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医门推敲:中医鬼谷子医理纵横术.肆电子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医术求索无止境,大浪淘沙勤推敲       作者张胜兵为国医大师李今庸先生关门弟子,深得恩师之衣钵真传,在中医理论与临床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癌症、肿瘤等难治疾病常能收到惊人治疗效果。其文章纵横捭阖,文辞雄奇,不拘一格,可读性强。      《医门推敲:中医鬼谷子医理纵横术肆》是作者为学员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讲座内容整理,涉及中医理、法、方、药各个方面,突破中医基础课程讲授的传统模式框框,展现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经典解读及临证应用的独到感悟。

售       价:¥

纸质售价:¥58.00购买纸书

28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张胜兵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01

字       数:23.8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为《医门推敲》第三部的续篇,是作者为学员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讲座内容整理。内容涉及中医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中详细阐述了经典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方法,展现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经典解读及临证应用的独到感悟。 全书延续了前三部书的写作风格,语言通俗,论述翔实,生动演绎医门推敲之门径。具有很强的理论学习指导意义。<br/>【推荐语】<br/>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医术求索无止境,大浪淘沙勤推敲       作者张胜兵为国医大师李今庸先生关门弟子,深得恩师之衣钵真传,在中医理论与临床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癌症、肿瘤等难治疾病常能收到惊人治疗效果。其文章纵横捭阖,文辞雄奇,不拘一格,可读性强。      《医门推敲:中医鬼谷子医理纵横术肆》是作者为学员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讲座内容整理,涉及中医理、法、方、药各个方面,突破中医基础课程讲授的传统模式框框,展现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经典解读及临证应用的独到感悟。<br/>【作者】<br/>著者张胜兵先生大学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硕士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内科专业,在中医理论与临床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癌症、肿瘤等难治疾病常能收到惊人治疗效果。其文章纵横捭阖,文辞雄奇,不拘一格,具有相当的可读性。<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医门推敲(肆)——中医鬼谷子医理纵横术》编委会

80后中医领军人物——张胜兵(林序)

国际中医未来之脊梁——张胜兵(李序)

自序

第一章 藏象学说(续)

第一节 六 腑

一、胆

(一)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2.胆主决断

(二)胆的主要生理特性

1.主畅达舒展

2.性喜宁谧

3.主勇怯

(三)胆腑的脏腑辨证诊治

1.胆瘀痰扰证

2.肝胆湿热证与肝胆实火上炎证

3.心胆气虚证

二、胃

(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胃主通降

(二)胃的生理特性

1.胃气以降为和

2.胃喜润恶燥

(三)关于胃气

1.何为胃气

2.胃阴和胃阳

3.胃气与舌苔

4.胃气与脉象

(四)胃腑的脏腑辨证

1.胃热炽盛证

2.食滞胃脘证

3.寒滞胃脘证

4.胃气虚证

5.胃阳虚证

6.胃阴虚证

三、小肠

(一)主要生理功能和特性

1.受盛化物

2.分清泌浊

3.小肠主液

4.升清降浊

(二)小肠的脏腑辨证

四、大肠

(一)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传化糟粕

2.大肠主津

3.通降下行

(二)大肠的脏腑辨证

1.肠热腑实证

2.肠燥津亏证

3.大肠湿热证

4.肠虚滑泻证

5.虫积肠道证

五、膀胱

(一)生理功能和特性

1.汇聚水液

2.储存和排泄尿液

3.司开合

(二)膀胱的脏腑辨证

六、三焦

(一)三焦种类与功能

1.六腑三焦

2.部位三焦

3.辨证三焦

(二)三焦辨证

1.上焦病证

2.中焦病证

3.下焦病证

(三)三焦之争

1.有名有形说

2.有名无形说

第二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一)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

2.主精神意识(活动)

3.主感觉运动

(二)主要生理特性

1.脑为清灵之脏

2.喜静而恶躁

(三)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四)主神明之争议

1.心主神明

2.脑主神明

3.心脑共主神明

二、女子胞

(一)主要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

(二)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与“天癸”的关系

2.与经脉的关系

3.与脏腑的关系

附:男子胞(精室)

