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6.00购买纸书

7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庄严,庄子凡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字       数:13.7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共较全面地阐述了临床中医内科常见病证的中医辨证分型护理知识,着重突出了中医护理包括:起居调摄、情志心理、饮食药膳、病时调护、实用的预防及保健方法及适宜技术在内的健康指导。本书把中医护理服务理念和精髓融常见病证的指导中,充分体现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操作性强,易于理解和掌握,方便查阅。是一部实用健康预防和护理指导用书。<br/>【作者】<br/>王诗源,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参与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各类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6部,历任主编及副主编。曾获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0年度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三等奖及2014年度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共计40余篇,sci论文3篇。<br/>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编写说明

目 录

上篇 中医内科基本概念及护理特色

第一章 概 说

一、什么是中医内科学

二、中医内科常用治疗原则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六)三因制宜

第二章 中医内科护理特色

一、强调整体观念

二、注重辨证施护

三、三因制宜

四、预防为主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3.愈后防复

下篇 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护理

第三章 感 冒

一、中医辨证论治

1.风寒束表证

2.风热犯表证

3.暑湿伤表证

4.虚体感冒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四章 咳 嗽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2.风热犯肺证

3.风燥伤肺证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2.痰热郁肺证

3.肝火犯肺证

4.肺阴亏耗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五章 喘 证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

2.表寒肺热证

3.痰热郁肺证

4.痰浊阻肺证

5.肺气郁痹证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

2.肾虚不纳证

3.正虚喘脱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六章 肺 痨

一、中医辨证论治

1.肺阴亏损证

2.虚火灼肺证

3.气阴耗伤证

4.阴阳虚损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护理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七章 肺 胀

一、中医辨证论治

1.痰浊壅肺证

2.痰热郁肺证

3.痰蒙神窍证

4.阳虚水泛证

5.肺肾气虚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八章 心 悸

一、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证

2.心血不足证

3.阴虚火旺证

4.心阳不振证

5.水饮凌心证

6.瘀阻心脉证

7.痰火扰心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九章 胸 痹

一、中医辨证论治

1.心血瘀阻证

2.气滞心胸证

3.痰浊闭阻证

4.寒凝心脉证

5.气阴两虚证

6.心肾阴虚证

7.心肾阳虚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十章 不 寐

一、中医辨证论治

1.肝火扰心证

2.痰热扰心证

3.心脾两虚证

4.心肾不交证

5.心胆气虚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十一章 胃 痛

一、中医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

2.饮食伤胃证

3.肝气犯胃证

4.湿热中阻证

5.瘀血停胃证

6.胃阴亏耗证

7.脾胃虚寒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十二章 呕 吐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2.食滞内停证

3.痰饮内阻证

4.肝气犯胃证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2.脾胃阳虚证

3.胃阴不足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十三章 腹 痛

一、中医辨证论治

1.寒邪内阻证

2.湿热壅滞证

3.饮食积滞证

4.肝郁气滞证

5.瘀血内停证

6.中虚脏寒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预防调护

第十四章 泄 泻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2.湿热伤中证

3.食滞肠胃证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2.肾阳虚衰证

3.肝气乘脾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十五章 便 秘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实秘

1.热秘

2.气秘

3.冷秘

(二)虚秘

1.气虚秘

2.血虚秘

3.阴虚秘

4.阳虚秘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十六章 黄 疸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2.湿重于热证

3.胆腑郁热证

4.疫毒炽盛证(急黄)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十七章 臌 胀

一、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湿阻证

2.水湿困脾证

3.水热蕴结证

4.瘀结水留证

5.阳虚水盛证

6.阴虚水停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十八章 头 痛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2.风热头痛

3.风湿头痛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2.血虚头痛

3.痰浊头痛

4.肾虚头痛

5.瘀血头痛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十九章 眩 晕

一、中医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2.气血亏虚证

3.肾精不足证

4.痰湿中阻证

5.瘀血阻窍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二十章 中 风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2.风阳上扰证

3.阴虚风动证

(二)中腑脏

1.闭证

2.脱证(阴竭阳亡)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

2.气虚络瘀证

3.肝肾亏虚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二十一章 水 肿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2.湿毒浸淫证

3.水湿浸渍证

4.湿热壅盛证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2.肾阳衰微证

3.瘀水互结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二十二章 淋 证

一、中医辨证论治

1.热淋

2.石淋

3.血淋

4.气淋

5.膏淋

6.劳淋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预防调护

第二十三章 癃 闭

一、中医辨证论治

1.膀胱湿热证

2.肺热壅盛证

3.肝郁气滞证

4.浊瘀阻塞证

5.脾气不升证

6.肾阳衰惫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二十四章 郁 证

一、中医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2.气郁化火证

3.痰气郁结证

4.心神失养证

5.心脾两虚证

6.心肾阴虚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二十五章 消 渴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2.气阴亏虚证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2.阴阳两虚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二十六章 血 证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

2.胃热炽盛证

3.肝火上炎证

4.气血亏虚证

(二)齿衄

1.胃火炽盛证

2.阴虚火旺证

(三)咳血

1.燥热伤肺证

2.肝火犯肺证

3.阴虚肺热证

(四)吐血

1.胃热壅盛证

2.肝火犯胃证

3.气虚血溢证

(五)便血

1.肠道湿热证

2.气虚不摄证

3.脾胃虚寒证

(六)尿血

1.下焦湿热证

2.肾虚火旺证

3.脾不统血证

4.肾气不固证

(七)紫斑

1.血热妄行证

2.阴盛火旺证

3.气不摄血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第二十七章 痹 证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2.痛痹

3.着痹

(二)风湿热痹

(三)痰瘀痹阻证

(四)肝肾亏虚证

二、中医护理

1.起居调护

2.饮食调护

3.情志调护

4.用药调护

5.病时调护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7.预防调护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