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膏方学(十三五)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5.10购买纸书

55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周端,陈昕琳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01

字       数:16.8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选题亮:此“十三五”创新教材之前身为“十二五”创新教材,今发行部提请再次重印,出版部发现本教材的菲林片没有了,因与当初的排版厂不再合作了。现经征得相关部门意见和作者意见,对本教材行部分修改,然后作为“十三五”创新教材出版。主编周端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原副院长,擅长膏方诊治。上海作为膏方的时兴发源地,作为主编牵头单位,组织全国相关专家撰写了本教材,随着全国各地膏方热的兴起,本教材市场需求良好。特此申报。<br/>【作者】<br/>主编周端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原副院长,擅长膏方诊治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中医膏方学》编委会

前 言

上篇 中医膏方学概述

一、中医膏方学的概念

二、中医膏方的历史沿革

(一)先秦秦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时期

(四)宋金元时期

(五)明清时期

(六)近现代

三、中医膏方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临床研究

(二)实验研究

四、中医膏方的理论基础

(一)膏方与中医基础理论

(二)膏方与中医养生

(三)膏方与时令进补

(四)膏方与中医文化

五、中医膏方的分类

(一)成方膏方

(二)个体膏方

六、中医膏方的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

(一)膏方的适宜人群

(二)膏方的不适宜人群

七、中医膏方调治的基本思路

八、中医膏方处方的基本内容

九、胶类在中医膏方中的应用

(一)阿胶

(二)黄明胶

(三)龟甲胶

(四)鳖甲胶

(五)鹿角胶

十、中医膏方的制备与加工

(一)审方、核价、登记

(二)配方、核对

(三)煎熬前期准备

1.煎熬前核对与标记

2.特殊中药饮片的处理

3.糖类的前处理

4.中药饮片的浸泡

5.中药饮片的煎煮

6.中药药汁的浓缩

7.收膏

8.装膏

9.凉膏

10.成膏

(四)中医膏方所用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管理

(五)中医膏方成品的质量要求

(六)中医膏方制备场地及设备要求

1.中医膏方制备场地选择

2.中医膏方制备区域要求

3.中医膏方制备的设备要求规定

(七)中医膏方制备人员与机构要求

1.人员与机构要求

2.膏方加工人员卫生要求

十一、中医膏方的用法

十二、中医膏方的保存方法

十三、中医膏方不良反应的处理

下篇 常见疾病的中医膏方调治

第一章 内科

第一节 冠心病

【概述】

【病因病机】

1.寒邪内侵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肾气亏损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阴寒凝滞证

