

扶突

天窗

缺盆

风府

哑门

天柱

风池

第三节 肩部及上肢穴位

一、肩部穴位

肩井

肩贞

巨骨

天髎

肩髃

肩髎

臑俞

秉风

天宗

肩外俞

肩中俞

曲垣

臑会

二、上肢穴位

1.上肢内侧前线穴位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孔最

尺泽

2.上肢内侧中线穴位

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间使

郄门

曲泽

天泉

3.上肢内侧后线穴位

少冲

少府

神门

阴郄

通里

灵道

少海

青灵

侠白

天府

极泉

4.上肢外侧前线穴位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列缺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5.上肢外侧中线穴位

关冲

腋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6.上肢外侧后线穴位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第四节 上胸部穴位

一、背正中线穴位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二、背旁线穴位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三、背侧线穴位

附分

魄户

膏肓俞

神堂

四、前正中线穴位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五、前正中旁线穴位

俞府

彧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

六、锁乳肋线穴位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七、前外侧线穴位

云门

中府

周荣

胸乡

天溪

食窦

第五节 下胸部穴位

一、背正中线穴位

灵台

至阳

筋缩

中枢

脊中

二、背正中旁线穴位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背侧1线穴位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四、前正中线穴位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五、前正中旁线穴位

幽门

腹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肓俞

中注

六、前侧1线穴位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七、前侧2线穴位

期门

日月

腹哀

大横

八、前侧3线穴位

章门

带脉

第六节 腰骶部穴位

一、背正中线穴位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二、背正中旁线穴位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三、背侧1线穴位

肓门

志室

胞肓

四、背侧2线穴位

京门

五、前正中线穴位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六、前正中旁线穴位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

七、前侧1线穴位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八、前侧2线穴位

腹结

府舍

冲门

九、前侧3线穴位

五枢

维道

第七节 下肢穴位

一、内侧前线穴位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地机

阴陵泉

内犊鼻

血海

箕门

二、内侧中线穴位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交信

三阴交

漏谷

膝关

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三、内侧后线穴位

涌泉

然谷

照海

水泉

大钟

太溪

复溜

筑宾

阴谷

四、外侧前线穴位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下巨虚

条口

上巨虚

足三里

外犊鼻

梁丘

阴市

伏兔

髀关

五、外侧中线穴位

足窍阴

侠溪

地五会

足临泣

丘墟

悬钟

阳辅

光明

外丘

阳交

阳陵泉

膝阳关

中渎

风市

六、外侧后线穴位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附阳

阳交

飞扬

承山

承筋

合阳

委中

委阳

浮郄

殷门

承扶

环跳

秩边

撰后感

第三编 针刺技术

第一章 针刺术

第一节 针刺穴位治疗全身多种病症

一、寻找穴位

(一)手指按弹

(二)寻找骨孔

(三)找陷中或凹陷中

(四)凭动脉选穴位

二、刺经络

(一)持针

(二)进针

1.快速刺入皮下

2.刺中经络

三、留针

1.守气

2.增气

四、出针

第二节 针刺非穴位治疗全身多种病症

一、以经取之

二、以痛为输

三、针刺病变局部治疗局部病症

(一)针刺体表经络

(二)刺肌间经络

(三)针刺痈肿处经络

第三节 防止刺伤重要脏器及组织

一、防止刺伤“脑”

二、防止刺伤“脊髓”

三、防止刺伤“内耳”

四、防止刺伤“眼”

五、防止刺伤“肺”

六、防止刺伤“心”

七、防止刺伤“肝、胆”

八、防止刺伤“肾”

九、防止刺伤“膀胱”

十、防止刺伤“胃、肠”

十一、防止刺伤“动脉”

十二、防止刺伤“关节腔”

第四节 关于针刺直接“补虚证”和“泻实证”的技术

第二章 札记

一、读“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想“用针刺直接补虚证、泻实证”的技术

二、“实践”造就了“神化”

三、“中气穴”即可治愈病症

四、浅析“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五、读“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之感

六、读“凡刺之道,气调而止”之感

七、论针刺“得气”即可补虚证,泻实证

八、读“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合也”之感

九、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看“补、泻”技术

十、浅析“攻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之论述

十一、读“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感录

十二、浅析“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十三、读“凡刺浅深,惊针则止”之感

十四、浅析“鱼吞钩饵之浮沉”

