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十二五)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3.00购买纸书

4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郑剑玲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2-01

字       数:18.4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供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中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中医保健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使用。本书由上篇、下篇构成,共分为十六章,上篇免疫学基础包括*至七章,下篇病原生物学包括第八至十六章。每章设有学习目标、正文、复习思考题,其中穿插图表和。全书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对内容的整体理解和要掌握。<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编委会

前 言

编写说明

上篇 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免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一)固有免疫

(二)适应性免疫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

第三节 免疫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免疫学的历史

二、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及相关产业

(一)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二)免疫学的相关产业

第二章 免疫细胞激活物

第一节 抗 原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

(二)理化特性

(三)宿主因素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二、抗原的特异性

(一)抗原决定基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三、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其他分类方法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二、超抗原

三、免疫佐剂

四、丝裂原

第三章 免疫分子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二)辅助结构

(三)水解片段

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一)IgV区的功能

(二)IgC区的功能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四、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二节 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二)补体的生物学特点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一)经典途径

(二)旁路激活途径

(三)MBL激活途径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一)溶解细胞作用

(二)调理作用

(三)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四)炎症介质作用

第三节 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功能

第四节 其他免疫分子

一、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HLA复合体及其遗传特征

(二)HLA分子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三)HLA分子的功能

(四)HLA的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

(二)黏附分子

第四章 免疫细胞

第一节 固有免疫细胞

一、吞噬细胞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二)中性粒细胞

二、树突状细胞

三、自然杀伤细胞

(一)NK细胞的表面标志

(二)NK细胞的表面受体

(二)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四、其他参与固有免疫的淋巴细胞

(一)B1细胞

(二)γδT细胞

(三)自然杀伤T细胞(NKT)

第二节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一、T淋巴细胞

(一)T细胞表面分子

(二)T细胞亚群及功能

二、B淋巴细胞

(一)B细胞表面分子

(二)B细胞亚群及功能

第五章 免疫应答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

一、固有免疫屏障

(一)皮肤黏膜屏障

(二)血脑屏障

(三)胎盘屏障

二、固有免疫分子

(一)补体系统

(二)细胞因子

(三)急性期蛋白

(四)抗菌肽

(五)其他抗病原体物质

三、固有免疫细胞

(一)固有免疫细胞识别与活化

(二)固有免疫细胞的效应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二)T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三)T细胞的效应及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三)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一、免疫耐受

二、免疫调节

第六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参与的主要成分

(二)发生过程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遗传因素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性反应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四)皮肤过敏反应

三、防治原则

(一)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二)脱敏治疗

(三)药物治疗

(四)免疫生物疗法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二)抗体

(三)组织损伤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六)其他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抗原

(二)抗体

(三)发生过程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抗原与效应细胞

(二)发生过程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第七章 免疫学检测与免疫防治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一)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原理

(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类型

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二)细胞毒试验

第二节 免疫防治

一、免疫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二)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二、免疫治疗

(一)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二)特异性被动免疫治疗

(三)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下篇 病原生物学

第八章 病原生物学绪论

第一节 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一、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及其分类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寄生与人体寄生虫

三、病原生物学及其研究范畴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布与医学微生态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空气中的微生物

(二)水中的微生物

(三)土壤中的微生物

(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二、人体的微生态系统

(一)人体正常微生物群及分布

(二)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

(三)微生态失调及机会性感染

第三节 微生物学历史与发展

一、微生物学发展历程

二、微生物学的奠定和发展

三、微生物学的应用与发展

(一)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与药学

(三)微生物与中医药学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控制

第九章 细菌学总论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二)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一)显微镜观察

(二)不染色检查法

(三)单染色检查法

(四)鉴别染色法(复染色法)

(五)特殊染色法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规律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一)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反应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三)细菌人工培养的意义

第三节 消毒与灭菌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二)射线灭菌法

(三)过滤除菌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位因子

(四)噬菌体(phage)