2.心血瘀阻证

3.痰浊闭阻证

4.气阴亏虚证

5.心肾阳虚证

【注意事项】

第二节 高血压

【概述】

【病因病机】

1.情志失调

2.饮食不慎

3.年高肾亏

4.禀赋不足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肝阳上亢证

2.瘀血阻络证

3.痰湿中阻证

4.肾阳亏虚证

5.肾精不足证

【注意事项】

第三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

【概述】

【病因病机】

1.心气不足,外邪侵袭

2.思虑过度,劳伤心脾

3.饮食不调,痰湿内生

4.劳欲过度,损及心肾

【治疗特点】

1.分期论治

2.高度重视“瘀血”在慢性心功能不全病程中的作用

3.膏方治疗中注重顾护胃气

【辨证调治】

1.心肺气虚证

2.气阴两虚证

3.心肾阳虚证

【注意事项】

第四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概述】

【病因病机】

1.久病肺虚

2.感受外邪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痰浊壅肺证

2.痰热郁肺证

3.肺脾气虚证

4.肺肾两虚证

5.阳虚水泛证

【注意事项】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

【概述】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

3.体虚病后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肺虚证

2.脾虚证

3.肾虚证

4.寒哮证

5.热哮证

【注意事项】

第六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

【概述】

【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气机郁滞

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3.情志失畅,肝胃不和

4.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治疗特点】

1.健脾益气,理气通降

2.瘀血为患,活血化瘀

3.调理脾胃,注重情志

4.辨证与辨症、辨病相结合

【辨证调治】

1.脾虚气滞证

2.气虚血瘀证

3.胃阴亏虚证

4.脾虚湿热证

5.脾胃虚寒证

【注意事项】

第七节 肠易激综合征

【概述】

【病因病机】

1.外邪夹湿,内侵困脾

2.情志所伤,肝脾不和

3.饮食积滞,脾胃受伤

4.劳倦伤脾,清阳不升

5.年老虚损,命门火衰

【治疗特点】

1.健脾温中治本

2.清肠化湿治标

3.灵活辨证治泻

4.芍药甘草治痛

5.酸涩固涩治脱

【辨证调治】

1.肝气乘脾证

2.湿困脾土证

3.脾胃虚弱证

4.肾虚不涩证

【注意事项】

第八节 强直性脊柱炎

【概述】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肾精虚少

2.外邪入侵,肾督厥冷

3.腰部外伤,瘀血内停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肾督亏虚,寒湿痹阻证

2.肝肾阴虚,湿热痹阻证

3.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证

【注意事项】

第九节 干燥综合征

【概述】

【病因病机】

1.正虚感邪,阴虚津亏

2.燥邪内盛,积热成毒

3.久病体弱,气阴两虚

4.禀赋不足,肝肾亏虚

5.燥热内结,瘀血阻络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阴虚津亏证

2.气阴两虚证

3.肝肾阴虚证

4.阴虚热毒证

5.阴虚血瘀证

【注意事项】

第十节 痛风

【概述】

【病因病机】

1.嗜食醇美,痰浊内生

2.先天禀赋,助湿生热

3.邪郁病久,痰瘀痹阻

4.湿热久羁,肝肾阴虚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痰浊阻滞证

2.痰瘀痹阻证

3.肝肾阴虚证

【注意事项】

第十一节 糖尿病

【概述】

【病因病机】

1.饮食因素

2.久坐少动

3.情志失调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痰(湿)热互结证

2.热盛伤津证

3.气阴两虚证

4.肝肾阴虚证

5.阴阳两虚证

【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概述】

【病因病机】

1.情志所伤

2.饮食所伤

3.体质因素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气郁痰凝证

2.肝火亢盛证

3.阴虚火旺证

4.气阴两虚证

【注意事项】

第十三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病因病机】

1.风邪侵袭

2.饮食不节

3.劳倦内伤

4.瘀血阻滞

【治疗特点】

1.敦土制水,温肾利水

2.活血理气以治水

3.扶正祛邪,滋阴利水

【辨证调治】

1.水湿浸渍证

2.脾虚水泛证

3.阴虚内热证

4.脾肾气虚证

5.脾阳虚衰证

6.肾阳衰微证

【注意事项】

第十四节 慢性尿路感染

【概述】

【病因病机】

1.湿热下注,水道不利

2.久淋不愈,耗伤正气

3.情志失调,气机不畅

4.劳倦内伤,房事不节

【治疗特点】

1.虚者补益

2.实者清利

3.宣畅气机,活血化瘀

【辨证调治】

1.气机失畅证

2.气虚血瘀证

3.肾阴亏虚证

4.脾肾气虚证

5.脾肾阳虚证

【注意事项】

第十五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概述】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2.劳累过度