十五、浅析“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和“泻井须泻荣,补井当补合”

十六、浅析“夫气者,乃十二经络之根本,生命之泉源。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

十七、何谓“气至”,为何“气至”

十八、使“气至”的针刺技术在逆境中的发展和意义

(一)发展

1.对“气至”的认识不断加深

2.使“气至”的技术有扩展和增加

3.重提“得气”补、泻法

(二)意义

1.有效才能存在

2.“实践”才能发展

3.是“真”的才能重现和发展

4.通过“现象”看“本质”

十九、浅析“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也,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也,气虚不可泻也”

二十、论“守气”法

1.经文描述

2.当代论述

(1)推弩法

(2)搬垫法

3.讨论

二十一、浅析“飞经走气”法

(一)“飞经走气”四法之概述

1.青龙摆尾法

2.白虎摇头法

3.苍龟探穴法

4.赤凤迎源法

(二)讨论

二十二、浅析“推弩法、逼针法”

(一)概述

1.推弩法

2.逼针法

(二)讨论

二十三、浅析“添气法”和“抽气法”

(一)概述

(二)讨论

二十四、解读《难经·七十八难》

(一)原文

(二)直意

(三)解读

(四)讨论

(五)小结

二十五、读《难经·七十八难》新悟

二十六、浅析补、泻手法

(一)经络系统是人体最大的调节系统,针刺其上,能调节血气,补虚泻实,使疾病痊愈

(二)针刺部位是“补泻”的重要环节

(三)“得气”是“补泻”的关键

(四)小结

二十七、经文中的手法补泻与气至

(一)“气至”补、泻法

(二)“气至”

(三)小结

二十八、“补、泻”春秋

(一)破解“徐、疾”失误

(二)解读“迎随”错误

(三)误用“得气”补、泻

二十九、浅析“提插补泻”法

三十、浅析“捻转补泻”法

三十一、析“徐而疾则实,疾而徐而虚”

(一)原文

(二)论述及演变

(三)讨论

(1)演变出的“提插补泻法”是无效的

(2)理论是不科学的

(3)曲解经文原意

三十二、浅析“徐疾补泻”法

三十三、浅析“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三十四、浅析“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三十五、浅析“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三十六、浅析“迎、随补泻”法

三十七、浅析“呼吸补、泻”法

三十八、承“气至”正“补泻”

第四编 针刺部位治病

(一)治疗病症的主要经验

(二)选配针刺部位的主要经验

1.治疗经络系统——神经系统病症的针刺部位

2.治疗躯肢病症(含体表器官)的针刺部位

3.治疗脏腑病症的针刺部位

(1)胸内脏腑病症

(2)上腹内脏腑病症

(3)下腹内脏腑病症

第一章 经络病症

第一节 脊骨空里髓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1.运动障碍

2.感觉障碍

3.大小便障碍

4.X线片、CT、磁共振等检查,可发现在病损的脊骨有病理性改变。

二、选配针刺部位

1.主要穴位

2.四肢配穴

三、防止刺伤脊里髓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二节 颅内髓——脑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1.偏瘫

2.躯体感觉障碍

3.语言障碍

4.运用不能

5.皮层性视力障碍

6.听力障碍

7.皮层性排尿障碍

二、选配针刺部位

1.运动区(含顶颞前斜线)、前神聪、悬里

2.感觉区(含顶颞后斜线)、百会、曲鬓

3.舞蹈震颤控制区

4.言语区

5.足运感区

6.运用区

7.晕听区

8.视区、玉枕穴

9.平衡区、天柱、脑户、哑门、风府

三、防止刺伤脑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三节 躯肢经络病症

一、确定病损经络

二、选配针刺部位

1.针刺病损经络

2.针刺病损经络痛处

3.针刺病损经络的穴位

三、防止过度针刺损伤躯肢经络

四、治疗效果预估

1.痛症

2.炎症

3.损伤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二章 躯肢病症

第一节 局部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1.体表孙络

2.肌间经络

3.骨上经络

4.针刺痈肿之上及周围经络

三、防止刺健康层组织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二节 头痛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防止刺伤脑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三节 眼部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防止刺伤眼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四节 耳部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防止刺伤内耳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的治疗病种

