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针道.中医神经解析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62.30购买纸书

13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焦顺发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字       数:15.9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由头针创始人焦顺发编著。全书共7章,包括脑神筋(经)系统,节之会(气穴),针刺神、机、经、筋,据节选会(气穴)治病,脑神筋(经)系统病损及治疗经验,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认识“中医神经学”及对人脑的探索和认识等内容。<br/>【作者】<br/>焦顺发,1938年12月出生,山西人。“头针”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神奇针道研究院院长、山西省针灸学会会长。1970年发明“头针”,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甲级奖,后在148个广应用。1976年发明“颈动脉滴注药液治疗脑病”的新方法,获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后在全国推广。近50年来,一直在针刺治病和理论方面行广泛深研究,并在国内外讲学。出版《头针疗法》《头针》《中国针灸学求真》《中国针灸魂》《针灸原理与临床实践》《针刺治病》《针经》《针道——读中医经典随笔》等十余部专著。<br/>
目录展开

作者简介

自序

目 录

第一章 脑神筋(经)系统

第一节 探索 “神、经、经络、经脉”

一、守神

二、索之于经

三、神经

四、经气至

第二节 探索 “脑神筋(经)系统”

一、“脑筋” 的形成

二、“脑筋” 的价值

三、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四、“神气” 自由出入

第三节 对接、融合成 “脑神筋(经)系统”

第四节 小议 “脑神筋(经)系统”

第二章 节之会(气穴)