二、细菌的变异现象

(一)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异

(二)细菌毒力变异

(三)细菌耐药性变异

(四)菌落变异

三、细菌的变异机制

(一)基因突变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细菌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影响传染病的细菌学诊断

(二)制备菌苗预防疾病

(三)参与基因工程,制备生物制剂

(四)检测致癌物质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三)细菌的侵入部位

二、机体的抗菌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细菌感染的来源

(二)感染的类型

四、医院感染

第十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第一节 化脓性球菌

一、葡萄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二、链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三、肺炎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四、奈瑟菌属

(一)淋病奈瑟菌

(二)脑膜炎奈瑟菌

第二节 肠道杆菌

一、埃希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四)防治原则

二、志贺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四)防治原则

三、沙门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弧菌属

一、霍乱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二、副溶血性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一、厌氧芽胞梭菌属

(一)破伤风梭菌

(二)肉毒梭菌

(三)产气荚膜梭菌

二、无芽胞厌氧菌

(一)致病条件

(二)感染特征

(三)所致疾病

第五节 分枝杆菌属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变异性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六节 其他常见致病菌

一、铜绿假单胞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四)防治原则

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四)防治原则

三、幽门螺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四)防治原则

四、其他常见致病菌

第十一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 支原体

一、概述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二、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一)肺炎支原体

(二)溶脲脲原体

(三)其他支原体

第二节 衣原体

一、概述

(一)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二、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一)沙眼衣原体

(二)肺炎衣原体

(三)鹦鹉热衣原体

第三节 螺旋体

一、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二、梅毒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立克次体

一、概述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抗原构造

(四)抵抗力

二、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及其所致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原则

第五节 放线菌

一、放线菌属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二、诺卡菌属

第十二章 病毒学总论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核心

(二)衣壳

(三)包膜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增殖场所与增殖方式

二、病毒的复制周期

(一)吸附

(二)穿入

(三)脱壳

(四)生物合成

(五)装配成熟与释放

三、病毒的异常增殖

(一)缺陷病毒

(二)顿挫感染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二、化学因素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变异的常见类型

二、病毒变异的医学意义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一)病毒感染的方式与途径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三、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十三章 常见致病病毒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二、麻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三、冠状病毒

(一)冠状病毒概述

(二)SARS冠状病毒

四、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节 肠道病毒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二、其他人类肠道病毒

三、轮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第三节 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预防原则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三、丙型肝炎病毒

四、丁型肝炎病毒

五、戊型肝炎病毒

六、肝炎相关病毒

(一)庚型肝炎病毒

(二)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第五节 其他病毒

一、狂犬病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二、疱疹病毒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四、登革病毒

五、森林脑炎病毒

六、汉坦病毒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

八、人乳头瘤病毒

第十四章 真菌学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一)单细胞真菌

(二)多细胞真菌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一)致病性真菌感染

(二)条件致病性真菌

(三)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四)真菌毒素中毒

(五)真菌毒素与肿瘤

二、免疫性

第三节 常见致病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

二、皮下感染真菌

三、深部感染真菌

(一)白假丝酵母菌

(二)新生隐球菌

(三)曲霉

(四)毛霉菌

(五)肺孢子菌

第四节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直接镜检

(三)分离培养

二、防治原则

第五节 真菌与中药材

一、真菌类中药材

二、真菌与药材霉变

第十五章 医学寄生虫学概论

第一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

二、寄生虫生物学归属和类型

三、宿主的类型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二)免疫逃逸

(三)超敏反应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 常见致病寄生虫

第一节 常见致病原虫

一、疟原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室诊断

(五)防治原则

二、刚地弓形虫

(一)生活史

(二)致病性

(三)实验室检查与防治

第二节 常见致病蠕虫

一、日本裂体吸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室诊断

(五)防治原则

二、华支睾吸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室检查与防治

三、链状带绦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室诊断

(五)防治原则

四、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室诊断

(五)防治原则

五、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室检查与防治

主要参考书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