1.产生生殖之精

2.分泌和排泄精液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二)心与脾

(三)心与肝

(四)心与肾

(五)肺与脾

(六)肺与肝

(七)肺与肾

(八)肝与脾

(九)肝与肾

(十)脾与肾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4.肝与胆

5.肾与膀胱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一)五脏与女子胞的关系

1.心与女子胞的关系

2.肝与女子胞的关系

3.脾与女子胞的关系

4.肾与女子胞的关系

(二)五脏与脑的关系

1.心与脑的关系

2.肺与脑的关系

3.脾与脑的关系

4.肝与脑的关系

5.肾与脑的关系

(三)五脏与脉

(四)五脏与骨、髓

第二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1.经络概念的产生

2.经络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三)连属部分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2.四肢的分布

3.躯干部的分布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4.足太阴脾经

5.手少阴心经

6.手太阳小肠经

7.足太阳膀胱经

8.足少阴肾经

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11.足少阳胆经

12.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督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二)任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三)冲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四)带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五)阴跷脉和阳跷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六)阴维脉和阳维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

一、经别

(一)六合

(二)生理功能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的联系

二、别络

(一)循行

(二)生理功能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2.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统率其他络脉

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络穴

三、经筋

(一)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

(二)足少阳胆经的经筋

(三)足阳明胃经的经筋

(四)足太阴脾经的经筋

(五)足少阴肾经的经筋

(六)足厥阴肝经的经筋

(七)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筋

(八)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筋

(九)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筋

(十)手太阴肺经的经筋

(十一)手厥阴心包络经的经筋

(十二)手少阴心经的经筋

四、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输渗贯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的治疗

2.指导药物的治疗

第三章 体 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三)体质状况的评价

1.体质的评价指标

2.理想体质的标志

(四)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先天禀赋)

2.差异多样性

3.形神一体性

4.群类趋同性

5.相对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别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所伤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一)阴阳平和质

(二)偏阳质

(三)偏阴质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1.注意药物性味

2.注意用药剂量

3注意针灸宜忌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四)指导养生

第四章 病 因

第一节 六 淫

一、六淫概述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淫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风淫证

(二)寒淫

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寒淫证

(三)湿淫

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湿淫证

(四)燥淫

1.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燥淫证

(五)暑淫

1.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暑淫证

(六)火(热)淫

1.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火淫证

第二节 疠 气

一、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因素

3.预防措施不当

4.社会因素

三、疠气之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五)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

1.损伤相应之脏

2.影响心神

3.易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二)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

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三)多发为情志病

(四)影响病情变化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一)过饥

1.饥而不得食

2.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

3.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的

4.或不能按时饮食,不能按时饮食

(二)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一)寒热偏嗜

(二)五味偏嗜

(三)食类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二)劳神过度

(三)房劳过度

二、过逸

第六节 病理产物

一、痰饮

(一)痰饮的形成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三)广义痰饮

1.临床表现

2.分类以及代表方

二、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

2.血行不畅致瘀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

2.影响血脉运行

3.影响新血生成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三)瘀血证的特点与常用方剂

1.瘀血证的特点

2.瘀血证常用方剂

三、结石

(一)结石的形成

1.饮食不当

2.情志内伤

3.服药不当

4.体质差异

5.久病损伤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三)结石的治疗

1.尿石症

2.胆石症

3.胃石证

第七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一)外力损伤

(二)烧烫伤

(三)冻伤

(四)虫兽所伤

二、诸虫

(一)蛔虫

1.小儿疳积

2.蛔虫病的辨证治疗

(二)蛲虫

(三)绦虫

(四)钩虫

(五)血吸虫

三、药邪

(一)药邪的形成

1.用药过量

2.炮制不当

3.配伍不当

4.用法不当

(二)药邪的致病特点

1.中毒

2.加重病情,变生其他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