3.饮食不节

4.情志内伤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脾阳亏虚证

2.肾阳虚损证

3.肝肾阴虚证

4.气虚血瘀证

5.湿浊困脾证

6.湿热内蕴证

【注意事项】

第十六节 失眠

【概述】

【病因病机】

1.情志失调

2.饮食失节

3.素体亏虚

【治疗特点】

1.一方统领,随证加减,辨证又辨病

2.不寐多参郁,疏肝为要

【辨证调治】

1.肝郁化火证

2.痰热内扰证

3.胃气失和证

4.瘀血内阻证

5.心脾两虚证

6.阴虚火旺证

7.心胆气虚证

8.心肾不交证

9.肝郁血虚证

【注意事项】

第十七节 情志病

【概述】

【病因病机】

1.病因

2.病机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肝郁脾虚证

2.肝郁化火证

3.心脾两虚证

4.肝肾阴虚证

5.脾肾阳虚证

【注意事项】

第二章 外科

第一节 乳腺增生

【概述】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

2.肝郁脾虚

3.肝肾不足,冲任失调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肝郁痰凝证

2.冲任失调证

3.肝肾阴虚证

【注意事项】

第二节 乳腺癌

【概述】

【病因病机】

1.七情内伤,肝脾不和

2.肝肾不足,冲任失调

3.脾失健运,气血两虚

4.六淫邪毒

【治疗特点】

1.适应证

2.治疗要点

3.中药及细料应用特点

【辨证调治】

1.肝郁气滞,痰瘀凝结证

2.肝肾虚损,冲任失调证

3.脾失健运,气血两虚证

【注意事项】

第三节 黄褐斑

【概述】

【病因病机】

1.肝郁气滞

2.肝肾不足

3.脾虚湿蕴

4.气滞血瘀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肝郁气滞证

2.肝肾不足证

3.脾虚湿蕴证

4.气滞血瘀证

【注意事项】

第三章 妇科

第一节 痛经

【概述】

【病因病机】

1.气滞血瘀

2.寒凝血瘀

3.湿热瘀阻

4.气血虚弱

5.肾气亏损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气滞血瘀证

2.寒凝血瘀证

3.湿热瘀阻证

4.气血虚弱证

5.肾气亏损证

【注意事项】

第二节 产后病

一、产后汗证

【概述】

【病因病机】

1.气虚

2.阴虚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气虚自汗证

2.阴虚盗汗证

【注意事项】

二、产后抑郁

【概述】

【病因病机】

1.心脾两虚

2.瘀血内阻

3.肝气郁结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心脾两虚证

2.瘀血内阻证

3.肝气郁结证

【注意事项】

三、产后血劳

【概述】

【病因病机】

1.精血亏损

2.脾肾虚损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精血亏损证

2.脾肾虚损证

【注意事项】

第三节 不孕症

【概述】

【病因病机】

1.肾虚

2.气血两虚

3.心肝气郁

4.瘀滞胞宫

5.痰湿内阻

6.湿热互结

7.寒凝经脉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肾气亏虚证

2.肾阳不足证

3.肾阴不足证

4.脾胃虚弱证

5.心肝气郁证

6.瘀滞胞宫证

7.痰湿内阻证

8.湿热互结证

9.寒凝经脉证

【注意事项】

第四节 更年期综合征

【概述】

【病因病机】

1.阴虚肝旺

2.心肾不交

3.脾肾阳虚

4.气滞血瘀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2.阴虚内热,心肾不交证

3.脾肾阳虚,痰湿阻滞证

4.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证

【注意事项】

第四章 儿科

第一节 小儿哮喘

【概述】

【病因病机】

1.起居不慎,卫外不固

2.饮食失调,脾胃失职

3.脏腑稚嫩,肾气亏虚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肺气虚弱证

2.脾气虚弱证

3.脾肾阳虚证

4.肺肾阴虚证

【注意事项】

第二节 小儿厌食

【概述】

【病因病机】

1.脾失健运

2.脾胃气虚

3.脾胃阴虚

4.痰湿中阻

5.其他疾病转归而来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脾失健运证

2.脾胃气虚证

3.胃阴不足证

4.痰湿中阻证

5.虫积伤脾证

【注意事项】

第三节 小儿多动症

【概述】

【病因病机】

1.阳动有余、阴静不足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2.脏腑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理变化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

2.心脾气虚,神失所养证

3.湿热内蕴,痰火扰心证

【注意事项】

第四节 小儿体质虚弱

【概述】

【病因病机】

1.禀赋薄弱,因虚致病

2.喂养不当,调护失宜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气虚证

2.血虚证

3.阴虚证

4.阳虚证

【注意事项】

1.有针对性地服用膏方

2.服药时忌口

3.序贯治疗效果佳

4.用药禁忌

第五章 骨伤科

慢性筋骨病

【概述】

【病因病机】

1.肝脾肾亏虚为发病之本

2.风寒湿外邪侵袭、痰阻经络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3.气血失和、瘀阻经脉贯穿痹病始终

【治疗特点】

1.证病结合,主兼相参

2.气血为纲,标本兼顾

3.整体调摄,重在肝脾肾

4.心身同治,精气神共养

【辨证调治】

一、颈椎病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1.瘀血痹阻证

2.肝肾亏虚证

(二)脊髓型颈椎病

1.肝气不舒,腑浊内阻证(痉证)

2.肾虚痰滞证(痿证)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1.气滞血瘀证

2.肝肾亏虚证

三、膝骨关节炎

1.气滞血瘀证

2.脾肾亏虚证

3.肾阳不足证

4.肾阴亏虚证

四、骨质疏松症

1.气血亏虚证

2.肝肾阴虚证

3.脾肾阳虚证

【注意事项】

第六章 亚健康

第一节 反复感冒

【概述】

【病因病机】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气虚证

2.阳虚证

3.阴虚证

【注意事项】

第二节 肥胖

【概述】

【病因病机】

1.食饮不节

2.久卧喜坐

3.情志因素

4.遗传因素

5.年龄因素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脾虚痰湿证

2.胃热湿阻证

3.气滞痰瘀证

4.脾肾阳虚证

【注意事项】

第三节 慢性疲劳

【概述】

【病因病机】

1.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2.饮食伤脾,气血生化乏源

3.劳倦伤心,耗气伤血

【治疗特点】

【辨证调治】

1.心脾两虚证

2.肝郁脾虚证

3.阴阳失调证

【注意事项】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