第五节 齿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防止刺伤内耳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六节 咽喉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防止刺伤肺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七节 项背痛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针刺疗效预估

四、针刺治疗病种

第八节 上肢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防止刺伤关节腔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九节 腰骶部痛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治疗效果预估

四、针刺治疗病种

第十节 髀不可举痛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防止过度刺伤坐骨神经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十一节 膝痛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穴位

三、防止刺伤膝关节腔及过度刺伤周围神经

四、针刺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十二节 踝关节痛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三、针刺疗效预估

四、针刺治疗病种

第三章 脏腑病症

第一节 胸内脏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1.支气管、肺病症

2.心病症

三、防止刺伤胸膜、肺、心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二节 上腹内脏腑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1.肝病症

2.胆病症

3.肾病症

4.脾病症

5.胃病症

6.肠病症

三、防止刺伤肝、胆、肾、脾、胃

四、治疗效果预估

五、针刺治疗病种

第三节 下腹内腑病症

一、确定病损部位

二、选配针刺部位

1.大肠病症

2.膀胱病症

3.子宫病症、阳痿、早泄

三、治疗效果预估

四、针刺治疗病种

第四章 札记

一、根据穴位的主治性能探讨取穴规律

(一)穴位主治性能与该经所属脏腑病症之关系

(二)本经的穴位对该经所属脏腑之病症有治疗作用的数量之差

1.本经穴位对该经所属脏或腑之病症均有治疗作用

2.本经穴位对该经所属脏腑之病症完全无治疗作用

3.本经穴位部分(3.4%~61.9%)对所属脏腑之病症有治疗作用

(三)小结

二、读《灵枢·本输》之感

三、针刺治病与人体节段

(一)将人体分成两个节段(上为天,下为地)

(二)将人体分成三个节段(头、腹、下肢)

(三)将人体分成四个节段(头、胸、腹、下肢)

(四)将人体分成多个节段

(五)小结

四、读《灵枢·海论》之感

五、浅析“四街”论

(一)“四街”之含义

(二)“四街”分节段

(三)“四街”连内、外

(四)“四街”病症之治疗

(五)“四街”之价值

六、论《灵枢·背腧》篇

(一)概况

(二)代表专著

1.《针灸甲乙经》

2.《针灸资生经》

3.《针灸大成》

4.《新编中国针灸学》

5.简况概论

(三)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1.脊神经

2.内脏神经系

(四)《灵枢·背腧第五十一》“背俞穴”与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之关系

(五)小结

(六)编后感

七、针刺下肢合穴治疗六腑病症与周围神经的关系

(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下肢合穴治疗六腑病症的记载

(二)六腑合穴与周围神经之关系

1.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与神经系统

2.六腑合穴的位置与周围神经干

3.“必中气穴”

4.“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

5.“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八、关于经络系统和针刺治病原理的再认识

(一)脊骨空里的髓为经络系统的重要部分

1.经典医著中对脊骨、脊骨空里的髓的记叙

2.脊骨空里的髓与《难经》中的督脉

3.脊骨空里髓的病候

4.脊骨空里髓病损的治疗

5.脊骨空里的髓与脊里经络之海

6.脊骨空里髓与“枢”

(二)脑为髓之海,是经络的总督

(三)冲脉、任脉是支配五脏六腑的经络

1.经典医籍中对冲脉的记述

2.经典医籍中对任脉的记述

(四)脏腑、躯肢经络会于脊骨空里的髓

1.脏腑经络与脊骨空里的髓

2.躯肢经络与脊骨空里的髓

(五)经络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短

(六)经脉的主要病候是疼痛、痛厥、肿厥、不用、痿厥、不仁等

(七)针刺躯肢经络治疗病症

1.针刺要求得气

2.“得气”后疗效好

(八)支配脏腑、躯肢的经络有节段性

1.脏腑经络分节段性支配

2.躯肢经络分节段支配

(九)按经络节段性支配关系进行针刺治病

(十)结语

附:报刊文章

主要参考资料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