第一节 头颈部

一、头区

1.神庭

2.上星

3.囟会

4.前顶

5.百会

6.后顶

7.强间

8.脑户

9.曲差

10.五处

11.承光

12.通天

13.络却

14.玉枕

15.头临泣

16.目窗

17.正营

18.承灵

19.脑空

20.本神

21.浮白

22.头窍阴

23.头维

24.率谷

25.悬颅

26.悬厘

二、耳区

1.天容

2.听会

3.听宫

4.耳门

5.和髎

6.曲鬓

7.角孙

8.颅息

9.瘛脉

10.翳风

11.上关

12.完骨

13.天牖

三、眼区

1.睛明

2.攒竹

3.阳白

4.鱼腰

5.丝竹空

6.瞳子髎

7.承泣

8.四白

四、鼻区

1.素髎

2.迎香

3.口禾髎

4.水沟

5.巨髎

五、口区

1.兑端

2.地仓

3.承浆

4.大迎

5.颊车

6.下关

六、颈部

1.天鼎

2.人迎

3.扶突

4.天窗

5.缺盆

6.风府

7.哑门

8.天柱

9.风池

第二节 肩及上肢部

一、肩区

1.肩井

2.肩贞

3.巨骨

4.天髎

5.肩髃

6.肩髎

7.臑俞

8.秉风

9.天宗

10.肩外俞

11.肩中俞

12.曲垣

13.臑会

二、上肢

(一)上肢内侧前线

1.少商

2.鱼际

3.太渊

4.经渠

5.孔最

6.尺泽

(二)上肢内侧中线

1.中冲

2.劳宫

3.大陵

4.内关

5.间使

6.郄门

7.曲泽

8.天泉

(三)上肢内侧后线

1.少冲

2.少府

3.神门

4.阴郄

5.通里

6.灵道

7.少海

8.青灵

9.侠白

10.天府

11.极泉

(四)上肢外侧前线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列缺

7.偏历

8.温溜

9.下廉

10.上廉

11.手三里

12.曲池

13.肘髎

14.手五里

15.臂臑

(五)上肢外侧中线

1.关冲

2.腋门

3.中渚

4.阳池

5.外关

6.支沟

7.三阳络

8.四渎

9.天井

10.清冷渊

11.消泺

(六)上肢外侧后线

1.少泽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第三节 胸背部

一、背正中线

1.大椎

2.陶道

3.身柱

4.神道

二、背旁线

1.大杼

2.风门

3.肺俞

4.厥阴俞

5.心俞

三、背侧线

1.附分

2.魄户

3.膏肓俞

4.神堂

四、前正中线

1.璇玑

2.华盖

3.紫宫

4.玉堂

5.膻中

6.中庭

五、前正中旁线

1.俞府

2.彧中

3.神藏

4.灵墟

5.神封

6.步廊

六、锁乳肋线

1.气户

2.库房

3.屋翳

4.膺窗

5.乳中

七、前外侧线

1.云门

2.中府

3.周荣

4.胸乡

5.天溪

6.食窦

第四节 上腹及背部

一、背正中线

1.灵台

2.至阳

3.筋缩

4.中枢

5.脊中

二、背正中旁线

1.督俞

2.膈俞

3.肝俞

4.胆俞

5.脾俞

6.胃俞

三、背侧1 线

1.

2.膈关

3.魂门

4.阳纲

5.意舍

6.胃仓

四、前正中线

1.鸠尾

2.巨阙

3.上脘

4.中脘

5.建里

6.下脘

7.水分

8.神阙

9.阴交

10.气海

五、前正中旁线

1.幽门

2.腹通谷

2.阴都

3.石关

4.商曲

5.肓俞

6.中注

六、前侧1 线

1.不容

2.承满

3.梁门

4.关门

5.太乙

6.滑肉门

7.天枢

8.外陵

七、前侧2 线

1.期门

2.日月

3.腹哀

4.大横

八、前侧3 线

1.章门

2.带脉

第五节 下腹及背部

一、背正中线

1.悬枢

2.命门

3.腰阳关

二、背正中旁线

1.三焦俞

2.肾俞

3.气海俞

4.大肠俞

5.关元俞

6.小肠俞

7.膀胱俞

8.中膂俞

9.白环俞

10.上髎

11.次髎

12.中髎

13.下髎

三、背侧1 线

1.肓门

2.志室

3.胞肓

四、背侧2 线

京门

五、前正中线

1.石门

2.关元

3.中极

4.曲骨

5.会阴

六、前正中旁线

1.四满

2.气穴

3.大赫

4.横骨

七、前侧1 线

1.大巨

2.水道

3.归来

4.气冲

八、前侧2 线

1.腹结

2.府舍

3.中门

九、前侧3 线

1.五枢

2.维道

第六节 下肢部

一、内侧前线

1.大敦

2.行间

3.太冲

4.中封

5.蠡沟

6.中都

7.地机

8.阴陵泉

9.内犊鼻

10.血海

11.箕门

二、内侧中线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交信

7.三阴交

8.漏谷

9.膝关

10.曲泉

11.阴包

12.足五里

13.阴廉

三、内侧后线

1.涌泉

2.然谷

3.照海

4.水泉

5.大钟

6.太溪

7.复溜

8.筑宾

9.阴谷

四、外侧前线

1.厉兑

2.内庭

3.陷谷

4.冲阳

5.解溪

6.下巨虚

7.条口

8.上巨虚

9.足三里

10.外犊鼻

11.梁丘

12.阴市

13.伏兔

14.髀关

五、外侧中线

1.足窍阴

2.侠溪

3.地五会

4.足临泣

5.丘墟

6.悬钟

7.阳辅

8.光明

9.外丘

10.阳交

11.阳陵泉

12.膝阳关

13.中渎

14.风市

六、外侧后线

1.至阴

2.足通谷

3.束骨

4.京骨

5.金门

6.申脉

7.仆参

8.昆仑

9.跗阳

10.阳交

11.飞扬

12.承山

13.承筋

14.合阳

15.委中

16.委阳

17.浮郄

18.殷门

19.承扶

20.环跳

21.秩边

第三章 针刺神、机、经、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针刺神、机、经、筋的技术

一、部位指按定

二、针刺神、机、经、筋

1.《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2.《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者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3.《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4.《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5.《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

三、气至为刺中 “会”

四、迎、随可调整

1.补、泻什么

2.何时补、泻

3.何谓补、泻

4.迎、随如何补、泻

附:针刺神经(筋)歌

第三节 札记

一、《灵枢》原文解析

(一)微针

(二)持针

(三)刺入皮肤

(四)刺入方向

1.垂直刺入

2.正确刺入

(五)针刺经脉

1.为什么要刺经脉

2.怎样才算刺中经脉

(六)针刺 “经脉” 要讲究适度

二、防止刺伤重要脏器及组织

(一)防止刺伤脑

(二)防止刺伤脊髓

(三)防止刺伤内耳

(四)防止刺伤眼

(五)防止刺伤肺

(六)防止刺伤心

(七)防止刺伤肝、胆

(八)防止刺伤肾

(九)防止刺伤膀胱

(十)防止刺伤胃、肠

(十一)防止刺伤动脉

(十二)防止刺伤关节腔

三、从经文谈针刺直接补虚证、泻实证

四、“实践” 造就 “神化”

五、“中气穴” 即可治愈病证

六、浅析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七、读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之感

八、读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之感

九、读 “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合也” 之感

十、从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看 “补、泻” 技术

十一、浅析 “攻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 之论述

十二、读 “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 感悟

十三、浅析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十四、读 “凡刺浅深,惊针则止” 之感

十五、浅析 “鱼吞钩饵之浮沉”

十六、何谓 “气至”,为何 “气至”

十七、浅析 “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十八、论 “守气” 法

1.经文描述

2.当代论述

3.讨论

十九、浅析 “飞经走气” 法

(一)“飞经走气” 四法概述

1.青龙摆尾

2.白虎摇头

3.苍龟探穴

4.赤凤迎源

(二)讨论

二十、浅析 “推弩法、逼针法”

(一)概述

1.推弩法

2.逼针法

(二)讨论

二十一、浅析 “添气法” 和 “抽气法”

(一)概述

(二)讨论

二十二、解读《难经·七十八难》

(一)原文

(二)直意

(三)解读

(四)讨论

(五)小结

二十三、读《难经·七十八难》新悟

二十四、新 “补、泻” 春秋

(一)破解 “徐、疾” 失误

(二)解读 “迎随” 错误

(三)误用 “得气” 补、泻

二十五、浅析 “提插补泻”

二十六、浅析 “捻转补泻”

二十七、浅析 “徐疾补泻”

二十八、浅析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二十九、浅析 “呼吸补泻”

三十、浅析 “开阖补泻”

三十一、承 “气至” 正 “补泻”

三十二、析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三十三、析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第四章 据 “节” 选会(气穴)治病

第一节 脑神筋(经)系统疾病

一、脊髓疾病

1.在疾病节段及附近的棘突间、脊椎旁选会(气穴)

2.在邻近节段的四肢选会(气穴)

二、脑疾病

(一)在疾病部位对应及附近头皮选会(气穴)、区

三、躯肢神经(筋)疾病

第二节 内脏疾病

一、胸腔疾病

二、上腹部疾病

(一)肝、胆疾病

(二)胃肠疾病

三、下腹部疾病

第五章 脑神筋(经)系统疾病及治疗经验

第一节 脑和脊髓疾病

一、脑疾病

1.脑损害

2.热病

3.中风

4.“癫”“狂” 病

5.头痛

二、脊髓疾病

第二节 周围神经(筋)疾病

附:案例分享

案1:脑出血(左侧肢体偏瘫8 年)

案2:脑出血(走路困难、平衡障碍6 年)

案3:基底节出血4 个月(急性基底节损害)

案4:脑出血(表述性失语、书写困难)

案5:桥脑、延脑多发性梗死

案6:中风(双侧椎动脉80% 堵塞)

案7:脑挫伤(右侧肢体偏瘫、失语)

案8:右侧脑挫伤(左侧肢体偏瘫)

案9:左侧脑挫伤(右侧肢体偏瘫)

案10:脑挫伤(右侧肢体偏瘫3 天)

案11:脑挫伤(左侧肢体偏瘫2 天)

案12:重型颅脑损伤(后遗四肢瘫痪、语言障碍4 年)

案13:重型颅脑损伤(记忆力丧失12 年)

第六章 不同角度和方法认识“中医神经”

一、以 “髓” 为中心

二、刺激神经

三、纠正错解

第七章 对人脑的探索和认识

一、“古猿” 脑基因突变、快速进化而成人

二、人每天有清醒期和不清醒期

三、有目的运动

四、髓为轴的理论体系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